|
音乐大师在点评比较正规的艺校附中/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示范生演奏的曲目的时候,
最常提出的问题是:演奏者「心中无音乐」、「没在听」。
按理说,演奏者是离乐器最近的聆听者,「没在听」是不可能的,
然而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其中之一「心中没音乐」的原因:是 「琴童脑中没音乐」。
因为没有一个框架,不知道那首乐曲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者是不知道乐曲听起来应该是怎么样的。对于这些,老师也很少有为学生建立大致的概念。
老师们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演奏技术,都很用心的在教,毋庸置疑。然而,教授学生如何训练自己的耳朵,却少之又少。我国有很多有技术、跑动能力不错,弹着像机器人演奏的琴童,与这个也不是没有关系的。
对于老一辈的学院教授提出过的「多听、多练、多积累」来提升听力的论点,像我们学钢琴,弹钢琴的,同时处理两个或以上的声部已经是家常便饭。「一心二用」、「一心多用」是尤其需要具备的素质,光专注于姿势是否正确、手型是否正确、指法是否正确,音高、节奏早已无瑕顾及,遑论乐曲情绪是否有较好表达?
所以当琴童演奏完乐曲,问她们有没有在听自己弹了些什么?
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否」。
所以,把握好听力一环不仅仅是「多听、多练、多积累」,而是需要听、练、积累听力练习,然后达到一个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的水平。
课程导入
杨老师首先介绍了上面几本国外启蒙听力教材,据他了解,市面上的听力练习(国内国外)少之又少,之前杨老师也有和其他老师讨论过 中、英文版 Alfred 听力册的区别。
杨老师一直坚持让学生用英文版的的听力册,因为其从Pre A - 1B 全都是彩色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英文版练习册带听力,为开展音乐术语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s:广告植入了喂。。。虽然杨老师是无心广告哈哈)
Alfred's Basic 出版的ear training(听力练习册),第一册就有听高/低音的练习,杨老师只推荐了Alfred这本听力练习,其他的演奏、乐理,太多其他的教材可取代。
Pre A(第一册) p.5:
听课老师提问:孩子看不懂英文怎么办?
杨老师回答:虽然其他教材都是以英语书写,然而音乐教材和其他类目的工具书本有别,文字虽用的是外语,非常容易读懂,绝大部分内容属于看图就能识字的程度。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学生很少少有自行预习课本的,在我的体系下,也全不需要学生自行预习。所以中文、英文教材也好,就算是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拉丁文、甲骨文,都不成问题,问题是我们老师会否带。
课程开始
【低音,高音练习】
听到低音,圈出「大象」;听到高音,圈「老鼠」。
在各位老师踊跃参与之后,杨老师夸赞大家的听觉(不是听力)都是没问题的!
为啥是听觉而不是听力?杨老师回答说:因为那课是给第一次接触音乐的学前儿童而设的。
在各位老师无视英文的指示的情况下,也猜到了下面想学生练习
【辨别音高的上行、下行】。
【音高练习】
【辨别强、弱的练习】
【进阶:辨别mf和f的练习】
「中强」、「强」是相对的,杨老师建议示范前先给一个力度参照。
老师提问:力度变化是对比中体现 那么有没有具体规定多强多弱呢?
杨老师回答:对于听力比较不敏感的孩子,可以把力度处理 适当的夸张一些,听音强的孩子,示范可以相对隐蔽(不明显)一些
【节奏练习】
贯彻「练习听力」这一点,可以顺便让孩子对拍号的概念更深刻。
以上是音高、节奏、强弱的练习介绍。但也像有些老师反映的问题,这练习题未必能让孩子一下子全部掌握,毕竟听力是难以速成的东西。听觉不像文字,文字可以作长时间记录,听觉却不是。声音是转瞬即逝的,记背它本身已需要一定的技巧基础。安坐家中读一本全文字的旅游书籍,肯定不如一边拿着攻略、一边周游列国体会更深。
补充:
补充一句,听力练习,必须把乐理、和声的学习,与真实的声音做到有效结合,方能 对音乐有着更理性的认识。「好听点」「听不见」想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受够了!有不少老师问及,除一对一演奏课以外,多开一门听力乐理课程的可行性。
大家应该都做过理疗。假设疗程一次45分钟,而客人的肩颈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而理疗师一股脑儿做全身的理疗,肩颈部位的治疗必然不到位,痛症极容易复发;同理,老师和学生上一节45分钟的一对一课程,老师既要抓姿势、手型、指法、音高、节奏、发音法、力度处理,这节课浅浅的解决了问题若干,然而涉及面不够深入,根基不牢,下节课出现与上节课同样问题的,比比皆是。所以,在这个讲求效率与方法的年代,另开一门听力乐理课,是必然的出路。
刚才已介绍了 音高、节奏、强弱的辨别,这个不仅是听音高变化,音程是核心,并且是【三度音程的练习题】。
还有类似的二度、四度、五度练习,不一一介绍。
【分辨二度、四度音程】
这些练习,正是「相对音高」的听力练习。
functional pitch recognition,是为功能性音高辩识。它是已给的主音之下,之后出现的音高,以该调性的功能为何。例:已给的主音G,D音必然是作为属音的功能存在着。
功能性音高辩识,简单点说,就是「首调」的概念。「固定调」(“do”只能是C音)与「首调」(任何一个音高,都可以作为“do”)。固定调被国内钢琴老师广泛使用,故不详述。
讨论下首调唱谱法的若干好处:
- 在调性音乐(巴洛克-浪漫时期),它的适用性非常好。比如,小号演奏者不需依赖上个乐段的最后一个音,或苦苦记忆参考音高(比如A = 442Hz)对下一乐段第一个音符的音高费煞思量。
- 对铜管乐演奏者,复音程的跳进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相对音高」,就是建立在「首调」之上的一种技术。「绝对音高」,是媒体大书特书,是谜一样的代名词。
不少行外人,甚至行内的老师断定,绝对音高是琴童是否具备走音乐专业的天赋、是想成为音乐家必备的素质。其实绝对音高,不是没有训练的可能,而是学会它的性价比太低——训练时间非常长、且不甚可靠的素质。
为什么说“绝对音高”不可靠?如果真能练到辨认某一器乐的所有音高,只要换另一器乐,就是两者的音高排列完全一致,音色稍有出入,就需重新适应。人为的所有器乐音效,是建基于相对音高的基础之上。
相对音高,是很有必要去重点训练。窃以为,「绝对音高」,可作为电视台达人秀,「千里眼、顺风耳」的表演项目而存在。如各位有志从事杂耍的行业,可向训练「绝对音高」的方向努力。
既然有完整的体系去训练相对音高的听力,为什么非得去拼天赋?启蒙本来把每个个体的天赋差距减少。否则,一旦被定位为「没天赋」、「蠢钝儿」是不是种种地就好,就不用读书了?
用首调唱法,才有「相对」的功能属性,两者互相影响着。
世界每天都在进步,我国的音乐教育如果回到「老师尽挑学生,非天才不教」的境况,只有一小部分有着音乐家的水平,与广大的乐盲,无异于倒退到封建时代,杨老师表示第一个不答应。
【相对音高的练习】
在杨老师带领各位老师做题的过程中,大家把内声部也听出来了。这样以后学习巴赫平均律,难度似乎一下子降低了许多。有了这个,就不怕「听不见」。从听2/3/4/5/6度音程练习内声部旋律进行辨别和声进行、终止式用C大调属七和弦转位(低音B-G六度 + F-G二度)。其实,听和弦(并定义)就是进阶的听音程练习。
杨老师回国内没几年,也没少收过「带艺投师」的琴童二手学生,普遍有一个问题——就是脑子放空式的练琴,还有些孩子还引以为傲,毕竟他们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不带脑子练琴)。
1. 练习进度还行(拜厄、599),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样的练琴方式,让脑子很轻松,并不觉得这样有问题;
2. 不动脑练琴模式已经习惯,成积重难返之势。实情是,把乐曲弹成midi一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音乐, 电脑程式完全可以取代,而且准确率比人更高。
对于调整这一类的学生,实是颇费一番周折。所以听力的训练,还是越早开展越好。
【辨别延音线,乐句连线】
【发音法练习】这题是把连奏的音符标上连线:
还有拍号、跳音、延长音(fermata)、升降半音的听力练习,不一一列举。 那这个听力练习,与英皇考级又有啥关系呢?
简介一下英皇听力考级的内容(1-3级)重复旋律;听两个音高节奏 相似的乐句,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俩乐句的不同是?
是否「靠近乐句中间部分,音高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笼统的答案即可,不需非常精细。因为这就是 <(英皇1-3级)听两个音高节奏 相似的乐句,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具体考的东西。
题型是:是音高、还是节奏的不同?哪里不同?
就是靠近乐句中间部分,音高不同。
如考官仍不死心,非得要问「音高怎么样不同?」,再把你们刚才的回答扔过去不迟。乐句开始处音高不同。上面是「开始不同」的一种做法。下面是「结尾不同」的另一种做法。考试时,只会二选一。
(4-5级)重复旋律;视唱;以拍节奏的方式重复乐句;1-5级 最后的部分,都有听一乐段后,回答(速度、力度处理、发音法、调性)相关的提问。就是杨老师介绍过的所有东西混合。
刚才的I-V,为其中一种不完全(半)终止 V-I 为完全终止正是英皇六级的其中之一听力题型。所以好些老师带学生考英皇考级,向学生(家长)建议完全放弃听力的部分,只专心搞好音阶曲子,
在杨老师看来,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听力的培养,有了完整的体系,就变得非常简单,何必舍易求难?
尝有一零基础学生,小学一年级,路人水平的天赋,报了音乐启蒙(乐理+听力)小组课,一周一节,孩子学了两月,她家里随便找了个 大学在读的学生带一对一演奏课,从小汤一开始带,从此两课(演奏、听力乐理)并行。又过俩月,孩子的演奏课已到小汤三册中后部分,每节演奏课搞定至少8首小曲,(小汤1-3)曲子一首不落。
演奏课的老师水平过硬,扛着学生前进? 还是乐理听力的小组课对学生的提升,更有决定性的作用?果然,学生家长心如明镜,立马把接着数个学期的小组课课费上交。她的触键法、音色没法和走专业的学生比较,然而,从极低的错音、错节奏出现率、力度处理有基本概念之下,乐理听力课程起的作用绝不小。
学生的「乐感」就摆在那,带演奏课的老师,只需要做最简单的一件事,把已清楚了解的音高节奏,用手指依次按在键盘上。
学钢琴,可以变得这么简单。国外的孩子,为啥不练琴,乐感好的惊人?正因为她们不练琴,老师只好另辟蹊径,把听力练习做的像游戏一般,由快乐中学习的东西,成效最快。容许我再讲一句关于听力的废话,「多听,多练,多积累」。准确点说,是「多听不同音高节奏发音法音程,多从二元性的辨别开始练习,多由浅入深的积累」
有了这些,学生要培养出对乐曲的听觉,乃是指日可待。
杨老师说借用姚大的话:“解决各位教学演奏的痛点,能增长我的技能点。感恩各位老师,感恩你们成就我”。
《快乐钢琴》是《Alfred&#39;s Basic》的国内引进版。全套六本,Pre系列是预备册,有A B C三本,适合学龄前儿童;另外三本 Pre后面的 1A 1B 2 可以让小学程度的零基础学生直接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