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问题☟
看了最新一期的视频有些疑惑,既然我们经常说每个钢琴家都有自己的表达,那为什么又要用比赛来区分这些表达的高下呢?而最后赢的人是不是只代表了主流的审美?
——艾利克斯
最近一期的视频里,Yusi讲到了正在进行中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创立于1927年,每五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肖赛最广泛地被国人认知,应该是在2000年,中国18岁的钢琴家李云迪拿到第十四届冠军,从此,中国广大的琴童们,似乎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除了最著名的肖赛之外,顶级的国际大赛还有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等。
不得不承认,这些比赛的存在,为很多青年钢琴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李云迪、陈萨等都从这样的大赛里脱颖而出,走上了国际舞台;但同时,确实也给大家带来了疑惑与思考:
音乐的表达真的可以通过比赛得出高下之分吗?取得好名次的钢琴家是否只是主流审美的代表?钢琴比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以下是Yusi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首先,钢琴大赛诞生的本意,是为了让那些优秀的、伟大的音乐作品被更多人听见,并且流传下来。比如肖赛的诞生,其实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肖邦的音乐在当时的欧洲被曲解为“靡靡之音”,于是波兰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者集结在一起,希望用肖邦钢琴比赛来发扬和传承肖邦的音乐精神。
但既然是比赛,发展到最后自然是要有排名、分高下的,排名靠前的选手不仅可以收获丰厚的奖金,还能得到更多演出和发片机会,赢得国际上的声誉。所以到后来,这些国际钢琴大赛的更多意义,是为学钢琴、弹钢琴的人提供一个被世界发现的机会,成为了很多年轻钢琴家迈入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
至于“每个钢琴家都有自己的表达”,在早期参加肖赛的选手里,或许还可以这么说。
当时比赛选手都是万里挑一,水准是相对较高的。参赛选手往往高手如云,比到最后确实是个人表达、整体风格、综合实力的较量。其实这和歌唱比赛很相似,就是在基本功都很扎实的基础上,看谁的诠释和表达更被评审认可、更能打动人心。
但也正如这位小伙伴所担心的,这样的比赛难免会有主观性。选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时候确实是代表着当下的主流审美,而相信大家心里也清楚,“主流”并不能和“最好”直接划等号。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第十届肖赛中,更符合主流审美的邓泰山拿到了一等奖,而有着非常独特自我表达的天才钢琴家波格莱里奇,却不被大多数评委接纳而遭到淘汰,当时这个结果还引得评委阿格里奇愤然离席。
▲波格莱里奇和邓泰山
当然,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随机性。第七届的肖赛里,阿格里奇这样一个非主流审美的钢琴家却拿到了第一名,得到了被全世界认识的机会。
所以,我们只能说,在国际大赛的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比赛结果确实是代表了当时的主流审美;偶尔也会有例外,当例外发生,那便是历史赠与人类的礼物。
说回现在的钢琴大赛。我们在最近一期的视频里也提到了,参赛选手的水准是有明显下滑的。虽然很多人持不同的观点,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通过和以往选手的对比,其实不难感受出来,这两位热门选手的演奏也是比较稚嫩的。
当然不止是这两位选手,今年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都与那些辉煌年代相差甚远。他们弹琴更像是停留在摸索和模仿阶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做数学题,别说解出答案了,甚至解题思路都还不清晰。
举例来说,肖邦“平静的行板”这个段落的演奏,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是要表达一段平静的情绪。十八岁的李云迪会演奏出一种透明的、单纯的平静;而阿格里奇的演奏则是一种更成熟的、更从容的平静。是的,每个钢琴家都可以对“平静”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你不能把“平静”演奏成与平静无关的且不自知的混乱情绪。
▲钢琴家阿格里奇
他们对于如何用钢琴表达感情都还很不自如,更别提独具魅力的个人表达了。原因我就不聊太深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都是靠钱与精力堆积出来的,但显然,很多真正有音乐天赋的人,是没有这样条件与资本的。
总之,国际钢琴大赛就像古典乐中的高考一样,成为了这个圈子里的一个传统机制。可以选择走这条路,但要明白比赛结果也仅仅是阶段性的,并不能左右一个钢琴家的一生。就像也有很多钢琴家没有参加肖赛这样的国际大赛或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也不妨碍他们通过其他渠道使能力被认可,比如郎朗、王羽佳。
明白了这些之后,作为音乐爱好者能做的,就是不要依赖这些比赛和评委来帮我们分辨音乐作品的好坏。在音乐选择这件事上,没有人可以帮你,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
当我们真正具备了独立的鉴赏能力,那么不管评委选择了谁,以及比赛中结果谁是第一,便一点也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