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犹太之殇”——评电影《钢琴家》

[复制链接]

1178

主题

2677

帖子

50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035
发表于 2021-12-7 15: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改编自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以亲身经历所著的回忆录《城市之死》的电影。影片于2002年上映后便斩获了多项大奖。影片以一种纪录片风格的写实主义手法向观众展现了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一家人的颠沛流离以及最终在善良的纳粹军官威廉·霍森菲尔的帮助下,熬过了那段黑暗岁月并最终生存了下来,继续以一名钢琴家的身份生活的故事。
由于是据自传体小说以及导演幼年亲身经历所拍摄的影片,故从全片而言,无论是故事情节也好,布景,对白也罢,无时不刻的真实感与沉重历史感浸润其中,且这种真实感与历史感得以藉由罗曼·波兰斯基高超的导演手法透过荧屏,直击观众的心灵,得唤起观众内心深处最本能的回应。
影片一开始即以黑白风格的老电影形式向观众呈现了1939年的波兰华沙,将观众的内心带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那一年纳粹发动“闪击战”侵略波兰,后者则在一个月左右之后全境沦陷,但尽管至此,波兰政府却始终都没有向纳粹投降。或许,导演正是借此来赋予《钢琴家》这部电影作品不向黑暗屈服与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内核吧。
随后又呈现出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优雅的弹奏钢琴的彩色画面,由暗至明的转换,仿佛观众就在现场聆听。在这里导演运用了慢镜头,镜头由下而上的依次呈现了钢琴家席皮尔曼纤细灵动的双手,再到认真的深邃的散发着忧郁气息的眼眸,笔挺的西服,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塑造的钢琴家形象无疑满足了观众所有对钢琴家这一艺术形象的全部幻想,但随即窗外传来的巨大轰鸣声与此起彼伏的爆炸立刻就把观众从美好的幻想中拉了回来。电台的工作人员示意席皮尔曼停止演奏并立马抛下了他先行逃命,席皮尔曼摇摇头继续进行演奏,淡定如常,此时的仍坚持演奏的他与仓皇逃窜的电台工作人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进一步拔高了钢琴家的形象,一枚爆炸在附近的炸弹把席皮尔曼从弹奏中惊醒,出于性命的考量他只得急忙逃离这里,而命运却让他与裘瑞克的妹妹多萝塔邂逅,但明显二人相遇的不是时候,短暂的相遇也为之后的重逢埋下了伏笔,不得不说罗曼·波兰斯基在剧情设计方面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几日之后,华沙沦陷,大批的德军列队进驻,席皮尔曼父子三人在街上目睹了这一切,很快这里将变成人间炼狱。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席皮尔曼的父亲上街时,迎面走来几名纳粹军官,出于害怕,他本能选择了避让,谁知,那名纳粹军官斥责道:为什么不鞠躬?老人赶忙脱帽致意并恳求原谅。谁知那名纳粹军官上来就是一个巴掌将老人抽倒在地,老人只得赶紧离开,谁知那名军官却仍不罢休道:你不准走人行道,走水沟!同时脸上还显现出厌恶的神情,仿佛他驱赶的不是人,而是一条狗。老人只好照办,踩着脏水一步步离开。导演用这样一个片段,揭示了纳粹的残暴不仁,是对纳粹恐怖统治以及对犹太民众的压榨的无声控诉。比起物质上的困顿,纳粹对犹太民族在精神的催残更甚,我想观众看到这里简直不敢相信,在自诩平等,自由,文明,先进,接收了启蒙运动的西方,还能发生这样的惨剧,可见文明其实并无高下之分,但在剧中,我们甚至体会不到在情感上有什么特别的流露,比起电影,《钢琴家》倒不如称其为一部纪录片,观众在导演客观到近乎冷峻的叙事中慢慢地体会《钢琴家》所传达出来的一切。所谓“无声胜有声”对纳粹的残酷暴行,导演深知,人民自有结论,观众自有公断。而这,也正是《钢琴家》最为出众的地方。
随着剧情的推进,纳粹发来通知,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离开当下的处所前往新建立的犹太特区,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但或许在客观上来说,只是更好的方便纳粹对犹太人民的奴役而已,40万余犹太人被迫在这片狭窄区域里颠沛流离,不久工人们砌起高墙,这里将与人世隔离。而比起这来,更可怕的,是纳粹对犹太民族人格的摧残,所有的犹太人家里的财富不得超过2000波币,上街必须佩戴臂章以便与其他人区分,显然,这正是人为地将犹太人与其他人相孤立开来,同样是人,却要忍受如此的羞辱。犹太民族所受的欺凌与侮辱在剧中得到了极为细腻的呈现,与之带来的则是无比的真实感以及强烈的代入感,而这正是源于导演年幼的亲身经历,与其说是导演改变了席皮尔曼的《死亡之城》,倒不如说是导演将自身的幼年惨痛经历代入到了席皮尔曼的《死亡之城》,而这,正是全篇无比真实的滥觞。我们常说“艺术高于生活”,其实它还有后半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钢琴家》,恐怕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因为席皮尔曼曾是钢琴家,在餐馆里,他将继续演奏,并以此维持生计,在餐馆里,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部分富有的犹太人在餐馆里饱腹,掷硬币作乐,而在外面,食不果腹的流浪汉打起妇人手里的粥的主意,流浪汉上前争抢,妇人拼命保护这来之不易的食物,同时大声的向周围求助,但是没有人理她,不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而是每个人连生存自顾不暇,由于力量的悬殊,最终食物被打翻在地,妇人大声的哭泣,那名流浪汉却趴在地上,将混着泥土了的已经脏污了的食物舔舐殆尽。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我们都有一种怜悯,都有一定的“恻隐之心”,而导演更是成功的将镜头前的观众触动,正是因为这份真诚,感动了荧幕前的你我,餐馆内外,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正如“管中窥豹”一般,我们不难联想到每一个饱受战争离乱之苦的其他人,那个无助的妇人,在当时的犹太特区里,有多少,放眼世界,像那名因战争而成为流浪汉,活的这般的没有尊严的人,又有多少,不是我们看不见,而是我们选择性的去遗忘了,因为回忆会带给我们痛苦,而痛苦则恰恰是人们最不想去面对的。而《钢琴家》这部电影,则是在痛苦中,给予人希望,在思考中,予人以智慧。而同时观众也应该认识到,一部好的电影,往往不是靠复杂的剧情,华丽的场景,惊艳的服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反而是那些看了以后能让人发自深省的电影,更显得回味深长,而《钢琴家》则明显属于后者。
随着华沙犹太特区的成立,纳粹开始完全显露了它的邪恶本质,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席皮尔曼一家人正在谈话,突然传来了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一家人迅即噤若寒蝉,纳粹来了,如果说“盖世太保”是魔鬼的话,那么这些下级士官则是魔鬼的爪牙,随着引擎声音的临近,附近的家庭都赶紧熄灭了灯,仿佛只有置身于黑暗才能获得安宁。纳粹军官来了,公寓里时不时的响起暴烈的敲门声,妇女的惊恐的尖叫声,一切都不得安宁。更可怕一幕来了,一群纳粹士兵们闯入对面正在用餐的一户人家,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以示对纳粹士兵尊重,但这一幕是如此的讽刺,一群强盗未经主人家的同意破门而入,主人不仅不加责备,甚至还得以礼相待?接下来的一幕更是残酷到令人发指,一位因病躺在轮椅上的老人因无法站起来行礼而直接被几个纳粹士兵直接来人带轮椅从二楼推下来坠亡,那几个纳粹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如此的轻车熟路,这一幕是多么荒谬且叫人胆寒啊,可在这乱世之中,只能如蝼蚁般苟活,而那些身陷囹圄的犹太人,更是只能卑微到泥土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纳粹在残忍的迫害包括犹太人民的其他民族时,本身就是在自掘坟墓,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纳粹的下场,同时也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黑暗,邪恶终将垮台。导演在这里以席皮尔曼一家人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疯狂与无奈,那名躺在轮椅上的老人,就这样突兀的没有尊严的死了,而席皮尔曼一家人,什么忙也帮不上,也没有能力能够帮忙,更没有办法去帮忙,在这个电影片段中,理想的人道主义与血淋淋的残酷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导演在电影叙事的过程中的情感却是这般的克制,隐而不发,而脱离影视作品本身我们在荧幕前为犹太人所遭受的经历打抱不平,但仔细想想却又真切的感受到一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这种现实与理想重合而产生的幻灭感以及矛盾感相互交织,并最终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感以及特殊的一种观影体验予观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体会到那种无法言喻的痛苦与挣扎。并深入体会犹太民族所遭受的伤痛,这或许正是影视作品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所带人们的最终极的人文关怀。
全片还有两个非常成功的长镜头的运用值得研讨,第一个是故事情节发生在席皮尔曼从火车站里逃出来之后,席皮尔曼一边痛哭,一边孤独的走在大街上,导演特意拉长了镜头,使得本就形单影只的席皮尔曼置身于身后的满地狼藉之中。同时,向观众一步一步走来,在席皮尔曼步步逼近的同时,那种压抑且无助的悲伤也在向观众们袭来,在这一段中没有任何对白,我们却可以从席皮尔曼的哭泣中解读出很多东西。一、自身在面对困难时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二、与家人的离别伤痛。三、前路未卜的茫然无措。此时的钢琴家席皮尔曼,早已不是影片开场的那个席皮尔曼,在这一刻,钢琴家的身份并没有办法带给他更多的欣慰,他仅仅是一名饱受战争之苦,家人被迫分离而自己无能为力的人,他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卑微,在这一刻,他是全犹太民族饱受战火摧残的缩影与代表,这一幕非常容易唤醒观众心中对苦难的共鸣,在一刻万千的观众心中在为他祈祷,而这,这是席皮尔曼这一形象塑造的独到之处。其二,则是在席皮尔曼翻过墙头逃离出犹太特区时,镜头拉远,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满地的瓦砾与数不尽的断壁残垣,此时的华沙在收到侵略以后早已变成一片焦土,在这里尽管华沙除了德军驻扎区外,已经成为一地废墟,在这一幕中,渺小的席皮尔曼与巨大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处都是破败颓圮,更有一种启示录的风格在里面,面对这一惨状,我们不禁思考,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遍地的瓦砾和那毫无生机的无人区,才是战争的胜利者想要的吗?为了那空无的虚荣,所失去的这一切,真的值得吗?正如鲍勃·迪伦的那首歌一样,答案在风中飘荡。而我想,公道则自在人心。《钢琴家》这部电影所寄寓的强烈反战主题,不言而明。
此外,其他人物在全片之中也十分典型,同为犹太人的海勒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全片第一次出现是在席皮尔曼一家人因生计所迫不得已卖掉了自己的钢琴,我们很清楚,对于一名钢琴家来说卖掉自己的钢琴,无疑是骑士卖掉了自己战马,战士卖掉了自己的宝剑。生活的煎迫让这个曾经上流社会的才子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生活。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由于犹太特区人数实在过于庞大,在纳粹的授意下,建立起犹太特区警察队伍,而海勒正是其中的一员,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犹奸”,此次前来,正是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席皮尔曼兄弟的加入,而后者一口回绝了。承前所述,我们其实已经很清楚席皮尔曼一家人十分拮据的生活,但是席皮尔曼一家人决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原则,去向纳粹屈膝而对同胞棍棒相加。而之后,席皮尔曼的兄弟因为一些事被抓了起来,而海勒是目前看来唯一能帮的上忙的,席皮尔曼不得不去乞求海勒的帮助,海勒则回答必须拿钱来换,席皮尔曼则表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海勒则反诘道:当初有机会能够加入却现在来求我?席皮尔曼则回答人们说他有影响力,海勒则不确定的再次询问是谁说的,席皮尔曼回答道:“人民”。我想正是这一句话唤醒了海勒那并未泯灭的良知,他帮助了席皮尔曼。而在之后,在席皮尔曼一家人将登上火车时,深知他们将踏上的将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旅的海勒在危机关头救下了席皮尔曼,这里对白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海勒对夺路而逃的席皮尔曼说了声“不要跑”,这个对白实在韵味深长,一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不能跑以免引起纳粹军官的注意,而另一方面,这句话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父亲亲口告诉他的“生命箴言”。海勒代表了战争中那些为了活命背弃了人民的那一些人,但在罪恶之中对席皮尔曼施以援手则又为其增添了几分人性的善良。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人的复杂性,使得海勒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总而言之,《钢琴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犹太民族在战争下的受难图。启发着观众对生命,人性,战争进行主观的深入的思考,这便是影片最耀眼之处,获得第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实至名归。而写下影评的这一天是8月15日,74年前,在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钢琴家》启示着我们,面对邪恶与疯狂,唯有勠力反抗,才能战胜黑暗。
忆昔先辈以颈血,方得今日之太平。
此生骄傲为华人,此生骄傲中华魂!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44

帖子

2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5
发表于 2021-12-7 15: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珠海
写的干货满满!!!可以有条理一点呀,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99

帖子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8
发表于 2021-12-7 15: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哈哈哈,谢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