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聪的录音遗产当中,我个人相当推崇这张莫扎特K482和K491,尤其是后者。虽然目前我心目中的K491首选是肯普夫的DG版,但傅聪此版,确实胜过了佩拉希亚CBS、内田光子+泰特等诸多名版。傅聪在此自弹自指,独奏与乐队都颇为可听。波兰人的乐队已经不止一次给予我惊喜了。
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的某种困境,与傅聪自己的艺术的困境有着重合之处。莫扎特不修改作品是出了名的,但在K491中修改得颇多,尤其是第二乐章,草稿上的反复涂改显示出莫扎特的挣扎。第二乐章,纯美的理想世界被打开,但却一次次求而不得。
我认为,在作品的某些部分,傅聪是在向肯普夫致敬,尤其是甚少使用装饰音的第二乐章,凝练,高洁,那种修养与分寸感殊为难得,光这一点足以吊打一众用莫须有的装饰音把这个乐章弄得花里胡哨的所谓名版了。首尾两个乐章,傅聪的处理更为凌厉和张扬。与肯普夫相比,傅聪在这里显露的困境在于,他所掌握和运用的演奏材料要来得有限得多。若以铸刀为喻,肯普夫使用了多种钢料,刀身各处使用不同的钢,有的硬而脆,有的柔而软,使之各居其所,最终却又浑然一体,运用起来有如疱丁解牛。傅聪却只有少数钢料,他不得不进行反复锤打,以求成果的最大化。说到底,演奏材料的相对局限,造就了傅聪在演奏莫扎特作品时那种特有的挣扎之感。同时,由于演奏材料的相对局限,傅聪不免有着较深的自我重复的痕迹。但是,傅聪极其真诚地面对了自己的局限,面对自我重复,他有着极深的忧患意识,他以自身那强大的意志,尝试超越这种局限,力求从中挣脱而出。自我重复虽然不可避免,但几乎每一次自我重复都被打上了自我否定的烙印。这个过程极其感人。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在旧中国时期打下钢琴基础的演奏家,傅聪录下这个录音,多多少少折射出一个后发国家的身影:力求超越和改变的强大意志,但同时不得不面对生产力不足的现实,尤其是基础材料的缺乏。
傅聪顽强的努力终究有了回报,一些不可意议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在第二乐章结尾,钢琴上简洁而高贵的吟唱,傅聪居然突破了材料上的局限,全新的演奏材质突然出现了!那种不同材料缤纷闪烁却又浑然一体的姿态,极具德奥宗师遗风。虽然这种全新的材质很快就被第三乐章集体的同一性所淹没,但却像一束光亮那般照亮全曲。全曲的叙事线索由此完全清晰:对往日理想艺术境界的追慕与追寻。为此,在集体的同一性与自我重复的洪流中上下求索。c小调的悲剧性内涵由此被注入灵魂与生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