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钢琴家》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马斯·克莱舒曼,艾米丽雅·福克斯
上映时间:2002年9月25日(法国)
奖项: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奖等
电影《钢琴家》根据波兰钢琴家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城市之死》改编,它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战争片,也不是想表达深刻内涵的艺术片,更像是战争阴影下一个人的“死亡城市偷生记”。在纳粹统治时期,一位波兰的犹太人钢琴家一步步见证了无数同胞屠杀,一座繁荣的城市——华沙走向了灭亡,然后,在绝境中迎来了朝阳。
战争到底带给了人们什么呢?战争的历史由来已久,纯粹是人为造成的自我消灭。电影没有大规模正面作战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惨烈的集中营场面,而是以钢琴家斯皮尔曼的视角展开,他从一个富裕家庭出身的钢琴家变成城市废墟里苟延残喘的幽灵,把画面集中在斯皮尔曼如何被驱赶、隔离、虐待、消灭的过程,如何在善良的朋友们的帮助下到处转移、躲藏、偷生,只有画面切入时不断翻新的日期还有人物对话中对战争乐观的期待,在提示观众这场堪称绞肉机式的战争一直在持续。
整部电影《钢琴家》似乎与钢琴家的身份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想象中艺术是如何支撑斯皮尔曼活下来的动人场面,人活下去要靠干净的食物和水而不是钢琴。斯皮尔曼能活下来,就是幸运,你不能否认世界上就是有特别幸运的人。他一家人先是被驱赶到犹太人特区居住,全部被隔离监控,失去了大房子,又转移到厂房,失去了绝大部分行李,最后被送上了前往集中营的列车。幸运的是,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加入了纳粹,把他从上车的队伍里拉出来,救了他一命。
在纳粹的天罗地网之下被抓、被杀是个大概率事件,斯皮尔曼在其他朋友帮助下不断转移躲藏,后来朋友们相继离开,他只得在城市废墟里四处流浪。深夜里斯皮尔曼在空房子里找吃的,被一个德国上校发现了,上校得知他是一个钢琴家,要求弹奏一曲,而没有当场杀死他,这个场景颇有讽刺意味,很多人说是钢琴曲感动了德国军官。
其实不是。不管斯皮尔曼在这自认为的“人生最后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倾注了多少感慨,也不能直接决定德国上校的想法。光天化日之下的集体杀戮使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杀戮的刺激感消退后,有些人会冷静下来,试图做一些无关集体意志的事情,给自己的内心战争做一个选择。其实,这位德国军官叫霍森菲尔德,在战争时期帮助了近50个犹太人,自己却死在了战俘营里,直到2009年才被追授“国际义人”。
无独有偶,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详细介绍了集中营的经历和创立“意义治疗法”的过程,帮助人们找出活下去的意义,被称之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尽管看完之后,略微有一点失望,也许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但电影后劲很足,战争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斯皮尔曼每天都会看到很多人死于战争冲突,尤其是犹太人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侮辱,死于各种各样的状况。影片用了大量无台词表演的方式来表现斯皮尔曼一个人偷生的状态,演员本人提前减重30磅以适应角色长期挨饿、营养不良的状态。
战争结束后,波兰人回到了自己的故土。片尾斯皮尔曼沐浴在阳光下肆意挥洒着音符,像是诉说着一段劫后余生的心事,珍惜和平安稳的生活吧,不要等失去它时才后悔。
生命遭遇绝境之际,人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现实也许没有故事本身那么幸运,但是坚持活下去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