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8 2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有些人觉得弹吉他很酷,有些人觉得弹吉他很俗很low
吉他手,加业余吉他老师告诉你:
这些观念都不对,但是!!!!!业余学音乐不要学吉他OK?你所看到的你的同学朋友玩吉他玩出来的音乐都是***假音乐***
吉他是能玩复调乐的和声乐器(非常难)
刷几个循环和弦,唱几句或几首歌就叫会吉他会音乐了?
啥?民谣考级也是考这些?就应该是这些?
学几个和弦刷两下边弹边唱几首歌等于0。
再业余的钢琴都要练音阶,凭什么吉他可以不练,跟业余钢琴手比都比不上?曲式要不要学?乐理要不要分析?和弦从哪来的?音阶怎么用?五线谱没必要学,六线谱够用?
基本功都没有,机械式的死磕某首歌
很多人啥也不懂就去学或者让小孩去学
然后劣币驱逐良币
机构垃圾就是垃圾消费者所致
以上是很基本的常识
以下来说说:现社会情况下的音乐阻碍
1.有时间学和练的人却没有自律能力,作为业余者,想学会音乐一天实际上至少提供2小时的练琴时间。低于这个时间的,至少1年内门可能入不了
2.轻视音乐,觉得音乐难度不大,只是一门学科,殊不知音乐是基础演奏能力(3年),基础听力(2年),基础节奏(1年),合奏乐队(2年),视奏五线谱(2年),基础乐理(2年),音乐历史(1年)等多项能力的综合展现,难道世界上那么多本科制的音乐大学都是白痴吗,四年只学一门学科(所以音乐如果是站在驾驭者的角度去学习,那比你语数外任何一门学科难得多,除非你也是站在驾驭者的角度去学语数外,但没必要,学语数外只是为了分数而已,而且同时学语数外根本无法样样专精(达到学院学术研讨级))(音乐能上台面就需要多项能力的基本功完成,而不是单单弹个响,错音、错和弦、错节奏、错律动百出外行人还觉得好,以完成任务就能得分的学习精神根本不足以学会演奏)
3.客观意义上的障碍,认为义务教育语数外的分数最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还需要孩子放弃自我选择的机会而牺牲大量时间去学习25岁以后会大部分忘记的“知识”是一个国家远未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显示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是由家长所主导还是由“未来的孩子”所主导(我说的有点委婉),这让很多人成了牺牲自我去成就国家国力科技或边防的韭菜,而且还拿国家没办法,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追求学术,更别提真理。如果真的完全重视编制教育,请不要碰音乐,会浪费《好的》音乐老师的精力和时间,不要拿你的无知和自私惩罚别人。
4.认为音乐需要靠天赋,实际上如果智商正常,通过《后天努力》,且《方向正确》,所有人在30岁之前都可以达到乐手的程度,50岁之前可以到达演奏大师水平
只有达到世界级顶尖乐手需要天赋和契机,比如Pat Metheny、Jacob Collier这样的天才。国内成为一般意义上的顶尖都不需要天赋,只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没找到好老师,或者练习习惯差,或者练习方向错误,或者音乐审美太低而已。本人非常反感“天赋论者”,但本人是“环境论者”。
5.认为音乐是大众娱乐,可以体验,觉得难,学不会,或者学到一半觉得难或无聊可以放弃。这个是很多人的普遍认知,且难以更改,普通人遇到高维学识习惯于退缩和放弃。(音乐培训机构就喜欢这样的韭菜)。很多人认知面其实还是不足,因为对事物的认知经验不足,还需要靠体验去得出结论,估计是编制教育的恶性循环吧。(还是建议体验课原价上,体验课越低价,机构越垃圾。低价体验课助长了这类人的不良风气,害人害己。)如果你遇到了好老师让你整明白了音乐是难的,你还一副懒散随意的态度,既不放弃也不好好练习,只能说明这类人不光认知不足,逆商、自律估计都挺差的,而且随意性很大,平庸泛泛之辈罢了,不可较真,视之韭菜最佳。
6.觉得音乐审美不重要,光靠努力完成老师的任务就够了。其实你错了,专业课老师对你起的只是辅助和点拨的作用。而且音乐环境也很重要,并对一个人的音乐成长起决定作用,这一点非常的残忍和不公平。也许你很努力,但是没有爵士、古典、funk、摇滚、R&B、Blues、Fusion、福音音乐、雷鬼、disco等等等音乐风格的审美积累或区分能力,只是在综艺节目上看点“明星”唱两句“打动人”的情歌,追求着自己“爱慕”的“爱豆”,或者校园听到里某时段突然又流行起来的朗朗上口的这个歌那个歌,让你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动力。那么这个动力是虚假动力,因为你只是喜欢那种帅的,万人瞩目的感觉而已。拿这种三分钟热度去玩音乐就是鸡蛋砸石头。
高级审美来源于音乐会、晚饭后不是去看连续剧或综艺节目,而是去看音乐家访谈,演奏会视频,合奏表演视频。把这些当作日常娱乐。(我总感觉综艺节目是低级趣味)
父母会音乐或会唱一些Ballad或者blues或者乡村,可以用歌唱的方式为孩子准备早餐,或者孩子会了,孩子学父母的样子这么做。早上出门去买杯咖啡,总能看见一些音乐的活动、或是宣传。下午茶可以听一些古典曲,下班路上音乐大师来到街头宣传表演,晚上的酒会是一场爵士表演,偶尔能听到弗拉门戈或者吉普赛风格的乐队来驻场演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非常好。
这当然是理想的自然的状态,只有在欧美<部分地区>才会存在。国内怎么办?可以人为干预嘛,把手机里的音乐全部换掉换成那个世界的音乐然后经常听就可以了。
7.综上所诉,国内的一线的(我说的是一线的,不算小众的那一块专业人士对小孩的教学)小朋友音乐教学始终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永远长不大的小幼苗而已,除了一些专门考国外音乐学院的地区的音乐教育自己成舟在海上漂着,所谓的“幼儿青少年音乐启蒙”其实只是“教育”机构合法化的骗术手段罢了,是一群活在烂俗音乐下的人的自欺欺人的自嗨罢了(天天学曲子而非基本功,弹的一塌糊涂糊弄家长)。即使有人领悟,也只是会去选择舍音乐求分数。国情不改,俗教育俗音乐有的是,音乐本身是烂俗,教吉他的老师是三脚猫的南郭先生,学吉他音乐的孩子音乐性能为0,基本功不好好练,瞎扒拉机械无脑式的固定伴奏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弹。学音乐学不会,表演音乐去假弹假唱,自欺欺人罢了,被国内国外的各路专业人士所耻笑。
8.我也看到一些有良心的专业人士开的琴行或机构,可能只有0.5%吧。而且这些琴行大多叫工作室,不会存在市面上,市面上太脏了,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