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钢琴教育在中国,不缺名师,缺明师!

[复制链接]

1236

主题

2643

帖子

5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13
发表于 2021-12-9 17: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在钢琴教育风靡的今天,找一个好的钢琴老师难度系数好像已经超过了找一个“好医生”、“好月嫂”。首先要向那些专业的钢琴教育工作者深表歉意,做了这样一个横向比较,多少有些不合适;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是提醒——钢琴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涉足于专业、狭小的领域范畴,而是逐步由“阳春白雪”进入了老百姓的家门,正在作为一种普及教育的形式而转化。
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意义”不明确
随着我们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多导向孩子们的艺术教育,年轻一代的80后父母们的眼光也是随着一股“莫名”的引力投向了学钢琴、绘画、早教等这种开发孩子创作力与灵性的事物上。说是“莫名”,乃大多数人对于此类教育之于孩子成长的真实意义仍然不太明确。
以钢琴教育为例吧,如果说在上个世纪还有琴童家长会为了“考级证书”而让孩子学钢琴,这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琴童家长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我们孩子不为考级,就想让他自己有兴趣弹就行!”
“老师,我们觉得弹钢琴需要两个手一起,有时候还要用脚,这对开发智力挺好”
“老师,TA是个左撇子,我们想让他左右脑平衡一点!”
“老师,TA太闹腾了,我们希望学一个安静点儿的让TA静下来!”
……
然而,却鲜少有人说“老师,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孩子感受到美”
审美——才是艺术教育本来的意义,这种借有音乐载体获得的“美感”它能够滋养心灵,建构人格,并逐渐扩展到生活中的一切,建筑美、色彩美、人性美等等 有科学家研究过学音乐的孩子犯罪率极低,有句话“学古典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莫扎特的音乐能让胎儿发育更良好稳定,这些都并非毫无来由。
因为在“美”的事物中,内在有一种与宇宙自然规律相符的“比例”,孩子在聆听古典音乐,看到美妙的图画等一切“美”的事物时,实际上,TA就是在与这种“美的比例”进行连接。前面家长提及的“兴趣”、“平衡”“聪明”、“安静”都是这样一种美的比例所延伸出来的产物。家长有这样的“悟性”已经很好,只是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更明确,艺术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一个钢琴老师仅仅教会孩子弹熟了技术技巧,而没有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聆听音乐(审美),不仅TA会觉得枯燥,老师自己也得不到很好的回馈。
这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明师”呢?
第二:钢琴“明师”的稀缺
“明”——明确、明白、光明之意义也!明确在普及教育中,钢琴学习是为了让孩子聆听音乐获得审美体验,觉知弹奏的声音与每一次手指触键之间的关联;明白孩子的心理、个性特征而量体裁衣,不能只教我喜欢的“那一类”;给孩子的音乐之路引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钢琴演奏,让孩子获得健康快乐的心态,敏锐均衡的思维,这即是光明。
为了方便更多家长能正确有效的找到适合您孩子的“钢琴明师”,总结了以下这些特点:

   能弹——能弹的不一定能教,但要记住“能教的就一定能弹”,钢琴是技术活,不是知识填鸭!学生对于钢琴、乐曲的音响直接感受聆听,是初学乃至业余十级以内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明师”会经常做示范演奏来触动孩子,带领他们享受音乐,家长在一旁也可以直观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哦!
(真不好意思告诉您,一些琴行、培训中心的钢琴老师是学舞蹈、声乐、金融出身的不在少数)
   能唱——您是否有注意过好多钢琴大师们在演奏时,嘴唇都在“微颤”吗?那是他们在随着自己弹奏出来的音乐轻声“哼唱”。因此“明师”在上课时,经常也会借由“唱”出某一乐句,来引领孩子们达到预期的弹奏声音效果。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演奏要具有“歌唱性”。
   能教——有的老师放弃标准一味的陪孩子玩乐这同样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真正的“寓教于乐”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到达高水准;有的老师则过于严苛,孩子们在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反映在孩子身上的最大表现就是:
  孩子越来越喜欢弹钢琴,而不是越来越反感;
  总是能轻松跨越一个个的“技术难点”,而不是“学不下去”。
  能说——此“说”具体指沟通能力,而非自吹自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来自父母、学校或者学琴本身的压力,或者情绪小波动,“明师”一般都能明察秋毫,与孩子们有良好的心灵沟通,甚至可以说老师的个人魅力也在感染着孩子,会用音乐和鼓励去疏通孩子的负面情绪及心理。
这个环节的最大表现是:孩子越来越喜欢老师,而不是排斥!
    这样的“明师”,相信是大部分家长心中理想的模子,在现今却不太容易找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前一辈的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继而出了两位80后世界闻名的钢琴家,这也不足为奇;再者,目前专业类的音乐院校研究的都是尖端学术成果,仅仅在小众范围类适用而显得“曲高和寡”,即使是师范类的学校也鲜有具体关于“普及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导,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大批的专业院系的学生毕业出来,面对社会大众需求学习钢琴的孩子而手足无措……这也就是在今天的中国,大批琴童想学好钢琴,而只有少数老师能教好,这种不平衡现状出现的原因!
  有条件的家长一般会选择去找一些“名师”,孩子要么走了艰苦的专业路线,要么迫于严格的要求而放弃了;再者就是在附近的琴行或艺校随便找了个小老师,结果也可能有两种:运气好遇到好老师孩子还能坚持下来,然而大部分人都没有遇到这种老师,所以在您身边不乏听到孩子“谈琴色变”,学了几年就放弃的故事。
   结语:不要盲目跟风“名师”,也不要因为是随便学学,所以随便找一个水平一般的老师学钢琴启蒙,几年后发现问题时后悔莫及,孩子的时间和成长是耽误不起的!愿所有希望学好钢琴的小朋友,能找到最匹配自己的那一位“钢琴明师”!~ 这一篇拙文哪怕能提供一点点帮助秦米拉老师也心满意足啦!
    中国不缺“名师”,缺“明师”!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