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钢琴学派大家能想到几个?
1.法国学派的浪漫精致
2.
俄罗斯学派的热情奔放
3.而德奥学派则以理性、严肃而著称
当然它也是音乐史上公认的 最传统、最严格 的钢琴学派
▼
什么是德奥钢琴学派?
德奥钢琴学派是最传统的钢琴学派,它以莱比锡、柏林、维也纳为教学中心,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演奏的曲目以巴赫到勃拉姆斯这些德奥作曲家为主。大部分德奥学派的钢琴家理性,端正,严肃,有深度和思想,不喜欢表面的华丽和铺张。对音乐严谨扎实、富有深度、强调手的自然重量的运用。他们克服了传统方式的音乐训练所留下的影响,演奏作品稳健清晰,分句和速度自然合理。他们善于组织低音声部线条,并且善于研究手指运动的肌肉状态,首推弹琴和肌肉运动法则,提倡肩、臂、手肘各部分的互相带动。
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
9位 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
01
布索尼
(Busoni, Ferruccio 1866-1924)
布索尼生于恩波利,幼年即展现高超的音乐天赋,8岁便登台演奏钢琴。他是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家。布索尼虽为意大利人,但其作品是完全的德奥风格。
布索尼在作曲领域可以说也是硕果累累。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在创作上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手法用现代的技术,形成新的拟古风格。
布索尼演奏李斯特《“鬼火”练习曲》
布索尼的钢琴演奏技巧辉煌、宏伟而富于诗意,所作的乐曲具有幻想的特征,并预示了许多先进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他的巴赫版本是技巧和艺术博学方面的杰作。
02
施纳贝尔
(Schnabel,Artur 1882-1951 )
施纳贝尔生于利普尼克一个犹太家庭。据说,勃拉姆斯曾经听过他演奏,并预言:“这位少年日后必能使世人震惊。”
施纳贝尔1927年,在纪念贝多芬逝世百周年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的全部 32 首钢琴奏鸣曲,声誉大振。施纳贝尔是当时演奏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权威,尤以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而闻名于世,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也有独到之处。
施纳贝尔演奏
《贝多芬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施纳贝尔擅长演奏贝多芬作品,他演奏的音阶走句发音清晰,特别是演奏抒情旋律异常生动,伴奏和织体的各个线条以及力度的支配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演奏贝多芬作品特别是晚期的几首奏鸣曲,其幻想的境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03
巴克豪斯
(Backhaus,Wilhelm1884-1969 )
巴克豪斯是20世纪初伟大的演奏家之一,他继承了德奥的正统演奏血统,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有精到的演绎。
他的演奏风格气魄宏大,遒劲有力,曾有“键盘狮王”之誉。威廉.巴克豪斯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和第一奏鸣曲同样十分出名,尤为气势磅礴!同时他年轻时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展现了他极佳的技术。
04
肯普夫
(Kempff,Wilhelm1895-1995 )
肯普夫的曲目多以德国古典与浪漫派作品为重心,被认为是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独奏之外,肯普夫也参与室内乐演出,经常与梅纽因、谢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合作。此外还从事教学与创作。1931-1941年间,曾与费舍尔(EdwinFischer)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级班里担任教授,战后还主持过贝多芬钢琴作品讲座,许多后辈杰出钢琴家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包括出色的钢琴家是内田光子。
钢琴家布伦德尔评论肯普夫“弹奏中充满感情,有赖于他演奏管风琴养成的正确呼吸法,你一定能从他的音乐中得到未曾听过的东西。”他大力称赞肯普夫是同行中“最有节奏感”的一名。
05
吉塞金
(Gieseking,Walter1895-1956)
吉塞金出生于法国里昂的德国钢琴大师吉塞金,以诠释莫扎特、德彪西闻名于世,他的巴赫也在很多人心目中享有盛誉。在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吉塞金用钢琴演奏的巴赫被认为无法逾越,虽然他如此喜欢冒险,比如急速的节拍、不可避免的错音和颠簸的乐句让人有些不适。
佩拉西亚曾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多数巴赫的演绎风格仍是机械的,不少评论家和某些钢琴大师还反对在钢琴上演奏巴赫和禁用踏板,羽管键琴被认为是唯一合适的乐器。
”不过吉塞金对羽管键琴演奏巴赫带来的孩童般的愉悦感仍赞赏有加,对待钢琴演奏巴赫时使用踏板非常小心,甚至尽量不用。他的名言是:“(演奏巴赫)延音应该用手,而不是脚!”
06
阿劳
(Claudio Arrau,1903-1991 )
阿劳智利钢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
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演奏家,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
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
07
古尔达
(Gulda,Friedrich1930-2000)
古尔达算是钢琴家中奇人了。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的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彪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爵士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
而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 1967 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
在古尔达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也正是这位钢琴家,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给予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新的生命。有人这样评价到:“古尔达的基本形象不是激情、浪漫的,而是清澄、透明、幻想的。
他所弹出的音符,没有浑厚的立体感,而是具有一种透明感;没有微妙的、明暗变化的色彩,而是一种纯净的光辉;没有细腻的抒情,而是偏于富于空灵的幻想。”
08
塞尔金
(Serkin,Rudolf 1903-1991 )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犹太人。9岁时到维也纳师从理查·罗伯特学钢琴,随勋伯格学作曲。12岁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钢琴协奏曲,开始了演奏生涯,17岁崭露头角。
塞尔金是当代最伟大的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和舒伯特诠释者之一,皆录制多张协奏曲和室内乐唱片。他最完美的曲目是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而他也选择这三作品作为生平最后一场演奏会(1987年4月于纽约)的曲目。
塞尔金对于贝多芬这首作品的演绎热情充沛,音乐在有力饱满的柱式和弦下,左手的分解和弦犹如汹涌奔流的激流般慢慢铺开,音乐像在一艘湍急的海上行驶的船一般,每一个音符极速而又清晰,和弦斩钉截铁,势如雄狮般震撼人心,一气呵成,这样的演奏令人难以忘怀。
09
布伦德尔
(Brendel,Alfred1931-)
布伦德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钢琴家之一,他曲目广泛,学识渊博,由他演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勋伯格等人的作品被视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诠释,布伦德尔录制与发行的海量唱片则是对其卓越成就的永恒见证此外,他还作有三卷诗集,撰写过大量优秀的音乐随笔,曾发表多篇极具轰动效应的演讲。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
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看完了九大德奥钢琴家,小编也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德奥钢琴音乐会,今年,旅德钢琴家叶子豪将在遵义大剧院为观众演奏贝多芬的《E大调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09》和《A大调第二十八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01》、勃拉姆斯《幻想曲集 作品116》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斯卡》等德奥重磅巨作,让大家足不出国也能感受德奥音乐的魅力~
—重磅推荐—
青年钢琴家叶子豪
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德奥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的传统,师从德国著名钢琴大师 Nina Tichman(并收为关门弟子)以及俄罗斯传奇钢琴大师巴什基洛夫的嫡传弟子 Claudio Martinez Meher 教授,是国内为数不多掌握德俄两大钢琴学派演奏风格和技法精髓的青年钢琴家。
曾获奖项
● 2020年韩国里赫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 201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斯坦威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 2017年德国科隆Kalrobert-Kreiten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
● 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
● 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
“德奥之魂”旅德青年钢琴家
叶子豪独奏音乐会即将奏响遵义大剧院
即将开票 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