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烈推荐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第四钢琴协奏曲。
想试听下的同学请戳戳这里: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一与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里的第一钢协是1917年版本,第四钢协是1941年版本)
这个视频是其中一部分的钢琴solo,大概感受一下
Valentina Lisitsa- Rach 1 solo
http://v.qq.com/page/f/s/x/f0197bxossx.html
作为拉赫的脑残粉,发现网上只要推荐他的协奏曲要么是第二号,夸他开场多忧郁深沉,第二乐章多么抒情浪漫;要么是第三号,旋律性多样化,第一乐章两个华彩,技巧性与美感并存。诚然,拉赫生前在美国开音乐会的时候,大多都是要求演奏他的第二或第三协奏曲,还有那首他自己都弹得烦了的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几乎每次开音乐会观众都会大声嚷嚷要加演。
他对大众的这种狂热十分头疼:
...Rachmaninoff replied that the public did not care for any of his compositions except the C-sharp minor Prelude and that apparently the public believes that he can compose nothing else...
...拉赫玛尼诺夫回应道,大家对自己除升C小调前奏曲以外的任何作品漠不关心,似乎大家认为他写不出什么别的花样.... 升C小调前奏曲的“烂俗”甚至到了这种程度:
...I was with him after luncheon one day when he smilingly showed me a post card from a lady admirer asking him if the C-sharp minor Prelude meant to describe the agonies of a man having been nailed down in a coffin while still alive. When I asked what reply he was going to give, he said, "If the prelude conjures up a certain picture in her mind, then I would not disillusion her."
我有一天和他(拉赫)午饭后碰面的时候,他笑着对我掏出一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一位崇拜他的女士所写。明信片上问到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是否在描述某位被活生生埋进棺材里的人的痛苦。我问他该怎么回信,他说,“要是这首前奏曲能让她想到这种画面,我还是别让她幻想破灭吧。” 造成的结果便是,这位经过演出失败后患上心理疾病,中年流亡美国迫于生计四处开音乐会,却仍然著作等身的作曲家,大家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那两首公演过数十场的二、三钢琴协奏曲上。大家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印象也来自于这两首作品,像是第二钢协开头极具黑暗色彩的行板主题,很多人每谈到拉赫都认为这便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风格。
但如果你仔细聆听,第一钢协的风格与大众眼中的拉赫形象截然不同,开头的几声圆号似乎向舒曼的钢协致敬(据说拉赫当时确实是有意而为),以急速下行旋律作为开头似乎是他本人作为十几岁少年的年轻形象(这是他19岁的毕业作品!)。第一乐章的华彩甚至会有一种“这怎么会是拉赫写出来的?”感觉:
缓慢加速上升的升F大调旋律,丝毫没有一点沉闷、老陈的情感。别的不多说,这是作曲家少年时期的才思泉涌写成的激情之作。
我其次喜欢的是第二乐章具有歌唱感的旋律,如下图:
(重点在乐队分谱缓缓奏出的旋律上)
谁能想到一位年仅19岁的少年,能用跳动的分解和弦配合弦乐部分,谱写出如此动人的旋律呢?我第一次听到这段旋律的时候,带来的画面像是映照在星空下波浪起伏的大海。没有极快的起伏波动,没有刻意的炫技成分,这段旋律的美感就是如此的直接。这种对位方式在他两年后另一首著名作品《悲歌》(Elegie, Op. 3, No. 1)中也有使用。
可惜的是,第一钢协作为他于1890年完成的毕业作品,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公演的机会,自然欣赏它的观众也不多。1895年,拉赫的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后,他得上了抑郁症,直到1900年写出《第二钢琴协奏曲》后才能重新专注于演出与创作,第一钢协也被风靡剧院的第二钢协光环下掩盖住了。
但他并没有因此否定自己年轻时期的作品不如日后所写,等到1917年被迫离开祖国俄罗斯,并将其第一钢协重新改写之时,他已不再是那位激情洋溢的少年,而是一个44岁的中年大叔。他对友人Albert Swan的信中这么说道:
...I have rewritten my First Concerto; it is really good now. All the youthful freshness is there, and yet it plays itself so much more easily. And nobody pays any attention. When I tell them in America that I will play the First Concerto, they do not protest, but I can see by their faces that they would prefer the Second or Third...It is incredible how many stupid things I did at the age of nineteen. All composers do it...
我已经将自己的第一钢协重写完善了(注:即1917年版本),现在的版本已经足够好听。(协奏曲里)所有充满年轻活力气息的部分均得以保留,还将其演奏技巧得以简化。但没有人在乎!当我在美国告诉观众我将演奏第一钢协,他们没出声抗议,但我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来他们更想听第二和第三(钢协)。 作曲家费尽心思,运用二十年来臻于成熟的作曲技巧填补年少之作中的“空洞”,甚至不惜删掉某些他自己认为“太年轻、冲动”的旋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等到自己中年之际,再回首看看当年年少时期写的文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让你改写,你会如何下笔?)但观众仍然不买账。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拉赫第一钢协的CD录音都是1917年的修改版本,但我个人还是认为1890年的作品更加动人,因为它原汁原味的代表了少年时期拉赫的作曲风格。
这是目前唯一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与第四钢琴协奏曲初稿录音(1890年版),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收藏一下。
另一个充满争议的作品便是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自1926年首演以来,一直没有获得观众的肯定。大家当时的评价说它像是错杂破碎的烂摊子,毫无美感可言。摘抄两段当时首演过后,《纽约时报》与《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评价给大家感受下:
...long-winded, tiresome, unimportant, in places tawdry……Mme. Cecile Chaminade might safely have perpetrated its on her third glass of vodka.
...啰嗦、无聊、毫无重点、艳俗...嗯。Cecile Chaminade (当时一位著名的法国女国钢琴家)可以安心喝下她的第三杯伏特加了。
...somewhat naïve camouflage of whole-tone scales and occasionally dissonant harmony remains as essentially nineteenth century as if Tchaikovsky had signed it
...用幼稚的全音阶和偶尔不搭调的和声伪装下的十九世纪作品,要是作品下有柴可夫斯基签下的签名就更像了!
这种批评让自卑的作曲家回想起了当年第一交响乐的失败,认为自己的转变之作缺乏艺术价值,于是花了一年半时间重新大幅修改自己的第四钢协,以至于在1928年修改的版本里,原作中总共1016个小节中有114个小节都被删去了。在1928年的12月,拉赫玛尼诺夫再次前往海牙、阿姆斯特丹、巴黎与柏林演奏修改过的第四钢协,但回答他的仍然是观众的一片嘘声,使得心灰意冷的他不得不在演奏曲目表中把第四钢协删掉。
最后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晚年,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时日无多,作为指挥家的他不愿在去世前留下一部被大众鄙夷的作品。六十八岁的他在1941年最后一次重新修改自己的失败之作,这次修改依然是十分激进的,在几乎重写和声部分之余,他将作品缩短到了824个小节,几乎只有原作的五分之四长度。尽管如此,在一年后他去世之前,大家对第四钢协一点都不感冒,也许这可以算是他死前的一大憾事。
无论批评者的意见如何,第四钢协确实是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风格的开端之作。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拉赫毕业时恩师赠予他的金表已经在抽屉里静静躺着有35年了。1917年改写完自己的第一钢协以后,1918年至1925年,为了在美国养家糊口,拉赫玛尼诺夫平均每年要出演30至70场音乐会与独奏会。在他疲惫的身躯下,作曲的钢笔已干枯太久,而当年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已经被无调性音乐、印象派、序列主义打的落花流水。他自此以后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三交响曲等大型作品都带着第四钢协复杂交错的和声风格,这是追求当下的观众无法有远见能预料到的。
在乐迷形象里的拉赫玛尼诺夫性格冷漠,从不主动显露自己的情绪。但在第四钢琴协奏曲中,他却主动将自己的抑郁、黑暗与痛苦向观众倾倒下来。比如第一乐章的主题I,表面上是华丽的降B大调旋律,仔细听却是一种绝望的呐喊。
主题II则是充满东方风格,甜蜜而舒缓的钢琴独奏旋律(主题在高音部分),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迷上了这段。仔细看看它的和声部分,这是拉赫大胆运用无调性风格的尝试之作。
华彩段有点类似于其第三钢协的第一段华彩,极强的旋律配合钢琴低音部的爆发,极具倾泻情感之意味。
与前三首钢协截然不同,第四钢协的终章使用大量的不和谐和声,使得其充满了强烈的不安与躁动,这也是其受到公众批判的一大原因。但后面的主题却富有美感。
留下个坑,有时间继续详述下拉四到底美在哪里,作为作曲家的垂暮之作,犹如《第九交响曲》于贝多芬,《d小调安魂曲》于莫扎特,《第六交响曲》于柴可夫斯基。前三首都被公认为作曲家的名作,那么,在创作、删改、再次删改自己一生的最后作品时,拉赫玛尼诺夫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参考文献:
- Bertensson, S. & Leyda, J.; (2002)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Davie,S. Rachmaninoff's Fourth Piano Concerto Op.40, 1926, 1928 & 1941.2001.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 Cobb, G.W (1975)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PIANO CONCERTOS OF 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 (Master dissert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以及若干已流入公开领域之乐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