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0 16: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不是。
小学语文书里面有很多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以此使文章更有趣。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当时跟他的16岁女学生朱丽叶塔恋爱,得不到对方家里的认可,导致这段恋爱草草结束,他失恋之后很伤心,写下这首曲子。钢琴奏鸣曲第14首。这个题目月光是后来出版商加上去的。
参见QQ音乐的解释
贝多芬的32首奏鸣中,第8首悲怆,第29首椎子键琴,和第26首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他自己命名的(名字或主题),其他的熟知的黎明(也就是华尔斯坦),田园,月光,热情,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主要是当时的出版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很少有标题,通常都会直接以题材,编号,调式直接命名,比如这首月光: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海顿跟莫扎特时期通常算比较严肃古典音乐,音乐本身并不局限表达或描述一个场景,只是单纯的音乐。这种情况下听众可以回到音乐本身,静静的去感受他自身能带来的意义和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解读都是截然不同的。命名或指定主题的音乐一般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命名或指定主题的音乐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比如李斯特的很多很多作品都是命名的。从这时起名称开始与音乐相关。而且很多时候听众确确实实能感觉到曲子所表达的那种主题。比如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第12首追雪,就很明显会有在冬天的雪地里雪花从天上飘落的场景。到后来现代主义时期,印象派,德彪西的音乐哲学便是不使用清晰的调式和传统和弦走向,而是回到描述事物本身,比如很知名的月光(Clair de lune), 幻想(Reverie)。音乐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非常梦幻。
回到这首贝多芬的月光,我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古典音乐的,但是最初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当时听的最多的钢琴曲就是月光一三乐章,第一乐章总给人感觉很平静,就像月光洒在湖面上,在小船上飘着(当时可能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吧 )。刚刚入门的时候听不了很多很精彩的乐曲,觉得听不进去,那个时候就觉得月光写的真好,而且第三乐章特别有力量。后来开始听悲怆和热情,再后来迷上了贝多芬,现在最常听的还是贝多芬和李斯特,有时候听巴赫和拉赫玛尼诺夫。现在已经极少听月光了,贝多芬听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晚期奏鸣曲,27-32,真的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神来之曲。贝多芬的32所奏鸣曲中,月光是差不多最知名的一首,但乐理上同样也是相对没有存在感的一首,贝多芬当年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起到发泄和表达情绪的作用。在思想深度和构思上,我个人认为比悲怆,暴风雨,黎明,热情要差很多。不过月光还是一首很不一样的曲子。像很多贝多芬的其他奏鸣曲一样,月光的第一乐章虽然很舒缓温柔,也比较和谐,但是他依然会有那种冲突感和抗争感(参见第17,23,32号奏鸣曲),小的时候听觉得很优美安静,到了大学,开始听出了那些无奈,感伤,对明天的期待,和昨天的忧伤。现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夜渐渐深了,潮水退去,在海边的月亮下静静的弹着钢琴,与内心对话,情绪与思想在不断波动,陷入沉思。
说到这里,其实我偶尔也会突然想起这首奏鸣曲。我前任钢琴弹得非常好,他可以弹死之舞,诺玛的回忆这种。以前我有的时候会和他聊音乐,我跟他说我特别想听他弹李斯特的一些曲子,钟,骷髅之舞,诺玛的回忆,他以前推脱太累,总是不好好弹。我和他是异地,在一起的时间也特别短暂,贝多芬第14首奏鸣曲月光的第一乐章可能是他唯一完整的亲手给我弹过的乐章。那个时候我飞到他的地方找他,小假期,学校里人不算很多,他带着我到一个没有人的音乐教室,我们没有开灯,他就在黑暗里静静的弹了这首曲子。我坐在他身边。突然就感觉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我静静的听着他的诉说,仿佛听懂了这些年的故事,有喜悦有忧伤,有迷惑有豁达,也可能他只是单纯的演奏音乐而已。他和我说他练琴和演奏的时候,不会让情绪和感情影响音乐,演奏就是理性的演奏,他不同心情的时候,对音乐的处理几乎是一样的。后来因为一些很狗血很悲伤的原因我们分开了。但是以前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还记得,我手机里只有三首他以前的录音,就是三首贝多芬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三大俗 )三首都是三个乐章全,我也很久都没有听过了,可能以后都会过去吧。不过插一句,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的演奏版本效果真的完全不一样,我听的比较多的是普利尼的,Arrau的(arrau的速度处理有点奇怪,明显慢)林贤贞 HJ Lim 的(韩裔演奏家,也录过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她的版本速度普遍很快,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演奏方式有争议。除此之外,李云迪的那张录音,月光悲怆热情,很标准,录音质量比较好,也可以听听,就是少了一些特色和个人的理解。还有,张昊辰在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初赛的时候演奏过贝多芬第31首奏鸣曲,我非常喜欢的版本。,有兴趣也可以去听听看,QQ音乐就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