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是不是真的像语文书里所说的为一个 ...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913

帖子

11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35
发表于 2021-12-10 16: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
不是,课本里这篇文章,只是一篇“同人小说”,而非纪实文学。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甚至,可以不用加“之一”。
相信许多朋友都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读到“月光曲”的故事的,那是一篇精致美好的短文,讲的是贝多芬因一位盲女而创作了这部作品。
在课本中,是这样描述这首曲子的:


我还记得我们小学语文课讲这篇课文时,老师是当堂放了这首曲子的。
语文老师每一两个小节就按一下录音机的暂停,然后解释一些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什么场景。
而那时还年幼的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老师究竟在讲啥,听来听去也听不出老师说的内容,对这首曲子都快有心理阴影了。
后来我跟朋友们聊到这段感受,发现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我常常开玩笑说,这是语文老师专业过硬的表现,你看,这明明就是在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嘛。
我还记得听一位学琴的朋友讲,她的老师在教这首曲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她弹出“月色如融化的黄油般温润细腻的味道”,这位老师还颇为自己的这个表述自得。
只是苦了我这位朋友,她始终悟不到用黑白琴键如何才能弹出这种感觉——更要命的是,她一点儿也不喜欢吃黄油。

总之,我认为,音乐都像这样欣赏,真的是很糟糕的。
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故事的真伪,请大家先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能从音乐中“听”出月光吗?
还是用这首月光曲举例子,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而月光,却是需要我们用视觉感知的。
音乐中的月光肯定不是真正存在,就算有,它也是来自我们的想象力。而想象是一种主观行为,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不同。

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认真读一下那段文字。
你会发现,哪怕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也并没有说这首奏鸣曲表现的就是“月光”
这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它讲的是皮鞋匠听到这首曲子的感受,并不是这首曲子“描写的是月光”。
也许真有人能从中听出月光的感受,这并不表示你要绷紧神经,一定要从这些音符中听出月光,更不用说,让别人听出月光。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琢磨下去,你会发现课文中的描写还有个逻辑问题。
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这里渲染的是一种气氛。
下一段,就是讲这段曲子是“海上的月光”那段,描述的是皮鞋匠听到音乐后的心理活动
而最后一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将这首曲子命名为“月光曲”,这件事情能够发生,基于的是皮鞋匠的心理活动
这是写作中常会出现的一种小瑕疵——整篇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作者则是站在“上帝视角”,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忘记角色间心理活动是相互隔绝互相独立的,将角色们的与的混淆起来。
在课文中,就是贝多芬是怎么知道,鞋匠和盲女都感受到曲中的“月光”了呢?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

我们再回到历史中,来看看音乐家们对这首曲子的真实点评:
贝多芬曾提到创作这首曲子时“像是陷入幻想一样”。
车尔尼感受到的意象比较瘆人,他说这部作品的第1乐章”像是深夜中听到远方传来幽魂的声音“。
而李斯特则认为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像是“开放在两个裂口中的一朵鲜花“。
说实话,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李斯特脑海中的这朵花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姿势生长的。
所以,就算你从这一段音乐中听出紫菜鸡蛋汤,或是干脆只是觉得它好听,却听不出任何意象,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正像我一再强调的,欣赏音乐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你欣赏音乐时的感受。这也是许多作曲家,像是勃拉姆斯、肖邦等,都非常不喜欢给音乐加标题的原因,他们认为标题会人为划定一个想象的边界,限制欣赏者对于音乐的理解。

好了,我们把话题转回来,看看这首曲子究竟是如何得名的。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正式的曲名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它确实有个标题“月光”,只是这个标题并非贝多芬自己所设,而是乐谱的出版商标记的。
这位出版商引用了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Ludwig Rellstab, 1799~1860)对这首曲子的评价。
莱尔斯塔勃原话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就像一叶扁舟在瑞士琉森湖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摇曳”
琉森,也被译成“卢塞恩”,是瑞士中部一座风景如画的小镇。
这里一直是欧洲文艺圈的圣地,毕加索、列夫·托尔斯泰、拉赫玛尼诺夫、卓别林等诸多名人都能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迹。
今天这篇文章用到的题图,就是英国画家威廉·透纳1842年的一幅水彩画《琉森湖的夜色》(The Dark Rigi: The Lake of Lucerne)



威廉·透纳 《琉森湖的夜色》

在西方,这幅画,也常常与《月光奏鸣曲》联系在一起。
贝多芬确实也曾去过琉森,不过这首曲子的创作却与琉森并无关系,它被题献给贝多芬的一个学生里埃塔·基恰尔迪伯爵夫人(Giulietta Guicciardi,1782~1856)
“月光”这个标题,在西方引起的争议也不小,甚至有评论家认为,这个标题简直是“灾难性且愚蠢的误导”( a misleading approach to a movement with almost the character of a funeral march and “absurd”, from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ition. )。
我们小学课本中那篇课文,显然也不是纪实文学,而只是一部“同人小说”。
那么,我是要说,这篇课文是错的,非常不合理,应该将它删除吗?

并不是。
我认为,这个标题,起得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题,才让这首曲子有了如此的影响力。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部钢琴奏鸣曲,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这部“月光”。
除此之外,还有第17号“暴风雨”、第21号“华尔斯坦”、第23号“热情”、第26号“告别”。
在这之后,第三梯队,还有第8号“悲怆”、第15号“田园”、第25号“杜鹃”。
至于其它的,熟悉的人真不多,哪怕天天听,也很容易弄混。
然而,这并非因为这些作品不好,只是由于它们真的,字面意义上的没有名
所以,标题,并不是音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传播学问题,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就像你看公众号文章一样,先不管内容如何,标题得吸引你,你才有点进去的动力。
正是莱尔斯塔勃让贝多芬这首“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有了“月光奏鸣曲”这样一个鲜明的标题。
也正是这篇课文,让200多年后,距离这部作品创作地几千公里外的我们,哪怕没有听过音乐,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浪漫和温暖。
这便足够。
我们听到的,也许是同一首“月光”。
至于它在你心中呈现是怎样的景致,怎样都对,怎样都好。
因为,它只属于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40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21-12-10 16: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不是,课本里这篇文章,只是一篇“同人小说”,而非纪实文学。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甚至,可以不用加“之一”。
相信许多朋友都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读到“月光曲”的故事的,那是一篇精致美好的短文,讲的是贝多芬因一位盲女而创作了这部作品。
在课本中,是这样描述这首曲子的:


我还记得我们小学语文课讲这篇课文时,老师是当堂放了这首曲子的。
语文老师每一两个小节就按一下录音机的暂停,然后解释一些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什么场景。
而那时还年幼的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老师究竟在讲啥,听来听去也听不出老师说的内容,对这首曲子都快有心理阴影了。
后来我跟朋友们聊到这段感受,发现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我常常开玩笑说,这是语文老师专业过硬的表现,你看,这明明就是在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嘛。
我还记得听一位学琴的朋友讲,她的老师在教这首曲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她弹出“月色如融化的黄油般温润细腻的味道”,这位老师还颇为自己的这个表述自得。
只是苦了我这位朋友,她始终悟不到用黑白琴键如何才能弹出这种感觉——更要命的是,她一点儿也不喜欢吃黄油。

总之,我认为,音乐都像这样欣赏,真的是很糟糕的。
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故事的真伪,请大家先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能从音乐中“听”出月光吗?
还是用这首月光曲举例子,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而月光,却是需要我们用视觉感知的。
音乐中的月光肯定不是真正存在,就算有,它也是来自我们的想象力。而想象是一种主观行为,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不同。

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认真读一下那段文字。
你会发现,哪怕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也并没有说这首奏鸣曲表现的就是“月光”
这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它讲的是皮鞋匠听到这首曲子的感受,并不是这首曲子“描写的是月光”。
也许真有人能从中听出月光的感受,这并不表示你要绷紧神经,一定要从这些音符中听出月光,更不用说,让别人听出月光。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琢磨下去,你会发现课文中的描写还有个逻辑问题。
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这里渲染的是一种气氛。
下一段,就是讲这段曲子是“海上的月光”那段,描述的是皮鞋匠听到音乐后的心理活动
而最后一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将这首曲子命名为“月光曲”,这件事情能够发生,基于的是皮鞋匠的心理活动
这是写作中常会出现的一种小瑕疵——整篇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作者则是站在“上帝视角”,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忘记角色间心理活动是相互隔绝互相独立的,将角色们的与的混淆起来。
在课文中,就是贝多芬是怎么知道,鞋匠和盲女都感受到曲中的“月光”了呢?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

我们再回到历史中,来看看音乐家们对这首曲子的真实点评:
贝多芬曾提到创作这首曲子时“像是陷入幻想一样”。
车尔尼感受到的意象比较瘆人,他说这部作品的第1乐章”像是深夜中听到远方传来幽魂的声音“。
而李斯特则认为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像是“开放在两个裂口中的一朵鲜花“。
说实话,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李斯特脑海中的这朵花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姿势生长的。
所以,就算你从这一段音乐中听出紫菜鸡蛋汤,或是干脆只是觉得它好听,却听不出任何意象,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正像我一再强调的,欣赏音乐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你欣赏音乐时的感受。这也是许多作曲家,像是勃拉姆斯、肖邦等,都非常不喜欢给音乐加标题的原因,他们认为标题会人为划定一个想象的边界,限制欣赏者对于音乐的理解。

好了,我们把话题转回来,看看这首曲子究竟是如何得名的。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正式的曲名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它确实有个标题“月光”,只是这个标题并非贝多芬自己所设,而是乐谱的出版商标记的。
这位出版商引用了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Ludwig Rellstab, 1799~1860)对这首曲子的评价。
莱尔斯塔勃原话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就像一叶扁舟在瑞士琉森湖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摇曳”
琉森,也被译成“卢塞恩”,是瑞士中部一座风景如画的小镇。
这里一直是欧洲文艺圈的圣地,毕加索、列夫·托尔斯泰、拉赫玛尼诺夫、卓别林等诸多名人都能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迹。
今天这篇文章用到的题图,就是英国画家威廉·透纳1842年的一幅水彩画《琉森湖的夜色》(The Dark Rigi: The Lake of Lucerne)



威廉·透纳 《琉森湖的夜色》

在西方,这幅画,也常常与《月光奏鸣曲》联系在一起。
贝多芬确实也曾去过琉森,不过这首曲子的创作却与琉森并无关系,它被题献给贝多芬的一个学生里埃塔·基恰尔迪伯爵夫人(Giulietta Guicciardi,1782~1856)
“月光”这个标题,在西方引起的争议也不小,甚至有评论家认为,这个标题简直是“灾难性且愚蠢的误导”( a misleading approach to a movement with almost the character of a funeral march and “absurd”, from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ition. )。
我们小学课本中那篇课文,显然也不是纪实文学,而只是一部“同人小说”。
那么,我是要说,这篇课文是错的,非常不合理,应该将它删除吗?

并不是。
我认为,这个标题,起得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题,才让这首曲子有了如此的影响力。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部钢琴奏鸣曲,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这部“月光”。
除此之外,还有第17号“暴风雨”、第21号“华尔斯坦”、第23号“热情”、第26号“告别”。
在这之后,第三梯队,还有第8号“悲怆”、第15号“田园”、第25号“杜鹃”。
至于其它的,熟悉的人真不多,哪怕天天听,也很容易弄混。
然而,这并非因为这些作品不好,只是由于它们真的,字面意义上的没有名
所以,标题,并不是音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传播学问题,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就像你看公众号文章一样,先不管内容如何,标题得吸引你,你才有点进去的动力。
正是莱尔斯塔勃让贝多芬这首“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有了“月光奏鸣曲”这样一个鲜明的标题。
也正是这篇课文,让200多年后,距离这部作品创作地几千公里外的我们,哪怕没有听过音乐,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浪漫和温暖。
这便足够。
我们听到的,也许是同一首“月光”。
至于它在你心中呈现是怎样的景致,怎样都对,怎样都好。
因为,它只属于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21-12-10 16: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爱迪生用镜子反射烛光(还是油灯来着)的时候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呢。
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为了告诉小朋友们世界是美好了,没有可怕的大灰狼,只有靠努力获得垂青的灰姑娘。我们要诚实,要善良,要单纯,不能看朱自清写的“出浴的美人”因为这涉黄,不能知道《少年闰土》几十年后那层“可悲的厚障壁”,不能知道《火烧云》其实出自萧红《呼兰河传》这一大本悲剧。
然后等他们长大之后再经受社会的毒打,至少高中阅读理解就会先理解不上去。
好了回老本行说说月光:首先月光第一乐章看似平静实则是包含了万分的纠结、挣扎、迷惘的。学过作曲的朋友可能了解一点,它的分解和弦的走向都很奇怪,不像是一个平静的人会有的想法。(我记得好像是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之前貌似失恋了还是禁忌之恋不被世人认可来着)直到第二乐章,情绪才有所平缓,旋律也变得优美舒缓了一些。
第三乐章……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确定盲女孩能弹这玩意?
因为我文笔不好音乐素养也不够所以我也写不出来对月光三的欣赏,我太菜了也练不好所以直接放瓦姐视频请大家自行感受一下(瓦姐这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虽然姨母的是比较“官方”的版本)。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三乐章 Valentina Lisitsa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我一直搞不太懂为啥这首曲子叫“月光”……哪听起来能给人月光的感觉了?相比之下德彪西的月光才更像真正的“月光”。
分享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单曲《德彪西:月光 (2008年04月09日实况录音)》: http://music.163.com/song/419485668/?userid=1737621965 (来自@网易云音乐)莫得钱没有网易云会员……感觉这个版本也可以的。
P.S.感觉贝多芬起的名字都挺奇怪的,“悲怆”到最后反有种“英雄”的感觉,“月光”“黎明”感觉和乐曲本身没啥关系,“热情”反而还要稍微收敛情绪不能完全地爆发……(原来贝爷才是起名鬼才的鼻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

帖子

2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5
发表于 2021-12-10 16: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我实在不觉得这位“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听上去像是一位农村盲姑娘的名字。


摄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0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2
发表于 2021-12-10 16: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一种情况:
“湖边,你演奏的音符飘入我的脑海;月光下的二二拍,湖边的三连音,勤恳演奏钢琴的你,让我为之沉醉。”

另一种情况:
“哈哈哈,朕今天又想到了一个奇妙的三连音构思!朕要给他整起来!又有钱赚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说什么?月光??”

你觉得哪个更像贝多芬?(手动滑稽.jpg)


补充一句:不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事实都已无法明确,音乐已成形。我们欣赏着她,她也在为我们谱写各自的情感。所以我觉得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无所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0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发表于 2021-12-10 16: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不是,甚至这首曲子跟月光可能压根没啥关系。
音乐是活的,文字是死的,给音乐加标题,那就像用钉子把乐曲钉死在墙上。所以无论贝多芬,还是肖邦,他们都反对而且也极少给自己的作品取名。
比如这首曲子,我就觉得第一乐章像是描写失恋的,特别符合那种呆在家里几天不出门颓废得什么都不想做的心情。第三乐章暴风骤雨一般,我却想到了突然闹肚子,能找得到的厕所都蹲满了人,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跑的焦急心情。开头那几段上行的琶音,特别像是拉开一个门发现有人,拉开另一个人发现还有人,无奈走到楼上,发现还是如此。。。。换个人来,可能又是其他理解,总之会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联想。但如果给这乐曲取个名字,“月光”,得了,这下就让大家留下了刻板印象。我想贝多芬泉下有知一定不怎么高兴。
既然月光这个标题都未必是作者本意,那盲姑娘的故事肯定就更不会是真的了。不过本来这也就是类似“落樱神斧华盛顿”一样的寓言小故事,不必太过在意。

顺便安利下我自己的演奏哈,技术有限求轻喷。
【电钢琴】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一乐章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德彪西的也有
【电钢琴】月光  德彪西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0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2
发表于 2021-12-10 16: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
不是,不过当时贝多芬确实喜欢一个姑娘
书里的月光曲应该是指第一乐章,的确是有朦胧月光的感觉,但后面两个乐章,尤其是第三乐章真的和月光一点联系都没有。还有月光这个题目也不是贝多芬自己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8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发表于 2021-12-10 16: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不是。
小学语文书里面有很多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以此使文章更有趣。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当时跟他的16岁女学生朱丽叶塔恋爱,得不到对方家里的认可,导致这段恋爱草草结束,他失恋之后很伤心,写下这首曲子。钢琴奏鸣曲第14首。这个题目月光是后来出版商加上去的。
参见QQ音乐的解释


贝多芬的32首奏鸣中,第8首悲怆,第29首椎子键琴,和第26首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他自己命名的(名字或主题),其他的熟知的黎明(也就是华尔斯坦),田园,月光,热情,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主要是当时的出版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很少有标题,通常都会直接以题材,编号,调式直接命名,比如这首月光: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海顿跟莫扎特时期通常算比较严肃古典音乐,音乐本身并不局限表达或描述一个场景,只是单纯的音乐。这种情况下听众可以回到音乐本身,静静的去感受他自身能带来的意义和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解读都是截然不同的。命名或指定主题的音乐一般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命名或指定主题的音乐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比如李斯特的很多很多作品都是命名的。从这时起名称开始与音乐相关。而且很多时候听众确确实实能感觉到曲子所表达的那种主题。比如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第12首追雪,就很明显会有在冬天的雪地里雪花从天上飘落的场景。到后来现代主义时期,印象派,德彪西的音乐哲学便是不使用清晰的调式和传统和弦走向,而是回到描述事物本身,比如很知名的月光(Clair de lune), 幻想(Reverie)。音乐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非常梦幻。
回到这首贝多芬的月光,我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古典音乐的,但是最初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首曲子,当时听的最多的钢琴曲就是月光一三乐章,第一乐章总给人感觉很平静,就像月光洒在湖面上,在小船上飘着(当时可能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吧 )。刚刚入门的时候听不了很多很精彩的乐曲,觉得听不进去,那个时候就觉得月光写的真好,而且第三乐章特别有力量。后来开始听悲怆和热情,再后来迷上了贝多芬,现在最常听的还是贝多芬和李斯特,有时候听巴赫和拉赫玛尼诺夫。现在已经极少听月光了,贝多芬听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晚期奏鸣曲,27-32,真的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神来之曲。贝多芬的32所奏鸣曲中,月光是差不多最知名的一首,但乐理上同样也是相对没有存在感的一首,贝多芬当年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起到发泄和表达情绪的作用。在思想深度和构思上,我个人认为比悲怆,暴风雨,黎明,热情要差很多。不过月光还是一首很不一样的曲子。像很多贝多芬的其他奏鸣曲一样,月光的第一乐章虽然很舒缓温柔,也比较和谐,但是他依然会有那种冲突感和抗争感(参见第17,23,32号奏鸣曲),小的时候听觉得很优美安静,到了大学,开始听出了那些无奈,感伤,对明天的期待,和昨天的忧伤。现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夜渐渐深了,潮水退去,在海边的月亮下静静的弹着钢琴,与内心对话,情绪与思想在不断波动,陷入沉思。
说到这里,其实我偶尔也会突然想起这首奏鸣曲。我前任钢琴弹得非常好,他可以弹死之舞,诺玛的回忆这种。以前我有的时候会和他聊音乐,我跟他说我特别想听他弹李斯特的一些曲子,钟,骷髅之舞,诺玛的回忆,他以前推脱太累,总是不好好弹。我和他是异地,在一起的时间也特别短暂,贝多芬第14首奏鸣曲月光的第一乐章可能是他唯一完整的亲手给我弹过的乐章。那个时候我飞到他的地方找他,小假期,学校里人不算很多,他带着我到一个没有人的音乐教室,我们没有开灯,他就在黑暗里静静的弹了这首曲子。我坐在他身边。突然就感觉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我静静的听着他的诉说,仿佛听懂了这些年的故事,有喜悦有忧伤,有迷惑有豁达,也可能他只是单纯的演奏音乐而已。他和我说他练琴和演奏的时候,不会让情绪和感情影响音乐,演奏就是理性的演奏,他不同心情的时候,对音乐的处理几乎是一样的。后来因为一些很狗血很悲伤的原因我们分开了。但是以前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还记得,我手机里只有三首他以前的录音,就是三首贝多芬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三大俗 )三首都是三个乐章全,我也很久都没有听过了,可能以后都会过去吧。不过插一句,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的演奏版本效果真的完全不一样,我听的比较多的是普利尼的,Arrau的(arrau的速度处理有点奇怪,明显慢)林贤贞 HJ Lim 的(韩裔演奏家,也录过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她的版本速度普遍很快,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演奏方式有争议。除此之外,李云迪的那张录音,月光悲怆热情,很标准,录音质量比较好,也可以听听,就是少了一些特色和个人的理解。还有,张昊辰在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初赛的时候演奏过贝多芬第31首奏鸣曲,我非常喜欢的版本。,有兴趣也可以去听听看,QQ音乐就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7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发表于 2021-12-10 1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不是。
语文教材擅长瞎编。
不存在一个作曲家可以即兴出来结构严谨的一部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然后回家之后还能凭记忆给抄下来,然后在出版这个曲子成功……
而且,盲人练钢琴,虽然不是不可能,可是几率还是很小
这篇课文连曲子的名字都搞错了(月光奏鸣曲,不叫月光曲,重点在奏鸣曲上,而不是月光上)
而且他写的时候跟月光没关系,月光只是后来加上的题目而已(德弗札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来自新世界”也是一个道理)
这篇课文怎么看怎么扯淡,语文书上的话,不要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9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1-12-10 17: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请贝爷给这位姑娘来一首月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