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问题☟
演奏水平的整体下降是否与现在的演出市场变小有关?因为看得人越来越少,所以大家都不努力了吗?
——老唐兄
我们总说古典音乐在走向衰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整体的演奏水平似乎变得越来越差。我们在最近的文章中,频繁的提到了拉赫玛尼诺夫、霍洛维茨、海菲兹等20世纪的音乐大师,但如今,似乎很难有这样的大师诞生了。
包括今年我们一起围观、聆听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全过程,大家或许对“整体演奏水平下降”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肖赛结束时,我们也在视频中提到了,为什么如今的肖赛很难再出大师:一方面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很多选手在老师的引导下,几乎将比赛当成了考试,只学会了复制;另一方面,来源于音乐圈层的限制,很多真正有天赋的选手没有机会被大家听见。
那么放眼整个古典音乐圈,整体演奏水平的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真的是因为市场变小了吗?以及音乐从业者们越来越不努力了吗?
以下是Yus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对于这个话题,我是深有感触的。音乐人小柯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吧?他10岁开始学钢琴,后来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可以说是科班出身,也写出过很多广泛流传的音乐。同时,他还多次尝试过音乐行业的创业项目,但屡屡失败。
前几天,我正好在电视上看了一段小柯的采访,发现这些圈内人的想法好像一直停留在供给侧要怎么努力:比如如何做出好的音乐,如何经营好唱片公司,如何做好线下音乐会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再好,现实中也没有这么大量的需求与真实的用户。创作想要实现商业化,根本不是内容供给方单方面努力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有受众人群,要有人来消费,它一定不能是单向的。
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答今天这位小伙伴的疑惑。为什么整体演奏水平越来越差?
与市场小当然有关系。不过,大家要明白的是,现代音乐演出市场并不是变得越来越小,而是从一开始就很小。
要知道在目前的环境中,几乎没有音乐会是赚钱的,即使是明星开演唱会,真正能够赚钱的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市场小的根本原因,是大众普遍没有特别强烈的音乐需求,没有为音乐消费的习惯。当一个市场没有强大的需求方,显然是没有足够动力得到更好发展的。
如今,在粉丝经济加持下的明星演唱会、音乐节还勉强算得上正常的市场,而“高冷且小众”的古典音乐,则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完善的市场。
国内还好一些,因为有大批量的琴童存在,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会硬着头皮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可即便这样,很多古典音乐会也通常叫好不叫座。(Yusi说到这里,小嘢想起自己几年前路过北京五棵松体育馆,里面正在举行郎朗的演奏会,黄牛手里大把卖不出去的票,每张只卖二十块钱。)
而在国外,这样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源自西方,在国外应该很受欢迎,事实上并不是。国外古典音乐的境遇,与中国的传统戏曲非常相似,同样曲高和寡。音乐厅里坐着的,通常更多是老年人,除了个别音乐学院的学生会去听,绝大多数年轻人基本都丧失了对古典音乐的热情。
那么古典音乐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为什么面对这样经典的好音乐,听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在过去,古典音乐确实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音乐,但在如今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早已变得丰富而多元,古典音乐早已没有了以往“高精尖”的竞争力;当大众已经有条件接触和消费古典乐,圈内人又拒绝拥抱更广泛的人群而固步自封。
他们人为地在古典音乐与大众之间造出一条鸿沟,以华丽而晦涩的包装,让古典乐看起来高不可攀,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古典音乐很吊诡地从一种精神需求变成了阶层需求,变成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工具手段。
在这样的境况下,普通人只能与古典音乐越来越远,还谈什么为了喜好而买单?
所以,与其说是市场变小引发的整体演奏水平下降,不如说是大众对好音乐没有强烈的需求,导致演奏家们没有良性的竞争,也丧失了努力的动力。反过来说,就算他们再努力练习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一套真正客观且完善的标准来评判演奏的好坏,即便有好的演奏诞生,也很容易被埋没,比如目前已经被边缘化的李传韵。
而我们目前在做的事情,就是唤起广泛大众对好音乐的热情,是打破古典音乐圈自己筑起的那层高高的壁垒,让普通人也有机会从中感受音乐的美妙。我们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好的音乐从来没有阶层限制,也没有门槛,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听,也可以听得懂的。
只有当广泛人群都有了听音乐的强烈需求,掌握了真正判断好坏的标准,才能使音乐从业者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中,音乐市场才可能回归于正常。而到那时候,我们再谈大师的诞生也不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