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郎朗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群人拿古尔德的演奏来比;
如何评价席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是这群人拿古尔德的演奏来比;
如何评价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依旧是这群人拿古尔德的演奏来比;
如何评价图雷克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仍然是这群人拿古尔德的演奏来比;
连卡尔·李希特和兰多芙斯卡这种不是演奏现代钢琴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也逃不脱被同一群人拿去跟古尔德一比的命运。
古尔德成了“行业标准”,这些人的口径也惊人的一致——古尔德弹得最标准、最巴赫,听完古尔德弹的《哥德堡变奏曲》,就再也听不进去别人弹的了。不过他们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古尔德录了两版《哥德堡变奏曲》,一快一慢,于是“拜古尔德教”内部分裂成两大宗派,争论不休,当然,这不影响他们一致对外。
很多年了,从刚开始有网络论坛的那个年代,直到现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的年代,一说到《哥德堡变奏曲》,网上就还是这套东西。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们的口舌表演比很多钢琴家的演奏还有看点,——需要申明的是,并非他们的言辞内容多么有趣,事实上,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千百人如一面地重复着同样的话,根本连听都不用听,在每个《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录音或录影下面,都是那个样子,猜都猜得到他们会说什么,哪有什么新鲜货;真正的看点是他们的姿态,尤其是受到质疑后,他们不懂装懂地重复车轱辘话的样子,真的很滑稽,他们自诩“巴赫正统风格的护卫者”,其实却是“拜古尔德教的原教旨主义者”,可惜这全是他们自己贴上去的,古尔德若在世,未必会理会他们,毕竟古尔德这个人有洁癖,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对于夸人都夸不到点儿上的拥趸想来不会给什么好脸色,太尴尬了。
类似的还有“拜小克莱伯教的原教旨主义者”、“拜富特文格勒教的原教旨主义者”。以前还有“反卡拉扬”的教派,大意是卡拉扬的指挥艺术没内涵,只是表面光鲜罢了,现在这个教派几近消亡,大概是因为其核心教义太可笑了,老教徒逐渐淡出后,忽悠不到太多新人加入。
挺眼熟的吧。这就是古典音乐生态里的“饭圈”文化。
我经常看到古典音乐的某些爱好者,以及很多足球迷、篮球迷等体育项目的痴迷者,他们看不起娱乐产业的饭圈文化,对饭圈女孩冷嘲热讽。其实,体育竞技生态下的饭圈文化更甚、更粗暴,有时更不讲道理;古典音乐的生态圈没有那么大,受众不多,“粉”、“黑”、“酸”的行为表现得比较“文质彬彬”,但其内核与娱乐圈的饭圈文化没有本质区别,有时更冥顽不化,年龄层次也分布更广,老中青三代同饭。人呐,换个一个圈子,却不见得能换一种行为模式。
都一样,都一样。
可能对于不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只听说过郎朗的粉丝和李云迪的粉丝之间有“饭圈”故事,十几年前就有,现在仍未止息,估计还能持续很多年吧。其实他俩的粉黑大战更接近于娱乐圈的饭圈文化,与一般的古典音乐生态里的饭圈文化不太一样。简言之,郎李之争才是古典音乐圈子里的非典型。
※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确实已成为此曲最著名的范例,无论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的演奏家和学习者,基本都会听一听古尔德是怎么弹的。不仅限于《哥德堡变奏曲》,凡是巴赫的曲子,只要古尔德弹过,大家都会听一听,有人听热闹,有人听门道,各得其所。
这当然说明古尔德的巴赫弹得太好了,太深入人心了。奠定古尔德伟大钢琴家历史地位的主要基石就是他演奏的巴赫录音,相比之下,他演奏的莫扎特或贝多芬则经常被视作“怪异的个人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把郎朗或者其他钢琴家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比,似乎也没什么不对的。怎么就不能比了?
确实,如果就是比一比异同,这很正常。但是,请再阅读一下我在前文中描述的现象,这就不正常了。所以,不要混淆或故意歪曲我的意思。
明明是自己先入为主后,脑子里再也容不下新东西了,把多变的音乐做成了标准化试题,答案唯一;明明不知道巴赫到底该弹成什么样,可能连谱子都不大读得懂,却理直气壮地说“古尔德弹得最还原、最巴赫、最原汁原味”,“某某某弹得太歪曲了,理解得不到位啊”。其实你顶多就听出来别的钢琴家与古尔德弹得不一样吧?然而,你怎么判断出就非得这么弹、绝对不能那么弹呢?你根据什么?是你的感觉,还是你的偏好?要按照这个逻辑,你才是巴赫作品的权威专家啊!你的感觉和偏好都能成为职业钢琴家演奏水准高低的衡量标准了,你就是ISO,你就是NIST,你不权威谁权威?钢琴家演奏巴赫之前,得专程向你请教,咨询你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免得弹出来不地道,贻笑大方。你的真名是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吧?
就很可笑。
与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比,可以,音乐需要在比较中欣赏和评价;但是,只要与古尔德版不一致,就被你判断为“不行”、“不好”、“不对”、“不正宗”,这就错了,属于方法论上的错误。
至于,拿“与我的理解不一样”或“我感觉这样弹不巴洛克(不正宗、不巴赫)”当标准,去给职业钢琴家下定论,甚至还要指导一下钢琴家怎么理解巴赫、怎么演奏巴赫,这就非常离谱了。
你要明白,你的爱好是人家钻研了一辈子的专业,而且人家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就算是像郎朗这样的年轻一代钢琴家,他也弹了三十多年钢琴了,拜过巴伦博伊姆、格拉夫曼做老师,与哈农库特交流过巴赫演奏的心得,——哈农库特,地道的德奥派,对巴洛克音乐的研究很深,是世界闻名的行家。请问,你的自信何来,觉得自己对巴赫的理解比郎朗深、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理解比郎朗正?防杠,我并没有说郎朗理解的巴赫一定正确或正宗,我就是问,你为什么觉得你比郎朗懂巴赫?你不就听了很多遍古尔德录制的CD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依仗?你觉得郎朗没听过?你认为郎朗没研究过古尔德怎么演奏的?郎朗不但研究过,还肯定比你挖掘得深,他甚至去追寻古尔德的故迹,在古尔德的巨幅照片前,使用古尔德的施坦威钢琴演奏了一段《哥德堡变奏曲》。郎朗还有人脉,可以请教当代很多钢琴家和其他音乐家,参考他们对巴赫作品的解读。郎朗自己从小就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谱子更是不知道翻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天赋异禀,以远较郎朗稀少的资源和资讯,就达成了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理解超越郎朗的奇迹?你这种音乐奇才,应该大力培养啊!赶紧给Juilliard和Curtis写自荐信!
在专业领域,对顶尖的专业人才给予不符合行业普遍评价的批评,并试图对其专业能力给予指导的网友,要么你就给出有条有理、内容扎实的阐述,要么你就上演一出“我行我上”的自证,总得占一样吧。如果都没有,那就是胡说八道、妄加评论了。在这个场合下,你的那套“评价冰箱不需要自己会制冷”、“评价厨师不需要会自己炒菜”的借口是不能挽救你的,因为你已经不甘于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谈自己的感受了,你是要做专家、做权威了,你在指点郎朗怎么理解巴赫、怎么弹《哥》,——相当于你在指导冰箱制造厂的工程师怎么制造冰箱,指导厨师怎么改刀、调味和控制火候,你都要接棒巴伦博伊姆和格拉夫曼指导郎朗了,这你总得拿出点真东西来吧。
※
接下来谈谈我对郎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一些看法,仅限于我自己的理解。我可没那个自信去指教郎朗怎么理解巴赫和《哥德堡变奏曲》。
郎朗的老师巴伦博伊姆也录制过这个曲子,还有讲解的录影。郎朗自己也录了讲解。比较一下,他们的某些说法是相近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同的。不过即便是两人讲解相近的段落,他们弹出来的效果仍有可辨的区别,这也说明:钢琴是需要手指触键才能出声音的乐器,你的脑子里想什么,并不是决定性的,终归是要落到指尖上。谨以此言,再次奉劝一些“口头钢琴家”、“意念钢琴家”,泛泛而谈,谈得再“深刻”,也未必能让你比郎朗更懂钢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总体看,郎朗对《哥》的理解是极为形象化的,这符合他一贯的音乐理念,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他对李斯特作品的最早印象就来源于动画,直到现在,你还能从他对该作品的演奏里听出动画形象的处理风格来。郎朗对乐句的解读往往带有一个明确的画面或意象。而他的老师巴伦博伊姆对同一曲子的解读就要抽象多了,甚至会带些哲学思维,类似的情况在巴伦博伊姆与郎朗讲解贝多芬的作品时就出现过,这都有录影为证,网上可以找到。
正因为有了理念和方法论上的差别,再落实到手头,进一步放大这种差别,郎朗与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这不能单纯用“代沟”来解释。现在,也有一些年轻演奏家把《哥》搬上自己的独奏音乐会,他们的演奏可以听出来并没有郎朗处理得这般“具体”和“形象”,反映在音乐上,就是强弱变化比郎朗少,音色变化不像郎朗这么丰富,他们普遍要更质朴一些,速度也大多比郎朗更规整。换言之,如果非要说他们弹得更老派,还是更现代,非选不可,二选一,不能折中,他们确实是更老派,而郎朗更现代。郎朗的演奏风格距离old school是很远的,不仅理所当然地比老一代巴赫专家远,也比同代弹巴赫的钢琴家远。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古尔德虽然现在被视为巴赫作品演奏的典范,但他的演奏其实非常个性化,在当年也是很新颖的,与他的前辈和同辈均有明显差异,他的巴赫就是他个人色彩极为浓郁的巴赫,而非采取了众人理解的公倍数。之所以他被视为典范,是因为他用他的个性征服了同行和听众,加上唱片公司的推广、加拿大的大力宣传和几位著名乐评人的称赞,最终把古尔德的“独特”变成了业内外推崇的“范本”。不过,范本不等于主流,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各种常见到的《哥》演奏版本,我们会发现,欣赏古尔德的钢琴家很多,但效仿他的钢琴家却不多,欣赏归欣赏,不等于愿意做个复制品,艺术不是模仿秀。(题外话,在坐姿和外形气质上模仿古尔德的钢琴家,我倒是见过)
钢琴家眼里,唯一正确的《哥德堡变奏曲》只有它——乐谱。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拜古尔德教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观念存在本质区别。职业钢琴家即便再推崇古尔德,也不会把他的演奏当做唯一正确的《哥德堡变奏曲》,更不会认为与古尔德演奏得不一样就是错误。成熟的钢琴家对任何作品的态度都应是基于乐谱,弹出自己理解的音乐。
据郎朗自述,他一开始弹奏《哥德堡变奏曲》,不仅学习过包括古尔德在内的众多名家演奏的版本,而且因为对于巴赫和《哥》心存敬畏,弹得非常谨慎和克制,以至于显得拘谨和木讷,都有些不像郎朗弹出来的曲子了,把自己的风格丢了。我看不少“巴赫基本教义派”的爱好者就希望郎朗这么弹,言必称克制、规范、巴洛克味儿。你这水平顶多是第二层,人家郎朗多少年前就站在过第二层了。你懂的、你想到的,他也懂、也想到过,早就懂、早就想到过。
我们现在听到的郎朗演奏的《哥》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因为郎朗早就不在第二层了。他听取了若干前辈音乐家的意见,然后审视内心,决定在尊重乐谱的基础上,参考文献对于巴洛克音乐和巴赫时代演奏风格的描述,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技法,弹出一版有郎朗性格和气质的《哥德堡变奏曲》。他把这首心爱之选作为独奏音乐会的曲目,也录制了正式发售的数字唱片。
对此,我们可以从常理的角度解释:如果要复制古尔德,已经有古尔德了,何必呢;如果要走复古路线,过去一百年有多少钢琴大师做过了,再来一次又何必;如果要循规蹈矩,处处跟随大师的脚步,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又何必再录再弹,反正你都买过别人的CD了?意义何在?即便是郎朗版的处理远不及古尔德有说服力,新版本至少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100+1也比100大,总比在100里重复1次有价值。艺术家与匠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
郎朗给出的演绎确实非常郎朗。尽管他自己在讲解中多次提到“简单”,意思是要处理得简约、本真,但他弹出来的效果却距离简单差了十万八千里,从开始到结尾,不管是快速段落还是慢速段落,不管声部的关系是简单还是复杂,他弹得都挺“变化多端”的,有时是形式上的变化多端,有时是更内在的变化多端。郎朗的技术实在太好了,有不少技术比郎朗差、年纪大了又有些退化的钢琴家都能弹得好《哥德堡变奏曲》,郎朗的技术放在这个曲子里是富富有余的,技术过剩,于是郎朗因为太游刃有余了,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更多的变化加进去。
“具体”、“形象”、变化多端,这三点加起来,很难不浪漫。有些评论说郎朗把巴赫弹得太像浪漫派了,甚至有点李斯特化了。这么说确是空穴来风(成语使用正确),并非无因。但这就是郎朗的风格,仔细找一找,他弹贝多芬也有这个味儿,弹莫扎特也有这个味儿。正如,古尔德弹巴赫是大家都知道的那种风格,他弹贝多芬和莫扎特也能找出该风格的痕迹来。个性十足的钢琴家基本都是类似的情况,标志性的风格很难掩盖。霍洛维茨演奏的贝多芬照样被人说与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味道相近呢,鲁宾斯坦曾评价霍洛维茨演奏的肖邦,“它很霍洛维茨,但并不太肖邦,至少不是我想象的肖邦”。我还看到过,有评论说鲁宾斯坦演奏的贝多芬有肖邦味儿。齐夫拉弹什么,有人都觉得他是在弹李斯特。前例太多了。作为后辈,郎朗如果可以加入此列,就说明他已经是一位有成熟个人风格的钢琴家了,也许巴赫作品成为不了郎朗最擅长的领域,但至少算得上“一家之演”,可供欣赏和参考。这已经足够了。
ps,进入21世纪后,DG的唱片封面越来越缺乏质感,一般就是把音乐家的艺术照往上一摆,然后把演奏者的名字弄个最大号字体,作曲家和作品名小号字体,这显得特别没文化、特别肤浅。请DG的封面设计人员回去学习一下你们公司以前是怎么做封面的。怎么品位跌落得这么惨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