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状和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 音乐教育普及力度不够(教育部门);
- 音乐教育质量与水准低(市场管控);
- 音乐教育理念比较片面(音乐环境)。
以下篇幅较长,约2400字,主要针对非艺术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不良现状与问题。
1. 普及度:
在很多中小学里,音乐课的地位显而易见,普遍都是排在各类文化课后面。音乐课常常被语数外等文化课占课,这导致音乐课的课时被严重挤压(上了半节课就被其他科要走了),或者音乐课的次数直接被削减(一般来说每个班一礼拜仅有1-2次课,被全堂占课后为一礼拜0次)。这种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暗示了相关教育部门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定位,这种暗示几乎充斥着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潜移默化带给学生与家长甚至老师们一种错觉:音乐是副科,不重要。很多家长们因此盲目认为:孩子们需要安心冲刺中考和高考,学习成绩好是硬道理,考试分高是唯一出路(应试教育的弊端)。即便是现在中考改革,将音乐一科也纳入正规考试,但也仅限于比较表象的变化,没有实质性改变,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好的转变了。
这种错觉不仅仅导致了校内对音乐课程的忽视,在校外,家长们也把课余时间优先匀给给传统意义的文化课学习,好像很少有人会选择把音乐这门学科作为主课一样(除了各类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学音乐,并且带孩子们去学,但是课下却没有时间留时间练习与回顾,这种学音乐的意义其实不太大。
另一方面,很多音乐课的内容仅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例如唱唱歌、听听音乐、跳跳舞等等...缺少对音乐本身的深入剖析和多元化发展,很难让孩子对音乐有更为具象的了解与亲密接触。现在有很多学校逐步推出各种音乐兴趣班,这个设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广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兴趣班大多科目单一,例如声乐课、舞蹈课、小提琴课这一类(仅设置几个热门课程,种类少);教学效率低,孩子容易浑水摸鱼,老师教的也身心俱疲(没办法...学校里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尤其某些器乐类的班级,其教学效果肯定没法和一对一教学相提并论)。
2. 教学质量:
音乐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尤指校外),对于不了解行情的消费者们来说,如何甄别某个机构或者某位老师的音乐教学能力是个大难题。音乐类机构遍地开花,各种黑心机构层出不穷,高昂的学费(价格和所能提供的教育不匹配)、伪造老师学历(以此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虚构教学成果和盲目的速成(例如不打基础,疯狂考级)...等等乱象都使得孩子们和家长们感到迷惑。
音乐这个东西非常的主观和感性,在达到一定基础与技巧之后,我们很难去绝对地评价它的是与非,但是基础与技巧这方面的呈现可以明显看出好与坏的差别。很多音乐机构商业性太强,为了学员可以取得成绩,张罗孩子们频繁参加各种不重要的比赛和考级,弱化了基础训练,浪费了大量打基础的练习时间,学出来的成果并不扎实和牢靠。可惜的是,这种现象还并不少见,因为它极好的拿捏住了某些家长们最喜欢的“成就感”,他们希望孩子一定要学有所成,并且能取得比其他孩子好的成绩。不得不说,这类家长们的功利心与攀比心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市场的乱象产生,导致五花八门的音乐类速成班形成(十节课包会曲子,半年包考级等等诸如此类的噱头)。
同时,很多音乐机构的师资也很混乱。夸大老师的简历是常态,这个行为说好听点叫“润润色”,说直白了就是“无中生有”。所以学音乐,找到好老师至关重要!是要真的好(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见解,教学有干货有实力有经验,有责任心),而不是吹嘘出来、真真假假的文字简历堆出来的好。
建议:学音乐最好是脱离机构。并不是说所有机构都不靠谱,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但是绝大部分机构的确是...一言难尽!
3. 氛围与环境:
大环境下人们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表面,音乐目前在大众面前常被展露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演唱会开在几万人的体育馆可以座无虚席,古典音乐会在小小的室内音乐厅常常坐不满,更别谈那些小场的戏剧和曲艺表演了。很多人说音乐会的太高雅了太贵了,看不起,可实际上很多音乐会的最低价与最高价往往都低于演唱会的外场最低价和内场最高价。其实这些侧面反映出大环境下,人们对音乐的认知是不全面的,也是抗拒的。说到听音乐第一反应就是听歌(流行音乐);说到音乐本身第一反应只能想到唱歌、跳舞、弹琴。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存在,就好比有人知道我学音乐,第一句经常就是:那你唱歌肯定很好听吧?
除此之外,常规的大众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打是亲,骂是爱”、“严师出高徒”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理念也深刻影响了音乐类的教学。很多学音乐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似乎都认为小孩子年纪太小,以至于没有能力去主观选择是否喜欢一门学科,所以一开始必须逼着孩子学音乐,逼着孩子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确没错,学音乐(学任何东西)都需要靠反复练习再得以掌握。但是练习我们讲究的应该是高效率、高成果,而不是低效率的反反复复,在错误的基础上大量的练习,只是南辕北辙,越错越远。
学音乐一定要动脑,并不是背谱后机械的演唱或演奏,所以练习的过程必须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辅相成的进行。现在孩子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对音乐的可投入时间更少,如果在仅有的时间里还不能保证高质高效,那真的不建议学。同时,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也要放轻松,不要太功利心,艺术本身是非常浪漫主义的。但是这不代表学习音乐的过程不需要制定目标并为此努力,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安排与规划。
还有一点!学音乐的时候,老师当然是一个重要角色,但是老师仅仅只能负责课堂上的教学(尤其是音乐类课程每个礼拜的频次一般只有一次,很少),课下需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回顾、反复练习。其实无论学习什么,家长陪伴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有一部分家长会觉得给孩子报了班或者找了老师,他们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把孩子音乐学习方面的相关事宜全权托付给老师,这是万万不可的。
先说这么多,想到再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