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3 1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很多国人提到自己的音乐启蒙,或许都绕不开一个名字:理查德克莱德曼。
即便有些人对这个一连串的外国名字没那么熟悉,但听到《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秋日私语》等曲子,耳朵也会自动帮大脑唤起童年回忆。
梦中的婚礼Richard Clayderman - 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精选
没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金发碧眼的法国男人,曾卷起一场空前绝后的“钢琴风暴”:他的钢琴曲遍布大街小巷,咖啡厅、商场到处都播放着他演奏的音乐;音像店里关于他的钢琴磁带更是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直到今天,有些学校的上下课铃声依然选用他的钢琴曲。
绅士浪漫的气质,再加上作品的广泛流传,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王子”的形象自然而然深入人心。
无独有偶,2003年,另一位比理查德小20多岁的外国年轻人,用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弹奏融合了现代编曲的古典钢琴名曲“野蜂飞舞”,从而一夜爆红,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比音乐才华更吸引大家眼球的,是他深眼窝、高鼻梁充满忧郁气质的帅气脸庞。
他是来自克罗地亚的马克西姆,业内一度称呼他为钢琴圣手,同样被国内听众赋予了“钢琴王子”的称号。
在那个车载CD盛行的年代,理查德、马克西姆与青年钢琴家郎朗、李云迪一起,被并称为“四大钢琴王子”,作品装进一张碟里打包售卖,使他们两位成为国人心中最熟悉、最流行的外国钢琴家。
流量总会消逝,流行不等于经典
可是,20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谈论起杰出的钢琴家,几乎没有人再提起理查德与马克西姆的名字了。
这不是因为人们擅长遗忘,而是当渠道更便捷、视野被打开,我们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更多更好的音乐后,发现当初被奉为圭臬的两大“钢琴王子”的演奏水平,原来并没有曾经认为的那么强。
我们在最近的视频中,通过与其他钢琴家的对比,分析了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问题所在。
很多人能听出来理查德的演奏非常简单。他把很多作品做了简化处理,但他的简化并不是因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而做出的变动,更像是追求快速批量生产而复制出来的工业化产品。
同样,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马克西姆的“野蜂飞舞”是钢琴演奏炫技的经典,但通过对比马克西姆、郎朗、王羽佳等演奏版本,大家应该能听出了他的不足,感受到真正有层次、有冲击的演奏是什么样。
既然在专业水平上并没有那么好,两人又为什么能成为曾经的流行?
对于理查德来说,显然是跟当时的年代有关。在那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的时代,人们接触到音乐的机会原本就不多,了解钢琴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当时国内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具备很高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恰逢理查德这样形象好气质佳,完全符合大家对西方人想象的钢琴家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流行与追捧也是情理之中。
而马克西姆赢在出现的时机、打造的定位都非常巧妙。
21世纪初期的中国,西方高雅古典乐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生活,人们一方面感觉到西方古典大师非常厉害,另一方面却觉得他们高高在上,特别难听懂。
马克西姆以摇滚和古典乐跨界的定位出现,恰好取得了一种平衡。当时摇滚乐正好在中国方兴未艾,以摇滚的形式表现古典乐,让人们对古典乐可以进行降维理解。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趣味加持之下,马克西姆的跨界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可否认,理查德和马克西姆的流行确实为国人的音乐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更像是领路人,一代人在他们的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然后进入到更辽阔的音乐世界。
但同时,当我们回头去看,也要清醒地认知到:抛开童年滤镜,从音乐性的角度而言,当时喜欢和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如果想要进步,就需要不断提升音乐审美。
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基于当下社会环境、价值观等因素之上偶然的群体选择。比如琼瑶的言情剧、昙花一现的选秀偶像、大眼睛尖下巴的网红脸,这些都是依附于社会环境的流行。
当时过境迁,流量消逝,很多流行才会现出真实的原形。所以想要进步,不能在原来的流行之上止步不前,而是需要去提高审美,去听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这个时代的我们,同样免不了被各种各样的流行包裹着。爆红的网红餐厅,一夜成名的鲜肉爱豆,当然,也包括一波又一波不断冲击着人们耳膜的流行歌曲。
如何在各种霸屏神曲、粗制滥造的音乐冲击中,找到真正优质的作品?
首先,不要被流行塑造出来的广泛知名度吓到,认为大家都在听的,别人都在夸的,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想要真正听到好的音乐,要从打破对流行的迷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
而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舒适区,多听、多感受、多了解,拓宽自己的听觉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