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音乐教学中中小学生乐感的培养(重点论文网编辑)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对于学习和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的人来说,具备高超的技术无疑是必要的,但却不应将其作为自己追求的最终目标或唯一目标,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细致的理解和诠释去感染听众,使自己听众在博大深邃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精神的升华。音乐表演艺术领域内杰出的大师们无一不选因其卓绝的艺术感染力,即鲜明饱满的“情”征服听众,这“情”就是乐感。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乐感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所谓乐感,是指在音乐艺术活动中,主体即欣赏的审美感官之一的听觉器官对客体即音乐作品的音质、音调、节奏、旋律等的感受力。它是主体进行音乐及与此相关的艺术品种(如语言艺术中富有韵律类的诗歌)的欣赏和创造的基本条件,显然,你要欣赏音乐,就必须有这种音乐感受力。如果耳朵没有乐感这个基础和基本条件,再美的音乐你也感受不了,听不懂,“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了!”
由此可见,音乐乐感的培养对音乐欣赏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指出在音乐活动中,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一定是先天的,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还提出了培养乐感有益的措施和方法。
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即分别从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六个方面来举例讲述它们对培养乐感的重要作用;
(2)从五个方面来讲述培养乐感的措施和方法:
①歌唱的训练有利于乐感的培养;
②通过听、看与思考在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③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充分开发听觉能力;
④体态律动有利于乐感的培养;
⑤优秀的钢琴教材对乐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研究步骤
(1)初步选定论文题目,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讨论;
(2)根据论文的题目,去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论文资料;
(3)根据查找和收集的资料,初步拟定提纲,并完成开题报告给予论文指导老师审阅;
(4)通过老师的指导,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开始撰写论文;
(5)经过论文中期检查,结合论文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拟定和修改;
(6)完成论文准备答辩。
2、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措施:举例分析、综合分析法等。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美]爱德温•戈登著《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魏小凡、高群等著《少儿钢琴学习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但昭义著《少儿钢琴学习辅导》,四川音乐世界编辑部,1995
4、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
6、徐朗,音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石惟正,《音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摘要] 对于学习、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乐感是及其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本文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指出在音乐活动中,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一定是先天的,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还提出了培养乐感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乐感 音乐要素 理解 培养 方法
Abstract: Regarding the study, is engaged in with the hobby music person said that, the musical sense is and its the important one kind of psychologic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e music essential factor in pitch, the rhythm, and the sound, dynamics, the speed, the timbre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between the musical sense and music essential factor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 pointed out in music activity, the musical sense eliminates includes music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feeling ability, but also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music and the expression music ability, but this kind of ability not necessarily is congenital, is may enhance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the raise. In the article besides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ome outstanding piano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music, but also proposed the raise musical sense effective action and the method.
Keywords: Happy sense Key element of the music Understanding
Cultivation Method
目 录
绪论……………………………………………………………………………………2
一、音乐要素的理解,对培养乐感有重要的作用…………………………………2
1、音高……………………………………………………………………3
2、节奏…………………………………………………………………………3
3、和声…………………………………………………………………………4
4、力度…………………………………………………………………………4
5、速度…………………………………………………………………………4
6、音色…………………………………………………………………………5
二、培养乐感的措施和方法…………………………………………………………5
1、歌唱的训练有利于乐感的培养…………………………………………6
2、通过听、看与思考在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7
(1)宜先多听短小作品………………………………………………8
(2)大型作品尤要多听………………………………………………8
(3)好的作品越要多听…………………………………………………8
3、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充分开发听觉能力……………………………9
4、体态律动有利于乐感的培养………………………………………………10
5、优秀的钢琴教材对乐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10
结束语……………………………………………………………………………11
谢辞…………………………………………………………………………………12
参考文献……………………………………………………………………………12
[摘要] 对于学习、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乐感是及其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本文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指出在音乐活动中,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一定是先天的,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还提出了培养乐感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乐感 音乐要素 理解 培养 方法
Abstract: Regarding the study, is engaged in with the hobby music person said that, the musical sense is and its the important one kind of psychologic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e music essential factor in pitch, the rhythm, and the sound, dynamics, the speed, the timbre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between the musical sense and music essential factor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 pointed out in music activity, the musical sense eliminates includes music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feeling ability, but also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music and the expression music ability, but this kind of ability not necessarily is congenital, is may enhance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the raise. In the article besides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ome outstanding piano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music, but also proposed the raise musical sense effective action and the method.
Keywords: Happy sense, Key element of the music, Understanding
Cultivation, Method
绪论
对于学习和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的人来说,具备高超的技术无疑是必要的,但却不应将其作为自己追求的最终目标或唯一目标。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细致深刻地理解和诠释去感染听众,使自己和听众在博大深邃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音乐表演艺术领域内杰出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因其卓绝的艺术感染力,即鲜明饱满的“情”征服听众。这“情”就是乐感(即音乐感觉),它是音乐表演者如何捕捉、感悟并传达音乐作品中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心理能力。
乐感是音乐创作、演唱、演奏的灵魂。人们对某首乐曲的创作或唱、奏成功与否,都会用“乐感”来评价。“乐感”好的就会对作品的形象把握的很准确,反之则把握不准。它具体就存在于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之间,即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等,并具有相当程式化的规律。人们常说:“他天生乐感好,是学音乐的料”。但“乐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个智力正常人的后天性培养或环境熏陶造成的。尤其是通过适当的教育,受到一些音乐美的培养,就会出现加速度的进步。
“乐感”说其宽深,则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具有复杂性,如时代、流派,民族风格以及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差异,各音乐要素所初的不同地位,以及他们交织起来的无穷变化,这又使每部音乐作品有了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决不能机械、片面地去理解音乐作品而忽视了音乐作品中音符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在掌握表演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同时,就必须把握住存在于基本技能中的表情因素,使之成为自己表演时的重要心理基础和心理能力。在这里,我们强调“从音乐本身之手”进行音乐的基础教育。
一、 音乐要素的理解,对培养乐感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由音乐要素(音高、音色、节奏、和声、速度等)有机组合而成的,但这只是音乐作品的表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还必须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认识和熟悉,甚至加入自己情感上的共鸣与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音乐作品的本质。对于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说,无论是欣赏音乐或者是表现音乐,这一点都是不可缺少的。
为使初学者能了解乐感的重要性,我想试以音高、音色、节奏、和声、速度、力度六个方面为例,进一步阐述音乐要素与乐感之间的基本联系。
1、音高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音相连接,就产生了音的高度上的联系,如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他们在情绪上的意义一般说与其高度的差异成正比:同音较平静和缓,级进次之,跳进则是越大越兴奋或越紧张。由于旋律进行时音高的变化几乎是无穷尽的,这三种形式也就千变万话,不仅保留自身情感的特点,更融入整个旋律音高的起伏走向之中。
以人们熟悉的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一乐章的“命运敲门”动机为例,同音反复形成一种力量的积聚,为后面的向下跳进提供有力的支撑,使跳进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感。
而在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中,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同音反复所强调的语气则较为和缓,因为同音反复后紧接着的下行级进,使该小节的语气缓和下来。
在中国作品《旱天雷》主题中,八度的跳进表现出人们兴奋与喜悦的心情。
而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一乐章主题中的跳进亦体现出压抑下的激情。至于级进中柔和或渐进的情绪变化也是极易理解的。如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我们必须细心分析音乐作品中音高起伏的状况、走向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并掌握音乐情感变化的趋势,从而准确生动的传达出作品蕴蓄的音乐内涵。
2、节奏
每种单一的节奏组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情绪或心理上的意义,但容易受力度、速度的影响。如平均的节奏(含三连音),当音符的时值不同时表情意义可以是沉重的、轻快的或激动的。附点节奏活泼且富有弹性,充满活力,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强烈而紧张,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给人以奔驰感,使人联想到草原上飞奔的马群,切分音的节奏则动荡摇晃,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了解每一种节奏各自的情绪特点对于掌握他们在作品中承担的表情意义将有很大的益处。
3、和声
和声的表情性主要体现在协和与否,丰满与否,进行、解决及性质(大、小、增、减)等方面。与协和的和弦相比,不协和的和弦充满紧张感和戏剧性;协和丰满的和声意味着宏大、宽广和心理上的安定感。而单薄的和声则意味着沉思、怯弱、孤独等更趋于内省的情绪,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一乐章主题,由相距两个八度的双手极弱的奏出平行的单音旋律,形成“中间空”的音响效果,神秘而寂静,表现出某种警觉的期待和内心的颤动。完满的和声解决能满足心理上的平衡,而不完满的终止则造成思绪不宁,焦虑或期盼,“热情”奏鸣曲一乐章结束至三乐章开始处的减七和弦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和弦较明朗,小和弦较柔和;增、减和弦则引起紧张、生硬或奇异神秘的情绪感受。当然和弦给予我们的心理上的印象并不是绝对的,当丰富多变的和声进行时,其表情和情绪上的含义自然也就丰富多样了。
4、力度
只要联想一下人们生活中力度与表情的联系(如说话的语气,生气时的叫嚷,谈恋爱时的轻言细语,演讲时的高亢艰激昂等等),就可以明了音乐中力度的含义以及它的重要性了。
我们以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一乐章为例,引子如用很强的力度演奏,就会产生更多威胁和愤怒的情绪,而按照强后即弱来演奏才能突出悲戚,凝重的意境。
又如音乐作品中常出现的上行音阶,如果用从强到弱的力度来演奏,则可以体现一种轻盈的,飞翔式的情感,但如果做出鲜明的渐强并伴有强烈的收束就会激起强烈的戏剧性激情。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结尾前两次震动人心的上行音阶,就充分表现了英雄义无反顾走上刑场的壮烈场面和悲壮之情。
此外,出现于非强拍或节奏上的重音常具有极大的活力和生动性,对于表现音乐作品中强调的情感是不可忽视的。
5、速度
在音乐中速度与情绪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不同的速度表情表义有明显的区别。如慢速的宁静或沉重;中速的平稳从容、舒适;快速的活泼或紧张等。速度的变化会造成情绪转换;由慢转快的速度,使情绪逐渐紧张,反之由快渐慢的速度给人以平稳感;自由速度时的幽雅和细腻微妙的心理情绪。这些都与正确表达音乐使之生动传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国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中的一个连接部分,它的速度从慢板转为中板,情绪也由压抑着的痛苦和仇恨转换为高涨的斗争激情。但无论乐谱标记得有多详细,演奏者仅仅靠机械式的演绎,是不可能生动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的。
6、音色
音色,和人类语言中的语音相似,它具有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绪状态。如丰满、纤细、刚劲、柔和、明亮、暗淡、朦胧等。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为例:第一乐章寄托了作者深深的忧愁和绝望(并非宁静皎洁的月光),主题在暗淡阴沉的三连音伴奏下呻呤哀鸣着;第二乐章温柔,明亮的音色描绘出阳光明媚的初春景象,可以说是贝多芬恋人的形象,它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幻想和希望;第三乐章里,作者的痛苦与激情如狂风暴雨般倾泻,意志与感情在剧烈搏斗,热情、愤怒、哀痛交织,这些情绪通过音色进行强烈的对比变化,有闪电雷鸣般突发的和弦强奏,合着汹涌翻卷的琶音浪潮,坚定饱满的追求与决心,以及华丽,甜美的幻想和短暂的沉思。
音乐表情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如果不能理解并运用不同的音色于作品中,将大大降低音乐本身丰富的表情性。
经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音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深入理解各要素与乐感的紧密联系,在演奏中才能做到强弱得体,音量适度,音色悦耳,速度恰当等一切曲调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只有做到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演奏具备有效表达音乐作品的基础,为进入到表演艺术的境界创造条件。
二、 培养乐感的措施和方法
仅仅了解音乐各要素的表情含义是不够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乐感的培养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从直接聆听、歌唱、或参与演奏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获得乐感,获得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正是传播音乐文化、培养音乐情趣与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重要音乐体验。音乐是一门实践课,乐感的培养应是音乐的核心,只有学生在专注的聆听、歌唱与表演中准确把握音准、节奏、旋律,以及作品的和声、结构时,才能进入音乐的境界,获得音乐的熏陶。如何有序地、由深入浅的培养乐感,是音乐教学的艺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引导学生从作品音响感知中培养乐感。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识谱,年年学、课课学,到头来依然看到乐谱唱不出,或音准、节奏把握不准,相反有部分人人平时多听多唱,虽不识谱,却能把音准、节奏、节拍唱准确。究其原因,正是教师的施教手段是与知识课的教法相似,使学生尽是满脑子数学逻辑而缺少对音乐的感知,我有一个六岁的表妹就很喜欢音乐,平时总爱扯着嗓子唱,大人们唱时她在旁边注意听,也极愿意听录音磁带、影碟和电视文艺节目,记得有一次我给自己的车打气,她在一旁说:“姐姐我知道什么是音符”,她一边按着我打自行车车气的节奏,一边唱57 57,在我的感觉中,我的妹妹具有一双“音乐耳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乐感是不能凭逻辑的单一输入,而平常所感受的音乐熏陶,音乐环境与气氛对乐感“音乐耳朵”的形成关系更为密切。
音乐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知识课、技能课的施教方法不同,知识课可采用讲述等逻辑性教强的教学方法,而音乐教学虽然也存在知识的因素和艺术组织上的逻辑性,但更多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本身音响的美,使受教育者获得感受,从而对人的精神有所滋润和影响。另外,毫无疑问,只有在拥有可靠技术保证的前提下才可能将音乐各要素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各种情绪展现出来,如果表演者缺乏基本功,手指运动不灵活,音质不堪入耳,完成技巧很难,自然不可能表达作品应有的表情。所以乐感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它应放在音乐教学的首位,通过优秀的教材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初学的学生进行乐感的训练与培养。
1、歌唱的训练有利于乐感的培养
乐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歌唱的训练及乐器演奏训练来完成。但这种方式不只是在技能技巧上专攻,应结合欣赏或教师的示范,在具体感受中“心领神会”。有些学生,他们演奏作品技巧确产熟练,但唯独缺少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表现力,把音乐当作机械式的操作,这怎么能使演奏出来的旋律动情、感人呢?究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缺乏乐感的感受和熏陶。也有部分学生技巧不一定很高,但在乐曲演出中富有表现力,有诱人的美感和魅力,究其原因,是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古籍到乐曲的内函之情、之形、之意,并能通过技巧表现出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乐感培养是首要的。如《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期民歌)的教学,先让学生欣赏这首乐曲。这首曲子的速度缓慢,歌曲中一再重复劳动号子式的动机,在力度变化上很有层次,采用了曲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手法(ppp<ff<ppp),从而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由远处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失在远方的情景。然后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力度的变化,采用“波浪式”的方法让学生演唱,即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遍由第一组学生起立演唱,第二遍加上第二组的学生,第三遍再加上第三组的学生,依次类推,边疆不间断一直到全班齐唱。这个过程形成了音响由弱到强、人数由少到多、气势也随之由小到大的梯度特点,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感受渐强或渐弱的效果,对力度的变化有了充分的感知和理解。
2、通过听、看与思考在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最重要的事 并不仅仅是关在琴房里练琴,练唱或是创作,而是要充实自己的头脑,通过多听多看多思考,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听、看、思考的过程是漫长的,它应该是持续的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音乐被称为听觉艺术,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欣赏音乐,便要通过多聆听音乐作品,培养和训练出一双能辩音乐的耳朵,养成敏锐的音乐感受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所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就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多聆听的第一个意思是同一音乐作品要多聆听。
音乐是时间艺术,构成音乐作品的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相继展现给我们欣赏。当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结束之后,这首乐曲便从我们身旁消失,它留给我们的只有听觉上的某种印象。而对同一首歌反复聆听之后,听觉上的某种印象就加深了,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也不再陌生了,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音乐形象。日积月累,被理解的作品越来越多,对音乐语言越来越熟悉,对音乐艺术特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的音乐感受力也就随之不断的得到提高。
通过对同一作品多聆听的途径来达到逐步提高音乐感受力的目的,我们还得注意下面三点:
(1)宜先多听短小作品
由深入浅,循序渐进,这是认识事物规律得基本方法。欣赏音乐,培养乐感,
也是如此。欣赏音乐时,宜先多听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因为声乐作品直观性强,有歌词。在对音乐语言还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借助歌词中的直观性来理解曲中之意,就比较容易弄懂作品。
(2)大型作品尤要多听
随着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少青少年学生已不满足于欣赏一般简单的声乐曲子,而想听听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大型作品,这是好现象,应当鼓励,并为之创造一些条件。大型作品如交响乐等,一般来说,它的规模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主题比较宽广,音乐形象鲜明突出,音响色彩丰富,但要听懂就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不少人听而生畏,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天国”语言。其实也并非那么难以理解。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便是多聆听,经常听听音乐会或唱片、录音等,久而久之,欣赏大型音乐作品的困难就会减少。
(3) 好的作品越要多听
不管是小的、中的或大的作品,都必须选好的多听。鉴赏力不是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养成的。优秀的音乐作品犹如质量高的磨石刀,在他们不断的砥砺之下,欣赏者的音乐感受力会越来越强。好的作品需要人们多听几遍,因为每一次聆听都可能给人们带来新的美的享受并体会到一些新的东西。听的越多,就越觉得它有开掘不尽的美,也就能更快的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古人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用在音乐鉴赏的对象选择可眼界开阔上也很适用,听多了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趣味和能力都会随之提高。反之,倘若某些学生只凭个人兴趣爱好,整天欣赏那些粗俗低下的音乐作品,音乐感受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多聆听的第二个意思是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在对同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的同时,还得“泛读”,要不断地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一个“偏食者”不能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在音乐欣赏的趣味上任何人都会有所偏爱,都会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欣赏的对象,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长期以往只习惯于欣赏一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就有可能成为“偏食者”。我们应该懂得,人们对音乐欣赏的趣味爱好跟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种音乐欣赏上的趣味有好发展和变化,无论对一个音乐欣赏者还是音乐创造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音乐创造的作品无比丰富多彩。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区域内,都产生了大量的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艺术珍品,供我们去选择,去欣赏。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多聆听,多接触。
“看”是指阅读于观摩,多读一些音乐家传记、音乐大师访谈录,了解音乐大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思考和判断问题,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音乐,高质量的现场音乐会及VCD,也要多看多揣摩。
“思考”,意思是做个有心人,平时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把所看、所听的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要有爱美之心,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音乐,都是表现美的一个过程,所以音乐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自己的头脑意识控制,学生在通过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如果对美的声音及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内心听觉和要求,这将直接对他们的日常练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日常有效的科学训练是进步的关键。比如,一个学习小提琴或者二胡的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聆听音乐后,脑中形成了美的音色概念,自然在他们日常练习时对自己的演奏有了美音的要求,这样就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同样,一位声乐学生如果脑中有了正确的美的声音概念,他必然会去追求,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由此可看出,有些音乐者的学习之路所以会漫长,首先是因为日常练习的不科学,空空的头脑使得练琴或练唱时很盲目,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有他们的专业老师,但大部分的时间是独立进行的,只有自己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再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做到心领神会。所以,有着良好的内心听觉将会避免日常训练的盲目性、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练习的效率。
3、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充分开发听觉能力
视唱练耳可以说是一项音乐学习的“基础工程”,有了它才能建造音乐的“大厦”。视唱练耳包括听觉训练和视唱两大部分。听觉训练通常来说应该从小抓起,年龄越小见效越大。听觉的能力与学生所学的乐器、开始学音乐的年龄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开始并坚持学习小提琴、钢琴的学生,听觉能力大都较强,而那些学习其他乐器或进入中学才开始接触音乐的学生,特别是在家长的安排下被动学音乐的,听觉能力就显得弱了很多,。所以,尽早重视听觉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音乐的耳朵”如在少儿时代不及时的开发,成人后将会“关闭”。只有听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和提高日常练习的效率。听觉的提高具体来说,应从音程着手,各种旋律、和弦都是由音程构成,因而掌握音程就是掌握了视唱练耳的基本核心。音程的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它包括:构写、构唱、听辩等。
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化的视唱训练,能很好的促进和发展听觉的能力,因为旋律中的各类音程、各种节奏,音乐的结构及各类风格的音乐语汇,都能在视唱中学习到。
视唱练耳是一门较为复杂、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要很好的掌握它,必须经过不间断的、科学有效地、由浅入循序渐进地训练。
4、体态律动有利于乐感的培养
具备良好的乐感是成为音乐家的必要条件,培养好的乐感还可以从律动方面
着手。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体态律动发明者达尔克罗兹在教学时发现音乐中的律动和节奏都可以通过人的身体来表达,反过来,遇到不能理解的节奏和律动,通过先进行律动的训练再演奏或演唱,立即会变得容易而贴切地表达。实践证明,那些节奏感、乐感较差地学生,大多数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正确的引导他们学会借助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提高音乐感觉地措施。
5、优秀的钢琴教材对乐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国外许多钢琴的初级教材都是按照技巧的学习与乐感的训练二者紧密结合的教育宗绳索而编写的。例如美国的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就强调体验“活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巴斯蒂安的《才能钢琴教程》亦将钢琴的技巧学习融入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还把音乐听觉训练,音乐知识学习与音乐创作实践结合,“为每位儿童提供丰硕的音乐资产”。赫尔契伯格的《趣味钢琴技巧》,精选了一些旋律优美而短小的练习曲并冠以生动的标题,集趣味性与技术于一体。德国的齐格勒提倡“以心聆听”的《钢琴教本》,以及匈牙利巴托克的《小宇宙》均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我国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很好的入门教材,如盛建颐等人编写的《儿童钢琴初步教程》,李斐岚等编写的《幼儿钢琴教程》都是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谢耿编著的《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但昭义、郭幼容合编的《钢琴初级教材集成》亦将基本技巧与音乐有机结合。总之,上述教材都强调从音乐本身之手,对孩子进行乐器演奏的基础教育,值得推广运用。
乐感的学习并不局限于乐曲,在基本功训练中也必须在完成规定技术的前提下,同时上入乐感(即情绪体验)的训练。由于练习曲本身就是针对乐曲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点进行集中训练而编写,它来自乐曲,与乐曲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大量钢琴练习曲中就有许多技巧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的范例,布格缪勒的钢琴练习曲,大多冠有明确而生动的标题,不仅旋律优美动听,音乐形象亦鲜明。莱蒙《钢琴练习曲集》(作品37号)中的练习曲,音乐性较强,旋律优美,节奏活泼,乐趣生动,音色力度对比鲜明细腻而且伴奏织体丰富多样。在训练技巧的同时,对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乐感;掌握多种音乐表现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即使大家公认比较机械单调的车尔尼练习曲系列作品(如常用的《599》、《849》、《299》、《740》)中,亦有不少颇具音乐性的曲目可供各阶段技巧训练时选用。更具有音乐性的练习曲要数莫什夫斯基的《钢琴技巧练习曲15首》(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霍洛维兹常将其中第6首(F大调)和第11首(bA大调)在音乐会上精彩地演绎),它是从车尔尼的纯技术性练习曲向肖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过渡的最好桥梁。至于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因其极高的艺术性,已超越了一般练习曲的范畴,被称为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法典。
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各阶段技巧训练的不同内容,精心选择和安排富有音乐性及表现手段的练习曲,进行技巧的学习和音乐情感的体验,为学习和掌握更深刻复杂的乐曲,从音乐和技术上打好基础,真正步入艺术表演的境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乐感既是演奏者感觉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又是体现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作为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说,不仅要灵敏地辩别和感知音乐中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而且还要把音乐同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这些要素所表现的无比丰富的内涵,并通过训练和学习把这些事情体验准确地,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才是理解和培养乐感的最终目的。
谢辞
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汪琦副教授,在她的耐心启发与细心指导下,我终于顺利完成了这篇文章。在与汪老师每一次深入细致的讨论中,我都感受到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确是一个值得一生探寻的课题,更激励了我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决心,也为将来从事音乐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感谢系里的每一位老师曾给过我的教导与帮助。毕业在即,我深深留念学院的每一点一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努力抓住每一份机遇,投以十分的热情,回报十二分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美]爱德温•戈登著,《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魏小凡、高群等著,《少儿钢琴学习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但昭义著,《少儿钢琴学习辅导》,四川音乐世界编辑部,1995
4、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
6、徐朗,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更多免费音乐论文推荐:重点论文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下载|毕业论文格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