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6 11: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
不需要进行任何机能强化练习。
你只需要建立,正确的技术知识的习惯,就足够了。
小拇指生理结构薄弱是所有人都遇到的问题。
但,小拇指本身运动性差,生理结构差,那么就无法完成演奏了么?
完成演奏需求的其实是使用各种技术动作,使琴键,按照需求,完成起落而已。
它就真的那么需要所谓的支撑么?
这个问题你好好想想。
首先是触键的完成。
分别有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速度,即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的跑动速度。
另一个是声音,但本质还是速度。
声音的强弱,在机械物理方面,是直接由击锤敲击钢弦快慢的速度决定的。
在技术层面,琴键起落速度,是影响声音强弱的唯一手段,以及因素。
因此,运动性与耐受力,以及生理结构不均衡的手指,其实在真实的钢琴演奏中,无论哪一方面,都无法做到!!!!
单纯依靠手指不可能,机能强化,也就强化个百分20左右,面对演奏跑动速度,强弱需求,差着至少5倍以上的做不到,无法可想。
但。
发力技术不只是手指的。
我们有后方发力源。
后方发力源带动手指完成触键,则手指本身不需要提供触键的动力与运动。
保持形状,或者说保持手型定式这个概念就可以了。
由于不是由手指提供触键的动力与运动。
所以后方发力源,直接破除了手指生理结构不均衡的弊端。
同时,基本来说,除开手腕,其他所有后方发力源,都在耐受力与运动性方面远高于手指,基本来说,至少是提升百分50,最多可以提升接近百分90左右。
臂力发力技术的单次运动极限,是0.06秒,手指则是0.1秒左右。
同时,后方发力源的概念,使得手指可以保持手型定式,从而实现一动多音。
直接在演奏速度上,在单次运动速度不提升的情况下,获得了2倍,到5倍速的提升!
跑动速度解决。
无论你是何种后方发力源的技术动作,一定是通过一动多音,解决掉跑动速度。
手型定式的概念,使你可以在触键前,调整手型,以保证根据音型模型的,一动2音到1动5音。
视频里体现的,是音阶模型,音阶模型最小单位,是1动3音。
不按照最大单位1动4音算。
一动3音的123,3个手指,在触键前,通过手指的抬起落地下,伸直弯曲,进行调整。
然后定型锁死,最后,再由后方发力点的臂力发力技术,带动完成。
0。1秒,完成这3音。
0。1秒3音,1秒30,1秒1800音的实际跑动速度达成。
这种速度是可以持续的,因为我所采用的臂力发力技术的单次运动,其运动速度极限不是0.1秒,而是0.06秒。
我用0.1秒,意味着可以在放松,不损害健康的基础下,持续进行。
根据音型模型,意味着这种一动多音的概念,至少可以达成1分钟1200音,到1分钟3000音的高速跑动。
然后讲强弱。
强弱很简单,在之前的概念里,手指在触键的过程里,已经没有位移以及运动了。
这时候,手指可以做刚柔。
钢,则是后方带动的动作,不缓冲,声音强。
柔,则把后方带动的冲击量缓冲掉,声音弱。
高速弱音,也解决掉了。
跑动速度,强弱的解决其实非常清晰明确。
在整个过程里,根本没有所谓的支撑的需求!
除非你拼命把手臂往下压。
但,既然跑动以及声音强弱,都清楚了,仅仅是完成琴键的起落。
那么,你又怎么会乱把手臂重量往下压呢?
使用重量弹奏法也没那样教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