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9 11: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我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下另一位答主 薇薇的音樂沙龍 的答案大体类似。
年青的时候,当我们听长辈讲述他们的一些人生经历时,通常都是带着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听下来。因为我们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阅读和理解他人的生活片段碎片,这种置身事外的姿态加上阅历的不足的因素,导致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和对方产生共情。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自己亲身去感受过,就很难进一步想象或深刻体会到那种感觉。在此之前,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体会到旋律的优美,但未能触碰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就像恋爱分手和人生失意后,你才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平时“显得好听”的情歌和民谣的情感。
记得自己过去失恋的时候,偶然在公交车上听陶晶莹的《BLUE》,就立马被打动了。因为你有了相似的经历,你就能更容易的融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之中。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原先置身事外雾里看花的局外人,而是有着共同经历并能够默契的意会对方想法的朋友。这个时候,你和音乐就产生了火花。它触碰到了你心灵中的某一部分情感,而处在同一频段的你得到了它的抚慰。
所以,关键是怎么获得这些能和音乐的频段相接的情感。这更多还是需要一些生活经历阅历,让自己更能够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比较敏感一些,我以前一个朋友曾自述说只要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会想哭。
如果现在暂时理解不了,除了慢慢从生活中汲取经历和感悟外,也可以从其他艺术作品里寻找灵感。比如文学和电影,都可以为音乐带来更多的感受范围空间。就像电影原声音乐,如果没有电影的衬托,只从旋律上感受,或许不会那么动人,但是关联上电影故事的联系纽带后,音乐本身似乎就多了那么一层附加的内容,这时再听,也就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觉。
但同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理解也不一定说得和作者完全接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想法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视角的理解和解读。譬如有人可以从欢快的音乐中听出悲伤的感觉,这都和个人的体验有关系。
几年前曾经给一个设计类工作的朋友推荐马列维奇,后来她说其从这幅Red Square里领悟到了新的设计视角和想法。具体详情有点忘记了,只记得最后她对至上主义的阐述是错误的,当时我盲猜并回复了下至上主义的概念,“应该是摒弃自然界具象现实的现成物品的轮廓和概念,转而完全用纯色和几何线条来表现一种纯粹,或者说是Pure,的质感。”后来去百度百科确认了下至上主义的概念,还好,大体猜的OK。
Kazimir Malevich - Red Square(1915)
虽然对方对马列维奇的理解可能偏离了作者的原意,但我个人感觉,如果能激发出灵感的火花,那么即便可能和作者原意有差距,也不一定是坏事。对艺术的理解本就不一定要被一种固定的概念框死,这样能让想象力有更多的空间和方向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前面提到的电影原声,也是通过电影故事赋予了音乐新的内容和阐述,也算是某种“想象力拓展”的手段和方式。所以目前觉得感悟不到,一个可能是因为还不能和歌曲共情,未能挖掘出音乐中已经存在的情感,第二个就是还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出音乐中不存在的内容。
总而言之,如果说现在自己觉得还不能感悟到情感,也没必要特别急着去尝试理解。不管是音乐,还是音乐之外的事物,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去理解和感受,或许未来有一天就能从中体验到别样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