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我想说明两个观点,
第一,学习任何乐器都有其固定的思维。这种维往往跟乐器的特点有关系,这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种中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等音思维不是钢琴的锅,而是整个十二平均律乐器学习者的共性思维。对于任何十二平均律而言,#G与bA音的位置都是同一个,在演奏中往往视为同一个音。但在非十二律乐器(如古琴)中则不然,概念的辨析需要来自其它方面的知识。
————————————————
那么作为一个钢琴和管弦乐器(单簧管/萨克斯管)的多年学习者,我想重点讨论一下钢琴这个乐器与管弦乐器特点的区别以及学习者的思维特点。
1.颗粒型乐器与连续型乐器的区别:钢琴(以及弹拨类乐器)与其他管弦乐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钢琴是颗粒性乐器,所谓颗粒性乐器即发音特点由触发音头的瞬间决定,在发音持续过程中无法改变音的特点(强弱等),而管弦乐器多属于连续性乐器,发音过程中可以改变音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颗粒性的效果(管乐单吐/双吐,弦乐顿弓/断弓拨弦等)。这也就造成了很多钢琴学习者更注重旋律的音高与节奏,而对发音的表情的动态变化缺乏一定感受。如fig1所示。
fig1: 连续性乐器在发音过程中可以即时调整发音特点(选自杜鸣心《青年圆舞曲》)
2.和声性乐器与旋律性乐器的区别:钢琴作为能同时演奏和声的乐器,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表现能力具有天然优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多声部音乐的和声感知能力培养也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于和声学学习过程中是相当大的帮助,和声思维也是比较典型的钢琴思维。而管弦乐器作为旋律性乐器(弓弦乐器及少量管乐器可演奏合音),主要面对的是单声部旋律,而学习者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感知力从乐器上讲则不如和声性乐器的学习者,但是对单声部旋律中的和声色彩变化往往较敏感,往往也更容易脱离织体从单声部旋律中感受隐伏和声变化,如fig2所示。
fig2:单声部旋律中的隐伏和声与调性变化(选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非持续发音乐器与持续发音乐器的区别:钢琴是典型的非持续性发音乐器,触键之后音的强度自然衰减,因此难以演奏时值较长的持续音。这会减弱一些长时值持续音下的不和谐音碰撞的紧张程度。因此学习者对于持续音下的不协和音程的接受程度往往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协和音程的解放过程中,钢琴作品往往作为急先锋的原因。例如肖邦的作品特点之一就是复杂化的和弦外音,和弦外音与和弦音同时发声甚至取代和弦音,这在钢琴中的音响效果是容易接受的。如fig3所示:
fig3: 持续音下的小二度碰撞,随着持续时间延长紧张性降低(选自肖邦《bE大调夜曲》)
4.同质性音色与非同质性音色的区别:在第二点中讨论到钢琴作为和声性乐器能相对独立的演奏完整的乐曲,而管弦乐器如果要演奏相对独立的乐曲则需要以合奏的形式完成,这就涉及到乐曲音质的同质性差异的问题。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其各个音区音质差异不大。而其它乐器组(如铜管组与木管组)则差异很大,这在相同作品的不同配器版本对于各种乐器的安排需要进一步考虑。同时,相对于参加过管弦合奏的学习者来讲,钢琴学习者对于音质变化的感知能力弱于从事管弦乐合奏的学习者。在不同配器作品中管弦乐版则需考虑到音质的结合与对比,如fig4所示:
fig4a: 钢琴原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fig4b: 管弦配器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配器)
————————————————
那么作为创作者,长期学习钢琴且对管弦类乐器不甚了解的学习者会有哪些不佳的思维呢?
1.不注重旋律的表情变化:表现为为连续性乐器分配旋律时只关注时值与音高,忽略动态(包括气口/换弓)方面的处理,导致旋律缺乏真实性,如果忽略乐器法则往往难以演奏。这也是颗粒性乐器学习者刚接触连续性乐器处理方面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
2.将钢琴织体强行运用于管弦配器中:钢琴伴奏中的固定织体,往往在钢琴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在管弦乐器中则效果生硬且难以演奏,强行运用往往效果不佳。
3.忽视不同乐器音质差异:钢琴由于音质差异小,柱式和弦往往容易被接受,但是如果讲将琴中的柱式和弦简单根据乐器音区配置于管弦乐器而不考虑音质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则效果往往粗糙。另外一些乐器中同种乐器之内的不同音区音质也具有较大差异(如单簧管),在安排音区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这点。
4.在包含钢琴的作品中过分注重钢琴的角色:下面一张漫画最能反映这个问题。
肖邦级别的大师也会有这个问题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