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有哪些典型的钢琴思维?

[复制链接]

585

主题

2199

帖子

33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74
发表于 2021-12-19 14: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我想说明两个观点,
第一,学习任何乐器都有其固定的思维。这种维往往跟乐器的特点有关系,这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种中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等音思维不是钢琴的锅,而是整个十二平均律乐器学习者的共性思维。对于任何十二平均律而言,#G与bA音的位置都是同一个,在演奏中往往视为同一个音。但在非十二律乐器(如古琴)中则不然,概念的辨析需要来自其它方面的知识。
————————————————
那么作为一个钢琴和管弦乐器(单簧管/萨克斯管)的多年学习者,我想重点讨论一下钢琴这个乐器与管弦乐器特点的区别以及学习者的思维特点。
1.颗粒型乐器与连续型乐器的区别:钢琴(以及弹拨类乐器)与其他管弦乐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钢琴是颗粒性乐器,所谓颗粒性乐器即发音特点由触发音头的瞬间决定,在发音持续过程中无法改变音的特点(强弱等),而管弦乐器多属于连续性乐器,发音过程中可以改变音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颗粒性的效果(管乐单吐/双吐,弦乐顿弓/断弓拨弦等)。这也就造成了很多钢琴学习者更注重旋律的音高与节奏,而对发音的表情的动态变化缺乏一定感受。如fig1所示。



fig1: 连续性乐器在发音过程中可以即时调整发音特点(选自杜鸣心《青年圆舞曲》)

2.和声性乐器与旋律性乐器的区别:钢琴作为能同时演奏和声的乐器,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表现能力具有天然优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多声部音乐的和声感知能力培养也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于和声学学习过程中是相当大的帮助,和声思维也是比较典型的钢琴思维。而管弦乐器作为旋律性乐器(弓弦乐器及少量管乐器可演奏合音),主要面对的是单声部旋律,而学习者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感知力从乐器上讲则不如和声性乐器的学习者,但是对单声部旋律中的和声色彩变化往往较敏感,往往也更容易脱离织体从单声部旋律中感受隐伏和声变化,如fig2所示。



fig2:单声部旋律中的隐伏和声与调性变化(选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非持续发音乐器与持续发音乐器的区别:钢琴是典型的非持续性发音乐器,触键之后音的强度自然衰减,因此难以演奏时值较长的持续音。这会减弱一些长时值持续音下的不和谐音碰撞的紧张程度。因此学习者对于持续音下的不协和音程的接受程度往往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协和音程的解放过程中,钢琴作品往往作为急先锋的原因。例如肖邦的作品特点之一就是复杂化的和弦外音,和弦外音与和弦音同时发声甚至取代和弦音,这在钢琴中的音响效果是容易接受的。如fig3所示:



fig3: 持续音下的小二度碰撞,随着持续时间延长紧张性降低(选自肖邦《bE大调夜曲》)

4.同质性音色与非同质性音色的区别:在第二点中讨论到钢琴作为和声性乐器能相对独立的演奏完整的乐曲,而管弦乐器如果要演奏相对独立的乐曲则需要以合奏的形式完成,这就涉及到乐曲音质的同质性差异的问题。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其各个音区音质差异不大。而其它乐器组(如铜管组与木管组)则差异很大,这在相同作品的不同配器版本对于各种乐器的安排需要进一步考虑。同时,相对于参加过管弦合奏的学习者来讲,钢琴学习者对于音质变化的感知能力弱于从事管弦乐合奏的学习者。在不同配器作品中管弦乐版则需考虑到音质的结合与对比,如fig4所示:



fig4a: 钢琴原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fig4b: 管弦配器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配器)

————————————————
那么作为创作者,长期学习钢琴且对管弦类乐器不甚了解的学习者会有哪些不佳的思维呢?
1.不注重旋律的表情变化:表现为为连续性乐器分配旋律时只关注时值与音高,忽略动态(包括气口/换弓)方面的处理,导致旋律缺乏真实性,如果忽略乐器法则往往难以演奏。这也是颗粒性乐器学习者刚接触连续性乐器处理方面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
2.将钢琴织体强行运用于管弦配器中:钢琴伴奏中的固定织体,往往在钢琴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在管弦乐器中则效果生硬且难以演奏,强行运用往往效果不佳。
3.忽视不同乐器音质差异:钢琴由于音质差异小,柱式和弦往往容易被接受,但是如果讲将琴中的柱式和弦简单根据乐器音区配置于管弦乐器而不考虑音质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则效果往往粗糙。另外一些乐器中同种乐器之内的不同音区音质也具有较大差异(如单簧管),在安排音区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这点。
4.在包含钢琴的作品中过分注重钢琴的角色:下面一张漫画最能反映这个问题。



肖邦级别的大师也会有这个问题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21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21-12-19 14: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我想说明两个观点,
第一,学习任何乐器都有其固定的思维。这种维往往跟乐器的特点有关系,这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种中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等音思维不是钢琴的锅,而是整个十二平均律乐器学习者的共性思维。对于任何十二平均律而言,#G与bA音的位置都是同一个,在演奏中往往视为同一个音。但在非十二律乐器(如古琴)中则不然,概念的辨析需要来自其它方面的知识。
————————————————
那么作为一个钢琴和管弦乐器(单簧管/萨克斯管)的多年学习者,我想重点讨论一下钢琴这个乐器与管弦乐器特点的区别以及学习者的思维特点。
1.颗粒型乐器与连续型乐器的区别:钢琴(以及弹拨类乐器)与其他管弦乐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钢琴是颗粒性乐器,所谓颗粒性乐器即发音特点由触发音头的瞬间决定,在发音持续过程中无法改变音的特点(强弱等),而管弦乐器多属于连续性乐器,发音过程中可以改变音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颗粒性的效果(管乐单吐/双吐,弦乐顿弓/断弓拨弦等)。这也就造成了很多钢琴学习者更注重旋律的音高与节奏,而对发音的表情的动态变化缺乏一定感受。如fig1所示。



fig1: 连续性乐器在发音过程中可以即时调整发音特点(选自杜鸣心《青年圆舞曲》)

2.和声性乐器与旋律性乐器的区别:钢琴作为能同时演奏和声的乐器,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表现能力具有天然优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多声部音乐的和声感知能力培养也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于和声学学习过程中是相当大的帮助,和声思维也是比较典型的钢琴思维。而管弦乐器作为旋律性乐器(弓弦乐器及少量管乐器可演奏合音),主要面对的是单声部旋律,而学习者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感知力从乐器上讲则不如和声性乐器的学习者,但是对单声部旋律中的和声色彩变化往往较敏感,往往也更容易脱离织体从单声部旋律中感受隐伏和声变化,如fig2所示。



fig2:单声部旋律中的隐伏和声与调性变化(选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3.非持续发音乐器与持续发音乐器的区别:钢琴是典型的非持续性发音乐器,触键之后音的强度自然衰减,因此难以演奏时值较长的持续音。这会减弱一些长时值持续音下的不和谐音碰撞的紧张程度。因此学习者对于持续音下的不协和音程的接受程度往往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协和音程的解放过程中,钢琴作品往往作为急先锋的原因。例如肖邦的作品特点之一就是复杂化的和弦外音,和弦外音与和弦音同时发声甚至取代和弦音,这在钢琴中的音响效果是容易接受的。如fig3所示:



fig3: 持续音下的小二度碰撞,随着持续时间延长紧张性降低(选自肖邦《bE大调夜曲》)

4.同质性音色与非同质性音色的区别:在第二点中讨论到钢琴作为和声性乐器能相对独立的演奏完整的乐曲,而管弦乐器如果要演奏相对独立的乐曲则需要以合奏的形式完成,这就涉及到乐曲音质的同质性差异的问题。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其各个音区音质差异不大。而其它乐器组(如铜管组与木管组)则差异很大,这在相同作品的不同配器版本对于各种乐器的安排需要进一步考虑。同时,相对于参加过管弦合奏的学习者来讲,钢琴学习者对于音质变化的感知能力弱于从事管弦乐合奏的学习者。在不同配器作品中管弦乐版则需考虑到音质的结合与对比,如fig4所示:



fig4a: 钢琴原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fig4b: 管弦配器版(选自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配器)

————————————————
那么作为创作者,长期学习钢琴且对管弦类乐器不甚了解的学习者会有哪些不佳的思维呢?
1.不注重旋律的表情变化:表现为为连续性乐器分配旋律时只关注时值与音高,忽略动态(包括气口/换弓)方面的处理,导致旋律缺乏真实性,如果忽略乐器法则往往难以演奏。这也是颗粒性乐器学习者刚接触连续性乐器处理方面比较容易碰到的问题
2.将钢琴织体强行运用于管弦配器中:钢琴伴奏中的固定织体,往往在钢琴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在管弦乐器中则效果生硬且难以演奏,强行运用往往效果不佳。
3.忽视不同乐器音质差异:钢琴由于音质差异小,柱式和弦往往容易被接受,但是如果讲将琴中的柱式和弦简单根据乐器音区配置于管弦乐器而不考虑音质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则效果往往粗糙。另外一些乐器中同种乐器之内的不同音区音质也具有较大差异(如单簧管),在安排音区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这点。
4.在包含钢琴的作品中过分注重钢琴的角色:下面一张漫画最能反映这个问题。



肖邦级别的大师也会有这个问题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

帖子

2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5
发表于 2021-12-19 14: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谢邀。
我这里说一些积极方面的钢琴思维吧。
比如说本身就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的作曲家,会比不能(不擅长)演奏的作曲家写出来的作品弹着更舒服更顺手。
正例: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
反例:舒伯特,舒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21-12-19 14: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我能想到一些比较典型,并且占比较高的钢琴思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并不一定包括所有钢琴党,也有些不限于钢琴,但以钢琴为主。
首先是一些比较有积极作用的,包括同样学习条件下,对音程、和弦的理解更好,一定程度上,对复调织体也有稍高一些的辨析能力,同时,节奏配合的能力较高,强度分配、声部形象对比意识较强。这些都是在键盘乐器上非常直观,或者键盘乐作品中使用丰富的特性,以至于钢琴党哪怕没有刻意去学习,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更多一些。
同样,钢琴思维也会带来不少限制,例如钢琴党的音准辨别能力普遍较为低下,通常也难以体会音色控制和持续乐音中整个变化控制对于其他乐器影响多大,还有不少钢琴可能因为钢琴找音的便利性偷懒,结果调式调性知识掌握更差。此外,由于钢琴改编曲目最丰富,什么曲子都有钢琴独奏版,导致钢琴党听其他乐器的意愿更低,更容易狭隘。
至于分不清升fa和降sol,虽然在钢琴党中常见,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没怎么学乐理的乐器党中,都一样常见,因为绝大多数乐器确实无法完全自由选择音高,本身这两个音就会演奏成同一个,加之爱好者大都只演奏不分析,也确实无从体会他们的区别。华晨宇这发低级失误,对于一个自诩并要求别人懂乐理的创作者来说,着实是很尴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2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4
发表于 2021-12-19 1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南京
这个问题好,典型的有学钢琴的人给学吉他的人作曲,chord voicing,不考虑吉他的和弦指法就那么写五线谱的话,吉他的哥们看到了会起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

帖子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1-12-19 14: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谢common practice 邀
在我眼中这种思维有很多
1.指法
例如半音阶人人都会想到
1312...
后果:碰到这种奇葩乐谱不知所措


2.速度快就强,速度慢就弱起来
后果:砸琴等等,比如下面这个


3.一看到曲子难马上用踏板掩护
后果:音糊成一片,比如


4.背谱反反复复重复开头,最后想不到下面旋律于是自己编终止式结束,比如


(反=反复)
先写到这里,练琴去了
ps本人非专业人士,有错误大家见笑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5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发表于 2021-12-19 14: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吉林白山
音乐听着听着手不由自主会在桌子上模仿弹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21-12-19 14: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不知道是谁提出“钢琴思维”这个词的,我读书的时候从来没听过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个假词。
当然了,题主所谓的“钢琴思维”不意味着升F 降G就应该被分不清,钢琴谱记谱是很严格的,除非是等音等和弦转调,否则该记升F就升F,该记降G就降G,不可能给你混着写;至于移调乐器的存在就跟所谓的“钢琴思维”更不沾边了,这tm都是基本乐理的问题,学舞蹈的都知道弹钢琴的能不知道?
我从来没听说过还有“钢琴思维”这种鬼词,学作曲的钢琴弹得烂,钢琴曲写得水是很难混得下去的,钢琴就是咱作曲捞材料、捞灵感和搞创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远大于纸和笔。当然,作曲也有落魄的时候,二把刀钢琴手还能弹点伴奏,跑点场能救穷困潦倒的作曲一命(坂本龙一研究生毕业后,跑了好些年的场,弹了一堆法国歌曲伴奏...)。
再说了,不管搞什么器乐的,得罪了钢琴艺术指导(俗称钢伴),后果都很严重。因为除了无伴奏,各类乐器(包括声乐)的各种体裁作品都需要钢琴,没有钢伴,你的演出都不成立,你的作品演绎都不完整。不然钢琴艺术指导凭什么那么横?钢伴弹得好,那就是稀缺资源,那就得尊敬人家。

这么重要的伙伴,如此亲密的战友怎么反到成了负面的东西了?

绝大部分古典作曲家,都是在钢琴上写作居多,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甚至为了方便记谱,把钢琴谱架改成了带一个小桌板儿的平台。贝多芬内心听觉够屌了吧,他失聪前写的那些小到钢琴小品大到弦四、交响曲、歌剧,还不是仰仗钢琴,要不他也练不出那么屌的内心听觉。
真正跟钢琴、作曲沾边的“思维”,应该是“多声部思维”,键盘乐无愧是乐器之王,拥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最多的声部关系上限,会弹钢琴的人写旋律做动机,自然而然就会有和声、副旋律、伴奏织体,而不是先哼哼条旋律,再哼哧哧的配和声配伴奏,创作的顺序就完全不同!旋律与和声的个性和整体性都要远高于先写后配的!完全不会弹钢琴的,是绝对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不要再滥造词了,这词经题主描述,甚至会让人产生有污名化钢琴与作曲间关系的感觉,令人不快。
尤其是拿一些基本乐理都没学好的问题来归咎于钢琴的学习,真是可笑至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5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1-12-19 15: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成都
水平不足以回答问题,只想反驳题主问题中的错误:华晨宇那点钢琴水平还不配产生什么钢琴思维,换个例子吧,哪怕换柴可夫斯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9

帖子

2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0
发表于 2021-12-19 15: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碰到过“音响效果思维”,即只考虑最终音响效果,不考虑织体是否适合人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