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255|回复: 4

该怎么欣赏音乐会?

[复制链接]

1221

主题

2655

帖子

5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00
发表于 2021-12-29 1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香港
题主大学之后开始水音乐会,今天才听了一个管乐音乐会之后发现我只是在听而已,不知欣赏是怎么样的。求问欣赏一场音乐会应该是怎样的?配合?技术?节奏?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32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21-12-29 10: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多谢邀请。我的经验是:感官优先。
在音乐厅现场欣赏一场音乐会是让人非常愉悦的活动。音乐会不仅有和谐的声音,关键是你竟然可以睁着眼睛看到那些音乐是如何被音乐家们制造出来的。
听一场音乐会十分简单:让音乐带你飞
不一定非要了解音乐历史,也无需懂得演奏乐器。没有所谓听音乐的方法,同一段音乐之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种化学反应,你只需让它进入你的身体,让它带你飞。
音乐会这样一种古老的聚众狂欢形式,非常有仪式感,很多人在一起,犹如宗教崇拜一样。指挥家是教父,等待所有的乐手和作为观众的你准备就绪了,由他的指挥棒说了算,让我们一起来静默地欢愉吧!
多积累学识也有好处,毕竟嗨了一次还想更嗨,就需要挖得更深,让神经末梢和大脑接收更多刺激,让自己的聆听系统更丰富,变强变大变无比敌!唉,人人都有一颗幼稚的心嘛。
现场音乐会快速指南:
1,安静
2,待命
3,不鼓掌
远离以下物品,最好不要带入现场
1,手机相机手表
2,会发出声音的包装物和纸制品
3,私语
4,咳嗽喷嚏哈欠
意想不到的打扰:
1,搬动或调整座椅
2,开钱包开背包
3,口袋里的硬币
4,嘘别人或被人嘘
烦扰到别人的行为有:
1,使用手持设备做任何事
2,坐立不安
3,吃东西喝东西
4,整理物品穿衣服脱衣服
5,中途进场退场
6,随意走动
古典音乐内容:
一首乐曲是一个事件,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要有开头发展和结尾。就这样。
对了,我最喜欢交响音乐会,因为台上有那么多人让你看,让你找茬,总有无关音乐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物。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节奏不对了,快了慢了,来不及反谱了,开小差了。或者裤子裙子拉链开了的... 嗯,恶趣味也是趣味!
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6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21-12-29 1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        既然提问超过小半年都没有人给出来靠谱的回答,那我就自问自答了。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就选修了《交响乐鉴赏》,按照我一个学期记的笔记和百度提供的资料,我应该能浅显的回答这些问题了。
    西洋音乐发展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巴洛克时期:
    旋律特点: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节奏: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调式: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主要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情绪特点: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力度表现: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代表作曲家:有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等。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维也纳古典风格的形成——海顿与莫扎特
    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地。西方音乐在这里获得高度的凝聚发展,形成了对近代西方音乐具有典范意义的维也纳古典风格。音乐大师海顿是古典风格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他不仅确立了古典主义体裁和形式,而且树立了古典主义的精神风范。另一位大师莫扎特以其多面的杰出才能推动了古典风格趋于完美。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最终完善了古典主义风格,然而同时他那高度个性和充满时代斗争精神的音乐超越了古典主义精神范畴,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古典维也纳乐派的奠基者,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罗劳镇的车匠家庭。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为了能从其上几次作曲课,他曾短期当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波波拉的贴身男仆。1761年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中的乐队,后成为乐长,在宫中的近30年的时间里,写出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科劳斯亲王去世,宫中的音乐组织解体,海顿移居维也纳。1791年、1794年他两度访英创作演出获极大成功,被牛津大学授予名誉音乐博士。晚年仍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两部著名清唱剧《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海顿是最后一位仍然长期安命于旧的音乐赞助制度下的作曲家。在埃斯特哈齐宫中,他身穿白色长袜头戴假发,听命主人创作演出。身处乐仆地位的悲哀,与外界隔绝的孤独,都曾给他带来烦恼。可是宫中优越的创作演出条件,为他的长期潜心艺术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曾说:“我与世隔绝,无人搅扰,不得不成为‘独创者’。”海顿写有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及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为古典维也纳乐派的体裁风格奠定了基础。海顿进入埃斯特哈齐宫的第一年开始了在交响曲方面的新探索,创作了第6首D大调《早晨》、第7首C大调《中午》、和第8首G大调《晚上》三首交响曲。这些并非真正的标题交响曲,作品题材和整体上往往不受标题的限制,只是一些音乐细节与标题有关(海顿许多作品都有这一特点)。海顿60年代的交响曲还未完全摆脱巴洛克、古典早期的器乐传统和宫廷浮华的风格。70年代他的交响曲逐渐显露出个人风格,曾短期地出现伤感的色彩,如:第44首e小调《伤感》、第45首#f小调《告别》。80年代与莫扎特的愉快交往对海顿的音乐在抒情性、形式配器的灵活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他在欧洲日渐扩大的名声,与亲王订立的不准转让作品契约的松动,使他能够应巴黎音乐会之邀创作6首《巴黎交响曲》(第82—87首),成为他第一批成熟的作品。90年代海顿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在英国音乐会听众的激发下,写下了他的12首“伦敦”交响曲(第93—104首),达到了他艺术的顶峰。其中著名的有:第94首G大调《惊愕》、第100首G调《军队》、第101首D大调《时钟》、第103bE大调《鼓声》和第104首D大调。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与交响曲相辅相成地发展,主要作品有:作品33的六首“俄罗斯”四重奏(因题献给俄国保尔大公而得名)、作品50的6首“普鲁士”四重奏、作品64之5“云雀”、作品76之3“皇帝”、作品76的六首和作品77的两首四重奏。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形式是海顿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最终确立起来的套曲形式。他早期的一些受巴洛克教堂交响曲的形式影响,另一些是意大利歌剧序曲式的快板、行板、日常舞曲三乐章交响曲。由于风俗性短小的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无法平衡快板、行板的第一、第二乐章,他在60年代末就开始采用奏鸣曲式回旋曲的第四乐章。形成典型的古曲交响曲模式:第一乐章,慢板引子,快板奏鸣曲式,充满活力信心的;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常有海顿音乐的优美和幽默;第三乐章,小号前曲,较短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明快的舞曲风格。海顿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交响曲首尾乐章的奏鸣曲式中,采用以旋律、节奏富有个性、和声明晰的主题或动机来发展音乐的原则,形成富有逻辑性的古典音乐语言风格。海顿的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他乐天安命于生活的环境,然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却孜孜不息。他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这些思想体现了启蒙主义的信念。海顿像是一个永不失去童心的长者,他的交响曲尽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可是充满着人生的乐趣与幽默感,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听众,他采用民间舞曲性的旋律。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扎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乐家。这位早熟的神童仅仅有35年的短促生涯,却在众多音乐领域里获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与海顿漫长的探索历程形成鲜明对比,莫扎特去世后海顿才写出他最重要的《伦敦交响曲》。然而在年龄、个性上存在差异的两位作曲家却相互敬重,他们艺术上的互补推动了古典风格的发展。 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当时属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城市,现在位于奥地利西部。父亲利奥波尔德·莫扎特是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里一位小提琴兼作曲家。当他发现幼年莫扎特出众的音乐天赋,就专心致力于小莫扎特的音乐教育。6岁时,小莫扎特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并创作了第一首小步舞曲,9岁写交响曲,12岁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歌剧。莫扎特6岁—15岁期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由父亲带领,和姐姐一起,在欧洲各地长途巡回旅行演出,足迹遍布巴黎、伦敦、维也纳、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荷兰,对他一生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与各地音乐家的接触,使他获得了广博的音乐见识,其中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的歌唱性快板和协奏曲、意大利歌剧艺术和萨马丁尼的交响曲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童年的这种颠簸生活也有损于莫扎特的身心健康,他过早辞世与此不无关系。然而童年受到的神童礼遇和广博见识,培养了他的艺术家的自尊和市民意识,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 成年的莫扎特越来越难以忍受萨尔茨堡的闭塞的环境和大主教仆役的音乐职位。可是1777年在欧洲的寻职旅行,以母亲在巴黎去逝而悲剧般告终。1781年他与主教发生冲突后,毅然赴维也纳成为西方音乐史上大作曲家中第一位“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经历了四、五年的辉煌时期后,经济状况和健康每况愈下。莫扎特一生没有固定职业,1787年曾获得“宫廷室内乐作曲家”的荣誉性的任命。尽管海顿曾写信给音乐赞助人,疾呼应酬劳这位伟大的天才,莫扎特还是于1791年在贫病中死去,葬于贫民公墓。莫扎特音乐创作领域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22部戏剧作品、50多首交响曲、25首钢琴协奏曲、12首小提琴协奏曲、26首弦乐四重奏、17首钢琴奏鸣曲、42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创作过程以机敏快捷著称,有些传记甚至记载他边谈话说笑边作曲。实际上,他常常是在头脑中将作品构思好,甚至细节部分也安排就序,而人们看到的作曲过程是他将构思完整的音乐记录在乐谱上的过程。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中,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和德奥器乐领域都获得成功的唯一一位作曲家,他并且把二者的风格相互融通。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人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主要受海顿的影响,他题赠给海顿的六首《海顿四重奏》体现了他与这位前辈的亲密关系,但是他的更出色的室内乐作品是《g小调五重奏》(K515)、《A大调单器管乐弦乐五重奏》(K581)等作品。莫扎特主要的六首交响曲包括:《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C大调第36交响曲》(林茨)、《D大调第38交响曲》(布拉格)、《h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比特)。其中后三部为最优秀之作,是在1788年夏天短短的6周内完成的。第39热情欢快,第41壮丽、凯旋,而第40在抒情歌唱的激动音流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悲凉。莫扎特在交响曲形式上受益于海顿,较少创新,但是后期的作品,特别是后三部交响曲在情感揭示的深度、音乐形式及紧张与松弛对比处理的完美方面,已经超过了海顿。莫扎特最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是协奏曲,特别是他在维也纳时期,为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创作的一批钢琴协奏曲。他在巴洛克协奏曲的三乐章格式基础上,运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原则,独奏钢琴与乐队更富有戏剧和交响性效果。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在其他音乐体裁中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社交场合娱乐性背景音乐的小夜曲这类体裁中,也有《G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样的名篇。 莫扎特把意大利声乐抒情乐思带入器乐创作,使器乐音乐也富于歌唱性,甚至动力性节奏的音乐部分也有歌唱——歌唱性快板。而作为一个旋律大师,他也不乏音乐的结构感。莫扎特尽管有一些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甚至悲剧性,但他的多数作品是纯真、亲切、阳光明媚的。莫扎特生活的世界充斥着烦恼和阴暗,然而从他笔下涌流出的音乐却是一种升华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融入了音乐世界,音乐也就成为他的生活。
    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酗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强迫小贝多芬长时间练习钢琴。零乱的学习和恶劣的家庭环境摧残了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他的独立精神。波恩丰富的音乐生活培养了他的音乐鉴赏力,他的第一位真正的音乐教师是波恩的宫廷乐师J·G·聂夫。贝多芬1792年赴维也纳,曾跟海顿短期学习(两人不很融洽),还师从过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和申克等。1795年在维也纳以钢琴家身份登台。 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他没有依附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往来,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他早年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崇拜最激进的启蒙学者——文学教授E·施奈德尔。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在反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长期抱定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贝多芬个人生活经历的痛苦与他艺术事业的辉煌形成巨大的反差。当他在维也纳刚刚站稳脚根,美好前景的艺术之门向他敞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不可治愈的耳疾在迅速地恶化,最终必然要完全丧失听觉。1802年他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拖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渡过了危机,他决心在生活的痛苦阴影下,到艺术中去寻找欢乐。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聪后过着隐居的生活,性格变得郁闷、暴躁、病态的多疑,来访者只能与他笔谈,可是他的创作力完全没有减退。他一生未婚,虽然与一些贵族女子相爱。收养的侄儿给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人独创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响曲、一部歌剧、两首弥撒曲、11首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30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贝多芬的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代表作是:《C大调第一交响曲》、《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C小调奏鸣曲》(月光),《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等。贝多芬中期创作明显地确立了个人的风格,后人理解的贝多芬的风格,一般是指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作品有:《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b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序曲:《埃格蒙特》、《科里奥兰》,钢琴奏鸣曲:《C大调》(华尔斯坦)、《f小调》(热情),小提琴、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天)、《A大调》(克莱策),弥乐四重奏:三首献给拉租莫夫斯基的“俄罗斯”四重奏、《bE大调四重奏》(“竖琴”四重奏)、《f小调四重奏》(庄严四重奏)等。贝多芬的后期创作,音乐语言集中、抽象,精神的崇高与形式的奇特结合在一起。作品有:《d小调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C小调四重奏》、《bB大调四重奏》(大赋格)等。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乐形式体裁。他在第三、五、九交响曲中,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寻“斗争——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时代的英雄主题、个人与命运搏斗、人类达到理想王国的奋斗无不凝聚其中。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具有真正的形象对比,主题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部成为奏鸣曲式动力的中心,尾声里主题的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宏大斗争的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时而亲切、时而悲哀的静谧沉思是贝多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动人的侧面。贝多芬交响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粗鲁、神秘、惊奇和戏谑正体现了他的生动性格。扩大了规模的凯旋的第四乐章则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 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是创作的试验园地。贝多芬的交响性思维和音乐激烈狂暴的气势,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昔日人们对这种纤巧、细腻的宫廷娱乐乐器的印象。他的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音乐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常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的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他的音乐对于时代与个人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1.音乐从教堂走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连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是短小的二四小节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方整型乐句,音乐呈现简单、优美、动听的特质。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交响乐一词源于古希腊文:Symphonia.原意为:和谐或和声,也有同时发响的意思。传统意义上的交响乐一般指交响曲,多数具有较长的篇幅(3 至 5 个乐章),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反映重大的题材。是西洋管弦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为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进行曲(march)
    原为军队中用以整步伐、壮军威、鼓士气的队列音乐,其起源可以上溯至十六世纪的战争曲。以曲调规整、节奏鲜明并多带附点音符为特点。用双拍子或四拍子,三拍子的进行曲属于少数。如:拉德斯基进行曲
    舞曲 (dance music  )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乐曲或声乐曲或是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舞曲风格的器乐曲 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 3 拍子节奏,并且这种节奏型贯穿始终,这是一种典型的节奏型。 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序 曲 (overture )
    简单理解序曲可以比作一部作品的序言或者绪论,它在音乐中最初是指歌剧、大合 唱、舞剧或其它戏剧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乐曲,是一种喜剧性质的音乐。序曲主要有两种:歌剧开始前奏的序曲,称歌剧序曲。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序曲。脱离歌剧的序曲,称音乐会序曲。如: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
    协奏曲(Concerto )
    协奏曲这个词源于 l750 年,主要指乐队和独奏者在对等的基础上交替、较量或结合的音乐作品。其最大特点是独奏与乐队进行对话。独奏者必须具备精湛技艺,方能与乐队较量。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小提琴协奏,曲和格什温的《蓝色狂想》钢琴协奏曲。
    交响曲(Symphony )
    由若干乐章组成的大型器乐套曲,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以及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如:贝多芬的《命运》、《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等。
    旋律,又称曲调,由不同高低和长短的音有组织的、横的进行音的线条。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要素,通常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旋律,塑造音乐形象最重要的手段。
    节奏,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是音乐的骨骼。主要有以下几种节奏类型:紧凑的节奏、舒展的节奏、行进的节奏、切分的节奏。
    节拍,音乐进行中的强弱规律,不同的节拍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主要分为:强弱分明、节奏明快的二拍子,如:2/4动感活泼的三拍子,如:3/4 3/8 6/8 稳健硬朗的四拍子,如:4/4。
    速度—指乐曲演奏时的快慢速度,在交响音乐中常用意大利文表示: 快板(Allegro)、急(Presto)中速 (Moderato)、行板(Andante) 稍慢柔板(Adagio)、广板(Largo)。
    力度—指音乐的强弱程度,在交响音乐作品中常用英文表示:强forte简写:f;弱piano   简写:p
    主题,主题指乐曲的主要乐思,并用作全曲或乐曲某一部分的发展基础的音乐素材。在大型乐曲中,常会出现多主题现象:呈示部主题、发展部主题、再现部主题或者 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等等。主题展示乐思,又被用作乐曲发展素材。
    引子是乐曲主题出现前的乐句或乐段,用来引导出主题或呈示部的出现,也具有酝 酿某种情绪、渲染某一特定场景的作用。
    尾声指乐曲的结束部分,用来加强乐曲的结束感,也有形成曲终高潮的作用。
    华彩片段,交响音乐领域的华彩片段主要是指在协奏曲的快板乐章处插入的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技术。华彩片段大多由作曲者本人写定,也可由独奏者即兴创作
    重复和变奏,重复是指将已经出现过的乐曲材料保持原样或基本原样出现,是最基本的创作手法 它可以强调和巩固乐曲主题、加深印象。变奏是指在原来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变化,有点像变化重复,比简单重复要 复杂些。   
    对比和再现,对比就是把不同性质的音乐材料放在一起让其产生矛盾和碰撞,从而丰富音乐内容。再现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在经过了呈示和发展之后出现的主题再现是具有结论意义的,在乐曲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统一上具有重要作用。
    交响乐队编制和配备:现代的交响乐队是由不同乐器混合编成的专门演奏管弦乐曲的大型的管弦乐队,一 般由 80—120 人组成。一般分为 4 个组:弓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装饰性色彩乐器与打击乐组。乐队各部分人员的配备 从管弦乐队内部 4 个组的人员配备比例来讲,它们分别占乐队总人数的比例为:弦乐组占 60% 木管组占 15% 铜管组占 15%装饰性乐器与打击乐组等占 10%
    当代世界著名交响乐团:
    德奥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国柏林爱乐管弦乐团,以演奏德奥乐派作品见长——严谨、高雅;
    美洲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管弦乐团,以演奏近现代作品尤其电影音乐见长——华丽、现代;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不同的音乐是有一样的欣赏方式的,但是总的来说,你需要了解一些乐曲的背景知识,以及当时的创作时代背景才能稍微知道一些当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梁祝和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为例。
梁祝:由何占豪、陈刚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赏析:
    引子与主题;同窗共舞;十八里长亭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山伯临终,英台投坟;化蝶
    呈示部
1. 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结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乐队编制:
    木管组:1支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bB);2支大管
    铜管组:4支圆号;3支小号;2支长号;1支低音长号;1支大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小鼓;三角铁;钹;大鼓;铃鼓;榴弹炮;排钟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赏析:
引子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湾译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主题的引出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 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音乐转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题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小鼓再次敲出信号动机,法国号奏出《马赛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第二主题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旋律(bG大调)。这是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在法国号的背景下由小提琴奏出,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另一个旋律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铃鼓奏出了清脆的响声。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发展部
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再现部
    此时,两个主体均以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出现,乐声的节奏加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尾声
    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1833-1917年间俄国国歌《天佑沙皇》的主题,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6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21-12-29 10: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上海
我与题主一样,是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古典乐的,从小白开始。如果直接上手古典曲目的音乐会,很容易无法欣赏,推荐题主先听一些熟悉曲目的交响乐版,或者是管乐版等等,这样你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些乐器的魅力,听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进阶一些比较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古典名曲了,当你完全能够欣赏这些的时候,相信你对古典音乐会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6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21-12-29 1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云南昆明
没有看错的话,知乎已经有类似的回答了,你可以看看。
总归一句话:怎么爽怎么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5 04:12 , Processed in 0.544727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