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家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 1810年~1849年) 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个半世纪了,肖邦的一生虽然仅仅经历了短短的39个年头, 但是他却为后世留下了200多首杰出的钢琴作品。
作为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演奏家, 肖邦总是将那诗一般的美好旋律十分自然、生动地倾注到各种音乐形式当中去, 如: 玛祖卡、波罗涅兹、圆舞曲、谐谑曲、前奏曲、即兴曲、叙事曲、音乐会练习曲、夜曲、奏鸣曲、幻想曲及协奏曲等等, 而这些音乐体裁也总是准确地表现出了他的艺术风格。
但是从其整体的音乐形态来看, 他的音乐创作的高超技巧与艺术魅力都集中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四首大型钢琴叙事曲当中。钢琴叙事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使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 自由复杂的曲式结构与叙事曲在音乐形式上的结合 /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叙事曲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为大型的音乐体裁。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中,他都是用传统的曲式结构作为创作的基础,然后将自己的音乐布局加以大胆的“自由化” 处理,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在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之中带有古典主义音乐结构形式特点的艺术特色。
这在他的四首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肖邦的叙事曲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古典奏鸣曲的整体结构,只是将这一套曲形式中的各个部分压缩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作品。
因此从结构的形态上来看, 肖邦钢琴叙事曲中原来传统奏鸣曲的各部分结构布局较为集中, 但是从性质上来看又似乎表现为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如在《F大调叙事曲》(Op38) 中,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旋律从各方面来看都是独立分开的,同时,又都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展开的音乐性格, 这样使人感觉到作品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音乐形象似乎都是相对独立的。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Op. 38 (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Le Le Cecchini - 100 Best Classical Piano Pieces
但是在后来的音乐结构当中,作曲家逐步将作品的第一主题作为整个作品中主要的音乐形象来处理,使得这一主题在整体上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并且以此作为扩大整个作品中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以加强音乐形象的性格。
肖邦的这种做法既结合了古典主义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特征,又通过对比强化了叙事性的音乐表现,从而使叙事曲的音乐形象在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表现力。
其次,在一首作品中混合使用多种曲式结构因素,也就是在一首叙事曲当中集中运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其它曲式等音乐结构, 从而形成丰富多彩、自由复杂的叙事曲风格, 其中所不同的是各种曲式结构的运用均相应地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需要而确定。
例如在(s小调叙事曲》(Op23 ) 中, 再现部中的再现主题并没有像原来传统曲式中的要求那样来再现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 而是在自身的音乐性格中形成变化再现, 使之与呈示部和展开部之间具有一种既变奏又回旋的关系。
▲郎朗演奏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3
▲齐默尔曼演奏肖邦第一号叙事曲 G小调 Op.23
同样, 在这首作品的多处连接部与尾声当中, 作曲家又舍弃了在原来的曲式结构中惯有的将主题因素逐渐引申的做法, 而是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一些全新的音乐材料, 并使之具有独立音乐形象的意义和适当的对比性。
又如在《降A大调叙事曲》(0p47) 中,作曲家将作品第二主题的“ 插部” 在展开部前后多次出现, 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回旋曲式特征。
再如在f(小调叙事曲》(Op52) 中, 奏鸣曲式中的再现部主题均使用了变奏发展的方法, 而且在第一再现部主题的变奏中又加入了“ 插部” , 使之具有回旋曲式的特点。
从这些结构特征来看, 肖邦的这四首钢琴叙事曲都是以传统曲式结构为基础的, 但是由于他在作品结构上的出色处理, 使众多音乐曲式在同一作品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并且与音乐内容的表现与处理相适应, 从而完美地塑造了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总体来看,肖邦钢琴叙事曲在音乐结构上的运用似乎带有一种自由、大胆和创新的特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尽管其曲式结构宏大、复杂而且独特, 但均体现出了完整统一的结构形态、严密的逻辑性和精巧合理的曲式布局等特点。
可以说, 这些作品的结构特征表明肖邦钢琴叙事曲充分结合了各种音乐结构形式并使之与传统奏鸣曲体裁相统一, 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 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 鲜明的浪漫主义“ 音乐标题” 与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联系 /
在肖邦钢琴叙事曲中, 虽然并没有像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那样在作品的曲谱上标记有关作品内容的文字记载或标题, 但是通过有关对于他的一些研究发现, 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都带有明显的表明作品内容的标题性音乐创作特征,从一些有关研究的史料中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痕迹。
例如在肖邦给舒曼的书信中就讲到,他的叙事曲的音乐内容大部分都是在他对一些叙事抒情长诗的阅读之后产生创作动机而创作的。
同样, 一些西方专门研究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家或学者也在对其作品的研究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在今天, 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在肖邦的这些作品中, 如《F大调叙事曲》(OP38)是在他阅读了波兰爱国主义诗人密茨凯维支所创作的有关立陶宛古代爱国主义叙事长诗《斯维台茨湖》后所创作的;
而他的《g小调叙事曲》( OP23) 所表现的内容则与密茨凯维支的另外一部叙事长诗《康拉德·瓦伦罗德) 有着密切关系;
Ballad No. 1 in G Minor, Op. 23 (G小调第1号叙事曲,作品23)Ivan Moravec - Ivan Moravec Plays Chopin
关于他的《降A 大调叙事曲》(OP47) 则被一些人认为是与密茨凯维支的另一首有关斯维台茨湖的叙事长诗有联系,还有人认为这首作品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叙事抒情长诗《罗列莱》的内容有关。
虽然至今有关《f小调叙事曲》(OP52) 的具体内容取向还没有得到相关的定论,但从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上来看, 《f小调叙事曲》(OP52) 与前三者在所含标题性的内容相差不大。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 52 (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Le Le Cecchini - 100 Best Classical Piano Pieces
通过上述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标题性叙事抒情长诗有着一定的联系。
虽然在肖邦的钢琴叙事曲的表面上没有任何文字标题或相关内容的记载, 但是从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现来看,无疑是来自含有具体内容的创作题材。
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具有必然险的, 因为19 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本身就源自于浪漫主义文学与诗歌。对于当时的晚期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而言,19 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所追求的对于个人个性化情感的宣泄与表白, 在当时已经成为以文学诗歌为代表的主流艺术。
可以说, 浪漫主义时期的各类艺术都存在着对新的文艺思潮的吸纳, 因此, 它们也就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当时文学艺术在创作风格上的影响。
而在这其中, 当时的浪漫主义诗歌, 如抒情诗、叙事诗等, 又是引申和发展这一艺术思潮的核心形式。
所以, 当时的音乐艺术一方面结合了中世纪叙事曲的形式与风格, 同时又与文学诗歌, 尤其是叙事诗体裁形式有机的结合, 是音乐艺术创作在当时的一种时代倾向, 其结合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现实性意义, 同时, 也反映出当时的音乐创作积极的寻求发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积极状态。
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 《F大调叙事曲》( OP38) 是肖邦钢琴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一开始先刻画了一个牧歌式的音乐段落, 其音乐旋律的笔触细致地描绘出一幅远古时期悠扬的大自然风光的画面, 和谐的音响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历史。
但是在随后的音乐中瞬间再现了当时异族的侵略, 惊慌不安的急速快板与不协和的音响破坏了先前的音乐情调与气氛, 经过殊死的战斗和向上帝的祈祷, 城池最终被洪水所淹没变成斯维台茨湖。
而当牧歌式的音乐再次以犹豫不安的情绪出现之后, 则表现出在经过许多年代之后, 立陶宛民族的后裔们在湖水边寻找着当年传说中的遗迹, 而神话中的仙人浮出水面向他们讲述着这个遥远的古代传说, 音乐中充满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命运的迷茫。
在整个音乐的结尾, 原先那个牧歌式的音乐主题虽然得到了再现, 但已经不像开始时那样抒情与和谐, 而是充满了哀怨和无助的叙述, 最终在冥冥之中缓缓结束。
肖邦的这首作品虽然带有极大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其音乐情绪的起伏不定也使作品的表现风格带有明显的悲剧性色彩, 但是从作品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角度来看, 这首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 这是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对叙事曲这一形式进行运用的一部典型作品,从而肖邦钢琴叙事曲完整地体现出了他在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
/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对于钢琴艺术表现力的拓展 /
结合上面论述的两个问题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发现, 在肖邦所有钢琴音乐的创作中, 叙事曲的创作反映出了作曲家对于钢琴艺术在音乐表现力上所做出的极大贡献。
首先, 前面提到的肖邦在同一首叙事曲作品中分别使用众多的音乐结构形式, 说明肖邦钢琴叙事曲所具有的复杂技巧性和丰富表现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已完全表明肖邦的叙事曲创作对于当时钢琴艺术在表现力方面所做出的极大贡献。
其次, 在肖邦的叙事曲作品中, 他创造性地结合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发掘出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钢琴音乐表现手法。
例如在f(小调叙事曲》(OP52)中, 除去其中复杂的旋律织体外, 作曲家偏重于运用复调中的赋格形式将主调音乐在各个声部中进行编织, 但其具体做法又并不完全照搬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形式, 而是在保持原有主题的基础上, 或者在中声部进行宣叙, 或者以高声部与中声部为背景同时为在低声部上的主调音乐进行模仿。
同时, 在这种近乎于“ 自由复调” 式的表现中又特别突出地强调音乐自身的旋律与装饰性变奏的相互交融。
又如在《F 大调叙事曲》(OP38) 中, 主要的音乐旋律分别在各个声部中得以表现, 而其它声部则好像陷入长久的沉思, 使音乐形象背景表现得神秘莫测。
再如在《降A 大调叙事曲》( 0 P 4 7) 中, 肖邦经常在作品基本旋律的背景上引入时隐时现的短小音乐动机,这些短小的音乐动机实际上是需要精细的技巧表现来进行处理, 曲作者以此来作为飘动不定的装饰性背景, 衬托作品中最为主要的音乐旋律或形象。
同时,肖邦又充分发挥他在浪漫主义音乐艺术中的风格特征, 使作品在音乐动机与音乐技巧的表现上体现出独到的特点。
在《g小调叙事曲》(OP23) 的副部主题当中, 肖邦将旋律逐渐演变成为音型化的伴奏织体, 这又是肖邦在拓展钢琴表现力上的一种创新。
在这首作品中, 最初的旋律形态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二声部重唱,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旋律形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轮廓而共同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音型。
这种特点在这部作品里十分常见, 其织体经常与一些独立的声部和主题片段相互交织, 从而使音乐的个性与共性表现在这里均得到了突出的展示。
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反映出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在浪漫主义初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这四首钢琴叙事曲的内容上来看, 其中既有生动活现的现实世界,又有感人至深的内心活动; 既有奔腾流畅的情感宣泄,又有丝丝入扣的点滴情思。
而从形式上来讲, 这些作品既有完美经典的传统风格, 又有独具匠心的大胆创新; 既有完整规范的形式外貌, 又有标新立异的探索追求。
/ 结语 /
肖邦的钢琴音乐是今天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的不朽瑰宝,其音乐形式上的综合与创新,使他的这四首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而肖邦的“钢琴诗人” 的皇冠也正是闪现着他在这四首钢琴叙事曲创作成就上的光芒。
今天如何来看待和认识肖邦的艺术作品, 并通过这些作品以使我们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得以不断的前进,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为其中较重要的因素:
▲ 将音乐艺术积极的同人类进步文化的思想相结合, 最终形成博大的思想清感空间和独立的创作与表现风格。
▲ 倾毕生精力去努力探索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最前沿。
▲ 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学会真正认识和把握继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和开创新形式与新风格的本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