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为西方音乐之父,对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仅现存的乐谱编号就排到了1087。随便在谱子里面翻一翻,出来的就是一本绝世武功秘籍。 1717年巴赫离开威玛(Weimar)到柯登(Köthen)担任宫廷乐长,当时年轻的李奥波公爵(Fürst 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相当喜爱音乐,常常混在乐队里演奏小提琴,且和巴赫走得很近。他特地为巴赫组成一支包含17位音乐家的乐队,其中有一部份来自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威廉一世(Preuβischen König Friedrich WilhelmⅠ)的宫廷乐队,这些具备优秀演奏能力的器乐家们为巴赫提供了最好的创作后盾,也就是巴赫怎么写,他们就怎么演,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且无须写宗教相关曲目的巴赫,毫不客气地创作了如今我们所知大部分的管弦器乐曲,包括了独奏(小提琴无伴奏、大提琴无伴奏、直笛无伴奏)、二重奏(小提琴大键琴奏鸣曲、长笛奏鸣曲、Viola da Gamba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等,同时也为了报答李奥波公爵送他一台新大键琴,而写下我们熟悉的《半音阶幻想曲》、《法国组曲》、《前奏与赋格》、《二声部及三声部创意曲》,还有那著名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言归正传,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有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首先登场的第一首 b 小调组曲中所采用的舞曲,和巴洛克时期由“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形成的传统组曲模式大致一样,只是巴赫用了一个“如布雷舞曲般”取代吉格舞曲。特别的地方并不在此,而是在每一首舞曲的后面都跟了一个 Double,这个好像是变奏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每首舞曲的和声架构,且不像一个变奏那样,只是换个节奏罢了;这个 Double,呈现出更为纯净且更为深沉的音乐表现,如同将舞曲的外套脱掉,我们看到纯粹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