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8 18: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上海
这个问题我看了很多地方都在问,虽然是很久之前的问题,但有必要回答一下。
国产和印尼工厂的核心区别是基础设施和核心技工的差异。无论是雅马哈还是kawai等品牌,90年代进入中国找代工琴厂时都遇到一个现状,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地方都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各种三资琴厂、民营琴厂,出于逐利的考虑,既然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可以让他们降低投资成本,品牌方就直接将钢琴设计图和参数给了琴厂去加工,试试销路如何,果然国人非常吃牌子,很热销,既然这样,那么只需要派出一些日本经理人在现场监督即可,只需要保证质量底线即可,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珠江钢琴,由于资方关系复杂和已有的设备流程,导致很难磨合出完全复制日本原装的钢琴,这也是为何后来珠江和雅马哈分道扬镳,并且和斯坦威合作后也只能使用全新品牌的原因,就是固有的低成本流水线思维无法改变,越新的设备越沿着这条道走到黑,而高端琴在某些环节需要一定的手工调试,但这会降低效率且增加专业技师比例导致成本提升,为何需要一定的手工比例原因在于木材含水量的不均以及金属器件的温差对安装的影响,最终直接影响了音色和部件的松紧程度。
此后雅马哈在杭州萧山陆续投资了2家独资厂,但由于日本原装琴的存在,国产低价琴档次必然需要降低一个质量档次,否则等于自己砸了本土松滨工厂的饭碗,所以通过该厂历年的招聘岗位看,这两家厂的担当及以下角色均为中国人,其中包括了设计制图担当、化学品担当、流水线的质控担当,日本人仅存在于管理岗位,没有常驻技师,因此杭州工厂虽然没有资方矛盾问题但也无法避免过于工业化所产生的音色问题。
接下来谈谈印尼工厂,先把目前型号的现状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印尼和杭州工厂都生产U系列的复刻版,印尼工厂的生产编号是J,所以入门级的U系列的印尼版是UJ121,但注意注意,U仍然放在前面。杭州版的U系列是YU121,可以看到U藏在了后面,日本人的这点小心思体现的很明显。由于印尼工厂建设之初2000左右,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人员并不完善,导致yamaha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员工培训,并不得不派出了大量的日本本土”老师傅“前去指导长期驻点,这就与中国工厂拿来就干的情况有巨大差别。因此,得了这个基础差的优势导致印尼工厂继承了日本松滨工厂的原汁原味,同时日本人也获得了当地低劳动力和优质木材的好处。由于这样的生产架构,导致印尼工厂里手工环节的比例高于中国工厂,虽然产量相对低,但是让大量的印尼工人了解了日本工人在生产中很多手工环节的制造调整原理,即使后来进行了设备升级,这种know-how的东西也在工厂内被传承下来,比国内更接近日本的音色。
所以,设备流水线都是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技工和普工都能操作这些现代化设备了,毫不稀奇。但如何能获得日本人在某些环节know-how的手艺,这正是印尼建厂之初条件把日本人逼得不得不吐露一部分出来而形成的优势,再加上此后追加的投入,自然让印尼琴更有优势。
另外还有一个点让印尼琴更适合全球销售,就是印尼作为优质木材原产地对木材砍伐后的加工以及降低含水量工艺尤为娴熟,加工后在当地同等湿度条件下安装生产避免了二次调整,因而印尼琴可以出口北美北欧等寒带地区而不出现稳定性质量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