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2 09: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读音乐专业的我们为了应付期中考、期末考而练的曲子,一般就随着一个学期的结束而结束,并不会去思考“在期末结束时弹成的那个形状就是这首钢琴曲的最终形态了吗?”这样的问题。而大多数同学其实一学期就只练这么一首大曲子。
在读大学之前的习琴过程中,一般是老师给曲子,我们弹曲子,弹到老师觉得可以的程度了,或者是参加完某个需要这类乐曲的比赛之后,或者是考级曲子,自然而然地接着就换了新的曲子。在那时,这就算是一首钢琴曲的结束了吧。其实在现在看来,就只是带着强弱的变化,做一些小处理,怪不得比赛都拿不到较好的名次。
在考上大学当音乐生之后,一个好的老师其实对你的学琴真的太重要了,他对你所提出的要求,会让你不断地摸索思考,会使你的想法发生很大改变。一首钢琴曲的结束不能是为了应试而去,可以为了考试为了比赛而开始准备,但是只要是对自己有难度的歌曲,都一定会在某一方面觉得很难再完善了,很难再去做到了,进入了瓶颈期了,在这时候结束一首钢琴曲其实根本不算是结束,可能无法再有很大的进步,但你练习好基本功,把曲子带在手上练,过一段时间后是一定能见到成效的。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音频来听,这样你对歌曲的要求也会更高。要求越高,一首钢琴曲就会被你吃得越透,你就会觉得越来越有嚼劲,而不是在觉得“进入瓶颈期”之前就结束的那种结束感。一首有深度的歌一定是越弹越有感觉的,这种感觉是不会戛然而止的,所以钢琴曲是没有“练完”这一说的吧。能“练完”的钢琴曲都是你的能力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控的歌曲。比如让十级的同学弹一级二级的曲子,他们就会很不屑。
所以,人要选择好歌曲,当然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像我这种原本八度的短手,在大学期间拉拉拉手掌到小小九度,可能《钟》我就一辈子不会去碰的。虽然如果老师给这曲子练,跳跳跳也是得硬着头皮过去的,但是有别的那么多更适合小手的曲子,我觉得还是不要让自己那么难受吧。它听起来很炫酷,能弹好也是真的很不容易,“我也想弹阿!但是还是算了吧”的这种感觉的曲子,就还是不要选了。不要选过于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的曲子,人都是不断进步的,不断进步才能一直一直地弹下去。
举个例子:仅仅是从大一开始弹到现在大三的《激流练习曲》,就算它只有六面,就算它也算是被大家弹烂的,听起来好像和《冬风》不值一提的,其实我在弹起来时都还有很多地方是不足的。虽然可能在比赛中已经能从二等奖弹到一等奖,在全国比赛也能得到还可以的入围名次,只要是预选赛弹这个就一定能进复赛的曲子。两年多,很久了吧,一首练习曲。别人可能会觉得,噢~你弹了这么久了,应该很好了才对。但我到现在,可能没有一遍是完整的,没有一个错音的,没有一遍左手是不糊的(想当初选择它是觉得两只手都有戏份,右手不会那么酸),没有一遍是没有漏音的,没有一遍是真的能把整首练习曲不断地向前推进的,也更没有一遍是弹进了两分钟的(该死)。这就是一首钢琴曲,它弹不完的,虽然你可以在比赛完之后丢下它,但当你下一次捡起来的时候,问题还在,毛病也还在,而你的要求又更高了,这就永不会结束。
还有一个误区:有的人会觉得我把一首曲子弹完,把它背下来了,这首歌就可以算结束了。这真的太错啦,我们弹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步怎么会停留在背谱呢,背谱是潜移默化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把谱子背下来,很多处理其实是做不到的,脑子里要想的东西很多,是音乐性,而不是背谱。
再举一个例子:拉威尔《丑角的晨歌》。对我来讲超难的曲子。在刚开始摸谱时它震慑我的是认音,太难认了,还有它的双音刮奏,我那时候觉得简直不是我能刮的,我这脆弱的小手指。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慢慢顺下来,在认音找音的过程中,其实一个多月,曲子就背下来了,这不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是为了在做出音乐的时候,不用再找音、翻谱,很多思绪就断了。虽然我很可耻地在练了四个月去比赛完后把它给丢掉了,但我从不觉得我把它弹下来了过。我还有很多错音,还有很多对比没有做出来,速度也没有达到,音也是漏错大王,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基本功,太不扎实了。虽然是从小童子功,但是基础没打好啊,方法不够正确啊,练的不够多啊,急于求成啊,之类很多的问题,导致在大学,别人觉得你应该基础很扎实的时候,你在打基础。很多问题都是从基本功上来的,当你一首曲子有哪里做不好时就从基本功开始吧。所以,就算我会了双音刮奏,我会背谱子了,但我这首曲子还是很烂,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我还能弹它 比现在好很多的那种。(太难了)
又跑题了。总结一下,就是我觉得一首钢琴曲的结束在于它对你而言的难度,也在于你对它的要求。就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