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最近看到的一个TEDx演讲启发(
TED: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又联想起钢琴世界上很多关于成人钢琴学习的困惑和讨论,我想从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出发,也用图表的形式把钢琴学习的进步曲线表现出来。
上面是Kaufman演讲中显示的通常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他的主要论点是:成年人从零开始学习任何新事物,其实只要花20小时的时间(图中红色线所示范围),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完全克服对这一新事物的心理恐惧,取得相当大的进步,并达到足够愉悦自己、令人羡慕的水平。当然,在红色线之后,要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杰出成绩,是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的。
可是为什么在学钢琴这件事上,我们好像看到的并不是上面这种“通常学习曲线”呢?普遍的感觉是,钢琴学习会有很长时间的“打基础阶段”,才能进入Kaufman所说的“愉悦点”。
这里我根据观察到的大量案例和自己的经验,画出了几种比较常见的学琴方法的进步曲线。结果发现这些简单形象的图形,对于理解和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很有帮助。希望这个工作能帮助教成人钢琴的老师们,以及有着钢琴梦的人士,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概括性的图表,自然就不可能精确地反映出不同人的具体差异;很多个体的进步曲线也并非是圆滑弧线形状的;这里的弧线,只表现平均下来总体的粗略概况。
图中的笑脸Smiley face旁边的黄色虚线,代表普遍的、开始能有愉悦感、满足感的学习程度,也就是英文的Eureka Moment,是学习任何东西的过程中、“入了门、进入状态后的快感”。这个时间点在对任何学习曲线的研究中都存在。
当然,最上方黑色虚线代表的专业水平,是绝大多数成人业余学琴人士永远都无法达到的。
1. 传统基础方法
这条像S形的曲线所代表的,是我们钢琴教师都比较熟悉的“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的方式。与之配合的,是以汤普森、拜厄、车尔尼等为代表的系列传统钢琴教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条曲线开始时缓慢上升的形状,和Kaufman所说的“通常学习曲线”,是恰恰相反的!
它的理论根据是,学钢琴必须先从打基础、练手指开始。老师会奉劝学生:不要考虑弹什么曲子,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应该把手指练成什么样”;初学钢琴,“三年之内碰都不要碰卡农”;“有多少基础弹多少难度”,等等。
更有甚者,还有老师会说,“只教你摆手形和用各个不同的手指弹Do这一个音,就需要一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这样“脚踏实地”的学琴方式显得非常经典、权威,因此也令很多没有什么这方面经验的钢琴小白们信服。
其实这样近似S形的曲线,是长久以来音乐教育家们归纳总结出来的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途径,几乎所有的音乐大师都是这样学出来的。但是它是不是也同样适合用来发展成人的业余爱好呢?
很明显,这条曲线并不适合大多数的成人钢琴爱好者。这种方式在前期进展会相当缓慢(除了手指技术的练习,还有熟悉五线谱的过程),图中X1这个达到真正愉悦和满足感的时间点,根据各人情况,可能是1年、2年、甚至3年的时间。这种“延迟的快感”,必然会令很多本来时间就已碎片化的成年人无法坚持到X1,就放弃继续学习下去,并因此和一个有钢琴陪伴的后半生失之交臂了。
也有一些业余钢琴教程,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抛开了拜厄、车尔尼,只教乐曲,希望能令学员保持兴趣。比如从美国引进的Alfred's和Bastien(巴斯蒂安)成人钢琴教材,围绕着乐理,把一些调性的音阶、和弦,逐一讲解,同时配合与之对应的一些简化的古典作品、欧美的民歌、传统或流行歌曲。
这些以乐曲为主线的教程,为了顾及成人有限的识谱能力,一般都在相当长的阶段,把曲目维持在简单初级的程度。所以其进步曲线也是非常缓慢爬升的。
2. 简谱、指法谱、跟灯弹等“速成”方法
这些“速成”方法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零基础成人五线谱识谱难的问题。
对于成年人来说,虽然他们的理解力远胜儿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五线谱的设计构造,但即使他们理解了五线谱,我至今还没碰到过一个能达到英皇八级视奏能力的。
儿童学五线谱的过程(也是我们所有钢琴老师学弹琴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练习弹奏五线谱上的音符,形成条件反射和整体的眼、手、耳、脑的联动,这样边读谱、边弹奏的行为,行话叫“视奏”。视奏能力,一般是通过弹奏大量的、程度由浅至深、系统的练习曲培养出来的。训练时间长了,掌握后就会变成一种本能。经过这样训练的人照着谱子弹琴,就像我们普通人看著书稿朗诵诗歌散文一样。
但是,期待忙忙碌碌的大人也去这样培养五线谱的视奏能力是不现实的。我作为老师,见过很多无法有效视奏的成人学生。这其实很正常,毕竟儿童学语言容易、大人学语言困难,更何况他们大多没有时间进行熟能生巧的练习。
于是,一些教学机构便采取回避五线谱的方式,用简谱或指法谱,令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快地弹奏出简单曲目,达到愉悦自己的弹奏程度,提起对弹琴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固然有它的好处。从普及教育的角度,怎么弹都比不弹好。但是,因为简谱、指法谱自身设计上的局限性,它们根本无法表现出稍具复杂性的原作,尤其是在古典音乐方面。用这些方法弹琴的学生,无法进阶,永远也品尝不到丰富的音乐世界里的各种奇妙。而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弹奏潜力,也会因为方法本身的局限,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所以所谓的“速成”,只是感觉上的“成”,精确地说应该是“速达愉悦感”,距离真正的“成”还远得很。
依靠“智能钢琴”的跟灯弹奏,也能让人有“不用学就能弹出来”的效果。但是,不管是跟着瀑布流、还是带指针的五线谱和亮灯的琴键,人是处于一种被动跟从的地位。在开始学习比较简单、节奏缓慢的乐曲时,还能勉强跟上,在琴上弹出对的声音,较快地体验到某种愉悦感。但是过了这样的“愉悦点”之后,在学习过程中眼手脑一起养成的对机器指引的依赖习惯,反而会妨碍后期的进步。
另外,我认为,双眼对亮灯的追随无助于音乐听觉的训练和培养,甚至会抑制大脑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体验,也根本不利于培养人的弹奏“智能”。我们要的是“人弹琴”,不是“琴弹人”。
3. 郝氏谱方法
有趣的是,我在钢琴世界某问题的回答中提到的郝氏谱学钢琴的方法,恰恰和文章开头提到的Kaufman演讲中所示的常规学习曲线形状是吻合的。
郝氏谱是把五线谱的音符,放到了钢琴琴键黑白键盘的背景上,让人凭视觉就能马上在键盘上找到对应的音。虽然不能达到拿来谱子就弹的那种视奏,但也令人有了学习弹琴必需的“有效识谱”能力。也就是说,它用直观、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成人学钢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找音、识谱的问题。
一旦把“识谱难”这个零基础成人面对的障碍移除,任何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弹奏简单的乐曲,享受到愉悦和回报感,用它来学琴能“坚持下去”的几率就自然大了很多。
由于郝氏谱上的音乐符号和五线谱的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缩减,可以用来表现从流行歌到古典乐等各种风格、程度的钢琴作品,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它来练习,和识了五线谱的效果,没什么区别。用这种方法入了门的学员,只要一直弹下去,并采取有效练习方法,就可以在弹琴和自学能力方面不断进步。
但也可以想象,因为没有经过传统“循序渐进”专门手指技巧的训练,用郝氏谱学琴、并一直只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的成年人,手指的灵活度不易达到一些对技巧要求较高的乐曲的弹奏能力,所以他们最后能到达的弹奏质量,可能会比用传统方式并一直坚持下来的学生低一些。可是,他们在可享受的水平上弹奏过的乐曲,会比用传统方法学琴的人多得多,主观感觉收获也大得多。我相信大部分人想要的,其实是这种弹琴。
4. 总结
现在,把三类学琴方法的学习曲线放在同一张图表里,大家有没有一种“原来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里绿线和蓝线达到“笑脸线”的时间差别(X2、X3)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效练琴,这种达到愉悦感效果所需的时间,应该和Kaufman所说的20小时差不多吧。而红色曲线的X1时间点,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和学生的情况,它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之长。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人即使弹哈农手指练习和车尔尼练习曲也很满足的特殊情况。
希望我的这些图表和文字,宏观、客观、科学地把几大类成人起步学钢琴方法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分析清楚了。
文章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一下,在开始学琴之前,要先把自己学弹琴的目的想明白了。是想用钢琴弹奏解除一下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愉悦一下身心?还是想磨练出一门技艺,弹出接近钢琴家的水平?想明白了,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琴了。
下次文章会把我在两个平台微课上讲过的有效练琴方法分享给大家,对以任何种方式学弹琴的都会有用。敬请期待。
补充:关于learning curve一词,熟悉英文的童鞋一般会联想到口语中"steep learning curve"一说,通常是形容某样东西难学。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用爬山的艰难来打的比方,和科学意义上学习曲线的概念正好相反。有钻研精神的童鞋可以去查看Wiki里对"learning curve" In Culture的详细解释。
后续文章:
高效钢琴练习方法 - 欣同的文章 - 钢琴世界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