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尔斯·罗森在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写过一篇文章,他在里面讲到了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让·保罗在1803年的一篇小说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在一个剧团里,大家在讨论音乐,他们把海顿、格鲁克和莫扎特分别比作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剧团里一人站起来反对,他说,“这样的比喻对于格鲁克来说也还可以了,但莫扎特更像是莎士比亚。”另一个故事是,四年之后,让·保罗的一个弟子写了一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评论,他在文章里把贝多芬比作恩师让·保罗,因为他有奇妙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而莫扎特则像是席勒,因为他充满激情。有意思的是他还写到,“不幸的是,我们没有像歌德那样的作曲家。"从这些莫扎特稍晚一些时代的人们的观点里,我们大致能感受到莫扎特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过在罗森的文章里,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系列观点。他说,
我们无法确定 "自由作曲 "是否是莫扎特所理解或渴望的概念: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他渴望被需要和欣赏——因为人们需要音乐而被要求写音乐,尽可能地展示他的歌手和演奏家的技能,充分利用他所面临的任何实际演出环境。是的,他希望他的听众喜欢他的音乐,并从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里感受到他们在享受音乐。是的,他希望自己的音乐比别人的更好、更聪明、更有激情、更令人难忘,而且他可能认为自己的音乐是这样的,但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支持他曾经有意识地为某个遥远的未来写作。
他想获得成功,他想得到他的表演者和公众的喜爱,他希望他的音乐被公认为比其他人的更好,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是什么样的音乐,他没有艺术原则,他从未试图用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的音乐来赢得听众或音乐家。这不是历史上的莫扎特。
他是他那个时代所有传统调性序列的大师,他的对位法的正确性给肖邦留下的印象与巴赫的作品一样深刻(当他试图向德拉克洛瓦这样的门外汉解释对位法时,他同样可能会提到莫扎特和巴赫)……尽管莫扎特做了许多激进的创意实验,但他可能是那个时代最传统的作曲家之一,只不过从来没有人以如此高超的技巧和如此轻松的方式处理基本的惯例,他肯定不仅为自己的震撼能力感到自豪,而且也为自己能以如此纯洁和优雅的方式制作出传统的东西感到自豪。 这基本上概括了莫扎特在我心里面的样子。首先他是一位技巧非常非常出色的作曲家,可以说在各方面都比同时代的许多作曲家要完善。其次,他在音乐上的追求与贝多芬是完全不同的,贝多芬恰恰是罗森说的那种“为未来写作”的作曲家,特别是在耳聋症状日益严重的时候,贝多芬每天都在思考的是,要如何写出远远超越时代的音乐,才能对得起自己在艺术上的抱负。而莫扎特几乎是没有这种抱负的,他更关心的是观众是不是喜欢,歌手与乐手能不能接受自己的音乐,委托人与出版商会不会满意,他会为了这些人的满足而努力写出最好的音乐作品。这种创作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是贝多芬与莫扎特两位作曲家差异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从纯欣赏的角度来说,即使对于很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欣赏贝多芬的音乐(特别是晚期的音乐)有时候也不是那么轻松,但莫扎特的音乐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并不缺乏深度与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