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227|回复: 1

有没有谁能告诉我施坦威s155多少钱呀?(一手)?

[复制链接]

99

主题

99

帖子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7
发表于 2022-1-13 0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原创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痛并快乐着

我爱自由甚于一切
即使在皇座面前也绝不背弃真理
——贝多芬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1798-1799
第一乐章:庄严的慢板转辉煌的快板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如果一个最杰出的音乐家却听不清楚声音,这一定是上帝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1794年,就在和恩师海顿闹翻,巴伐利亚选帝候马克西米利安停止赞助的那一年,24岁的贝多芬突然耳疾发作,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可怕的噪音,特别是高音区,象雷击一样恐怖。但在发病起初,贝多芬却并不以为意,他以为只是暂时的失聪,甚至懒得治疗。直到两年后,他才痛苦地发现,耳朵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以至影响了他的作曲、他的演奏——难道,这是上帝对他桀骜不驯的惩罚吗?
那是贝多芬正奋力地挣脱保守、老式的旧音乐,乘着新时代的狂风,独自高飞的年纪。那是贝多芬自信自己的天才终将让王公将相重新向他低头的关键时刻。一个音乐家居然是半个聋子,这实在让心高气傲的贝多芬无法接受,当时他刚刚才获得热心的卡尔• 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资助,他的音乐与演奏在维也纳,刚刚赢得了一片喝彩。所以1796年时,贝多芬决定:要独自承受上帝不公正的“刑罚”,保守住这个严重影响他艺术事业的可怕秘密,他离群索居,只进行秘密的治疗。
1793年,就在贝多芬突发的耳疾的一年前。一位身材矮小的法国平民,一跃登上了历史辉煌的舞台。他的名字叫拿破仑. 波拿巴。他带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新式炮兵,以少胜多,在土伦击败了英、奥、德、法、西等旧势力组成的强大联军,捍卫共和的尊严。这对从读书时就接受了共和思想、信奉自由与民主的贝多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舞。土伦战役之后,军事天才拿破仑迅速成为共和的象征,是自由与民主的旗帜,一个让封建旧势力瑟瑟发抖的平民英雄,连旧势力也只能向他低头妥协。




马歇尔. 贝纳多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陆军元帅,后成为瑞典国王


1798年拿破仑以胜利者之姿,派副官马歇尔. 贝纳多特前往维也纳,作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驻奥地利的公使。很快热爱音乐的共和党人贝纳多特就成为了当时身在维也纳的贝多芬的知心好友,贝多芬经常到贝纳多特家中做客,而贝纳多特则不时将拿破仑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讲给他听,鼓舞贝多芬因为耳疾受挫折的勇气。
也许正是平民拿破仑的崛起,也许正是贝纳多特热情的鼓励,让贝多芬的音乐与人生都为之一变。1798年,他开始创作著名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在乐谱上贝多芬极少见地亲自题写了“悲怆大奏鸣曲”的响亮标题。他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恩师海顿的、简短的音乐动机,用极强的力度,放在了乐章的开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算面对满城的贵族与权势,就算自己只是低人一等、看人脸色的乐师,就算恶毒的命运破坏了他珍贵的听觉,但只要胸膛里还跳动着一颗骄傲而勇敢的心,又有谁能阻止雄鹰展翅高飞?!
《悲怆大奏鸣曲》演奏难度并不高,但在贝多芬的一生中,它都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你可以想象,当音乐第一个强拍动机,砸向娇嫩的维也纳钢琴时,钢琴内部的琴弦很可能瞬间绷断。实际上,贝多芬的现场演奏经常性的会将当时脆弱的钢琴琴弦震断,其火爆的演奏风格,让当时的维也纳人叹为观止,其强烈的情感就象拿破仑呼啸的炮弹,轰击着海顿、莫扎特构建的、优雅、平衡、谦卑的音乐王国。




在阿克莱桥的拿破仑,安东尼·让·格罗画,1796年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1798-1799
第三乐章:快速的回旋曲

1800年2月7日,贝多芬的偶像拿破仑,通过公投当选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首席执政官。紧接着,这位出生平民、身材矮小的英雄,将厉兵秣马,带领着他的共和军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与旧世界奥地利皇帝的军队再次一决胜负。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远在维也纳的贝多芬,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召唤,他宣布:从此在精神上,他将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
1800年时的贝多芬耳疾已经相当严重,高音区的听觉只剩下一片噪音。甚至经常听不到乐音,然而音乐早已深植在他的心中。当贝多芬用他指节粗大的大手,抚摸着乐谱上的音符时,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依然准确无误地在他的心中回响,每一个乐句都在无声中歌唱。当他发现这个重要秘密时,他渐渐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的新音乐深入古典音乐的庞大王国,一扫旧时代音乐温文尔雅,缺少情感,奴颜婢膝的风格,就象没有人可以阻止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拿破仑的进军。
1800年,贝多芬正好30岁,意气风发,他创作的崭新、有力的钢琴奏鸣曲与各种情感真挚的室内乐,风靡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特别是在钢琴前,他那充满了力量对比的全新演奏方式,让听惯了优雅平衡的海顿风格的维也纳人,跛破了眼镜。一位贵族乐迷在聆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在日记中写道:
他的演奏震动了整个大厅,乐声犹如瀑布倾泻而下,出神入化的触键竟能奏出那么强有力的音响,就连最坚固的钢琴仿佛也承受不住似的。随后乐声变得如泣如诉,听者恍若行将沉没在无边的忧郁之中,最后乐声再次昂扬而起,象征着战胜人间苦难的凯旋。
——冯. 塞弗里德
一边为代表着封建专制的旧世界的权贵们演奏,接受旧世界的赞助和掌声;一边又向着反专制的共和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贝多芬的时代,并不冲突。无论是拿破仑的枪炮与铁骑,还是贝多芬的新音乐,都代表着人间的正义,它们不仅轰塌了旧世界的高大城墙,也为每一个城墙内外的人,搭建了一条通向新世界的桥梁。贝多芬相信,他的新音乐正是超越阶级,连接新旧的桥梁。真、善、美,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等待着被伟大的音乐唤醒。他将他的《悲怆大奏鸣曲》提献给了他的新赞助人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一位热心的旧式贵族。





年轻的贝多芬 ,卡尔·里德尔画,1801年


和我们印象中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双眉紧锁,愤世嫉俗的音乐巨头怪的形象完全不同:三十岁的他,衣着整齐而时髦。据说在盛大的场合,腰中还会别着一把精美的小佩剑。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天生桀骜不驯的额头,耳边潇洒的鬓角,修剪整齐的弯眉之下,双目含情,风流自赏。也许在他年轻的心中,拿破仑是用钢铁和枪炮解放全人类的武夫,而他要做的就是用最美好的音乐,净化这个陈旧的世界。

有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与后来的大师画像——乱发遮耳的细节不同的是:这时他的大耳朵是完全露出来的。虽然在1796年时,影响大师后半生的耳病已经开始发作,1802年时甚至让他几欲自杀,但是,我们大约可以确信的说:1798年至1800年的贝多芬,耳病远没有后来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形容的那么严重,所谓《悲怆》这个很容易让中国人误解的德语词汇,本义更多的并不是“悲痛”而是“激情”,更多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骄傲,当音乐来到最后的第三乐章——快速的回旋曲时,从意想不到的声部里,踏马而过的轻快音群,是不是让人想起席卷欧洲战场的拿破仑猎骑兵?

在还没有被爱情与命运完全击倒的1799年,贝多芬亲自在维也纳首演了他的早期杰作《悲怆大奏鸣曲》,在还没有实现理想、找到爱人,见到偶像拿破仑之前,自负天才的贝多芬岂能随便认输?他依然沉醉于拿破仑代表的共和理想,依然迷恋于维也纳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依然热衷于和贵族小姐谈情说爱。他用他疾风骤雨般的新音乐,疾驰在旧世界繁华的核心,破坏与征服,并骄傲地接受王公将相们“臣服的心灵”。正如贝多芬的那句著名的名言:

若是为了更美丽的东西的话,任何规则都可以破坏

<hr/>
命运的捉弄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古希腊人认为:命运之车上有三位女神,最小的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线,二姐拉切西斯负责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最年长的阿特洛波斯负责切断生命之线,她们合力架起命运的织机,把我们的命运从生快速地织到死,最后一刀麻利地剪断。即使是她们的父亲、众神之王宙斯也不能违抗她们的安排。
自信如贝多芬,也时常会被命运扼住了咽喉,无法呼吸。

1798年,就在贝多芬创作激情满满的《悲怆大奏鸣曲》时,贝多芬爱上了在他门下学习钢琴的贵族女弟子们,优雅的约瑟芬小姐和她的表妹朱莉埃塔。原本约定中午一小时的钢琴学习,经常被大师延长到下午4、5点钟才结束,后来朱莉埃塔回忆,他甚至一连来了16天,天天给她们上课。终于有一天贝多芬率先向约瑟芬求爱。吓得不轻的约瑟芬不知所措。第二年,就在《悲怆大奏鸣曲》首演后不久,约瑟芬的父亲赶紧将女儿嫁给了一位有权势的老伯爵,彻底断了大师的念想。那是1799年的夏天,激情燃烧过后,只剩下灰烬一般的心事。悲痛中他写下了他的第一组、共六首的弦乐四重奏(OP.18),其中《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显然是他自己特别看中的。他曾经就这乐章特别询问好友阿曼达有何印象,阿曼达认为这是一对恋人离别的情景。贝多芬却告诉他:
我想象的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合葬在一起的景象

在大提琴一连串低沉的颤音伴奏下,小提琴展开沉痛的心事。单调的颤音,难道不正象沉默的送葬队伍?那被强行折断的爱情,正被残酷的命运送入永恒的黑暗之中。贝多芬相信,不是约瑟芬不够爱他,而是命运无情的捉弄。



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1800年
第二乐章:极富情感的柔板

约瑟芬嫁人之后,大师很快又移情到了约瑟芬的表妹朱莉埃塔,他教得是那么认真,朱莉埃塔后来回忆道:“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把我的手指按下来并弯过去”。
在为罗密欧和朱丽叶送完葬之后,在给拿破仑献上伟大的《英雄交响曲》之前,1800年的春天,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就是为他的旧爱写一支绝美的小提琴奏鸣曲,同时还要为新欢献上春天热情的赞歌。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小提琴与钢琴互诉衷肠,纠缠着,依偎着,试探着,时而欲言又止,时而又热情拥抱,在那个不眠不休的春夜里,你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离别,哪里是相逢,哪些是旧梦,哪些又是春天刚刚绽放的花朵。
贝多芬从来不是一位擅长表情达意的诗人,在现实中,你说他桀骜不驯也行,说他粗鲁不文也没错,然而,在他内心却藏着一颗渴望爱情的柔软心灵,当它化为动人的心曲时,你总会不知不觉地被它卷入那些风花雪月的情事。1801年11月,贝多芬在给友人的信中,激动地提到了他的爱情:

她爱我,我也爱她……这两年间,我又一次体验到了什么是幸福,我第一次感到,结婚会使我幸福

虽然这一年他因为加重的耳病,痛苦不堪,然而,爱情却给了他一种特别的力量。他要把这一切都写进新的音乐创作中,这首凝聚了贝多芬万种柔情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





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 月光,1801年
第一乐章,慢板

贝多芬亲自把这首曲子提献给心上人——朱莉埃塔,但他本人并没有在这首名曲的乐谱上提写“月光”两字,那是出版商在一位诗人提议下擅自加上去的。然而,当你闭上眼睛聆听它著名的第一乐章慢板,那一串串被朦朦和声包围着的三连音符,仿佛就象是春天静夜河水上弥漫的月光,雾气笼罩。在迷离的波光月影之下,似乎有一种更深沉的情感,在夜色的最深处缓缓流淌。
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的喟叹,又仿佛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孤独。当曲终收拨当心画,你才会突然发现,月色冰凉,唯有一叶无人的孤舟,泊在你心事的尽头。
就在贝多芬将这人世间最绝美的钢琴曲,献给心上人朱莉埃塔小姐后不久,和约瑟芬的父母一样,听闻大师爱上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朱莉埃塔的父母,赶紧将女儿许配给了和她身份相符的加仑贝格伯爵。熟悉的情节,两次一模一样的晴天霹雳,第二次将贝多芬重重击倒。哲学家总是说,人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可怜的贝多芬为何会被同一道闪电,两次击中?




朱莉埃塔与约瑟芬这对表姐妹,都是贝多芬的女弟子。在19世纪的音乐之都奥地利,贵族小姐在嫁人之前,经常都会拜著名的音乐家为师,学习钢琴。所谓学习只不过是提高一下艺术修养。表面上是他们是老师与弟子,其实只是身份低微的音乐家为贵族家庭提供的一种服务。所以贝多芬不顾身份的热情追求自然显得不合时宜,而姑娘们的突然嫁人,显然也是贵族家庭回避尴尬的一种策略。
爱情可以游戏,但婚姻却必须门当户对。
在维也纳,贵族们敬重贝多芬的才华,却多少不耻贝多芬的平民身份。朱莉埃塔的婚姻其实并不幸福。然而,就算她不嫁给加仑贝格伯爵,也轮不到贝多芬来娶她。有趣的是,许多年之后,不幸守寡的朱莉埃塔,曾经试图去接近贝多芬,只是旧情已逝,贝多芬早已不愿见她,贝多芬对此曾向朋友解释道:
我已经不把心放在她的身上。倘若我把生命的活力就这么奉献出来,我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留给崇高而美好的事业?

有时爱情是一场没有承诺的游戏,有时爱情只是游戏中不慎失落的青春。1802年的春天,没有爱情,只剩下疼痛——要命的耳病,让贝多芬几近疯狂。

<hr/>
生存还是死亡


生存还是毁灭,究竟哪样更高贵?
是忍受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
还是挺身而出,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 月光,1801年
第三乐章,急板

1936年一位名叫阿尔贝·冈斯的法国导演,曾经拍过一部名叫《贝多芬轰轰烈烈的爱情》的黑白有声电影。影片中,阿尔贝大胆想象:
在一个宁静的夏夜,贝多芬亲自为他的朱莉埃塔弹奏新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当弹到第一乐章中段时,朱莉埃塔心烦意乱,她突然告诉大师自己即将嫁人的消息。惊讶、沉默,接着宁静的夏夜,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贝多芬悲痛地夺门而出,在雨中狂奔。当狂乱的音乐在大雨中渐渐平息,大师才发现:悲剧其实已经早早注定。当镜头转向病榻上深受伤害的大师时,他已经隐居在一个名叫海利根施塔特的乡下磨坊里,耳朵彻底的聋了。孤独的他写下遗书,几欲自杀。就在遗书刚刚写好,准备了结生命时,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的朱莉埃塔与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舒彭齐格及时赶到,阻止了贝多芬的自杀,希望大师可以原谅她无奈的婚事.....
这部老掉牙的贝多芬传记电影,和众多贝多芬传记片一样,基本上可以说是胡编乱造、错误百出。主人公贝多芬那副臃肿的邋遢相其实也不符合1801年的实际情况。然而,与朱莉埃塔这段突然中断的情感,的确在贝多芬隐秘的内心世界里,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
在1801年夏天,贝多芬一侧的耳朵已经完全失聪。更要命的是,另一侧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年前低音区的声音还能听清楚,一年后高音低音全部沦陷。这个让他不甘心的世界,只留给了大师一片翁翁的烦人杂音。即使他还能坚强地以心中的声音进行音乐创作,但他明白严重的听觉问题让他已经无法正常指挥乐队、更无法象年轻时那样在公众与赞助人面前潇洒地演奏。




一位名叫约翰罗素的音乐爱好者,曾听过他耳病加重时的演奏,他在日记里写道。贝多芬在演奏到乐谱中的极弱音时,完全没有弹出声音。但约翰注意到:
然而从他的动作中看得出,他的确弹了,那个声音在他心里。
相比无法挽回的爱情,耳病更让他难堪,这就如同拿破仑没有了自己的军队,任他心比天高,也只能屈服于命运。他更加无法告诉那些高贵有钱的赞助人,作为一位花着老爷们大把赞助金的天才音乐家,已经变成了半个聋子——很长时间里,他试图守住这个秘密。就算有人试探他的耳病,他也会固执地声称,小小的耳病,并不影响他的演出与指挥,更别说作曲。甚至在1802年春天,在他耳病最严重的时候,他还公开声称:计划举办一次巡回演出。
然而,在私底下折磨人的耳病却让他苦不堪言。他试过无数的方法,甚至用杏仁油涂耳朵,不过都没有效果。在医生的建议下,贝多芬最后只能搬到维也纳森林附近、安静的海利根施塔特乡下隐居疗养。在此,他可以避开指指点点的人群。经过了近九年的治疗,耳病不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越来越差。这深深地打击了贝多芬骄傲的心灵。





海利根施塔特,是莱茵河畔一个著名的雷司令葡萄酒的产区,它一边枕着幽静的维也纳森林,一边倚着蓝色的多瑙河,地靠奥地利著名的巴登温泉胜地,的确是一个世外桃园。这个地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贝多芬最初的隐居疗伤之处,就在其中的一个名叫格林琴的小镇上。

也就是那一年夏天,寂寞难耐的贝多芬,开始了后来持续了他一生的孤独散步。每天中饭一过,贝多芬就会带上自己的记事本和手杖,穿过大片的葡萄园,沿着格林琴镇上的一条小溪深入到附近的森林原野之中。他时常会沿着林间溪边的小路,爬上附近的山峦远眺。让乡野那纯净的风,吹散心中郁积的块垒。有时,他甚至会散步一整天,直到夜色降临都不回家,夜宿在乡间旅馆。他越来越害怕回家,更害怕面对人群。
1802年,贝多芬心事重重。
那年夏天,他的一位学生,专门从维也纳市里赶到乡间看望大师,还陪同大师一起散步,走过大片葡萄园时,学生指着不远处正在吹笛唱歌的农人,说:那曲子真好听。贝多芬抬起头,顺着学生指着的方向,看到了吹笛的农人,然而,他却什么声音也没听见。




海利根施塔特的冬雪与教堂


1802年的深秋,海利根施塔特寂静而寒冷,一片肃杀景象。电影里,心上人来拯救他的浪漫桥段,并没有在现实中上演。相反,此时朱莉埃塔正在与她那位号称英俊有钱的伯爵未婚夫,计划着去温暖的意大利旅行、结婚、度蜜月。真正可以拯救贝多芬的,只有音乐本身。那才是人生最纯净的声音。

然而,此时此刻,贝多芬的心中却一片死寂。以前他曾告诉学钢琴的朱莉埃塔,要用你的手指让琴键歌唱,但命运女神的手指拂过他心灵上的琴弦时,为何却什么也没有?透过大师租住的民房二楼窗户,正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镇上的教堂尖顶。贝多芬整日地盯着那阴沉的尖顶发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么写道:
你知道吗?我能看到那边教堂的钟在摆动,但是却听不到它的声音!
无声的钟摆不再告诉你生命的讯息,它只是无情地划过寂静,把最孤独的音符洒落在贝多芬空空如也的心田上。10月6日,贝多芬找出纸笔,开始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写遗嘱。
我年复一年怀着好转的希望,但都落了空,最后不得不看出这是一种旷日持久的病症,也许它就是不治之症。我生就热情活拨,渴望社交娱乐,但我必须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我也想对这一切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但我那残废的听觉给我双重的打击,无情地把我拉回现实。我毕竟不能对人大声说:喂,请说大声点,你得向我叫喊,因为我是个聋子——啊,我怎能承认,在我身上理应比别人更完美的感官,出了毛病......
别人听到了牧人的歌唱,而我却一无所闻,这对我是何等的屈辱啊,这类事件已使我濒于绝望,差一点我只能用自杀来收场。是艺术,也只有艺术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就这样,我在这痛苦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煎熬......
然而,即便死亡提前而至,我也会心满意足,因为正是它将我从无穷的痛苦中解放。死亡,你来吧,什么时间到来都可以!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降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1802年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封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遗书——海利根施塔特遗嘱,陆陆续续从6号一直写到10号。没有人真正知道大师的心情,也没人知道,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在人生旷野上的孤独灵魂,对这痛苦的人生怀着多么巨大的不舍。幸好,这封信写到第四天,贝多芬突然停下了笔,他没有把遗嘱寄出。是什么在至暗时刻重新点亮了大师的心灵——我们无从得知。也许真的象电影中暗示的:有人恰好在这时拜访了孤独的大师,那一定是一个热情的人儿。他(她)一定耐心用小纸条和大师交流,他(她)是如此期待着大师的新作,让贝多芬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也许,那一天贝多芬给访客展示了他刚写的《降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
只有放不下过去的人,才会拒绝明天。就让所有的过去,连同那些美好往事一起埋藏吧。“也许,我应该给那不幸的人儿,写一段葬礼音乐”——贝多芬在这支曲子的第三乐章的乐谱上,潦草地自嘲道:
对一位英雄之死的哀悼
其实,在贝多芬的内心,那个属于他的葬礼已经反复排演了多次。青春的葬礼、爱情的葬礼、英雄的葬礼。然而,你是否从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那单调、沉闷、滞涩,甚至缺少正常听感的古怪乐章里,听到了海利根施塔特的教堂尖顶上的钟声在回响?后世很多乐评家认为,这个古怪的乐章,正是两年后那部伟大杰作《英雄交响曲》的先声。
一位被爱情与病痛击倒的英雄已死,但我——贝多芬还活着。我真的想死了吗?贝多芬突然想起,他还有太多伟大的音乐没有完成。在收起遗嘱的那天,他在日记写道: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
1802年,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反法联盟没能打败拿破仑。1802年,绝望的爱情、可怕病痛也没能最后击倒贝多芬。当这个倔强的男人从痛苦中爬起来,与访客一起触摸着,那些流淌在乐谱上的、独特的黑色音符,不知不觉,心中就共鸣出一段希望的回声。那是他太长时间不曾听到的声音,那是他寻找了太长时间的声音。正如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名句:
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只要你在听,你就是音乐。
1802年的冬天已经过去,在1803春天的门口,贝多芬激动读着报纸上自己偶像拿破仑的新闻时,不禁又热血沸腾起来,他想起1789年在法国驻奥地利公使贝纳多特家里那些快乐的时光,他曾答应过这位热心的共和党人,他会为共和英雄、新时代的凯撒——拿破仑,写一支壮丽的交响曲。

———— 未完待续 ————

—— 推 荐 阅 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296

主题

1072

帖子

166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66
发表于 2022-1-14 08: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这是21年官方价格,专卖店通常零售是没有任何折扣的。经销商部分会有一定的折扣但也不会特别多。
再过4天就涨了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05

帖子

2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1
发表于 2022-1-14 0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这是21年官方价格,专卖店通常零售是没有任何折扣的。经销商部分会有一定的折扣但也不会特别多。
再过4天就涨了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5 07:47 , Processed in 1.27726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