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来看钢琴结构,大体可以分成四部分:传动装置、击弦槌、琴弦、制音器。
每次按键分下面几步:
- 制音器松开琴弦
- 传动装置给击弦槌一个初速度
- 击弦槌飞出,撞击琴弦发声
- 松开琴键,制音器归位,压紧琴弦切断声音
击弦槌飞出后即不受控制,所以琴弦的发声只与击弦槌的飞出速度有关。击弦槌的飞出速度,决定了碰撞时间、碰撞速度,击弦槌是固定转轴的决定了击弦位置不会改变。即,击弦槌飞出速度,或者说擒纵触发瞬间的下键瞬时速度,决定了琴弦的音色与音量。
一个次要因素,键噪也是琴声的一部分。平常因为琴弦音量大感觉不到,实际上钢琴的键噪是非常大的。琴键触底声会影响音头的质感。
然而,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实际上说的是“听感”。
更重要的是,主观发力相同的情况下,触键会改变击弦槌飞出速度与飞出时机。
飞出速度很好理解。主观发力量虽然一样,但通过调整触键方式,实际传递给琴键的能量是不同的。比如,按压琴键的根部与外侧,力臂不同;手指放平与手指直立,以掌指关节为轴的力臂不同;手腕的高度与放松状态,改变了实际发力的大小;以手肘、肩关节、臀部为轴的运动,都可以影响按键;弓背弯腰的动作也可以按键;用坚硬的指尖和柔软的指腹肉垫触键也不同。
飞出时机很多人都忽视了,但实际上这对于听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即使末速度相同,也不意味着下键的平均速度相同。下面的v-t图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前半程发力与全程发力,末速度虽然相同,但平均速度不同,意味着下键时间不同。
一个中等力度的音符,下键时间大约需要100ms。也就意味着,调整发力分段,即使是中等力度,也可以轻易制造出二三十毫秒的延迟。这仅仅是前半程发力与全程发力,还算高抬指以及后半程逐渐加力。若是弱音,通过触键制造出上百毫秒甚至几百毫秒的延迟也是很正常的。
(高抬指会增加一段额外的运动距离,在琴键表面会有一次碰撞,会给琴键瞬间带来一个初始速度)
这还只是讨论单音。如果是演奏和弦,手掌的平衡与稳定性,会改变各个音符的力度与时机。比如,手掌向左倾斜,低音力度会增大、音符会提前(高音则反之)。
还有,手指的支撑性,也会改变和弦中各个音符的发声。比如,某个手指支撑不足,那么该音符就会音量减弱,音符滞后。
<hr/>看到这里,你应该有自己的结论,应该明白触键技法是如何改变听感了。
对于钢琴单音演奏来说,同一台琴的音色(泛音各分量的比例)与响度是一一对应的。这没错。
但对于钢琴演奏来说,听感则是另一码事。比如有些时候想让琴的音色变“亮”一点,除了打磨击弦槌以外,还可以“将高音区的琴弦调高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