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复制链接]

98

主题

1145

帖子

13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28
发表于 2022-2-19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
看到拉二讨论那么火热,我最爱的拉三怎么没多少人关注呢?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好多年。单论创作背景的故事性,拉三还不如拉二。不过我依然有自己的想象,为此写过一篇音乐赏析,原文发在豆瓣:
,这里也贴一下。
<hr/>“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 《滕王阁序》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Op.30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

体裁:Piano Concerto (钢琴协奏曲) 曲式:I. Sonata-allegro Form (奏鸣曲快板) II. Rondo Form(回旋曲式) &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m (主题与变奏)III. Sonata-allegro Form (奏鸣曲-快板) 欣赏难度:较难
聆听指南:




试听链接:http://music.163.com/album?id=2021316&userid=62708103

       拉三首乐章的呈示部随着那钢琴双手八度演奏的主部主题开始(0'06'')。随后钢琴和交响乐团互换角色。重述的主部主题如广袤的俄罗斯大地(1'01'');钢琴的点缀则像大地上蜿蜒的河流。更加低沉的Bassoon(巴松管,大管)和弦乐奏出一段引子主题后(2'55''),诙谐的副部主题出现(3'32''),素材较多。在展开部开始,钢琴首先演奏变奏的主部主题(6'59''),随后开始上行模进(7'24''),并在一次次固定音型的重复中积蓄力量,最终和乐队在宣叙调中合奏出首乐章的最高潮(8'34'')。钢琴接下来飞速弹奏一段华彩(10'52'')。在这段华彩最后,钢琴有一段下行音阶(11'13''),之后演奏更具跳跃性的主部主题(11'20''),而后琴声力度加强(11'32'');又是一段下行模进后(12'00''),钢琴撩拨起波光粼粼的琶音(12'12'');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依次奏响主部主题片段与之应和(12'16'')。欲把拉三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再现部中,最初的主部主题再次出现(15'13''),像久违的朋友;连接部后省略副部主题和结束部直接结束。
       第二乐章由第一乐章改编而来的主题引入。悠远、绵长的弦乐和单簧管似乎在诉说一个沧桑又凄美的故事(0'05'',0'09'')。钢琴在这里以一组三连音由重到轻进入(2'17'')。变奏的主题在钢琴上清澈透明(2'50''),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二乐章。再经过两次变奏主题后(4'04'',6'11''),织体也愈发复杂,主题娇小的身影变得宏大。最终,乐团的合奏将二乐章主题烘托成一段不舍的别离(7'02'')。在最后的华彩段落中,钢琴灵巧地演奏着各种音群(8'35''),双簧管以变奏的首乐章主部主题与之自由对位(8'50'')。最后弦乐加入主题的演奏(10'55''),告诉我们这个美丽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一段钢琴的强奏琶音、音阶后(11'19''),二乐章没停直接进入末乐章。
       钢琴演奏的末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坚韧不屈(0'00''),一上来就会抓住听众的耳朵。之后有一串眼花缭乱的快速音群。钢琴与加入的乐团相映成辉,奏响前进的号角(0'46'')!这段霍洛维茨的左手低声部力拔千钧。在连接部中,3/2拍切分音组成的“奔马”旋律反复给出暗示后(1'29''),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首次和我们见面(2'05'')。展开部主要是钢琴演奏的谐谑曲(3'36''),中间不断回顾之前出现过的主题及其变形(4'31'',5'57'',6'33'',8'12''),时而文静,时而顽皮。经过一切后,再现部到来(9'17'')。行云流水的主部主题没有出现在原D小调上却依旧炯炯有神(9'23'')。切分音组成的“奔马”似的副部主题出现在连接部(10'56'')。然后伴随着弦乐急促Tremolo(碎弓,震音)的副部主题再次与我们见面(11'30'')。突然,四声圆号响起(12'05''),尾声最终到来。钢琴随着乐队由弱到强的模进(12'09''),经过一段宣叙调后又于高声部骤然倾泻而下(12'36'',12'54'')。经过钢琴与铜管的四次对话(13'05''),乐队齐奏的副部主题此时已经升华成一幕绝美的风景(13'11''),苦难已然过去;紧接着的反复中(13'22''),这段爱情穿越战火,终成史诗!小号嘹亮的歌声划破天际(13'47''),为这幕重逢描绘出醉人的晚霞。我于音乐中领略过最美的风景,当属拉三的末乐章。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创作背景: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我心中最美的姑娘就如这两句词,也如这部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没有一个我不喜欢。


       在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后,拉赫迎来了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在美国旅行期间完成的第三部钢琴协奏曲是足以媲美第二部的绝世之作。拉赫的钢协极大继承了老柴、肖邦优美的旋律,还兼具瓦格纳宽广、雄浑的气势,同时还有贝多芬般强劲的和声。他身处20世纪初;同时代作曲家已经大步迈向现代主义,还好他没有。拉赫在这部钢协中加入了快速而连续的双音、和跨十一度音程等艰深的技术,同时也融入了复杂的复调织体;这都为演奏者带来困难。所以这部钢协也是钢琴演奏家们心中的一座高峰。相较于拉二,我个人感觉拉三更具张力,戏剧性十足。据说拉赫本人最初为首乐章华彩创作的是更加困难且阴郁的Ossia Cadenza,但并不满意;随后精简创作了更具歌唱性的Toccata Cadenza。首演中他本人担任钢琴,选择弹奏的就是后者;霍洛维茨留下的录音也多为后者。这里我选择最初爱上拉三听的霍洛维茨70岁时在RCA的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