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冥中让我看到这题。钢琴,文化课,老师在外地,赌博,天赋,三年级,背景,女儿,专业道路,费用,音乐,贵。这些关键字不断亮着灯向我闪,刺着我的心。欲言又止,离开,再回来了。
这篇长答, 以爱之名。
家长你好,你们家面临的问题和曾经的我有些相似,你的女儿钢琴专业道路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我回答的内容100%会给你们家提供些你得不到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是,具体解决办法需要你们自己判断解决。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助你和你女儿成为有主见的人。
内容会很长很长,希望一天内结束打字,第一次写出这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里面有不会影响到我个人隐私安全但对你和你女儿学琴路有参考价值的所有信息,没有多余信息,没有假信息。(如果我是你,可能叫你女儿自己来看)
我很清楚我在写什么,内容有让人惊讶之处请不要误解我在炫耀,因为我在专业钢琴演奏家的道路上会被外人定义为“失败者”,我现在甚至不是音乐业内人士。这个故事在梳理我脉络同时给你家做个完整参考系,因为我不了解你们,没有办法直白直接快速给个灵丹妙药似的答案,也不是大师大仙一眼能看到你女儿未来的命运,能告诉她现在是不是该继续走专业。
写这个答案的导火索: 这周了解到我喜欢长达十年之久的《论持久战》是受到《战争论》影响诞生,而《战争论》,是拿破仑打败的普鲁士方军事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死前排除万难写完后还差点不能出版的一本书。他就要写清楚,作为一个失败者是怎么败的,不写清楚,死不瞑目。获胜方拿破仑法国队伍军事家写的书,专注火炮,现在看来,基本没价值。跨着空间和时间,从德国飞过100年,那个败者写战争论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作品会影响到中国的他,但他依旧写了。
我长长的故事,就是要写明白,一个曾有可能成为国际级古典钢琴演奏家的中国女人,是怎么败(放弃)的。
故事开始:
我家在中国一个副省级城市。
我爷爷会弹钢琴,玩票,曾经和苏联大兵一起玩儿时,很欢快,后来家庭成分个人性格问题,怎么努力也就是高中/中专教师。
我爸爸从小天赋不错曾经走过专业音乐路,小时候喜欢舞台灯光,下面观众狂呼的虚荣男人。热爱舞台表演,但因为时代命运政治家庭因素个人性格沦为单位内部文娱工作者兼教育工作者。
我性别女,成长于中国90年代,家里没钱,父母工人阶级,同学校当老师的爷爷和舅妈介绍他们认识。新华书店第一次见面,我爸看我妈的身高长相和曲线就疯狂了,接触后又爽快直接,不端不装,让人心情放松舒适就此生非她不可了。同城异地没电话,我爸寄信写了几百首原创诗,后来中学时诗被我翻到问我妈说这破诗怎么骗到了你?妈妈答说诗看不懂,但被精神感动,他长相又高瘦帅气,还声称把我们市图书馆所有书都读过,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其他追她的男人太下三赖,今译舔狗,太没有尊严的让人害怕,有限的选择里爸爸很有傲骨,好像是可以结婚的对象。
年龄到了,她很想生孩子。
婚后无房,和公婆同住,我爸受不了带着我妈搬出来,靠着朋友到处搬家租房子。后来单位分房(性质租赁),终于我4岁时居住环境稳定。家里有了琴,爸爸的琴。
我出生后,妈妈喜欢自由、讨厌定点上班,也想给家里和自己孩子创造好条件,选择从国企辞职,通过她家族亲戚朋友关系,因为能说会道,脑子快,能吃苦,努力心细性格甜招人喜欢,做了某个行业中间环节的中间经纪人,钱不多只能解决温饱,因为没有资源本金 (后来外号貔貅的我越来越能吸金,也没能成功攒下可以再自动生钱的第一桶金,有过开跑车梦的妈妈说要不生我她早开上兰博基尼了,但她无悔生我,因为我更好玩),还因为她善良守法,因为不想灰色地带占“国家”便宜,还因为是女性,因为各种生理心理洁癖。前几年网上看着曲婉婷说她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我哑口无言,从她角度来说好像很正确。
介绍完我的来源,再说我和钢琴的事。
4岁半时,天性好奇好玩的我,盯上了爸爸的琴,要弹。但是爸爸不让我碰,他认为有些东西,要做就好好做,不可以玩儿。而走音乐专业的路太苦,他不想我开始。曾经梦想破灭的他把一些事情看得太重,洁癖问题比我妈还严重。
4岁半的我一杯水倒他琴上,意思是如果他不让我“玩”这个琴,他也别想玩,公平。
无奈之下,我妈劝我爸说你就把她抱琴上试试吧,弹几分钟算几分钟。
第一次上琴,我坐在那里40分钟,于是我爸开始对我比对音乐本身感兴趣了。(太恐怖了)
很快我展露太多天赋,节奏感音感专注力等等,他最喜欢在琴上随便同时按下4-5个不和谐音让我猜音名,我很喜欢成功说出后洋洋自得的看着他脸上惊奇的表情,感觉像看猴似的。
很快,5岁的我每天自己弹三个小时,最喜欢弹巴赫,断电时候,我格外开心,因为可以点着蜡烛弹,好像我生活在巴赫的时代。夏练三九,冬练三伏,家里不看重节日,所以我也没有过年放假的概念,除了生病,就是喜欢“玩琴”。我妈还给我买最好吃的进口小食品,我喜欢玩琴又有好吃的,日子美滋滋。
和那些天生是父亲小情人的女儿不同,我喜欢打败父亲的感觉,从出生以来,自我意识慢慢清晰,越清晰就越觉得他不行还要耍权威。这SB为什么不听我话?4、5岁时这种感觉已经很强烈。(现在我们关系很好,我目前人生最自豪的成就就是真正学会自爱基础上爱了父母,花了很多时间和努力,和父母关系变得非常好,交流沟通知心级别。前年,一生最痛恨烟味的我走进烟草雪茄店,多方学习知识后,选择了一款烟斗给他,不再劝他戒烟。)
而爸爸他当时眼里4岁的我是个屁也不懂的毛孩子,第一次当爸爸不懂教育的他是想不到要观察、倾听孩子哪里比他强。我嫌爸爸弹琴不好听,把住键盘不动不让他教我示范,剑拔弩张,当时打不过他所以挨了很多不听话、而不是不练琴的打,大腿留下很多被掐的淤青,最严重一次他一脚把我从走廊一头卷到另一头,钢琴卧室门口卷到正门口。倒是没打出血过,毕竟是女儿。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还后悔过没像郎朗爸爸那样能下得去手,所以我没当演奏家。听得我当时心里翻白眼。相比肉体的疼,我一度最怕的其实是他无能狂怒向我吼叫的声音,那种噪音,一听我就心脏乱蹦。6、7岁时很希望他死掉,同时我恨自己,恨我的弱小,为什么打不过他。
当时妈在哪里? 忙着赚钱,爸懂钢琴她不懂,所以爸爸负责我弹琴。吃饭问题妈妈在,妈妈做饭有菜有汤,没有妈妈,爸爸只会一样,煮挂面,倒也是“有菜有汤”。“合理“分工,没有异议。
和爸爸有矛盾后弱小的我在妈妈回家后哭诉,我妈再帮我和爸爸打,她战斗力在思想体力各方面综值和我爸平手,所以永远没有胜负。我因为从小就感知到父亲的弱小,对他又恨又怜,感知到他对妈妈的依赖与爱,就从来没建议他们离婚 ,否则我一定会。我很清楚我爸离开我妈会死,我妈却能活得更好,但善良的我决定不造杀孽,选择可怜爸爸。不敏感不怕噪音的妈妈和爸爸斗还乐在其中,最爱我的她也试探过我的意思,看我保持不语后就继续专心赚钱,只要我需要她时就冲上去和我爸搏斗。 (我妈也凶过我,她也有很多不顺心,5岁时有次面临混合双打,因为我坚持先吃零食再练琴,而不是先练后吃。那一刻世界很黑暗。)
战斗值相等的父母分不出胜负,就永远战斗,家里很吵很烦很影响我心情,我只能尽量“懂事”不惹他们发脾气,减少噪音源。但小小的我,内心小心翼翼很委屈,我凭什么要因为这两个SB一时的欢愉和一厢情愿,来这人世遭罪,受ta们的折磨。
这里一个教训,无论怎样,家和万事兴,父母之间,孩子和家长之间真的关系好,孩子才能好好安静发展,吵架的气场太难受,冷战也不行。
因为通过舅妈家父母北京关系,快6岁时父母带我从副省级市的家乡去了北京找高人指点,弹琴展示后,中央交响乐团某位乐器首席的老婆打打电话,介绍我们去住在家乡省会的国家级钢琴演奏家上课。并建议以后来考中央附小。
6岁的我,每两个礼拜,和爸爸做半天火车去省会上课,住一晚,坐半天火车,回家。
他很辛苦,紧紧牵着我,怕被坏人抱跑了。我也很辛苦,因为我要忍受他。
这里一个教训,钢琴演奏家这个老师我很喜欢也很好,但是她精力不在教学上,弹得好和教得好不完全划等号。
7岁上学,没时间折腾。于是钢琴演奏家介绍了家乡副省级市师范大学里的钢琴老师,全市最好的教授教我。这个老师更好因为60多岁有更多教学经验。
我那时谱面干净,自己练琴从不错音。老师用铅笔狠狠圈着其它学生的谱子,当着我面训斥那些大学钢琴系学生说ta们怎么比我这个小孩子还马虎。那时也登过市内最好的舞台,藐视群雄的同时,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舞台上炫耀的感觉,大人的吹捧,同龄和比我大的孩子眼中的敌意。
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安心练琴听到我想要听的声音。
这里插段文化课。小学时我妈和老师谈判,我在同学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下,下午不上学,代价是考试成绩没问题。小学三年,我只上过上午,写没写作业不记得,反正学校需要学会什么都保证学会,考试成绩总是前茅。但当时的学校三年级前没有英语课,也就没有英语考试需要应付。
我父母不会英文。我妈讨厌本本主义,看书就头疼,五音不全,耳音不聪,英语学了多少次也记不住,婚后命令我爸学英语,可父亲看不起除汉字外所有语言,不听话。于是妈妈在5岁时试图教我,1,2,3,one,two,three,我舌头卡在three 的th 上,一咬住就抽不回来,妈妈不禁发笑,恼羞成怒的我打死不学了。她没勉强。
身为语文教师的爷爷家里很多书,可他很抠门不外借,还把我爸曾经拥有的书占为己有,我们三口小家书不多,于是每周去父母两方父母家的周末都是我看书挑书回家的机会。(紧密的往来,我从小观念里,我可以动用的资源,除了我自己,我父母,还有我的家族)。看在孙女的面子上,爷爷允许我在七岁时拿走了上中下三册《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四版,7080年代的书,出版社还有良心的时候。因为之前看过插画版很喜欢,一部红楼梦,9岁前弹琴的闲余我读了5-6遍,沾染了些魔怔佛系,看大家族兴衰,看中国封建社会女儿们悲惨命运,我开始琢磨我这个女孩子到底到底想要什么。9岁时犄角旮旯翻出的《金瓶梅》更加震撼,心里全是眼泪,我这个问号又大了一圈。
后来该准备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了,钢琴表演专业。还能有什么选择?所到之处,同龄人没有比我弹得好的。我只听过一次郎朗现场版,父母带我去看,15岁的郎朗,台上走调的三角琴,现在回想他那时和他爸关系一定很不好,琴声里全是戾气,没有灵魂没有美好没有爱。
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9岁快结束时,我彻底“失学”,爸爸的单位也倒闭了,他陪我住在北京租房求学,警察上门查暂住证的年代,通过亲戚关系找人才租到这个有暖气又新又大的房子,不必住在中央音乐学院后面那一堆胡同平房里烧煤炉。
我是最早的北漂。
北京曾经是我最讨厌的城市,每周多次闻着该死的地铁味道,跟在爸爸身边拽着他的手,坐那种农村小蹦蹦车,来到荒凉苹果园地铁终点(当时)站,矮矮的我挤在各种酸味汗味里,漫长的地铁,经过公主坟,复兴门站下,出了地铁口,穿过隧道,听着吉他大哥沧桑的歌声,七拐八拐,走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授家里上课,她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怪怪的画(印刷品),好像有点好看,后来大学时才知道是毕加索的男子与小提琴。那个时候我一天弹7-8个小时,贝多芬奏鸣曲 巴赫平均律五声部赋格 肖练 李斯特练习曲,这是中央附小小五考试水平曲目,租的房子里钢琴上蒙着厚重的棉被,抓紧时间,只能在白天练习,减少邻居抱怨。
晚饭后不喜欢运动的我去跳跳绳锻炼身体,回来听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窦尔敦,我幻想着高手过招的场面,好听又刺激。手头里4、5年级课本,还有本厚厚西方音乐辞典是唯一娱乐,没有电视。
另外的娱乐就是周末爸爸带我去西单新华书店看书,他在做什么不知道,号称一肚子学问从来不教我,曾经知识分子梦破灭的他不愿过多提知识,还是因为这个女儿从小就不乖?中学时他还嘲笑我的得地不会用,嘲笑过后还是不教我。我和他从小结仇,也长期保持沉默,怕哪句说不好,他又会打我,又要吼叫。不在乎他的我书店里抓紧时间看了很多小说,青少年区域例如海底两万里,蝇王,仲夏夜之梦,偶尔夹带几幅插画的简版这种书很受欢迎,我就朦朦胧胧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识不识的字都不影响情节理解,能多看一本就一本的这么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看着每次爸爸掏钱递给对方时厚厚的信封,知道钢琴教授的课很贵,视唱练耳教授的钱也很贵。妈妈在家乡赚钱,9岁的我很想妈妈,可每3、4个月她才有时间来北京看我们,那时可是看不见她两天就像隔了两年一样。期间我要独自,一个人,24小时,忍受父亲。和我住的爸爸做饭很节俭,上超市我去拿零食,看着价签他脸色就变了,几乎不带我去超市。每次下课后,音乐学院去复兴门路上有个煎饼摊子,夹肠的煎饼果子,这个可以买,我吃得很香。逐渐我对钱越来越敏感,每次去书店都空手回家,知道没钱买书等回家慢慢看,我只能在书店疯狂加速看,一目十行算什么。
后来,妈妈说给了爸爸足够的钱,可爸爸不舍得花 (我猜因为赚钱的不是他)。
这里教训,孩子想要花的钱,例如吃好点,就花吧,书可以不买只借,但请给她多点时间读。
当年干燥还吹沙尘暴的北京,不断练琴,起水泡还继续练,我生理上并不适合当演奏家的纤长手指缝开裂,鲜血流在白色的键盘上,继续练,练到伤口愈合,练到伤口继续开裂,练出老茧方休。
枯燥单调,只能练考试曲目,不像原来一年弹好几本,各种曲子换着花样弹。还有那该死欧洲男人,一双巨手李斯特写的练习曲,当时勉强靠虎口长得开,勉强10度的我练得很辛苦。教授说我音乐性好,但爆发力不足,声音穿透力不够,叫不动大琴,考试还有演出炫技场合,短时间必须快速抓住人注意力的时候会很吃亏。 家长之间聊天我偷听到别的小孩有一天练12个小时,父母拎个棒子在身后守着,不练就打。每天自觉专心练习8小时,瘦瘦小小10岁的我,体力已经很勉强了。爸爸说看你是女孩,就不揍你逼你多练了,意思是我还要感谢他。中间有次回家乡,我一边左手单手练琴一边右手举书偷偷看西方独幕剧选,被爸爸发现后,他吼叫着当我面把那本书撕了,因为我没有专心练琴。
那一天我想过离家出走,装好了一包衣服,摸着因为没有压岁钱,只有家里藏的几百块现金,脑子设想了下我这么可爱小姑娘被坏人盯上的可能性,以及我自己赚钱的可能性。
衣服放回去,我选择了忍。
我脑子里的问号出现了,为什么?这种生活为什么?
新华书店书越看越多,书里的世界好像开始比钢琴更吸引我,我开始想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父母朋友孩子有一个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吹单簧管,帅气的小哥哥,互相拜访时从小好色的我主动凑上去和他聊天,想知道音乐学院在读生的生活,他说附中也不上什么文化课,没人重视,专业最重要,天天就是琴房练习,我听后,感觉被囚禁在琴房一生的日子好可怕 (那是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还发现这位白净的小帅哥除了自行车骑得很帅气,脑子里空空如也,聊了几次,没有意思不聊了。他之后一路央音接维也纳音乐学院研究生,后来老师,再后来,老师也不喜欢做了,生孩子后想着快赚钱,就很快赔钱。现在泯然众人矣,都是当过别人口中天才的人,一般谁有耐心教育普通人。
那时边练琴的我开始萌生退意。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五年级考试,考前一圈教授包括主任通过介绍都“拜访”一圈,指点下我的演奏。表演过后,基本没有什么可说的ta们笑着和我握手,祝我来学校学琴,告诉父母如果她发挥正常,没有问题。然后我心痛而沉默的看着厚厚信封的听课费,从父母手里递出去。我的教授和父母说 ta们教授们内部有名额,谁的学生都知道,你的女儿属于慢热音乐款,如果考试时临场发挥不是特别好也不怕,今年没争过就明年等小六,小六更容易,不行还有作曲系。
那一年有50来个人报考,全中国各地的“钢琴神童”集中在北京,15人进了复试,5人被录取。
考试的大教室空空荡荡,一台三角在一边,另一边坐着好几排的考官教授,表情冷漠严肃。
10岁的我一个人面对着一群资深专家钢琴家审判,心里好紧张,我的发挥我不满意。
最终,我进了复试,15个人其中一个,最终,录取5人全部为男生,拥有着粗粗壮壮的手指。五人里没有我这个女生。
央院门口挤着上音、川音、武音等其它院校的探子,拿着进复试的名单看谁家垂头丧气,只要进复试的孩子ta们抢着要,这是捡漏的传统。妈妈问我,我摇摇头。问我要不要去作曲系,那个钢琴系看不上的作曲系?我摇摇头。我已经不想过在琴房里囚禁一生,最后当音乐学院教授,和穷困的家长要很多钱,教教普通人的日子。
我要看世界,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
不到11岁时的我,钢琴技术是这辈子的顶峰,可回头看看,那时的我是不会弹琴的,音乐只是一种表达手段,11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能有多少了解,又有多少深刻而清晰的表达内容呢?
考小五失败后的我赶紧随便练了中央专业9级最高级 (约等业余10级)的曲子,考了个证,留下某种证明。
确认我不想继续的妈妈说她有一个去新加坡的机会,11岁的我第一次坐飞机和妈妈来到陌生的国度。出机场后,空气十分湿润,还有一种干净新鲜的味道。但晚上很难入睡,因为太热,租的地方只有风扇,没有空调。那时也没有放弃钢琴,妈妈买了一台琴,经过国内的介绍,和潘一鸣学习,他是很多音乐学院教授的老师,是我6岁时国家级钢琴演奏家的老师,曾经的师爷变成了师父。学费依然很贵。
学校里,五年级的英文很高深,我一点英文不会,很多数学题我都会算,但是应用题不知道如何用英文写完整的一句话作答就被扣分。科学课上因为不会单词,被老师戒尺打手心,英文课里我在各种字母洞里涂铅笔,bdao这类。会被同学看不起,ta们英文聊天我也听不懂。那时我默默下决心,终有一天英文要比所有新加坡人好,那么难听THREE都念Tree的SINGLISH,有什么了不起。后来妈妈身体受不了那么重的潮气,还总是偏头疼,在国内的爸爸也很想念妈妈,再看到新加坡小学5年级中文考试作文150字看图说话,妈妈觉得还是要我继续回国念书,中文不能太烂。
于是小学六年级,我又回家乡,回到了当年同一所小学,同一个班级,曾经的同学看我的眼光很是异样。上来考试600字的议论文差点把我逼疯,但很快,我搞定了学校考试。周末继续学英语。外教班,只有听说,没有语法。因为不会英语的妈妈不相信学语法可以学会一门人说的语言。
那一年会编程的聪明舅舅给我配了最贵的台式机,我上了互联网,从此一生没有我不敢想,只有我想不到,没有我不能学,只有还不在网上。(那时网上人士素质比较高,聊天室里蛮有趣。) 电脑游戏也沉迷过,假期一次连续几个月每天打3小时的游戏,然后我够了,不玩了,不能和人面对面交流的虚拟世界好无聊,可能也感谢那时游戏做得不够好,只有单机。
钢琴也继续弹,书可以多读点,爸爸不管了,不会再撕我读的书。
小升初,1.有对口不用考的中学,2.需亲自过去考试区里老重点中学,3.还有上我们学校进行考试的第一届新办的区重点初中。去老重点中学考试时,望着陈旧的教室,闻着老桌椅木头死亡腐朽的味道,我交了白卷。区重点初中,整个小学考上3个,里面有我,分数很高。但是新学校,每年要三千助学费,我求妈妈让我去新的重点。我不想再和以前异样眼光看过我的同学去那个不用考的对口中学,想去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新学校,开始崭新的人生。
升初中的假期,我主动去背大学4级的英语单词,唯结果论的妈妈一个单词奖励5毛钱,为了开生日会,请我喜欢的男生还有其它好朋友,我赚了200多块钱,不会英语的妈妈请她英语很好的朋友来考我,怕我作弊骗她。
重点初中,学校课业也很重,这次不能不上学,天天6点起6-7点回家,装病求妈妈帮忙写请假条的日子也有限,最后我是那一届出勤率最低的学生,教导主任和我妈抱怨过。不走专业再去和当年师范大学的教授学习好像没必要,但我还是喜欢美好的琴声呀,于是自己教自己弹琴,弹什么呢?看电影钢琴师,我满面流泪,那就g小调叙事曲吧。在欧洲读博的表哥把我的录音给欧洲某个教授听,教授想要收我,我妈问去欧洲音乐学院学习可不可以同时打工,表哥传话,“我教的学生,手是用来弹琴的,怎么可以去刷盘子打工。”,妈妈觉得压力很大,我也说不想走专业路了。
于是,疯狂读各种书,网上各种网聊,学校里谈恋爱,保证学习成绩好,这些是初中的重点。因为在新加坡的誓言,我开始认真自学英语,初二假期报了大学四级英语班 (教材,不光是单词表),初三全国竞赛获奖。中考时,因为我这里还不想说的原因,因为一个我不想见到的人。我只报了一个学校,我们城市最好的高中,省重点高中。后来妈妈知道后吓坏了,虽然模拟成绩全市前茅,可一旦失误,我这样一报到底,会没有高中念的。
暑假后省重点高中报道,开始高中生活,那里每年清华北大各30多名,几本没有自由时间。
早晨从家里走出来,没有太阳。晚上从学校里出来,没有太阳。
生活很绝望,我的身体,很累,我想要多多睡觉,我想要看我想看的书,而不是去熬夜刷题。
学校有台很好的三角琴,我中午不睡午觉去练琴,后来钥匙被学校化学老师的女儿、我的同班同学掌握,中午午休时间她要练琴,于是我只能不吃饭去练琴。然后一起练琴的还有高一届的姐姐,我们这些人都打算走自招路线,钢琴弹得够好,被选上加分60分,我妈算着上清华北大有加分后对我不是难事。那时我看着周围那些同学,那些拼命学习要考清北的同学,看过无数有趣美剧和电影的我,问号又出现了,我对在国内上大学没有兴趣。
那个高一届的姐姐后来加分去了清华。(不知道现在自招钢琴加分有没有,又有什么内幕。)
发誓英语好过新加坡人的我继续自学,高中英语竞赛全国获奖,高一托福分数高到学校里没听过有这样的分数,学校里都传开了,连我喜欢的男生都知道了。可我不满意,因为不是满分,因为我做过的托福资料垒起来超过一米多。不过因为英语好,有个交换项目机会,于是我一个人,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换小飞机,再在寄宿家庭的皮卡上颠簸几十分钟,来到了美国大农村,连个亚洲脸都没有,中餐馆不知道什么人开的大农村。穷乡僻壤公立学校,只有AP英语,其它AP科目没有,一切都要自学,不能偷懒请假,平日出勤表现计入成绩,请假需要医生假条。只有一个破电子琴,我和学校老师说借我练习。琴的练习一直保持。
后来升大学前的暑假,在国内的我租了琴房,每天10个小时,练出一套曲目,通过中国区的选拔,和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几个人去了美国某著名音乐学院参加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全球三十几个人,第一次知道韩国人弹琴这么厉害。当然,那时我已经不走专业,没有好好上课练琴多年,不抱任何希望,只是想要参与体验这种国际赛事以及美国专业音乐学院的老师和氛围。我没有获奖,获奖的几位现在都开始巡演给人上大师班课了。当时还有机会考这个音乐学院念钢琴专业,但了解了下学费,很贵。我比赛期间感受着那里音乐生的生活,嗯,不想要。
最开心还是比赛后,我一人坐着灰狗大巴去了纽约NYC,花花绿绿的世界,订的青年旅社和全世界的帅哥美女聊天,大都会博物馆泡了两天走到腿断,还买了站票看百老汇音乐剧。但开心后,我觉得这个城市很忙很无聊,很多金钱的味道,很少人情的味道。
大学嘛,自己英语还不够好,不会获取有效信息,不会写有效申请材料。没有申请到全奖私立大学,拿着最多的奖学金去了最便宜但还可以接受的公立大学。去和钢琴系教授谈,当了他的学生,毕业时办了独奏会,教授想让我同时念个钢琴专业,我想着还要在这种恶劣天气的大学多待一年,还要多交一年学费,我摇摇头。
这里教训,回头看,我可以不那么抗拒多读一年再多拿个钢琴本科学位,过于骄傲的我给自己的路走窄了。文凭那张薄薄的纸无法定义复杂的人,但在这忙乱快速的现代陌生人社会,它有可能是在你没有资源背景时唯一可以抓到的敲门砖,敲开你想敲开的门,得到一个机会。
大学时妈妈还说我可以再考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一个女儿,总是要回国的,当个市里最好的老师,日子也很好,可想着当年央音门口捡漏的上音,我拒绝了这个建议。
前些天我和一个在波士顿念钢琴博士聊天,她刚来美国不太了解,通过朋友找我想问问一些美国音乐产业相关的事情。一辈子弹琴的女生,武汉音乐附中,欧洲,美国,一直专业弹琴,其它知道的不多,英语也一般。和她说了一个小时,了解她信息后对她有用的都说了,其中我说“古典乐钢琴的听众圈子越来越小,爵士钢琴在美国的听众也越来越少,现在美国学音乐的小孩子,不会辛苦练琴,而是更多专心在编曲软件的使用,你可以多多留意游戏音乐和影视音乐制作的朋友,向他们推销自己,组团队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网络时代么,一切都不好说。“
现在业余时间我还弹琴,但是不再弹别人写好的谱子,我心里感受到什么就弹什么,偶尔出门玩琴摆个小费罐子,运气好了会有上百美金,听到我琴声的人,很开心,还有开心到泪流满面,找我对话,婴儿车里的婴儿挥动着小手,笑着看我,我很开心。我终于会弹琴了。
4岁半时我向爸爸的琴上倒了那杯水,就是想要好好“玩琴”,现在我的目的达到了。
11岁站在中央音乐学院考场外的我,不想一辈子囚禁在琴房里,我想读书,我想学英文,我想明白心中的问号,我想看世界,我也做到了。
PS:大学后很多信息和钢琴无关,就略过不写了。题主的女儿如果是安稳、主见不大的性格,怕吃苦或你们不舍得她吃苦,不舍得她独自一人外地求学(美国还有生命安全问题),可以中学尽量考入重点中学念书,英文和文化课很重要,信息大爆炸网络时代快速辨明选择合适自己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孩子懂事明理多些,和重点中学的同学老师交流后,她自己可能会更明确想做什么,多学英文,能用英文上网搜索专业音乐从业相关信息就没有知识壁垒,让她自己多些选择。但无论学什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引导帮助她,激发她自身的兴趣和动力,被逼的学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练琴也不要停,实在不行最后考音乐学院大学或研究生也可以做钢琴老师。
最关键,不当面听琴,谁也不知道你孩子钢琴水平以及手的条件到底怎样。还是带孩子去中央音乐学院找最专业权威的教授看下,评价下,找最近最大的城市国外钢琴教授演奏家大师班去看下,让国外的专业人士再评下,托关系找音乐界从业人士当面聊一下,看看现在从业人员都靠什么吃饭。
主动且无偏见的去多搜集有可能对你女儿有用的信息,全球眼光,中国欧洲美国都可以了解下。最后,基于得来的“大数据”,帮你们和她自己做出最适合家庭财力,她个人能力以及她个人理想的选择。8岁能准备演奏级的孩子,应该是聪明敏感的,你们要好好珍惜。
希望我有点过时的故事,可以帮到你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