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黄昏的钟声
烛火在风中摇曳
它微弱的光亮照亮四周
最终却黯然消逝在黑暗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p. 3, Np. 2音乐: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 The Complete Rachmaninoff Volume 2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集《升C小调前奏曲》
1892年春天,莫斯科乍暖还寒,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黑夜,在春天的舞蹈中,正在渐渐地缩短。这一年,俄国伟大的作曲家兼钢琴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刚刚在姑姑家过完19岁的生日,此时正在为五月份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毕业考试作最后的冲刺。在紧张作曲的空隙,拉赫玛尼诺夫,经常会在黄昏时分一个人步行到克里姆林宫附近喝杯酒。这位高大而英俊的年青人,已经摆脱了专制的老师——兹维列夫的严格军事化管教。远大的前程,不可知的爱情,辉煌的人生,就象是隆重节日里那漂亮的织花红色地毯一样,铺在了他的脚下。年纪轻轻,这小子已经被人誉为柴可夫斯基音乐之魂的未来继承者。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让年青人感觉到一丝快乐。在经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困顿生活之后,这个剧变中的国家和他个人的未来,依然混沌不清。忧郁与迷惘,仿佛是这位年青人生命中与生俱来通奏低音,混合着空气中冰冷而自由的气息,涤荡着他的心胸。
他静静地独坐在酒吧一角。聆听着远处,斯巴斯基塔楼上洪亮的钟声,伴随着《我主荣耀》的隐约圣咏,穿过沉沉暮霭,敲打在他敏感的心弦之上。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
在古典时代,自巴赫以降,每一位音乐巨人,都会在一生中完成一组24首的前奏曲,这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是拉赫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它正是因为斯巴斯基的钟声而作。在慢板中,命运之神用3个沉重而阴郁的音符,敲响了世纪末沙皇时代最后的黄昏。当乐曲进入中段的行板,流动的旋律就仿佛教堂里此起彼伏的众赞歌,跟随着时代的钟声,在看不见的黑暗中近乎盲目地涌动着、扩散着、消失着——那是莫斯科河春天解冻的河水,挟裹着难以言表的忧伤奔涌而下。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集《G小调前奏曲》
让我们在拉赫玛尼诺夫孤独而华美的前奏曲中,把历史的时钟,再向前拨到15年前的1877年春天,忧郁的艺术女神,还没来得及进入拉赫玛尼诺夫的梦中。
那年拉赫才刚刚4岁。全家正准备出门度假旅行,不巧我们的小拉赫却生了场病。结果父亲坚持要出门,只留下了一位家庭老师,在他家奥涅格乡下的豪华庄园里,照顾生病的小拉赫。当父母旅行归来,这位家庭教师,惊奇地讲诉了一件奇事。父母走后,无聊的小拉赫突然要求照顾他的家庭教师为他唱一首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他肯定地告诉老师,他会用钢琴为她伴奏。就这样,他真的演奏了.....
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卢波芙夫人,弹得一手好钢琴,对儿子无意中展露出来的钢琴才华非常激动。她把这事写信告诉了她在圣彼得堡的将军哥哥。于是,在这位将军风尘仆仆地从圣彼德堡赶到乡下,看望自己天才的外甥。在他的强烈建议下,不久,小拉赫的父母就请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著名的女钢琴家安娜.奥纳茨卡为儿子当私教。从此,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之旅正式开始了。
然而,这个从奇迹中开始的美丽童话故事,很快就因为小拉赫那位游手好闲、嗜赌成性的军人父亲,演变成了一场人间悲剧——豪华的庄园、巨大的家产,说败就败。几年后他家就快速地从名门望族,变成了负债累累的破落户。1882年冬天,全家不得不变卖了最后一处房产,在将军哥哥的接济下,从乡下的豪华大庄园,搬到了圣彼得堡一套狭小的公寓中居住。多亏了拉赫的钢琴老师——安娜.奥纳茨卡的安排,小拉赫才能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小学部,申请到了一份难得的奖学金。动荡的生活,才算暂时安定了下来。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883年春天,就在拉赫马尼诺夫准备上学的时候,他最要好的姐姐,因为白喉撒手去了天堂。为此,伤心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大吵了一架。不负责任的父亲,一怒之下弃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一个破碎的家庭,在俄罗斯的寒冬中瑟瑟发抖。
Morceaux de fantaisie, Op.3: I. Élegie音乐:Olga Kern - Rachmaninov: Sonata No.2; Balakirev: Islamey
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降E小调悲歌》
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巨变,父亲的负气出走,母亲的暗自哭泣,在小男孩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没多久,拉赫玛尼诺夫就迅速从一个快乐的音乐神童,褪变成了内向、孤僻的问题少年。他背着伤心的妈妈和痛爱他的安娜老师,成天翘课,浪迹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两年不到,他的成绩单上竟没有一门功课及格。学校不得不取消了他的奖学金,计划让他退学。
悲剧总是接二连三,1885年,拉赫的另一个姐姐又因为恶性贫血过世。生活的艰难,学业的荒废,命运正无情地吞噬着小拉赫生命中最后一丝希望。
也许上天不希望天才就此埋没。就在母亲为儿子的叛逆一愁莫展时,小拉赫的著名堂兄——亚历山大·西洛蒂恰巧从欧洲载誉归来,这位钢琴之神李斯特的得意门生、老柴最喜欢的钢琴家,得知了小堂弟的情况,二话不说,马上托关系把失学的小拉赫送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并让他跟随自己从前的恩师——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在生活的绝境中,小拉赫挥泪告别了圣彼得堡的悲痛的母亲,独自搬到莫斯科兹维列夫教授的家中。尼古拉·兹维列夫,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钢琴教师。他家境富有,弟子遍天下。
注:兹维列夫和他的弟子们,左数前排第1个男孩是著名钢琴大师斯克亚里宾,小拉赫在第2排第3个,坐在正中是钢琴教师兹维列夫本人。家境富有的老先生,无私的地为这些极富才华的钢琴神童们提供免费音乐教育。甚至将几个贫穷的孩子安排在自己家中学习,小拉赫就是其中一个。然而,这位老先生的免费私教,在全俄国都是出了名的专制,高大的管家,会从学校到家中,24小时军事化监管着孩子们学习。在这严苛的教育下,小拉赫不得不收起顽皮的心性,与另外两个孩子艰苦地练琴。
在失去了人生方向之后,一个专制的老师,用刻板的学习把他重新引回了正道。这也许不算是一段快乐的成长,但却在寂寞中,磨练出拉赫玛尼诺夫超人的琴技。当他渐渐长大,音乐在他天生巨大的手指下悄然生长,直到冲破了他老师的期待。
1889年的一天,已经是钢琴高手的年青拉赫,突然告诉他的老师:他需要一间,单独的、有钢琴的房间,因为在他作曲的时候,不希望有人打扰。兹维列夫诧异地看着这个已经长得高大而英俊的男生,以如此生硬的语气,突然提出荒唐要求。接着,这位脾气火爆的老人愤怒了。争吵之中,老人甚至大骂,拉赫在作曲上下功夫,根本是浪费生命。年青的拉赫可不这么想。师生俩互不相让,争吵最后竟发展成大打出手。那场面就象一位严厉的父亲,突然面对翅膀长硬的儿子的挑战,老人几乎被拉赫有力的大手推倒在地。
那一天,拉赫夺门而出,他先在朋友家住了几天后,然后去了莫斯科姑姑的家中。这显然是一场蓄谋以久的反叛。
<hr/>
自由的阴影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
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浪漫曲,大提琴与钢琴》
拉赫的姑妈,富有而慈祥。她让年青的拉赫,成年之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天地、时间和朋友。在姑妈的家里,拉赫终于可以和来自音乐学院的同学,以及各种奇思异想的年青艺术家自由交往。也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他的表姐娜塔莉,并与他一样英俊高大的歌唱家夏亚里宾成为挚交。他还认识彼得·罗迪斯申斯基和他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妻子——一个注定要把他年青的心灵卷入疯狂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自由地创作,再也不用听老先生烦人的说教。
1890年夏天,拉赫跟随亲戚到俄国南方温暖的海滨渡假,同行的还有另一家人的三个年轻姐妹,这大约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真正的恋爱。游玩中,他对其中的一位叫薇拉姑娘心生好感。然而,当女孩的父母发现这段刚刚萌芽的恋情时,却断然禁止拉赫追求他家的威拉。就在8月将近的时候,拉赫写下了这首大提琴与钢琴的浪漫曲,提献给心上的人儿。大提琴在低沉的F小调上,唱出心底无限的哀婉与缠绵,钢琴快步紧随其后,似乎是在追问,又仿佛是在嘲弄。
这首小曲子很容易让人想起,一直关注着拉赫成长的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创作的著名的《F小调浪漫曲》,不过这首曲子原本标题并不是浪漫曲,而是“LIED”,它是德国艺术歌曲的意思。它其实更象是一首无词的歌。当你仔细聆听,他的旋律并不象老柴那么浪漫,初恋的挫折,在这里都化作了苦涩的梦想,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悲伤,缓缓地沉入孤独。
10月30日,他又写了一首真正的艺术歌曲——《在暗夜的宁静中》献给薇拉,这与其说是一首求爱的情歌,倒不如说是一曲孤独的咏叹。这首歌后来收入1893年出版的六首歌(Op.4)中,这也是拉赫首度标上作品编号出版的歌曲。
1890年的挫折,只不过是拉赫破碎的童年之后,一段小小的插曲。正如春天的花儿,美丽地绽放,又默默地飘零。大地跟随着四季的脚步,不断地更换着颜色与梦想。没有人会为了你的伤痛而驻足叹息。一个不被人见待的没落贵族,生存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唯有骄傲,才是他生命中最华丽的徽记。
拉赫玛尼诺夫《NO.1,G小调悲歌三重奏》
1891,年青气盛的拉赫,以满分(5分)提前一年通过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毕业考试。在考试上,他弹琴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第53号《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在考完之后,拉赫偶然在学校走廊里碰到了老师兹维列夫,他本想对恩师,说些什么,可又欲言又止。老人看到这位得意的弟子,连招呼也没打,扭头就走。
拉赫当然明白老师的期待,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关注着自己的钢琴考试。在沉默的背后,也许还有一种默默的满足:毕竟他的得意弟子,钢琴技巧是如此出众。然而,对拉赫而言,钢琴从来不是一切。
世人都崇拜拉赫玛尼诺夫高雅而充满力量的钢琴演奏,但是,相比成为钢琴黑白键盘上的阴沉沙皇,他更希望能超越他的前辈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高度,把俄罗斯永恒的忧郁,谱写成五线谱上高贵的乐章。从叛逆中得到的自由,让他可以更如饥似渴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
1892年1月,在莫斯科寒冷的早春,拉赫完成了他的第一号《G小调悲歌三重奏》,这首单乐章的曲子,并非后来那首为老柴去世创作的《第二号D小调悲歌三重奏》。但它那惶惑不安的旋律,却有着更加撕扯人心的力量。
当钢琴高贵而有力的脚步,从大提琴在低音部持续堆积的颤音中挣脱而出,直奔悲剧的主题时,它为我们展开的,不正是他心灵深处的最永恒的伤痛?
十年生死两茫茫,童年的旧梦,姐姐的过世,父亲的离去,家庭的破碎,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里都化作了一腔孤愤。厚重的和弦挟裹着浓郁的忧伤,在俄罗斯广袤的荒原上,优美而自由地飞舞着,带着年青的激愤,席卷天地。
有时我总是在想:对拉赫玛尼诺夫,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正是一份不被打扰的孤独?有时我会想:作为一代钢琴巨匠,他为何还要执着于个人创作?难道不正是因为——这份过于沉重的忧伤,总是从他无法承受的心灵中喷涌而出!
<hr/>
自由艺术家
太阳总会冉冉升起
把欢乐爱情与幸福
许诺给逐渐苏醒的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拉赫玛尼诺夫独幕歌剧《阿列哥》选曲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决定,提前一年参加学校的作曲专业的毕业考试。时间就在那年的五月。想要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提前毕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校方要求,不仅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大量优秀的器乐曲,声乐曲,还要创作并排演一部独幕歌剧。拉赫玛尼诺夫选择了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茨冈人》为台本,仅用了10天,就完成了独幕歌剧《阿列哥》的全部乐谱。
阿列哥,是《茨冈人》的男主角,他因为参与革命被宪兵追捕,在一位美丽的吉普赛(俄语中即茨冈)女郎的帮助下,逃过一劫。于是他自愿和吉普赛人一起流浪,并深深地爱上了救他一命的吉普赛女郎。上面这首舞曲,就是歌剧中吉普赛女郎舞蹈时的音乐。而在剧中出演男主角的,正是拉赫的铁哥们、俄国最伟大的男低音之王夏里亚宾。
拉赫玛尼诺夫独幕歌剧《阿列哥》选段
夏亚里宾历史录音
1892年5月19日,这部歌剧莫斯科音乐学院上演,到场的不仅有拉赫的恩师兹维列夫,俄国音乐界的泰斗柴可夫斯基也专程赶来。演出时,大师多次激动地从贵宾包厢中探出身子。歌剧的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第二天,音乐学院的评委就给拉赫玛尼诺夫的毕业创作,打上了5分的满分。10天之后,更将传奇的“金质奖章”授予了拉赫。在奖章上镌刻着“自由艺术家”的头衔,它一共只颁发过两次。同时在学院那块刻着塔纳耶夫和柯雷申科名字的大理石纪念碑上,新加上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
然而,相比大师的亲睐、学院的喝彩,相比传奇的金质奖章,更让拉赫感动的是,演出结束后,已经几年没理他的恩师兹维列夫,突然走到后台,把心爱的徒弟拉到学院的走廊里,摘下一块精致的金表,送给了他。一对师生,终于在优美的音乐面前,重归于好。这块金表,至那刻起陪伴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
1892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生涯正式结束。那一年他才刚过19岁。怀揣着伟大的梦想与恩师殷切的希望,这位高大而帅气的俄国青年,展开了人生中一段全新的未知旅程。无论是作为钢琴家、还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都将用他的才华,书写下古典音乐史不朽的传奇。
————未完待续————
—— 推 荐 阅 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