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如何评价钢琴家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

[复制链接]

98

主题

98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发表于 2022-3-26 17: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1980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
波格莱里奇 演奏

1980年冬天,整个波兰都动荡不安,甚至连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的著名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都仿佛被街头激烈的革命传染了。在最后一轮决赛开始前,大赛评委投票淘汰了南斯拉夫(现为克罗地亚)年轻的钢琴家——伊沃 · 波格莱里奇,让当时身为评委会成员的著名女钢琴家、第七届肖邦钢琴大赛的冠军——玛塔 · 阿格里奇在得知投票结果出来之后,勃然大怒,她对着评委会满席的钢琴大师们说:坐在这样的评委会中,是她的羞耻,你们淘汰了一位天才……
说完阿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愤然离席。举世瞩目的肖邦钢琴大赛不得不为此中断了48小时。眼见着大赛就要变成一场难堪的丑闻,媒体上很快就透露出所谓“内部消息”,据称评委中来自苏联的钢琴多伦斯基给波格莱里奇的演奏打了零分,这影响到苏联盟国的评委们,跟着打出了一堆超低分。幸好,最后波兰总统出面,才勉强化解了危机,玛塔 · 阿格里奇退出评委,波格莱里奇名落孙山,比赛最后的大奖授予了波格莱里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越南同学、名不经传的邓泰山。
在赛前已经斩获了意大利卡萨格兰德钢琴大赛首奖和蒙特利尔国际音乐大赛首奖的年轻人波格莱里奇,是这届钢琴大赛的明星选手,也莫斯科音乐学院出来的天才钢琴家,没人知道作为莫斯科音乐学院著名的钢琴教授——多伦斯基为何要给他的学生打零分。就算没有直接教过波格莱里奇,这事也不太合常理。




波格莱里奇与邓泰山


然而如何演奏肖邦,其实是一件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你听过波格莱里奇年轻时演奏的肖邦,你会发现:也许他的出局,更多的是因为他过于激烈的前卫风格。




1981年DG出版的波格莱里奇《肖邦》专辑

肖邦《24首前奏曲之18》
波格莱里奇 演奏

强烈夸张的对比,另类的节奏、分句和速度,让他指下的肖邦,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歌唱性线条和诗意,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肖邦浪漫诗人的固有形象。冷峻而无情的情绪,又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爱国浪子肖邦的苦闷挣扎。波格莱里奇是个不怎么尊重乐谱的钢琴家,他用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一个非传统意义的肖邦钢琴世界——动荡而不安。
实际上,被淘汰虽然重重地伤了他年轻的自尊,但其实也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阿姐为他愤而离席,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当时名满西方的俄国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在听过波格莱里奇的演奏之后,也说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现在我可以安静地去死了!
波兰有的媒体形容波格莱里奇的演奏犹如野兽,认为他是“古典乐界的米格 · 贾格尔(美国摇滚巨星)”,这种野路子的肖邦,在评委会中引发评分的两极分化,显然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倒是让乐迷倍感好奇,很快唱片公司就找上了年轻的叛逆之子,为他出唱片。媒体一窝风的报道,更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位帅气到没朋友的年轻钢琴家。看看当时极具煽动性的标题——1980年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指下的肖邦都是不一样的,波格莱里奇的妙处在于刚猛而冷酷,它能让你穿透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动荡不安中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的音乐年轻而充满了不可捉摸的野性。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波格莱里奇 演奏

波格莱里奇,以叛逆之姿,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篇章。
<hr/>全蚀狂爱



拉威尔《夜之幽灵三首之一:水妖》
波格莱里奇 演奏

1981年,就在波格莱里奇发行第一张唱片,成功登陆美国卡耐基音乐大厅的同时,这位让人永远猜不透的男孩突然向他的老师、比他大整整21岁的钢琴家艾莉莎 · 扎克拉兹(Aliza Kezeradze)夫人求婚。
艾莉莎是一位苏联外交官的太太,1974年,俩人相识在她家举办的一场晚会中。当时的波格莱里奇才16岁,这位前南来的天才男孩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因为令人眩目的演奏,已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里的小明星。波格莱里奇应邀在晚会上演奏,赢得了一片喝彩,唯有女主人艾莉莎不为所动,她走到男孩身边,淡淡的说:
你没好好利用你的天才
当时年轻气盛的少年,自然不屑他人的批评。然而在两年后,波格莱里奇正式成为了艾莉莎的弟子。艾莉莎 · 扎克拉兹并不是简单的外交官太太,她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著名的李斯特西洛蒂( Liszt–Siloti)钢琴学派的重要传人。这个俄国重要的钢琴流派,培养了包括钢琴沙皇拉赫玛尼洛夫、斯克亚里宾、莱文列这样杰出的现代钢琴大师。但这个学派的训练方法也相当变态。据说,当年斯克亚里宾正是在训练中扭伤了右手。李斯特西洛蒂( Liszt–Siloti)钢琴学派,特别强调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强调个性而饱满的音色,强调每一颗音的质地与干净,强调迅捷而有力的触键,其独特的训练方法,特别适合手大的钢琴天才,这一点波格莱里奇与拉赫一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波格莱里奇和老师艾莉莎 · 扎克拉兹


经过老师艾莉莎 · 扎克拉兹的悉心调教,波格莱里奇这匹小野马才脱胎换骨,练就了一手不凡的琴艺,触键迅捷如电,每一颗音都干净、闪耀如宝石。一直调教他的老师,为这个男孩投入了几乎全部精力,并陪伴他参加每次钢琴大赛和音乐会巡演,但是她并没有想到,功成名就的年轻学生,突然会向她求婚。
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成就你的也会毁灭你。波格莱里奇的唱片是80、90年代最好卖的古典唱片,他的音乐会永远充斥着少女的尖叫。当他意外地因为落选而成为明星之后,全世界都在迷恋这个孩子的叛逆与英俊。这让执着于音乐世界的波格莱里奇深感迷惘,从内心深处他无意成为流行巨星,成为像李斯特那样被妹纸们的尖叫包围着的惊世美少年,但他却悲哀地发现,在他音乐会的前排,坐满了渴望的少女们:
在1980年代,我经纪人中没有一个知道我演奏的价值和我所继承的学派,他们只知道要卖我的长相和青春。我在台湾、南韩、日本的第一场音乐会,无一例外,听众都主要是12到15岁的女孩。音乐会后,她们想要碰我,想要拿我的照片和签名。我首次到澳洲演奏后,我居然被该国列为顶尖性感偶像。因此,我知道这些地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我,所以我几乎都隔了很久才再到这些国家演奏。我等人们能够看到我的艺术而非外表时,我才愿意演奏。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波格莱里奇 演奏

你的生命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写道:人类知道自己的住所,鸟兽也懂得在哪里建窝,然而他们却不知去向何方
成功实际上让波格莱里奇深感迷惘与不安。相比之下,他的同学邓泰山并没有那么多不安,这位被媒体冷落的冠军,谦逊地承认自己还没有达到他音乐追求的境界,一个人回到莫斯科,又学习了七年,顺便带走了他的王冠。而好事的媒体却又将落选的波格莱里奇捧成了无冕之王,就象是一场无厘头的人间喜剧。
当他拿到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时,他也许深刻的意识到,成功与失败并不是人生的答案,也不是他艺术的答案。是他的老师引领他进入音乐的王国,如果要继续前行,那么他真正需要的不是喝彩,不是王冠,而是他老师的护航。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面对少年炽烫的爱情,艾莉莎最后决定抛家弃子,改嫁给波格莱里奇。按她自己的话说:她永远无法放心这个孩子,她希望用一生去守护这个孩子独特的音乐灵魂。在波格莱里奇纵马驰骋的同时,依然需要坚固的缰绳和坚实的铁蹄。而艾莉莎就是波格莱里奇的缰绳与铁蹄。




俩人一起巡回演出,一起筹办音乐学校,一起准备音乐会曲目和录唱片。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上,在生命之海灰暗的大海上,艾莉莎 · 扎克拉兹就象是波格莱里奇生命的航标,尽管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的结合,但艾莉莎依然把自己的每一份爱都无悔地注入到弟子兼丈夫的音乐与生命中。
虽然,很多人依然在抗议波格莱里奇的音乐离经叛道,破坏了我们心目中的肖邦、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然而他的唱片,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每一张都制作精良,每一个曲目,都烙印着他和老师认真的思考。你听到的不再是年少轻狂,而是来自一位认真的音乐家的独具匠心,赋予了古典音乐以现代的鲜活个性与持久光芒。
实际上,当一首伟大的杰作无法在时代的浪潮中,经由演奏者获得鲜活的个性,那么再优秀的杰作,也成了一具没有血肉的尸体。音乐必须持续地生长,而它的生长需要真爱的滋养。爱,不仅是艺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也艺术永恒的航标。
波格莱里奇的音乐自始自终都很冷酷,但在这冷酷中,你总能感受到一种青春的力量与激情。



勃拉姆斯《B小调狂想曲》
波格莱里奇 演奏

90年代,波格莱里奇的祖国前南斯拉夫陷入了残酷的内战,这深深触动了波格莱里奇的灵魂。他和太太始终在为被战争伤害、撕裂的祖国奔走,募集善款。音乐突然变成了次要的事情——人间涂炭,美好何存?
然而,比内战更残酷的是,1996年,他的艾莉莎查出了罹患肝癌晚期。你无法阻止战争,你也无法改变命运,波格莱里奇所能做的,唯有陪伴在妻子身边,一直到他妻子去世。就在妻子临终前,波格莱里奇依然不相信这样的结局,他想给他生命中最重要人最后一吻时,妻子一口黑血,喷在了波格莱里奇脸上,所有朋友都在劝他离开,但悲痛欲绝的波格莱里奇,甚至好几天不愿意洗去血迹。
他后来告诉记者,妻子的去世,让他理解了为何杰奎琳·肯尼迪在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后,不愿将沾满亡夫血迹的裙子扔掉。




在他妻子去世后,整整四年波格莱里奇隐居在瑞士卢加诺,他再也不上台。
就在妻子艾莉莎改嫁他之前,艾莉莎的家人曾预言,年纪天差地别的俩人绝不会善终,然而,情到深处,乐到终章,重要的有时并不是结果的悲喜,而是完整。每一份完整的爱,就象一首完整的曲子,它需要酝酿和思考,面对挑战回应挑战,需要转调,也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推动,不离不弃直到最后。唯有完整才能在最后的一个音之后,还留下悠长的回响。
就象有时你很难评判波格莱里奇的音乐一样,你也说不清这疯狂的师生恋到底是对是错,你只能说,是音乐成就了这段旷世奇缘。直到到2000年,前南斯拉夫内战结束,我们才能再次听到波格莱里奇的演奏。可是当大家再看到波格莱里奇时,大家都震惊了,在战争与丧妻之痛的双重摧残下,那个曾经的美少年消失了,他剪去了一头发柔软漂亮的卷发。再也没有了当年神采奕奕的风靡全球的偶像风采。
而他演奏的风格与曲目也发了巨大的变化,缓慢与黑暗,仿佛是一场漫长而无休止的告别。



勃拉姆斯《四首间奏曲之二》
波格莱里奇 演奏

2020年2月,波格莱里奇原本计划来上海演出,可惜因为疫情而取消了。有点遗憾,又似乎没人放在心上。在我的唱机里放着波格莱里奇演奏的四首勃拉姆斯《间奏曲》,那是勃拉姆斯生命中最后的杰作,清冷而淡泊,象深秋的风,卷起那些遗忘的往事。勃拉姆斯也曾是英俊少年,迷恋青春并不可耻,它能让你不忘初心。但是你不能拒绝老去,因为——回首已无再少年,前行却是近黄昏。
当我们站在时间之河的岸边,岁月一定会告诉你,你失去的一切。
我当然更喜欢波格莱里奇年轻时的音乐,但在这份狂爱之后,在真爱飘落的地方,你仍可以听到波格莱里奇独特的琴声,苍老却依然让人动容。

--------by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