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薇采访名家录,魏老师将带大家走访艺术界的名师名家们,探讨青少年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问题,希望能给广大学生和家长们一些启示。
魏老师会定期拜访各位音乐界名家名师,探讨音乐艺术和讨教教学经验,为的是更好的提升自己,并分享传播各名师名家们的音乐之道。
今天,魏老师又一次化身成为音乐名家采访记者,开始走上“采访名家,探索音乐”的道路……
Section Special
访中国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朱贤杰教授
本期为“魏薇采访名家录”的大师特别刊。我们参访了中国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朱贤杰教授。
钢琴家朱贤杰先生: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届钢琴硕士,前上音钢琴系教师,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应聘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担任钢琴专业杂志《钢琴艺术》副主编。
和蔼可亲的朱贤杰教授
朱贤杰老师与他的老师(谭露茜教授)在上海音乐厅留影
1982年,朱教授受邀与张振山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皇帝协奏曲”
- 1980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举办独奏会,同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应邀参加过“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与前苏联文化部组织的巡演。
- 1986年移民加拿大。曾应邀担任第四第五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与第二第三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特约评论员,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秘书长。
2014年,朱教授担任CCTV钢琴大赛评委
2015年,朱教授在法国担任加尼国际钢琴大赛评委
2016年,朱教授在法国担任尼斯国际钢琴大赛评委
- 2014年担任CCTV钢琴大赛评委。
- 2015年担任法国加尼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 2016年担任法国尼斯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 2018年担任美国费城音乐节比赛评委。
其发表的音乐评论与译著一百多万字,音乐评论文集《琴苑走笔》与翻译的《当代俄罗斯著名钢琴家访谈录》分别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翻译的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17年,朱教授同周广仁先生担任“海泰杯”全国钢琴大赛评委
2018年,朱贤杰教授在乌克兰担任苏梅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
2019年,朱贤杰教授担任美国费城国际钢琴大赛评委
《琴苑走笔》(朱教授著)和《生活在音乐中》(朱教授译)
从小看着朱教授的《钢琴艺术》长大的,深知朱教授对贝多芬的作品颇有一番研究。贝多芬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钢琴家,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我相信很多钢琴老师也教过或者正在教贝多芬的作品。
今天有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跟朱教授探讨一下在贝多芬作品演奏中常见的问题,真的是非常令我兴奋。朱教授对音乐的点评一直深受业界喜爱,这让我对今天的采访很是期待。
见到朱教授,一如既往的精致打扮加上一脸和蔼的笑容,让人觉得倍感亲切。落座后,喝一口朱教授喜欢的美式咖啡,闲聊了几句,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挖宝”了。
午后,与朱教授愉快的交流音乐
“朱教授,我们在演奏时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节拍速度标记来演奏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琴苑走笔》中有深入分析过,那时候我还与杨燕迪老师进行了讨论商榷。
我觉得节拍器速度标记常常会有偏差。比如说有时标记的速度太快,在舒曼的作品经常出现,贝多芬的作品更是,这其实让作品的表达受到了损害。
因为根本没有人可以照贝多芬所标记的速度弹奏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后只能制造出“穷得只剩下速度”的混乱局面。”
感谢朱贤杰教授的亲笔签名
回想当时翻阅了朱老师的著作《琴苑走笔》里的“贝多芬可不是节拍机”这篇文章时,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让我明白了:
一首曲子的速度如果不是通过弹奏着自己感知得来的,而是由节拍机生硬的逼迫演奏者死板的弹奏,那是非常错误的。还可能落到只有速度没有音乐的可怕局面。
其实,作曲家的速度标记只是给我们一个速度范围,例如快板、中板、行板,只是一个范围仅此而已。这个速度范围并不表明作品的性质,也无法决定音乐的走向。
因此对速度标记的盲目遵循,对一个弹奏者来说就像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约束局限!阻碍了弹奏者对音乐的想象力,音乐表现力。这是很可怕的。
感谢朱教授
闲聊中,朱教授还提到了他的译作《生活在音乐中》。
“在这一书里也同样提到速度的问题。当时我在翻译巴伦勃依姆的话时,觉得他的角度也是很不错的,值得被参考的。
他是这样说的:节拍机只是给你一个参考,并不能规定速度。我认为决定速度之前,先要考虑其他因索,比如和声、旋律、节秦音的重量、音乐厅的音响等等。”
最后,朱教授以“音乐演奏的实践,是检验一部作品速度“正确”与否的标准。”这句话解开了我的疑问。
2014年,朱贤杰教授与厦门爱乐乐团出演贝多芬“第二协奏曲”
一首曲子的速度和音乐表现力是作品表现乐思的重要部分。解决了对速度的困惑,我又迫不及待的想问问对于谱面上的音乐处理。
“朱教授,那谱面上的音乐处理我们该怎么把握,如何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我们演奏者的个人风格呢?
“首先,拿到一个新的作品先要对它有一定的理解。一个演奏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地解读乐谱本身,以及把那些没有声音的符号转换成声音。然后他必须体会作曲家的感受与思想,音符背后的内涵。就如同我书中写的一样:演奏者的最高职责是,以他自己的技巧和洞察力,去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
朱贤杰教授与厦门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圆满
通过交流,我对理解一部作品的方法,做了一些总结:我们可以尽量多地了解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同时代的文学和姐妹艺术。
就像是巴赫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组曲,许多是舞蹈性质的,如果我们对于舞曲的节奏与性格有了解,就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演奏。
如果我们弹贝多芬的乐曲,对歌德的文学作品要有所了解,演奏德彪西的音乐,应该至少懂得一些印象派的绘画。
演奏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应该有一些不同时代的文化底蕴。就像周广仁先生说的,"把握音乐风格应该作为理解钢琴作品的重要方面”。
最后朱教授打了一个比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就好比一位演员如果没有深入角色,只是照剧本念台词,不会感动观众,一位画家,只是把他所画的对象画对了比例,但是没有神韵,不会是好作品。”
感谢朱教授,每一次相见都能收获满满
感谢朱贤杰教授细心专业的回答。所以,今天给大家的tips是:
对于“忠于速度”:音乐演奏的实践,是检验一部作品速度“正确”与的标准。对于“忠于原作”:演奏者的最高职责是,以他自己的技巧和洞察力,去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