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浪漫主义音乐·名家·名曲:拉赫玛尼诺夫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892

帖子

27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46
发表于 2022-4-15 11: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一.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俄罗斯西北部历史名城大诺夫哥罗德附近的谢苗诺沃。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拉氏的母亲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赫玛尼诺夫从4岁开始习琴,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
9岁时拉氏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12岁的拉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钢琴训练,打下了坚实的钢琴弹奏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进入俄罗斯专业音乐圈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这类活动,并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影响。
14至15岁间,拉氏创作了自己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
17岁那年的夏天,拉氏遇到了他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
19岁那年的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因歌剧《阿连科》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
拉氏28岁时,完成并首演了《第二钢琴协奏曲》,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信心饱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13年,时年40岁的拉氏辞去了很多演出的合约和俄国乐界的领导职位,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了音乐创作。期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和歌剧作品。
45岁(1918年)的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1919至1920年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
1923年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
1934年,61岁的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集最著名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1939年,时年66岁的拉氏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二.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之一。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他的旋律起伏宽广,如绵绵相连的山峦;他的忧伤总是那样高贵,令人凄迷;他的抒情是内心感怀真实的倾述。
二十世纪的音乐是不同的创新流派占据主流的年代,拉赫玛尼诺夫依然保持一贯的俄罗斯传统的音乐语言,在二十世纪现代派风行一时的时候,他照样写他具有感伤情调的浪漫主义音乐。他用一种通俗的音乐语气说话,却显得与众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高傲是内心的品质,伤感是俄罗斯这块终年飘雪的土地所赋予的,他的悲哀中刻着心灵挣扎的印记。他不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伪贵族,他内心深沉的爱给予了他痛苦和忧伤的权利,他的音乐就像俄罗斯的雪,纯洁、忧郁而绵绵无尽。
拉赫玛尼诺夫基本上继承了19世纪西欧浪漫乐派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他的音乐的民族性是浪漫乐派作曲家共同的特征。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写作同俄罗斯民歌中的悠缓歌曲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还以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之丰富见长。所有这些,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米尔斯坦曾经说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除了保留了肖邦的浪漫元素、李斯特的巨匠风范、最重要的是它的旋律是俄罗斯式的悲切、哀伤、优美而富于旋律化。”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20世纪音乐史上地位特殊、风格突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其影响力渗透至今。他决不像某些评论家所形容的那样单调乏味、墨守成规,在他的创作构思上具有独特、细腻的技巧。在与其同时代的作曲家们不断以全新的创作掀起近现代音乐浪潮时,拉赫玛尼诺夫自始至终秉承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坚持在有限的传统技法中寻求无限的变化。可以说他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中显现了自己的个性。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和感人的恒久魅力,至今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三.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共创作了有编号的45部作品、75部无编号及去世后出版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知名作品有:
1. 五首以钢琴主奏、交响乐协奏的作品,包括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电影《似曾相识》(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
2. 钢琴独奏方面,最著名的包括有《24首钢琴前奏曲》、《第1双钢琴组曲》Op5(第一首为著名的《船歌》)、《18首音画练习曲》和《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大黄蜂的飞行》、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3. 拉赫玛尼诺夫曾编写多首交响乐作品,《第二交响曲》及《第三交响曲》仍是较出名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亦曾创作《死之岛》等多首交响诗。
4. 歌剧有《阿列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

四.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
1.《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Op18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共有三段乐章,于1901年(拉氏时年28岁)完成。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这首著名的协奏曲是作曲家通过心理治疗,走出创作危机和心理阴影,战胜自身的成果。
于1899年拉氏于1899年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899年到1901年前后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的写作。
作为音乐历史上钢协的巨作,各种人对这部协奏曲进行过多方面的评价,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综合了李斯特的强烈的钢琴风格传统以及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咏唱性和质朴的情绪表现力…… ”,这段文字从音乐风格角度概括了这部协奏曲的总体风格特征;又如“……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正值俄国革命前夕,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困惑、绝望、看不到出路的忧郁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 ”,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氏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
拉二创作极其特别,因接受精神治疗后的拉氏突然迸发出灿烂的灵感,拉赫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写下了第三乐章的华彩段,并且顺利谱写出第三乐章。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乐章的柔美难以忘怀,但拉二的整个乐曲的关键在第三乐章 - 暴风骤雨般的华彩带动了整个第三乐章的旋律,而第一乐章如同钟声一般灰暗而沉重的和弦,正是拉氏创作第一乐章时,对于第三乐章狂风骤雨的回应。
拉二的魅力,还在于拉二的交响属性。拉二对于钢琴演奏技巧的把握与交响乐团之间的比例,控制的恰如其分(贝小协同样如此)。而钢琴作为整个协奏曲的中心属性,从感情表达以及构思,从乐曲旋律到乐曲结构,钢琴都完全带动了整个拉二,或者说,拉二的庄严肃穆,唯美动人,激情澎拜,都由钢琴完美的表现出来,而在完整体现钢琴主题的同时,交响在钢琴的主音骨中显得增光添彩,没有任何抢戏的成分,就这一点,拉氏对于乐曲本身的驾驭能力,都让人叹为观止。
拉二的魅力,还在于旋律。拉二的旋律之优美,旋律结构之和谐,古今中外都难遇敌手,用抒情性,歌唱性形容拉二绝不为过,而拉氏继承柴可夫斯基对于旋律的理解更是拉二增光添彩的关键。拉二旋律绝不做作,真诚,质朴,感染力从心来,而绝不依托于乐曲本身的节奏变换 —— 一直嘲笑俄国人不擅长复调旋律创作的音评者在拉二中几乎都惨遭打脸。拉二绝不是单条旋律线,而是常以两条或多条旋律线相合,把交响化旋律,高低声部与钢琴主音完美结合,这对表达拉赫本身的复杂思想感情大有脾益,而这样立体化的音乐思维,各个声部的完美结合,也给二十世纪的音乐创作,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2.《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0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09年(拉氏时年36岁),当年首演,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全曲分为三个乐章,演奏时间需40分钟左右。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常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钢琴协奏曲”,就作曲家本人(技术极为精湛的钢琴家),也为这部作品的难度目瞪口呆。他曾说:“这部作品是为大象写的。”以比喻乐曲的庞大与沉重。1909年,在作曲家热爱的位于伊凡诺夫卡的老宅子,拉赫玛尼诺夫为他美国的首次亮相准备了这首协奏曲。首演由纽约交响乐团呈现。这部协奏曲不久后又被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马勒对于这部作品的关心和热情给拉赫玛尼诺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减轻了来自美国和英国对于这部作品拘谨、小气的批评。时至今日,第三钢琴协奏曲远比针对它的批评有名。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演奏家将其列入演奏目录,争取在这演奏极端困难但诗意异常的杰出作品中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敏捷。
“拉三” 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拉二”的延伸,但前者(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特征:
优美如歌的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情感丰富,注重旋律的创作,优美如歌的旋律是继承了19世纪浪漫派的传统。拉赫玛尼诺夫不但保留了柴科夫斯基旋律优美抒情、气息宽广的总体风格,而且,具体写作技法(如狭窄的音域、级进为主的音乐进行、模进的发展手法等)也与柴科夫斯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拉赫玛尼诺夫喜爱的另一位浪漫派作曲家是肖邦。他曾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肖邦的态度:“!我从19岁就感觉到肖邦的伟大,并且欣赏他一直到今天……他始终是伟人中最伟大的一个。”众所周知,肖邦也是擅长旋律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另外,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倾向扩展和长时间的发展,这方面近似瓦格纳的“悠长的”旋律。而返回同一中心音的静音环绕型动机、下降长过上升的特殊的旋律线、迭奏与模进相互渗透的发展手法则是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个性特点。
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
和声是随着音乐创作的实践而发生、随时代风格的变化而演进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性的产物,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的要素之一。20世纪作曲技法的变革主要是和声领域的巨变。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仍然以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为基础。但是,与前期浪漫乐派的和声技法相比,他的和声己有很明显的差别。他对和声色彩性的追求明显是受了瓦格纳的影响。而他扩大和丰富和声色彩的手法却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性变音体系”用法。拉赫玛尼诺夫还挑选了极少数的现代和声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比如音程、和弦的平行进行、持续性和声等。
灵活多变的曲式结构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采用协奏曲的传统结构形式,前后两个乐章用的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从整体上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在结构内部的处理上却有一些发展与变化。比如第一乐章的华彩段,不再单纯是为了技巧的炫耀,而已经成为曲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两种功能。还有,第三乐章再现部不在主调再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比呈示部中低一个调。这种调性结构与材料结构的异步性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传统奏鸣曲式的突破。
复杂的钢琴织体
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采用了连续的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伟的和弦等复杂的钢琴织体,使得这部钢琴作品的技巧非常艰深,要求演奏者具有精湛的技术。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高潮的和弦宣叙调(指在同一高峰上两三个或整串反复的和弦或和弦组)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织体写法。
独奏与乐队的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平衡了独奏与乐队之间的竞奏和融合,不但发扬了浪漫派协奏曲的炫技性特点,充分展示了钢琴技巧,而且乐队的写作也很成功。这部作品里,钢琴与乐队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抗”,更多的是“协作”。因此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处理独奏和乐队的关系方面,既具有浪漫主义的纯正特性,也有20世纪的发展趋势。

3.《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除了少数例外,其他都是a小调),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第18个变奏,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优美无比,动人心魄,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平和,热情逐步增长到整个管弦乐,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别墅创作的此曲。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五. 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音乐代表作
1.《e小调第2交响曲》Op27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是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此曲构思严谨完整、主题变化多端、戏剧冲突强烈、旋律异常优美、音色丰富多彩、情感自然真挚。这部作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斗争和个人与外部因素的抗衡最后走出阴霾的过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可以说,此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交响舞曲》Op45
《交响舞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完成于1940年,三年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便与世长辞了。
这部作品虽名为“舞曲”,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舞曲。它由三首乐曲组成,像是三首交响音画,更可以说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而所谓“舞曲”的名称则只有象征意义了。
这部作品的构思是悲剧性的,涉及的依然是拉赫玛尼诺夫毕生都在思考的那些哲学问题。拉赫玛尼诺夫多年一直沉浸于悲哀、痛苦和忧伤的思想感情之中,作为他的绝笔之作,《交响舞曲》强烈地反映出他那种疲惫不堪、无能为力的沮丧情绪。作品以深切的悲哀使听者震惊,其中充满了难忍的不满、无尽的痛苦、热切的渴望和徒劳的抗争。拉赫玛尼诺夫曾为作品的三首乐曲分别冠以“清晨”、“正午”、“黄昏”的标题,但在正式出版时却没有标题和任何类似标题的说明。也许是他并不想强调作品的自传性。
第一首,开头的轻快和典雅很快被粗暴地打断,此后的音乐发展曲折,情绪复杂多变,充满了对现实的迷茫和矛盾,也交织着对遥远的祖国的思念和对亲切的青年时代的回忆。
第二首,典雅的圆舞曲,略带异国情调,充满诗意的魅力和精致的色彩。但这一切只是作为表达沉重的情绪和阴暗的情感的工具而已。音乐依然反映出拉赫玛尼诺夫所经历的苦闷、彷徨、狂躁和风暴,以及面对死亡的颤栗。
第三首,在其形象之鲜明和表现力之强烈等方面,可说是俄罗斯音乐文化中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它再次以13世纪著名的继叙咏《愤怒的日子》基础,夹杂着葬礼的丧钟,成为乐曲的基本主题,真实地表达出人在可怖的死神面前的恐惧、绝望。《愤怒的日子》贯穿始终,形象越来越显著,情绪越来越高涨,并最终形成无可抗拒的浪潮席卷了一切。

六.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独奏代表作
1.《24首钢琴前奏曲》Op3No2、Op23No1-No10、Op32No1-No13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始终保持了19世纪浪漫派音乐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观,也使他成为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24首前奏曲在24个大小调上充分体现了钢琴的表现力,一直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拉赫玛尼诺夫在发扬了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抒情性,继承了塔涅耶夫等人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同时,又将肖邦作品中的诗意般的情调与李斯特音乐中的那强烈的炫技特征融并《24首钢琴前奏曲》其中。
前奏曲是序引的意思,是置于某一乐章、数个乐章或一部大型作品之前的器乐乐章。十五、十六世纪的前奏曲是用柳特琴或键盘即兴演奏的开始曲,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的作用。所以“短小、即兴性”是前奏曲最原始的特点。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前奏曲是一种即兴式的自由幻想曲,常作为组曲的第一乐章或赋格的引曲。巴赫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前奏曲与赋格这一形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的前奏曲已是超越引子性的前奏,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到了十八世纪下半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前奏曲这一体裁慢慢被人遗忘。作曲家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的诞生标志着前奏曲彻底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曲体裁。
1892年起,拉赫玛尼诺夫沿着肖邦先后写出了24首钢琴前奏曲平均分布在24个大小调上,但在调性上并无规律的排列,且不再具有即兴特点。在内容上更丰富,我们会想到辽阔的大草原、俄罗斯的雪景、及沉重的钟声等。我们还会听到痛苦的悲歌、心灵的倾诉、胜利凯旋的进行曲、命运的音调以及优美的抒情诗。在音域上,拉赫玛尼诺夫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将他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情绪上,拉赫玛尼诺夫在其主观情感投入中达到强烈的宣泄的程度,是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2.《18首音画练习曲》Op39
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而作的《音画练习曲》,其含义是通过钢琴的技巧与声音来表现绘画的意境,共包括了OP33的9首与OP39的9首,共18首。
在这部钢琴《 音乐练习曲》中, 拉赫玛尼诺夫大量应用了色彩性和弦,大胆运用了不协和和弦,新的和声素材也不断被挖掘。作为俄国浪漫主义后期的最后一位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体现着鲜明的浪漫气质. 注重内心的刻画和精神的表达,《 音画练习曲》 就是音乐性与画面性互为融合的成功尝试。

3.《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
《升c小调前奏曲》是拉氏的力作,是他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仿效肖邦的24首前奏曲以平均律音阶的24个不同调写成。《升c小调前奏曲》在短短的62小节中,激动的情绪和戏剧性的高潮,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创作伊始,人们杜撰许多故事来试图解释曲子表达的主题,但拉赫玛尼诺夫却说:“这个主题是我们必须吃饭。”有传说他写的这首曲子仅得到了5块钱。也许他只是开了个玩笑吧!事实上,他的意思是“去问音乐家们吧!”他不想解释他的音乐意图,而音乐的内涵又怎么能解释得清楚呢?《升c小调前奏曲》的成功演出使拉赫玛尼诺夫又一次声名大振,更加确定了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大师级的地位。成为俄国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
《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描写一个人发出自己被活埋的感受,阴郁的情绪弥漫了全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一首《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虽然是他的早期作品,但却将他的音乐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钢琴曲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抒情优美的旋律,独具匠心的钢琴节奏。特别是他那宽广华丽的和声构思更是完美地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的音乐风格,形成晚期浪漫主义颇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4.《第一双钢琴组曲》第一首《船歌》Op5 No1
《第一双钢琴组曲》,又称为“图画幻想曲”,由四首小品组成。作品是演奏技术艰深、感情充沛的佳作。作曲家的忧伤在这些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至。《船歌》是组曲中的第一首,是流传较广、非常温柔、优美的一首钢琴曲:
第一首 船歌,g 小调,3/4拍。第一钢琴开始是以的沉的和弦伴奏,之后第二钢琴奏响了静谧的主题,乐曲进而欢快起来,但还是温柔而舒缓。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进入大调,第二钢琴温馨的韵律在第一钢琴不稳定的伴奏下,更加静谧。这时旋律又加重,第一钢琴于第二钢琴相互交替,交织出一幅优美的俄罗斯风景。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他无比精细的手法向大家展示了令人陶醉的俄罗斯。

5.《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
拉赫玛尼诺夫为双钢琴作了两部组曲,《第二双钢琴组曲》显然比第一号出名,技术也较难,是标准的高难度音乐会曲目。技术好的钢琴演奏家也比较垂青此曲。
《第二双钢琴组曲》,由四首小品组成,分别是:
第一首 引子 C大调,快板。开始是从拉氏最喜欢的属音小调和弦开始,便步入了主题,像是欢庆胜利,第二主题仿佛是在回顾过去,但很快接回到开始的主题上,之后在第二钢琴低音的震音伴奏下,第一钢琴奏响了结束音。
第二首 圆舞曲 G大调,急板。第二钢琴奏响起始和弦,之后第一钢琴就以极快的速度奏出颤音,第二钢琴承接主旋律,旋律是欢快的典型俄罗斯风味的圆舞曲。在之后便进入抒情乐段,由第二钢琴奏出低音快速部分,第一钢琴表现出抒情的第二主题,之后便回到第一主题,在高音部结束。
第三首 浪漫曲 降A大调,行板。开始由第二钢琴伴奏,之后便缓慢的进入主题,主题舒缓而优美,两声部交相辉映,像是勾画出一幅夕阳西下的恬静景象。
第四首 塔兰泰拉舞曲 C小调,急板回旋曲,经过前几乐章的休息,这章的开头拉赫玛尼诺夫就使出了自己熟悉的小调但壮丽的旋律,经过低音的威胁后,在高音部呈现出了威严壮观的第一主题,尖锐,而且十分悲壮,之后经过了舒缓后,进入大调,有些俄罗斯西伯利亚严寒的感觉,总之,旋律一直在飞奔,引领这听众不断先前赶,之后音量厚度减少,低音的躁动的颤音很吸引人注意。之后在壮丽的主题加强部结束。

七. 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阿列科》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19岁时创作的作品。1892年,即将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的拉赫玛尼诺夫用15天的时间完成全剧的创作。这部独幕剧一举赢得莫斯科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三枚“自由艺术家”大金质奖章。1893年5月10日,《阿列科》由伊波利特·阿塔尼任指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当时还深受到阿伦斯基、塔涅耶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褒奖。
剧本是弗拉基米尔·奈米洛维奇·丹申科依据普希金的爱情叙事长诗《茨冈人》改编的。原诗是普希金在南俄高加索山流放期间创作的,要旨在于解救贝沙拉比的吉普赛人重获自由的故事。由于这一内涵对当局来说过于敏感,因此它的情节被删改,并变成了19世纪歌剧中很普遍的题材——爱情悲剧:阿列科与的茨冈女孩金姆菲拉之间的爱情悲剧。
故事叙述了主人公身为贵族的阿列科讨厌贵族社会的虚伪气息、崇尚自由生活,一次偶然的机遇与吉普赛姑娘(茨冈女)齐姆菲拉相爱。齐姆菲拉有着诗意般生活、性格热情而奔放。然而,当阿列科得知齐姆菲拉与另一吉普赛小伙子有染后,便为了贵族的荣誉将他们杀死。
拉赫玛尼诺夫甚至一生也未能在歌剧创作上超越《阿列科》所达到的高度。这部歌剧的篇幅不长,演唱部分的比重不大,歌剧中的对白也很少。管弦乐队演奏占有重要地位,注重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及背景音乐的衬托和幕间的连接。整个音乐风格既有明亮高亢的一面更有凄美绝伦的一面。其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丰富的特长,在剧中也得到显现。 由于是拉氏早期的创作,在创作手法方面,主要表现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风格。

八. 浪漫主义的定义
1. 狭义:源于罗曼语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的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
2. 广义:历史上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理想的文艺思潮、作品和流派的称谓。
           持续至今,人们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向往和理想的行为也会被称为“浪漫主义”的。

九. 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1. 旋律:抒情性、歌唱性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重要特点。
2. 和声:功能性减弱,色彩性增强,出现了从功能和声向色彩和声过渡的倾向。
3. 调性:趋向于调式、调性的复杂性,使用了远关系转调、半音和声等手法。
4. 配器:努力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创造更多的、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十. 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与代表人物
早期(19世纪10-20年代)代表人物:韦伯、舒柏特、贝多芬等。
盛期(19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
中后期(19世纪40-80年代)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等。
晚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代表人物:布鲁克纳、普契尼、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
说明:
1. 贝多芬作为横跨古典和浪漫两个时期的人物,其后期创作已表现出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趋向。
2. 拉赫玛尼诺夫既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又反映出20世纪的现代元素与风格。

十一. 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乐派
1. 保守的浪漫主义乐派:以勃拉姆斯为代表,他们强调继承古典音乐的传统,保持古典主义的形式和风格。
2. 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以早期的舒柏特、中期的柏辽兹、后期的李斯特为代表,他们在创作中大胆应用新的形   式与手法,如“标题音乐”新体裁,及在和声的变化、管弦乐器的色彩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3. 民族乐派:以俄罗斯的格林卡、强力集团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为代表;兼属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的有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他们在吸取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努力开创具有本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分享: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