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a Mattina是《触不可及》的插曲
Una Mattina 让我认识到了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钢琴家,Ludobico Einaudi (鲁多维科•伊诺第),这位意大利音乐家终于让我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交融的叙事性。
伊诺第可以说是出生于音乐门第,他的母亲也是一名音乐家,欧洲文化与家庭良好的教育让他较早的受到了古典音乐的熏陶。早年于米兰音乐学院修得了作曲学位,其曲风深受巴哈、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影响,古典大气又不失现代的美感。
“忧思在我心底沉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他的曲风正如泰戈尔的短诗一样,宁静隽永,充满现代音乐少有的叙事性。伊诺第以其高超的作曲能力,将古典音乐的呼吁理性和现代音乐的通俗交融合一。
肃穆、深刻、流畅、通透
最初听到Una Mattina 是来自于一部电影——《触不可及》,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成功的配乐,伊诺第在这部电影中创作了两首音乐,Fly和Una Mattina ,其中又以后者最为出名,多次穿插于电影情节当中,甚至和电影融为一体。
今天和大家聊的除了Una Mattina 之外还有两首音乐,可以说是颇具代表性的,伊诺第独特的叙事风格在这两首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Pertricor 和Experience 格调高级肃穆,沉静典雅,在我看来几乎可以和Una Mattina 相比较,其中Pertricor 多了大提琴的合奏,使得音乐的观赏感更强,也更加完整。
1、Una Mattina
Una Mattina 是电影《触不可及》的配乐,电影讲述了一名不幸遭遇事故导致残疾白人和一名黑人男护工的友情故事。我想电影的成功和恰好的配乐是相互成就的,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Una Mattina 竟那么相契合,透过音乐就可以读懂故事。
我总觉得这首歌曲有一种不由分说的魅力,进入主旋律后的那一段反复,这一段的表现力极强,我仿佛看见银色的月光倾泻而下,最后撒在琴键上,不是高潮,却又高潮迭起,一种缓和又沉思格调笼罩着我。
故事的开场并不美满,一如音乐的第一部分,星星点点的细碎的钢琴声在迷途中找寻自己的方向,此时琴键的触碰是整个乐章中最轻柔的,也是最小心翼翼的,琴声在一种迷茫的意境中闪烁,电影的格调在钢琴的映衬下缓缓向前推进。
纯钢琴演奏的音乐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干净,也如电影情节一般,宁静祥和,娓娓道来。整首曲子没有厚重的低音,是颇具代表性的伊诺第式的古典曲风。伴随着舒缓的黑白琴键的交织,如同夏日的凉风拂过书案,恰到好处的与电影融为一体,可以说电影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形成了完美的一致。
电影的名字起的也好,触不可及,曲子配上电影的名字给人一种奇特的意境。这首音乐在电影中响起数次,电影以此来切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迷途、找寻、犹豫、释怀。每一次音乐的响起都是不同的心境。
我想音乐是需要共鸣的,百年后的听众聆听着琴键的交换,有失去,有获得,有尘埃落定,有可望不可即。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德瑞斯走出餐厅然后回望他的朋友,会心一笑,然后默默离开。Una Mattina 再度奏响,并且直接给到高潮部分,影片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结束。
“菲利普,我不留这吃饭了,但我不会把你一个人丢在这,我相信你有一个约会,这你可逃不掉”
2、Petricor
曲子的开篇,由连续的几个单音慢慢推进,犹如一场倾盆大雨过后的原始森林,大滴的雨珠从高耸的巨树上落下,此时暮色沉沉,夜天沉碧。大提琴走了进来,厚重的低音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者。
近了,近了,整座森林在雨后的微茫中摇摇晃晃。钢琴声、大提琴声由缓向急,由小溪汇入江河,辽阔的琴声将思维延伸成一个平面,一无所有,无所不包。
生命,我看到了生命,盎然的生机在迸发,在挣脱。琴声渐紧,此刻不在散步,而是在狂奔,大滴大滴的雨珠从天而降,不在乎,不在乎,我感觉我的周身充满了力量,好热,好热,那一抹刺眼的绿色,乍破厚重黏腻的雨夜,蜿蜒向上。
生命不息,奋斗又怎么能停止?钢琴和大提琴在末章又重归舒缓的单音,激荡过后是冷静的克制,整首歌并不激昂,但却有一种由内而外感发的力量。
这首音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胆的留白,与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留白意境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空间感,大提琴的加入使得整首音乐的纵深感被拉长,仿佛从雨后的密林深处走出一般,宏大,深邃。
Petricor翻译为雨后芬芳,连绵的大雨过后就是新生,雨水冲刷了覆盖已久的尘埃,有新的事物在雨中酝酿,雨幕太重了,压低了钢琴声音,大提琴仿佛就是那股新的生命力,逐渐走出了雨幕,高潮部分的钢琴声与大提琴声共鸣,奏响了整个乐章中最华美的释放。
我欣赏纯粹的钢琴声带来的想象力,大把大把情绪在几个八度之间被激活演绎。
Petricor在纯粹的钢琴声中加入了高远的大提琴,整首歌的格调一下被提高了一个档次,我想象的到这两种乐器如两位结伴而行的旅人,他们是知己,是伯牙和子期,一同走入高潮,一同陷入沉寂,收放自如,好不默契!
3、 Experience
整首曲子依然由钢琴和提琴构成,低音提琴为情绪打底,钢琴声和小提琴声将音乐推向高潮。音乐的节奏是渐进式的,小提琴出来的那一刻,整首音乐开始进入了主旋律,这个时候节奏加快了,伴随着紧锣密布的鼓点,所有的乐器开始发力,却不显的嘈杂。
低音提琴的加入并不喧宾夺主,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铺陈。曲子进入到高潮部分,每一声低音的响起就是预示着一个新的阶段,三进三出,情绪在加速,人生的步履在琴键上显现出来。小提琴和钢琴交相辉映,将整个曲子的节奏又一次拉紧。在最后一声低音提琴响起之后,是一段急促的钢琴和小提琴合奏,此时,情绪达到顶峰。
“咔”,音乐戛然而止,银河断裂了!连绵的银河开始坠落,起先是密度大的缎带,后来就是星星点点的洒落了,这是听到此处最直接的感受。
曲子的最后一分钟和开头相呼应。曲终,如水的宁静,却在大梦一场的喧嚣中洗涤我们的心灵,仿佛一切还没有结束。灰色的光芒,在那可以看得见的世界里,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田野在摇晃,下沉,融解,无限广大的空间跟大海一样在抖动。
Experience 译为经验,或许可以解释为人生经历过后的沉淀。与出生不同的的是,死亡是人经历万千事物后的归宿,沉静,万籁俱寂的虔诚。
这位古典音乐大师用其独有的叙事性来烘托多种变换的情绪,而现代部分纯音乐却用电子音来弥补表现力的不足,电子音乐的入侵使得纯音乐本身的灵魂丧失,以为堆叠的电子音效就可以表达高昂的情绪,其实是误入歧途。
伊诺第以其独有的古典气质,将现代音乐附以古典内涵,传承着音乐中少有的叙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