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解释
【格里高利圣咏】
(1)得分技巧:
概念1分;具体表现极其特点3分;后期发展1分;
(2)参考答案:
格里高利圣咏是公元6世纪末至9世纪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是一种宗教音乐体裁,实则是宗教统治的工具,因此歌词为圣经,以自然音阶为基础,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同时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的单声部音乐形式;歌词与旋律可通过音节式、纽姆式、圣咏式、花唱式四种方式进行搭配;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一般为无伴奏的纯男声,用拉丁文演唱,呈现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风格。功能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的日课和弥撒中。
二、简答题
【简述萧友梅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1)得分技巧:
人物简介2分,作品及特点6分;影响贡献2分;
(2)参考答案:
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1899年进入广东学堂学习,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公费派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留学,学习作曲、教育学,1916年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被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主任。1922年改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担任教学主任工作,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担任校长。
其代表性作品主要体现在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第一,声乐作品:(1)群众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华夏歌》(2)独唱歌曲:《问》《南飞之雁语》《杨花》(3)合唱歌曲:《柏树林回旋歌》《春江花月夜》《别校辞》;内容特点体现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教育,反映了对当时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旋律特点体现在节奏变化平稳,篇幅大部分简单,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绝大多数作品有钢琴伴奏,音型织体较简单。第二,器乐作品有(1)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第一部按照西方模式写的管弦乐曲)《哀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性质的作品)(2)钢琴与大提琴曲:《秋思》(以大提琴作助奏的钢琴曲)(3)室内乐:《小夜曲弦乐四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4)钢琴曲:《夜曲》;除此之外,其在教育方面方面的贡献体现在
以他为主创办或组建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及1927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等。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领导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编写大量教材例如《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等,同时还十分关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编写了大量供普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
他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位真正改变“选曲填词”方式,完全根据诗词进行音乐创作(曲调及钢琴伴奏)的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其器乐作品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器乐创作的开端。
三、论述题
【试论述莫扎特在声乐与器乐领域的创作特点及贡献】
(1)得分技巧:
人物简介3分,作品及特点6分;影响贡献6分;
(2)参考答案: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少见的音乐奇才、音乐神童,同时也是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莫扎特3岁时就可以凭借非凡的记忆力指出姐姐弹错的音,4岁已经能够弹奏难度很大的协奏曲,8岁能熟练地掌握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且在作曲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1762年开始巡回演出,在之后的十年里,莫扎特除了获得了巨大的名声,还了解了欧洲各地的音乐风格,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最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莫扎特完成了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以及多部交响曲(K.543、K.550、K.551)等众多作品。1791年,他疾病缠身,离开人世。莫扎特的生命只有35年,但在这35年中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和那骄傲却又率真的性格使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音乐史上的天才。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41首交响曲,20多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代表作分别为:
其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歌剧: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克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阿多美纽》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部正歌剧,它不再像莫扎特以前的作品那样具有模仿的痕迹。作为一种改革的试验品,它试图将音乐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后宫诱逃》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真正有意义的喜歌剧。它既完善和发展了德国歌剧的优点,又借鉴了意大利歌剧的风格,形成一种德国式的特色。《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是他歌剧创作中的巅峰之作。脚本由达·蓬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首演于维也纳。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废弃了原来意大利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深的抒情性,并与喜剧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突出,从而形成莫扎特歌剧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均有符合自己性格的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歌剧中音乐注重人物性格和心态的描写,既有前后连贯的统性,更着力刻画不同人物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表现手法灵活新颖。《唐璜》被作者称为“快乐的正歌剧”,它综合了歌剧中悲剧与喜剧的因素。这首先在歌剧的序曲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引子以阴暗、严峻的悲剧性色彩,描写了以司令官为代表的复仇形象。随后奏鸣曲快板部分以欢快活跃的曲调表现了唐璜的纵情欢乐、漫不经心的形象,二者构成了戏剧性的对比。《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纯壮丽的音乐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道路,对19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大的影响。这部歌剧是莫扎特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总之,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生活环境,加之天才的创造性,使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优美流畅、自然生动,宜叙调也极具歌唱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生动,内心刻画细腻;重唱形式在歌剧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表现戏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且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业绩。第二,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为钢琴、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独奏乐器写下了共约50部协奏曲。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并完善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形式:采用奏鸣曲套曲原则,通常为“快慢快"的三个乐章,没有交响曲套曲中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协奏曲-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两个对比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两个主题形成主属调上的对比,甚至出现新主题,乐章结束之前有华彩段。第二乐章为慢板或柔板,类似于莫扎特擅长的歌剧咏叹调,抒情优美。终曲乐章轻快、明朗,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带有民歌风或舞蹈性,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莫扎特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