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旨在对19世纪中期去世的名人真实影像进行搜集工作,彼时摄影术刚刚发明不久,照相的普及率远远不如当下,该时间段名人们又是对世界走向深有影响,因此,搜集这些罕见影像,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威灵顿,1769年5月1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曾就学于伊顿公学和法国军事学院。18岁以后,到军队服役,24岁时买到约克公爵部队第33步兵团陆军中校军衔,曾开赴荷兰同法国作战。1796年,被派往印度,先后参与侵略迈索尔和马拉特等地的战争(见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1805年回到英国,1806年进入议会。1808年被派往伊比利亚半岛同法国作战。率领英、西、葡联军逼使法军节节败退。1814年 4月10日进入法国图卢兹,结束长达五年半的半岛之战。晋升元帅,并被封为威灵顿公爵。拿破仑一世第一次退位后,任驻法大使。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一世重登帝位,威灵顿公爵再率联军出战,在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击败拿破仑一世,威灵顿公爵从此名震欧洲,有“铁公爵”之称。1815~1818年任驻法欧洲联军总司令。曾代表英国出席神圣同盟历次会议。1818年底入阁,属右翼托利党人,反对以R.皮尔、G.坎宁为代表的自由托利主义集团。1827年 1月,威灵顿公爵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4月,坎宁出任首相,威灵顿公爵去职。1828年1月受命组阁,极力反对议会改革及其他任何改革。遭辉格党人、坎宁派和激进派的抨击,去职。1829年,他迫于爱尔兰的压力,促使议会通过解放天主教徒法令。后又曾任外交大臣、不管部大臣等职。1852年9月14日逝世于肯特郡华尔莫官邸,葬于圣·保罗大教堂墓地。
梅特涅公爵,1788~1790年先后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美因茨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交。受历史学家福格特提出的欧洲新实力均衡思想的影响。站在贵族立场上,强烈反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在对拿破仑·波拿巴作战失败后,他利用法、俄矛盾撮合玛丽亚·路易丝公主与拿破仑联姻,使奥地利获得喘息之机。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奥地利于1813年8月与俄、普等国结成第6次反法联盟。梅特涅从中斡旋,为奥地利的K.P.zu施瓦岑贝格亲王争得反法联军统帅之职。在维也纳会议上,他积极推行欧洲“大国均势”政策,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巩固欧洲旧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中的优势地位。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成为复辟势力总代表。1818年主持神圣同盟第一次会议──亚琛会议。1820年主持特罗保会议。1822年10月,主持维罗纳会议,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任奥地利首相,在国内外推行被称为“梅特涅体系”的一整套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他多次主持德意志联邦内部会议,主张对内实行专制统治,维护封建地主和金融巨头君主制统治。1819年主持制定卡尔斯巴德决议,对自由民主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对大学实行严格监督,加强书刊出版检查制度;在美因茨设立中央调查委员会,侦察各地革命活动;决定在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特别是君王有被推翻的危险时,派联邦军队进行干涉。1835年弗兰茨二世皇帝去世,梅特涅受命辅佐其子斐迪南二世,最初同路易大公掌管行使摄政职能的国务会议大权,1836年后只负责外交事务。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斐迪南一世的顾问。1859年6月11日死于维也纳。
玛丽亚二世,也被称为"教育者(葡萄牙语:a Educadora;英语:the Educator)"或"好母亲(葡萄牙语:a Boa Mãe;英语:the Good Mother)"。是1826年至1828年和1834年至1853年间葡萄牙和阿尔加维王国的当朝女王,布拉干萨家族的一员。她是巴西皇帝解放者佩德罗一世之女。1826年她的祖父葡萄牙王若昂六世去世后,其父成为葡萄牙国王。在其父让位不久后被提名为王位继承人,指定其叔米格尔一世为摄政王。1828年9月前往欧洲继任王位,因其叔米格尔在封建贵族和教士支持下自封为王,遂于1829年返回巴西。1834年恢复王位。在位期间,政局动荡,拥护1822年宪法的激进派与支持1826年宪章的宪章派斗争激烈。1835年1月26日,十五岁的玛丽亚与尤金·德·博阿尔内的儿子,约瑟芬皇后的孙子,第二代洛伊希滕贝格公爵奥古斯特·德·博阿尔内结婚。然而,他在成婚仅两个月后的1835年3月28日去世。1836年1月1日,她与品行文雅,能力出众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的斐迪南王子结婚。按照葡萄牙的习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王位继承人彼得在1837年诞生时,他获得了王夫的头衔。经过不断的怀孕和分娩,医生警告玛丽亚分娩的危险几乎每年都有。尽管她的母亲也是因多育而导致的流产后的并发症而去世,然而,她对此却不以为然,玛丽亚甚至说:"如果我死了,我也是死在我的位置上。"1853年,玛丽亚在里斯本去世,当时她正在生育她的第十一个孩子尤金王子,这个孩子也没有存活。
拉德斯基是奥地利陆军元帅,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拉德斯基于1784年加入陆军。参加过奥土战争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战争。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指挥作战,1809年起作为参谋长辅佐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大败拿破仑,1814年作为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策划了莱比锡战役、发展了重兵集团大规模围攻战术。1831-1847年任驻北意大利奥军总司令。1836年晋升陆军元帅。1848-1849年的年奥意战争中,率部在库斯托扎和诺瓦拉两地击败意军,并镇压了1848年意大利革命,后任伦巴第一威尼斯总督。1858年于米兰逝世 。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是美国第六任总统(1825年-1829年)。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盖尔·亚当斯的长子。在詹姆斯·门罗时期担任美国国务卿,并发展“门罗主义”。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 182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828年美国总统选举连任失败,1829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众议员的卸任总统,担任众议员直至逝世。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从师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 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9月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安德鲁·杰克逊(英文:Andrew Jackson,1767年3月15日-1845年6月8日),绰号“老胡桃木”(英文:Old Hickory)。美国第7任总统(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美国民主党创建者。杰克逊13岁时从军,17岁时学习法律,成为律师。田纳西建州后,成为该州的联邦众议员。后历任参议员、田纳西州高等法院法官等职。1801年起领导田纳西民兵,为民兵少将。1813年,领导克里克战争,从克里克人中强取大量土地。1814年被任命为志愿军少将,于次年的新奥尔良战役中力挫英军,名声大振,成为美国的战争英雄。1818年率部开始塞米诺尔战争,并借机强占西属佛罗里达,使西班牙割让该地予美国。后成为首任佛罗里达州州长。1824年竞选美国总统落败。1828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再度竞选并成功当选美国第11届总统。1832年连任总统。1837年卸任后退居纳什维尔,1845年在此病逝,享年78岁。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逝于南京。 相比齐名的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曾国藩因去世较早,其照片殊为难得,而在对摄影术抱有偏见的大清帝国,能留下曾的一张真实影像,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热罗姆·波拿巴(Jérôme-Napoléon Bonaparte)(1784年11月15日——1860年6月24日) 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幼弟,法国元帅(拿破仑三世时期),威斯特伐利亚国王(1807-1813)。
他才能平平,生性浮夸。拿破仑称帝后,1807年热罗姆被拿破仑封为威斯特伐利亚国王。1813年他的王国被反法联军占领而失位。其人虽名声成就不佳,但与拿破仑一世同父同母,后世可通过观其照片一窥拿破仑大帝真实相貌。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年幼时父母双亡,随即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约翰和弗朗西丝斯·爱伦夫妇收养,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辍学,之后从军,爱伦·坡离开了爱伦夫妇。爱伦·坡低调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匿名出版了诗集《帖木儿及其他诗》。1835年他在巴尔的摩和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1838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出版并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839年夏天,爱伦·坡成为《伯顿绅士杂志》(Burton's Gentleman's Magazine)的助理编辑。这期间他发表了的随笔、小说,和评论,加强了他在《南方文学信使》工作时期开始确立的敏锐批评家的声誉,同期,《怪异故事集》上下卷在1839年出版。1845年1月,爱伦·坡发表诗歌“乌鸦”,一时声誉鹊起。1849年10月7日逝于巴尔的摩。
西雅图酋长(Chief Seattle)(1786年 ——1866年6月7日)印第安人,黄种人,旧时称为红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是美国华盛顿州境内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领袖,信奉天主教,乐于与白人移民共处并同西雅图的创立者之一戴维·斯温森·梅纳德建立了私人友谊。根据梅纳德的建议,西雅图得名于西雅图酋长。原名酋长希尔斯(Sealth),这中间因为一些口语误传,最后便成为Seattle(西雅图)。
巴哈杜尔·沙二世(1775年10月24日—1862年11月7日,Bahadur Shah II、Abu Zafar Sirajuddin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Bahadur Shah Zafar,或译作“巴哈杜尔·沙·扎法”),印度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乌尔都语诗人。1857年爆发印度民族起义,揭竿而起反对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印度军民们攻占了德里,并攻击莫卧儿皇宫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不久德里陷落,巴哈杜尔·沙二世向英军投降,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1862年于仰光大金寺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