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232|回复: 0

伤感乌克兰,俄罗斯大使馆门前独奏,到第19次拿到格莱美奖 ...

[复制链接]

1244

主题

2926

帖子

54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11
发表于 2022-6-21 1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云南昆明
在这个著名华裔大提琴家的音乐里我们找到了无关任何政治种族性别的共感,人性的共情。某种程度上,东西方都把他视作一个谜。他身上有两种文化里都罕见的善良和天真。
我们有理由认为,即使这个星球上,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政治家们,即便日常是刀光血影,但相通的共感和人性的良知,在人性深处,都会以不同的维度存在着,至少,这一个月来,马友友将它带给了世界。
01

“我首先是一个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是大提琴家。”

这是一个月前的3月7号,俄罗斯驻美大使馆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当日下午,在俄罗斯驻美大使馆前,一阵悠扬的大提琴曲传来,只见一名头发半花白的男人,带着黑色口罩,神情专注的拉着巴赫的大提琴曲,表情悲悯,音乐相随。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15305552162447360

来来往往的人并没有在意,直到骑着自行车路过的一个自行车手 Ryan Stitt发现这个人,惊讶地停下来,刹住车径直走到前面问:“你是马友友吗?”只见那名男子点了点头。“我直接问他,你是马友友吗?” Stitt 在事后接受当地WUSA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随后与这位音乐家进行了愉快的交谈,“我记得他说“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做点什么。”



尽管马友友没有就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发表正式书面声明,但他的灵魂深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联合国和平大使身份,更是基于这位艺术家的自身的良知和修养,他需要有来自人性的表达,通过音乐将人性,和平,良知,团结,和爱融合在一起。

在俄驻美使馆街头独奏之前,马友友刚刚结束了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的音乐会,音乐会上,马友友演奏的首曲就是和钢琴家埃克斯、小提琴家卡瓦柯斯合奏的乌克兰国歌,音乐厅里的观众全部起立聆听,全场肃穆安静,只有音乐飘荡,抚慰心灵,祈祷和平。



肯尼迪中心的音乐会,全场肃穆安静,只有音乐飘荡

一周前,第64届格莱美奖揭晓。作为格莱美奖的常客,马友友与老搭档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推出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泪水中的希望》获得最佳室内乐/小型合奏表演奖。至此,马友友的音乐人生已经获得了19个格莱美奖,这是古典音乐家里的记录。



新获奖专辑收录了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这是马友友和艾克斯合作40多年的第六次格莱美奖。马友友获得的19项格莱美奖包括最佳室内乐表演、器乐独奏、当代古典、古典跨界、民谣、世界音乐等类别。





这是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这两位老朋友用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一起祈祷和平。

马友友?或许你很熟悉,或许你未曾听说,他是世界公认的最知名的华裔大提琴家,被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联合国和平大使,到昨天为止,整整拿过19座格莱美奖、也为8位美国总统就职仪式现场演奏、座上宾,获得过艺术届的“诺贝尔”奖、更是当今辨识度最高的古典音乐家。被公认为全球音乐家中殿堂级的大人物,同时也是华人音乐家的最高成就。



马友友曾说过,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已故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因为卡萨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我首先是一个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是大提琴家。”

在哈佛上学时,马友友曾听过指挥家伯恩斯坦的一场演讲,演讲中,伯恩斯坦这样说道:音乐能做什么?当战争、灾难涌向我们,音乐家又应该怎样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大学毕业时,马友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逐渐的,他不再满足于只在传统的音乐厅里演出,开始新的音乐试验。



“在我的心里面,他的善心和真诚,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母亲卢雅文说:“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不是一个机器。大提琴是他的爱好,他是利用大提琴,传播他的爱心,我最爱他这一点。”



的确如母亲所言,马友友的纯净真诚和善心松弛能感染周围

母亲卢雅文说:“我已经快九十多岁了,以前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这个,今天讲出来,是觉得会对别人有好处,对后来人有好处。总有一天,马友友的时代会过去,友友也说,‘再过一些年,人们也许就会忘记我。”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15306486536769536

马友友台风谦虚,很擅长和其他的音乐家一起表演,他和小号大师Chris Botti合作的曲目 Cinema Paradiso.一个优雅,一个凄婉,如泣如诉的主旋律,空谷幽兰,震撼人心。

02


世界公民


或许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的平和和天真,也或许是伯恩斯坦那场演讲给了这位音乐家无尽的影响,或许是进入哈佛大学修读人类学的缘故,或许是四年的人类学和历史学课程让他醉入其间,在之后的岁月里,除了国际最著名音乐家身份,近年来,马友友越发多的出现在全球各种公益场景,呼唤人性的回归。



他也被邀请参与各种代表国际社会价值观和普世价值的公共活动,用大提琴低吟的声音,去怀念,诉说,对话,怜悯这个世界的痛苦和那些值得纪念的人和事。他俨然已是秉持音乐的世界公民。人类学的这颗种子在这个音乐家身上,逐渐发芽,影响着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选择。





2018年11月11日,法国巴黎,一战停战百年纪念活动在巴黎凯旋门举行,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等超过60位国家及政府领导人齐聚巴黎,出席纪念活动。马友友在现场仪式上演奏,通过大屏幕直播到世界。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15307085302992896
时代周刊》2020年度缅怀视频,马友友受邀和Kathryn Stott演奏Over the Rainbow,悼念2020年逝去的各界人士:体育界的科比马拉多纳,科学家凯瑟琳约翰逊,影视界肖恩康纳利,查德维克博斯曼,莫里科内,音乐界埃迪范海伦,主持人里吉斯菲尔宾,大法官RBG,也包括了华人世界的英雄李文亮。



回国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





在广州,和青年学子,音乐后辈在一起



深入校园,传递大提琴的魅力



祖国二个字无需挂在嘴上,很多人不知的是,实际上马友友在个人已经名声鹊起的早年,于80年代就默默来到国内,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和刚刚开放的国内同行交流学习。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授予马友友 “总统自由勋章”,另外两位是前总统老布什和股神巴菲特。

比起马友友的音乐演绎本身,更让他受到瞩目的,是他对广阔世界里的融汇与碰撞的热情吧;奥巴马之前给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颁奖的时候,这样说道:“比起他对音乐的热情,更瞩目的是,他对公众的热情和善意”



带着音乐和善良,远赴非洲贫瘠土地

在一次去非洲的旅程里,他看见非洲人围着火把又唱又跳,他们为生病的人祈福,为生命歌唱,马友友找到了那份源于人的意义,和学生时代哈佛人类学课程的共鸣,音乐应该为需要它的人奏响。
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音乐的成功不在于演奏的音色多么美,乐器多么了不起,而在于它证明了,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



他说道:“我愿意为70个人演奏,40个人也可以,一个人也没问题,因为只要他从音乐中有所收获,我的付出就值得了。音乐本质上就是一对一的人的交流,只要有人需要它,我就会想办法给予他,音乐是我能给他人的回报。”



首张《丝路》专辑创下全球销售达二十五万张的辉煌记录

马友友主导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从千年的骆驼,商旅,沙漠走过,千年前的丝绸,如今孕化成一张奇特幻妙的音乐网络,从1998年开始构思组成,结合了丝路东西方超过二十个国家最顶尖的音乐家,每一首作品,都代表着乐团成员对于“家”的独特理解与意义,也象征来自巴尔干半岛、中国、加利西亚、印度、伊朗、爱尔兰、日本、叙利亚等地,丰美的音乐文化遗产。



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专访马友友,“丝绸之路”是非营利性的公益乐队,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

“友友很幸运,他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现在他成功了,他也要帮助别人,成名后工作更加辛苦,通常一个人做四到五个人的工作。他就是想帮助别人,回报这个世界,这是他的使命,他对得起上帝给他的恩赐,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友友的姐姐友乘也是这样,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她一边行医,一边与丈夫——古典吉他手麦克.达德普(Michael Dadap)经营儿童交响乐团协会(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帮助儿童发展音乐的天赋,并给他们提供和著名音乐家同台表演的机会。这个非营利组织是友友的父亲马孝骏在1962年创立的。”
“如果儿童交响乐团协会支出有困难,友友都会举办慈善音乐会,为他们募款,分文不取。”卢雅文这样说起女儿和儿子。

03


在沉淀中点燃深情在深情里寻求自由





听完马友友的演奏,乔布斯泪流满面,并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

在已故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秘密葬礼上,马友友也用他的音乐带给了后者安宁;他们在1981年相遇,当时乔布斯在参加阿斯本国际设计大会,马友友则正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乔布斯被马友友追求“纯粹”艺术的精神深深打动,并成为了他的忠粉。据说乔布斯后来自己婚礼时曾邀请马友友去演奏,但马友友当时去外地演出而错过。



若干年后,马友友再次受邀来到乔布斯家,大家围坐客厅,他用1733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演奏了巴赫的曲目,并告诉乔布斯夫妇:“这是我本来希望在你们的婚礼上演奏的曲子。”乔布斯泪流满面,并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



有现场聆听过他音乐会的听友说:他的笑容真的让人觉得友好,放松,他释放出的善意真的把我融化了。
有网友说道: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性格非常温暖的人。如果你有看过他指导学生的视频,真的不像大师班!太朴素至极,或者一些采访,了解他正在做的事,你会...非常想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
也有粉丝说:将近三小时的时间里,我的情绪是完全被他操控的。比如,尽管听他录音无数次,但听到现场的《圣母颂》(指舒伯特那首,当然bwv846垫着的那首ave maria也是经典),还是二度落泪。



似乎是,当对美善的需求达到至高点时,马友友的音乐,总能及时到来。氤氲着白色的气流涌动,在这个始终“和蔼,又温和的人身上,你可以充分地相信,艺术家以及他的音乐,可以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



有网友这样评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能是很多大师都会流露出来的状态,.他奏出音乐的时候,是享受的,自由的,然而他还能将自己的情感毫不吝啬地与我们分享。在我看来,这比他的技术更能征服我。这种善良很重要。



也有业内网友在钢琴世界上评价:反正对于世界上很多像他这样的大师来说,已经不再论水平,而是论个人风格。首先他已经到达了技术的自由王国,而专业的演奏者大部分都会在早年练琴时期就已经跨过了技术门槛,成为追求“音乐”本身。

04

铁打的马友友,流水的美国总统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15308390418526208

一段让人惊呆的60年前的黑白影像,7岁的马友友竟然和半个世纪前那个被刺杀的肯尼迪总统糅合在一个时空里,可谓少年游,剑眉星目,一袭英气扬首。

这是发生在1962年11月29日的一段宝贵的视频影像,画面中,年仅7岁的马友友和姐姐,在一场名为美国艺术盛会的筹款活动中,在卡耐基音乐厅中央舞台,被一代大师伯恩斯坦介绍给现场包括总统肯尼迪夫妇在内的5000多名观众和美国主流社会。



马友友经大师伯恩斯坦亲自主持介绍给现场观众和肯尼迪夫妇。

经此一役,琴声中的友友,犹如少年莫扎特般,肯尼迪总统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包括更早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也成了他的粉丝,全美各界送他“神童”称号,大名鼎鼎的指挥家伯恩斯坦,也成了他日后稳固的合作对象和人生导师。



看到这个黑白片,不由让人“友邦惊诧”,在大家的记忆里,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包括他后来后来遇刺身亡,在包括后来妻子杰奎琳的下嫁希腊船王的世俗故事,已经属于一个资料片时代,在那个岁月如歌的年代里,突然叠加了一个7岁的马友友,一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这是马友友第一次和美国总统结缘。



肯尼迪是历史上最受美国公众喜爱的总统之一,当年夫人杰奎琳的风度也是美国妇孺津津乐道的话题。

籍此以后,成年之后的马友友,似乎和这个国家的总统就职仪式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缘线。
屡次担任总统就职典礼的大提琴演奏家,不知不觉无形之中,见证了白宫60年的权力流转,政事更迁。



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嘉宾,图片中,里根和夫人南希,日本天皇明仁和夫人美智子





1993年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嘉宾

不得不说,美国历届总统对马友友的大提琴始终都心存仰慕,似乎有一种仪式感的天然热情?这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文化景致。每隔四年诞生的美国政治家们,他们雄心勃勃,就职典礼似乎是一场恰似澎湃激情却急促短暂秀场,而当问鼎权利顶峰之后的每一个施政行为,是这个华裔音乐家提琴声的背后,可能会将政治的锋芒和戾气稀释消融一些,或是让世俗权斗意识形态和战争能在意识中抽离民间。



2021年拜登总统就职典礼嘉宾

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比起艺术家惯见的锋芒,马友友始终呈现出一种对文化交流的渴望,以及对人类世界的包容感。来自中国的法国移民,4 岁习琴,3 年后和家人一起搬到纽约,有人说这个移民人身上兼具了法国人的浪漫,中国人的谦逊,以及美国人的奔放;他可以演奏任何音乐,从肖邦到格拉斯,从博切里尼到皮亚佐拉,虽然他最出名的还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他 1997 年录制的第一组曲的序曲是美国有史以来流量最大的古典音乐。



比起他的音乐演绎本身,更让他受到瞩目的,是他对广阔世界里的融汇与碰撞的热情吧;奥巴马之前给 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颁奖的时候,说“比起他对音乐的热情,更瞩目的是,他对公众的热情。”

对于国人而言,马友友也许更能唤起亲切感的一个特质,或许是他是某种程度上,儒家的“中庸”之道。他亲切,随和,即使在情绪鼎沸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尽显平静;当媒体希望从他嘴里得到更有内涵和鲜明的政见表达时,他一贯地省略和从容:“我只是觉得每个公民都有话语权,”然后他又俏皮地说,“我认为巴赫的音乐,可以给特朗普上很好的一课。”

05


天才的缘起





母亲卢雅文在法国巴黎邂逅她的音乐老师马孝骏,在巴黎生下音乐神童马友友和姐姐马友乘,她和丈夫把孩子带到美国纽约,让马友友得以在广阔而自由的舞台上打开无限的发展空间。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接触乐器的学习,并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从小提琴、中提琴过渡到大提琴和钢琴,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父亲马孝骏是民国时期第一批去西方留学的音乐家,师从大师马思聪,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小提琴专业毕业,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出生于香港,中大毕业后从南京远赴巴黎,先后在法国音乐学院及凯撒弗朗克学校修习音乐。精通中西方古典音乐、法语和英语。



当时教育部和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围绕马友友父母回国情况的信函来往(本图及本段局部文字来源澎湃新闻)

不得不说时光造化弄人,在举家移居美国之前,夫妻两原本的理想是回国报效新中国,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院长贺绿汀,正欲为学院“招兵买马”,一心想把正打算回国报效的马孝骏招致麾下,1954年起多次致信中央政府高等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司,申请马孝骏回国,并写到:“关于补助留法学生马孝骏夫妇两人回国路费一事,据称已由钧部拨给三百英镑,唯该生夫妇尚有一个小孩所需路费,约一百英镑。为此报请鉴核,希准予增援此数为祷。”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左倾思潮挟制的时代大潮下,高教部留管司却拒绝了贺绿汀有关为马孝骏夫妇增拨一百英镑路费的请求,贺绿汀不死心,再次致函,就这样时间阴差阳错,这么来回者折腾几回,久拖未解,加之特殊年代对归国留学生误解和造谣,实际最终拒绝,而马孝骏原本欲把个人收藏书籍、乐谱、唱片等多达二十余箱珍贵资料运回国内后即以半数赠于学院,迫于运费和实际困难,在巴黎一心等待归国的夫妇两一年来逐渐心灰意冷,不再提及,并退回三百英镑,就此和祖国诀别。



马孝骏当时在巴黎大学音乐学院做研究生兼薪水拮据,维持家计都成问题。马孝骏只能够用大学津贴,在一栋又残旧又没有电梯的大厦租个房间,更惨的是冬天比往年早来了。事实上,也是在巴黎人记忆中最冷的一年里,我们的大师马友友出生了。可想当时的艰难。



若照十月怀胎计算,马孝骏夫妇决定要这个孩子当是在1954年底,那恰是他们为了一百英镑路费等了整整一年却仍不见转圜的时候。如此想来,马友友的诞生,或许正是这对海外学子与祖国无声的诀别。



和姐姐马友乘在一起,不得不说,家庭教育在起点的重要性

在法国的父母,坚持教马友友和他姐姐听说中文,练习书法,在家只用中文交流。直到马友友5岁前往纽约,他才放弃中文表达。
“当我踏足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大陆时,儿时接受的文化教育和习俗变得那么鲜活,栩栩如生,这里所有的人都讲着我父母讲的话,我感受到一种亲密关系,我渴望了解这里”。成年后的马友友这样描述回国的感受。



1959年,4岁的他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5岁开始在观众面前演出

1962年,举家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7岁的他结识了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介绍给了一代大师伯恩斯坦,在其力推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出席晚会,友友姐弟俩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这场由伯恩斯坦所指挥的演奏会,经过电视转播传遍全美各地。





1969年,14岁的他中学毕业,并且以独奏者的身分,与哈佛雷蒂克里夫乐团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之后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门下学习。
1971年5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大提琴独奏会上,16岁的马友友技惊四座,声名鹊起。
在茱莉亚学院就读了7年之後,成绩名列前茅的马友友却在尚未毕业之前便退学,前往哈佛大学就读和专业无关的人类学。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名,与许多交响乐团一起演奏。



在哈佛的时光片影

1976年马友友于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9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马友友从小就充满了爱心,对他人充满了同情和关爱。这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最重要的东西。



上哈佛时,友友注意到住在同一宿舍楼的一个黑人女生,早上从不吃早饭。有一天,他就买了早餐,用塑胶袋把早餐挂在她宿舍门外的把手上,写了一张字条“吃早餐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第二天,那个女生回覆了马友友一个字条,说“谢谢友友爸爸啦!”卢雅文说,马友友对任何人都是这样关心,不分种族和肤色。



“友友也很有孝心,他的爸爸生病住医院,友友排练完,背着琴到医院,给爸爸弹琴。他爸爸临终前很怕死亡,友友就坐在爸爸的床边,给爸爸讲天国的世界和美好,让爸爸不要害怕,然后又跟爸爸讲小时候跟爸爸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让爸爸开心。”母亲卢雅文回忆过往的事情时,脸上满是温馨。



06

19次斩获格莱美,讲述对生命的感悟


在1982年2月《哈佛》杂志的封面故事中,马友友说:“我的母亲对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她知道什么是美好,她的音乐充满了感情。而我的父亲则偏重理性分析,智慧和技巧。”在音乐方面,父母对马友友的影响缺一不可,好像阴阳和合而成,日月交映成晖,极富感染力。



自1985年首次获得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后,马友友成了格莱美大奖的收割机,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9年,马友友与巴伦波因合作,和中东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在德国威玛演出,同年获得顾尔德奖。



1999年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跨界专辑Soul Of The Tango



2001年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跨界专辑



2012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The Goat Rodeo Session

2017年2月13日,第18次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今年2022年4月5日,马友友与老搭档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推出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泪水中的希望》获得64届格莱美最佳室内乐/小型合奏表演奖。



他合作过的世界上最好的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他合作过的世界艺术大师:指挥家伯恩斯坦、阿巴多、小泽征尔、马泽尔…;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克莱默、帕尔曼、祖克曼…;钢琴大师巴仑波伊姆、伊马努埃尔艾克斯…;小号大师温顿马萨利斯,歌唱家科林戴维斯等等不计其数。



1997年与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老一辈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一起被著名的《留声机》杂志评为年度艺术家。他独创"巴哈灵感",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获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
1997年,香港回归之日,他登台独奏,悠扬欢畅的大提琴声,奏出了中国人的自信,喜悦之情溢满全场。



马友友所使用的1733年和1712年的两把文物级大提琴,总价值超过500万美金。



马友友和小泽征尔合作





和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合作共曲





对非专业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大众最熟悉的应该是马友友为《卧虎藏龙》配乐

2000年,马友友接受李安和谭盾力邀,为《卧虎藏龙》配乐,凭着自己对中国武侠的幻想,,完成了该片的配乐。隔年,《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
谭盾谈到马友友时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马友友一个人,可以将大提琴拉的像胡琴、像二胡、又像马头琴!因为他是天才!

07

人类学的生活实践


我们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内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为对于音乐而言,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部分,“只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出水的山峰,占巨大整体的10%,表面之下的才是真正的音乐”。
创作者需要借助音乐传达的哲学精神和世界观,被埋在深海下,而音乐家们,充当着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或好或坏的翻译者。
“拿到一首乐曲,我习惯性最先去问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或者音乐被创作者写出来的意图。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够理解音乐中不同的情感层次,否则,演奏者就是个使乐器发声的物件,是个匠人,永远成不了音乐家。”



他的音乐,像是在和听众“内心深处的挑拨”,每一个倾听者几乎不受控制就被他带入他的世界,无法拒绝到不能自拔。
随着岁月的沉淀,他自身的修为与个人的经历,和音乐融合的天衣无缝,几乎到了一个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更高境界。尤其是年过60以后,每场音乐会俨然已经超过了技术层面的表达,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精神层面的对话。



1999年,纽约市将曼哈顿东46街与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命名为“马友友路”(Yo-Yo Ma Way)



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音乐人生里 他总在寻找自己的故乡。他踏上丝绸之路,是为了找寻一种音乐,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用自己故乡的方式表达自己,却又能彼此沟通。作为国际顶尖大提琴家,几十年来马友友获奖无数。
有人问他,哪个奖项是自己最想珍藏的,他说:“我最珍视的奖赏,是融入一个和谐的家庭,以及拥有一群挚友。”
人间繁华皆会落尽,阅尽千帆后的友友更明白,最好的良善莫过于此:爱你的故土,拥抱你的朋友。



和妻子吉尔,据说两个人相识于一场派对

1974年,在哈佛大学生的反越战集会上,马友友在吉儿的鼓励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在那个上万人的集会上,他那首优美动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依的《悲惨世界》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和自己父母一样,马友友也收获了一儿一女。



情感甚笃,伉俪情深,谈到妻子,友友说 “我的妻子是哈佛大学的德国文学教师,她不是音乐家,但她是我最好的评论家,也是听我演奏最多的人”



丝绸之路计划,马友友说,中国文化对音乐的诠释非常的特别,反映了音乐在精神领域对人的巨大影响力,这也是我对音乐的看法。

“我一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动机去激励我继续演奏大提琴,小时候,我演奏音乐是因为我生于音乐世家,家人在我身上抱以期望,而且我很容易从演奏乐器而得到快乐。青少年的时候,我把演奏乐器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之后,我演奏音乐是把它作为探索和寻找意义的方式,一种代表个人,群体,不同时代和区域的声音。



最近,音乐已成为我记忆中生活经历,友谊的译码,我也相信这无限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反映。”



“我始终相信,艺术与科学都是哲学的一部分,这些领域实质上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真相的探求。”

马友友的音乐同行,获得过26个格莱美奖的著名歌唱家艾莉森·克劳丝(Alison Krauss)有次说:“能够和马友友的艺术才华相提并论的只有他的善良和慷慨。是神造了马友友,马友友被造出来了,神也就收工了。”



但马友友自己经常说:我在不断的错过中理解着生活。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吴青
实习记者杭熠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http://www.breakfast777.com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6 13:20 , Processed in 0.68217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