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知识储备转换和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训练与听觉塑造;如何表达那些“只可意会”的内在技术模式?
仅以以下观点引出对音乐学习本质的一些思考。
<hr/>
1,钢琴演奏中的手型塑造
在当代钢琴教育中,“手型”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塑造手型的过程中通常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手型是“结果”,而非过程——本质是帮助演奏者建立一个身体力量循环的“通道”,使力量从身体通过大臂-指尖有效而无阻的传导到琴键。而这一过程应以“听觉”作为指导,判断音响的好坏,从而调整触键的角度/深浅;每个人的身体构造,手掌大小各不相同,统一的“模式”型灌输会为日后音色处理埋下巨大隐患。
2,聆听录音的重要性
在成为一名“音乐家”之前,大量聆听唱片,模仿大师的音乐处理,是学习一首新作品的最佳“捷径”;无论当代录音室还是历史唱片,能够录制CD也代表着演奏家对作品演绎的充分自信和高度理解。从唱片中分析作品分句,音色和段落处理,是最简洁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版本的聆听,对比不同演奏家的处理方式也是学习者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聆听不同时期作品也能最直观的帮助音乐学习者了解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创作规律,从而为乐曲精确的处理风格埋下种子!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同的乐器门类殊途同归——为聆听者带来美的享受。学会聆听,是迈入更高阶段学习的钥匙。
3,钢琴演奏中的“协调性”
在我的钢琴课中,我常常跟学生们提到一个词——顺势而行。“势”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一个名词,在其它语言中很难找到与其对应的表达。它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使用它,但又拿不准它的确切含义。当代物理学界将“势”翻译为Potential——潜在的倾向性。
在钢琴演奏中,有无数的横向音阶跑动,这一跑动需要我们的大臂做预先的“判断”和带动,将身体的重心随着音阶方向进行转移;而这一系列的动作组合,需要身体各个部分肌肉的“协调”组织,任何一点的滞怠都会造成音群演奏的不均匀和音色的瑕疵。中央音乐学院凌远教授曾用“内紧外松”来形容演奏者的身体状态——协调性使我们的肌肉不至过于紧绷而声音干瘪,也避免了过度的松弛导致声音虚浮,琴弦震动不充分。在演奏中随时调整关节位置,组织肌肉协调跟随音乐的进行方向“顺势而行”是弹好音色的关键!
4,“力”的重要性
我曾经听过不少学生在大型比赛/考级中的演奏,这些演奏往往识谱准确,演奏流畅,但大多缺乏张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乐曲强弱对比和跑动方面的训练,可在乐曲关键的爆发性乐句中还是缺乏应有的张力。这一问题也曾使我困扰,直到有一天我在国家大剧院听到身材如蛮牛一般的俄罗斯钢琴家丹尼斯·马祖耶夫(Denis·Matsuev)气拔山河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豁然开朗,这是力量的差异!我想一个身材干瘦的钢琴家无论如何也无法奏出像他一样惊涛骇浪般的八度和弦,音乐像怒吼的浪潮一般层层袭来。
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曾说“大声讲话,大声弹琴,大鹏展翅般的演奏”来强调钢琴演奏中力量的重要性。一个人能演奏的最大力度即是他力度幅度的“上限”,而“上限”越高,留给音乐表达的空间幅度就越大(在力度训练时正确的声音亦非常关键)。不少教师(包括我在内),曾为了音色的精美和触键的雕琢而弱化了对力量的重视,现在看来,这一点是很危险的。
5,对演奏“弱”音的一些思考
肖邦曾说,要用“天鹅绒”般的声音来演奏我的音乐。我想相比于“强”,弱音是更难演奏的。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里,个人的主观感受被无限放大,纷繁复杂的和声和灵活的曲式结构促进了对键盘性能探索的极限。音乐力度由贝多芬时期的Pianissmo-Fortissimo拓展到更丰富的层次,钢琴机械制造的巨大进步也带给演奏者在力度上更大的挑战。不少演奏者在演奏“弱音”时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把音弹的过响或太虚!这个分寸是很难拿捏的!当代钢琴教育家普遍强调要“慢下键”来控制音量,而“慢”常常被学生误解为“虚弱”;我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演奏弱音时要像提着一桶水一样“慢慢放下”,过程中力量要贯穿在手臂中,手指触键后“水”不能撒出,以此来作为提示,一个温暖而充满穿透力的“弱音”或许比演奏一个强音还要辛苦十倍。
6,钢琴课进度的安排,和考级
我常常思考如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条件来安排钢琴课的进度和教材,作为一门高度个性化且长战线的课程,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练习时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名学习音乐理论出身的钢琴教师,我很喜欢研究国外的新教材;在这些新教材中挑出一批编配有趣的作品穿插在教学中,往往效果良好。也常拿一些技术程度较好的学生来“练手”,从爵士小品,流行民谣,到四手联弹;我想,在业余钢琴学习者有限的时间里,走一些“弯路”或许会收获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于考级必要性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我认为如果作为一个正在音乐学院附中接受专业音乐教育,每天练琴4小时以上的学习者,考级当然并不重要。而在广大的普及型教育领域,99%的学生还在每天一小时练琴线上苦苦挣扎,阶段性的考级就成了最好的激励手段,考级曲目的选配上也至少能够保证一个学期练习量的“底线”。
<hr/> 钢琴的学习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而这一过程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学经验的意义在于教师将繁杂的音乐技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教师的责任是将一部部庞大精奥的作品抽丝剥茧般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习者了解音乐的构成,内在逻辑和发展手法;而不是增加学习者的恐惧感。我认为音乐的本质和大部分真理一样——简单而发人深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