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若提及古典音乐中最耳熟能详的几位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 弗朗茨(Franz Liszt,1811-1886)应当不会被排除在外。这位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曾师从卡尔·车尔尼练就了超凡的钢琴演奏技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诸如他的即兴以及背谱等演奏方式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曾掀起了一阵波及整个欧洲的狂潮,因此也一度被誉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一生创作了高达700多部音乐作品。或许正是由于“钢琴”的标签太过于显著,以至于远远地盖过了他其它作品的光芒。实际上,李斯特还是一位出色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从他钢琴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交响效果亦可见一斑,他不仅创作了数量不菲的交响音乐作品,还首创了一种名为“交响诗”(Symphonic Poem)的音乐体裁--这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音乐。它是浪漫主义的直接产物,其鼓励了音乐与文学、绘画和戏剧相互联系,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在交响诗中,李斯特意图让这些单乐章的音乐展示出传统交响曲的思想与逻辑,因此他的交响诗往往是一种“具备交响套曲性质”的单乐章奏鸣曲式--即将多乐章的交响曲中各乐章的表现特征浓缩在一个乐章当中。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名为“主题变形”的手法--这种手法以变奏原则作为发展的基础,但不再局限在小范围的主题变奏本身,而是将奏鸣曲甚至是整部多乐章交响曲的各个部分植根于一个主题的变奏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作品有他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诗之冥想》中的诗词所作的交响诗《前奏曲》(Les Preludes) 。
李斯特在《前奏曲》中围绕了“人生是死亡的前奏”这一核心观点进行问答。作品一开始的序奏部分完整地呈示了用于“主题变形”的核心动机,之后的整部作品皆以此为基础作自由变奏式的发展。该音乐亦呈现出一种发问式的特征,似乎是对作品的核心观点提出了疑问。
李斯特《前奏曲》中的核心主题动机
作为一部李斯特独创的“具备交响套曲性质”的单乐章奏鸣曲式作品,其奏鸣曲式的原则体现在诸如三部性的结构以及不可或缺的调性布局等要素上。然而主题的变奏在其音乐发展中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它表现在诸如主/副部主题的呈示、发展与再现等基本结构当中,同时还表现在连接部分等从属结构,使得整部作品又具有显著的变奏曲特点。
此外,呈示部中两个形成对比的主题营造了充分的戏剧冲突,它们承担了类似于交响套曲中第一乐章的作用;到作品中部,又可以先后听到两个速度与性格互不相同的部分,它们承担了类似于慢板乐章和谐谑曲的作用--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斯特添加了一个插部;到再现部时,作品逐渐转向激昂,在完成主题再现的同时也类似于承担快板终曲乐章的作用,更令人称赞的是,李斯特在这一部分使用了倒装再现的手法--即副部先于主部再现,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拱形”的对称结构。
当中各部分的精巧安排,足以体现出李斯特深厚的创作技术。同时,在作品的“最后一次变奏”中,李斯特将主部主题以一种极其辉煌的方式奏出,这似乎也给出了他本人对作品核心问题的答案。
晚年的李斯特
后来李斯特亦将这种创作模式某种程度地应用到了他著名的钢琴音乐当中,如《b小调钢琴奏鸣曲》以及《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种形式对诸如斯美塔那、理查·施特劳斯等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影响深远。
其他曲目推荐:
交响诗《塔索》(Tasso S.96)
交响诗《马捷帕》(Mazeppa S.100)
交响曲《但丁交响曲》(Dante Symphony S.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