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了训练手型的花式发明
孩子学钢琴的第一课,大部分家长都会参与。这一课的内容是如此的重要与新鲜,以至于就算孩子放弃学钢琴多年,依然不能忘却。
我问过好多位家长,钢琴第一课你的记忆是什么?大部分的回答是:“手型很重要,手里要有握个东西的感觉。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到最后我们的手型依然有很大的问题。”
在弹钢琴的过程中,手型确实很重要。同时,也确实不好教。好多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手型就练得走了样。
老师为了把手型讲清楚,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人说感觉像握一个鸡蛋,有人说像握一个网球,还有人说像握一个苹果。
有人还发明了一个手型矫正仪,把它当作入门训练手型的利器。
有人为了训练手指的开度,发明了扩指器。
还有人还发明了虎口矫正器。
……
扩指器
手型矫正仪
虎口矫正器
2。花式手型训练方法只有花
事实上,就算握一个熟的柴鸡蛋,要想同时弹钢琴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手中还要握一个网球或者苹果,只见用来感受手型所握的物体越长越大,好手型却在渐行渐远。
因为弹琴的过程是动态的,手不可能完全固定成一个姿势,握鸡蛋没有用,也握不住,纯属浪费时间。
再看手型矫正仪,要不仔细介绍都能让人当作一双按摩拖鞋;只用余光瞟了一眼那个扩指器,瞬间让我联想到了古代刑具,不禁担心这些设备会把小朋友个个变成“小舒曼”。
小故事
据说,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7岁开始学钢琴,不久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位钢琴家。不到20岁,他的演奏已经得到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可是,他总认为老师的教学进度太慢,为了提高手指触键的灵活性和力度,他甚至在天花板上挂了一根细绳,吊着手指练琴。
后来,由于这些错误的方法,使手指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从此跟钢琴家的理想无缘。
3。有效却不花的训练方法
钢琴弹奏技巧发展到现在,公认的弹琴最科学的手型,就是手自然下垂时的形态。
这时,手指第一、二、三关节都会微微凸出,且相对独立,微微分开,不能是鸭蹼。
其中,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最容易塌陷,一关节塌陷也就是常说的折指。
指尖触键要垂直于琴键,只是一种感觉,要用直角三角形去测量就太过教条。
手臂在自然下垂的时候保持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可一旦在钢琴上弹奏,就会由于弹奏用力的需要造成各种偏差。
所以,应该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会用最自然的状态发力,而且在弹奏中能持续保持这样的状态。
在钢琴教学中,我经常跟学生说,手是弹钢琴最直接的工具,把工具运用好会让你事半功倍。弹钢琴首先要考虑怎么能更好地表达作品,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或音色,用怎样的技巧去实现。
当你弹奏快速而颗粒感强的乐句时,手的形状应该是紧缩的,手指尖的触键面积比较小。
如果你想弹得优美,声音连贯、深邃,那手掌就可以略微打开,手指触键面积相对会大一些,指尖的肉触键也会多一些。
手型和音色的关系很密切,不同音色需要相应的手型来配合。所以,过分强调标准统一的手型,音色只会变得单调,缺乏变化。
练手型目的是成为一个弹出优美音乐的演奏者,而只管手型不管音乐则成了一个手型标准的打字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