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297|回复: 0

为艺术战 一代宗师林风眠照片合集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147

帖子

13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49
发表于 2022-10-4 1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林风眠(1900.11.22-1991.8.12),出生于广东省梅县(古称嘉应州)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取名绍勤,小名称阿勤。又改为绍琼、绍群。读蒙馆时取学名为凤鸣。留学法国后自名风鸣、蜂鸣、风眠。

林风眠自幼喜爱绘画,尊父教临《芥子园画谱》。1908年,用祖父给的零钱买彩票中头等奖,有了读中学和日后留学的部分学费。1911年,初级小学毕业,因继母不同意林风眠上学,林风眠替人家放牛,休学一年。1914年,高级小学三年级肄业,徒步至县城,越级考入省立梅州中学,得美术教师梁伯聪指教。1919年12月,乘邮轮奥德雷纳蓬号(Andre Le Bon)赴法。1920年1月底,抵达马赛,初以半工半读方式补习法文和素描,画过油漆招牌。后在枫丹白露中学补习法文,又转入伍格中学,补习三个月法文,利用空闲时间画石膏像。
<hr/>

梁伯聪(林风眠绘)

梁伯聪先生发现了林风眠的艺术天赋,对他关爱有加。梁老师常常在林风眠的作业上打120分。当时一些同学很好奇地问老师,梁老师说:“你们的画如果能画得和我一样好,就该打100分。他的画比我还好,我就应给120分呢!”

梁伯聪70岁时曾作一副自寿联:“不饮酒,不吸烟,不选茶,不藉补供,七十年健健康康,过尽平民生活;能读书,能写字,能作画,能登讲席,三千士跄跄济济,居然学界师资。”
<hr/>1921年春,林风眠考入法国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木炭人体素描,得院长杨西斯赏识,半年后被推荐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入当时最权威的柯罗蒙教授工作室学习素描、油画人物。受杨西斯先生的启发,到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研究中国雕塑、绘画和陶瓷工艺,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hr/>

杨西斯像

关于杨西斯,林风眠在《回忆与怀念》(原载《新民晚报》1963年2月17日)中写道:

“杨西斯是我最初学习美术的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院长。听说这位浮雕家在未成名时很是贫苦,因此他对一些清寒学生都很同情,也特别加意培养。有一次,他在课堂里看到了我的作品,很为赞赏,于是介绍我到巴黎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油画家柯罗蒙门下学习。当时我在艺术创作上完全沉迷在自然主义的框子里,在柯罗蒙那里学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多大进步。有一天杨西斯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谁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他诚恳地然而也是很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还说:‘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部门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汲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hr/>1926年回国后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担任首任院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塞尔努西博物馆馆长瓦迪默·埃利塞夫在《林风眠画展目录》序言中说:“半个世纪以来,在所有的中国画家中,对西方绘画及技法作出贡献的,林风眠先生当为之冠。毫无疑问,从1928年起,他就认为自己要致力于‘融合东西方精神的谐调理想’。”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林风眠早期创作多为油画,代表作《摸索》、《人道》、《痛苦》等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期主要致力于中国画创新。他一方面继承中国艺术传统,对战国漆器、汉代石刻、六朝壁画、宋代瓷器以及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均有所撷取;一方面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又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所作静物、花鸟、风景、人物,无不气韵生动,情趣盎然,一片生机。出版有论文集《艺术丛论》及画册《林风眠全集》等。
<hr/>

蔡元培(1868.1.11-1940.3.5)
<hr/>林风眠一生以复兴东方艺术为己任,融中西艺术之长,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育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名师巨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hr/>

林风眠家宗谱世系表。

林风眠祖父林维仁为雕刻石匠,父亲林伯恩(字雨农,1922年逝世)承祖业,兼擅绘事。母亲阙阿带,农家出身。

关于祖父,林风眠在《回忆与怀念》(原载《新民晚报》1963年2月17日)中写道:

“我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山区的石匠家庭里,儿时便当上了祖父的小助手。祖父对我非常疼爱,整天叫我守在他身旁,帮着他磨凿子、递榔头;看他在石碑上画图案、刻花样。祖父对我是抱有希望的,他叫我老老实实地继承他的石匠手艺,不要去想那些读书做官的事。他常说:‘你将来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一双手。有了一双手,即使不能为别人做出多大好事,至少自己可以混口饭吃。’他还叫我少穿鞋子,而他自己,无论四季阴晴,都是光着脚板的。他说:‘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祖父已经去世好几十年了,在我脑子里,只能记起他盘着辫子、束着腰带、卷着裤管、光着脚板,成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块上画呀、刻呀的一些模糊的印象,然而他的那些话,却好像被他的凿子给刻进了我的心里一样,永久也磨不掉。”

林风眠的父亲与母亲先后育有一女一子,女儿竹英出生后送人抚养,儿子按村中林氏绍字辈分取家名为绍勤(小名阿勤古,即林风眠)。母亲于1906年被族人送走后,父亲于1907年续娶邱氏,又育有三子三女,并将绍勤改名为绍群。以此统计,林风眠共有兄妹八人,分别为竹英、绍群、菊英、兰英、绍英、梅英、绍惠、绍协。
<hr/>

林风眠 《回忆母亲之手迹》。

关于母亲,林风眠在其1987年亲笔所书的《回忆母亲之手迹》中介绍道:

“母亲是离白宫市比较远的山里人,姓阙(缺),名亚带,中等身材,坚实耐劳的性格,大概老实天真,因些人说她呆蠢。她有美好脸,双眼皮,我的祖父、父亲都单眼皮,像北方的正统汉族,母亲大概是山居的汉族与本地的苗瑶混合的后代……”

林风眠刚生下来时,由于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小,族里的人建议扔掉这个孩子,认为即使留下来也养不活,但母亲舍不得孩子,坚持把林风眠留下来养大。母亲给了林风眠第二次生命,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温柔善良又吃苦耐劳的。但是,林风眠的父亲和祖母对林风眠的母亲不好,老是让她一天到晚的干活,不给她半刻休息的时间。在这种没有爱情的不幸婚姻中,母亲与村里一位染布的男青年发生了私情,被族人知道后受到族规的重罚。母亲被人用绳子绑住在村里游行,用树枝狠狠地鞭打,放山蚂蚁在身上咬,甚至把火水(汽油)浇到身上,要烧死她。后来,林风眠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当时被关在屋子里,不让出来,当时什么都不知道,也没看见这些惨剧,在家突然有一种感觉,突然愤怒疯狂起来,我拿起一把刀,冲出门大叫,我要杀死他们,将来我要把全族的人都杀了。远远地看到了妈妈垂头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夺了我的刀,不要我接近妈妈。我大哭大叫了一顿,他们把我抱回家里。”从此以后,年仅七岁的林风眠和母亲再也没有相见。有的说母亲被族叔卖掉了,有的说被族上的人沉了“猪笼”。林风眠虽自1919年从梅州中学毕业离乡后就再未返回家乡梅州,但一直打听母亲的下落。就任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校长期间,林风眠曾三次派人回家乡找寻母亲的下落,直到最后一次听说母亲已去世才作罢。而一个个出现在他画纸画布上的仕女,都有母亲的影子。林风眠的作品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具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和他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hr/>



1919年,中学时代的林风眠(第一排左五)。

林风眠在读梅州中学期间,组织成立“探骊诗社”,诗友有叶剑英、李金发、林文铮等人。王维、孟浩然、李白和杜甫是林风眠最喜爱的诗人。

“我一九〇〇年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祖父是石匠,父亲继续石匠的职业,做雕刻坟墓石碑等工作,我在幼年受到封建的教育,后进入小学,于一九一八年暑假毕业于梅县省立中学。”

“一九一九年秋来上海,由当时上海的华法教育会介绍,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一九二〇年初,到达法国,曾做过油漆工,后来由在南洋的族人资助进入巴黎国立最高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于一九二五年冬返国。”

——林风眠《在第一看守所写的自述》
写于1971年12月8日

<hr/>

林风眠像(约20世纪20年代)。
<hr/>

林风眠像(约20世纪20年代)。
<hr/>

1920年,初到法国的林风眠(第二排左三)参加枫丹白露中学法文补习班。

这时期,将自己的名字“凤鸣”改为“风眠”。
<hr/>

1923年,林风眠(中)与李金发(左)、林文铮(右)在德国柏林。
<hr/>



1923年,林风眠游学德国时,于一次在银行兑换货币时偶遇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生艾丽丝·冯·罗达(Elise Von Roda)小姐,一见钟情。罗达是德籍奥地利贵族的后裔,父母早逝,虽学化学,但酷爱艺术,父母留给她一架钢琴和一套世界美术全集及许多画册。冬,林风眠偕罗达返法国结婚。1924年秋,罗达在巴黎一家医院分娩时,不幸感染产褥热,生下孩子两个星期后去世,在罗达去世三个月后婴儿 ( 子 ) 也随之夭折。虽然林风眠后来再婚,但他对罗达依然怀念如初,久久不能忘怀,直至在晚年独居香港的卧室里,还挂着罗达的遗像。
<hr/>



1924年2月,在巴黎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林风眠等十人为筹备委员。5月21日,展览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揭幕。林风眠42幅作品参展,是出品最多的画家。其间,识蔡元培。蔡元培对其作品甚为赏识。图为筹备委员会合影,其中倒数第二排右三为林风眠。
<hr/>

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
<hr/>

1924年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宣传海报。
<hr/>

1925年4月18日,林风眠与法籍女士第戒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爱丽斯·法当(Alice Vattant)小姐结婚。1925年冬,偕同妻子回国。他们之间聚少离多。1956年,妻子带着女儿、女婿移居巴西,直到1978年3月,即22年后,他们夫妻才在巴西再次相见。图为林风眠与第二任妻子爱丽斯在故居内。


在艾丽丝·冯·罗达和爱丽斯·法当之前,林风眠曾与童养媳李带英有过事实婚姻。1956年,李金发撰写《林风眠与我》一文介绍:林风眠中学时代就有一个老婆,幸得没有生育什么儿女……刘世敏著的《林风眠》亦介绍:凤鸣是长孙,爷爷视为掌上明珠。爷爷担心家境贫寒,孙子长大后无法成亲,就在凤鸣8岁那年从邻村领来一个比他大3岁的小姑娘童养媳。在凤鸣14岁考上梅州中学那年,由爷爷做主,择个良辰吉日,为他圆了房……这便是林风眠所谓的第一次婚姻。不过,1919年林风眠留法后,立志复兴中国艺术,为不让童养媳当“隔山讨”(大意为留守空房),曾写信让其改嫁,来信被祖母压了一年多,被李带英获悉后才改嫁到邻村的。

<hr/>

1926年回国初期的林风眠。
<hr/>

林风眠像(约1926年)。
<hr/>



1926年3月5日,林风眠正式出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掌门人。图为1926年暑期,林风眠与学生李苦禅等在校园合影。

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创建;1922年,改名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部分资源)改建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艺术专科学校(部分资源)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hr/>

1926年夏,林风眠(前排左五)与萧友梅(前排左六)、冼星海(后排左六)等人合影。
<hr/>

1927年,林风眠组织发起“北京艺术大会”,他为艺术大会制定的宗旨为“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化”。(右二为林风眠)。
<hr/>

1927年,林风眠(前排正中)离任前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影。

<hr/>

1927年,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暨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林风眠应蔡元培之聘,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hr/>

《艺术教育委员会会议记》,载1927年11月28日《申报》。
<hr/>



林风眠像(1928年)。
<hr/>

1928年元旦,林风眠(前排右三)、王代之(前排左三)等在南京举办美术作品展合影。
<hr/>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图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hr/>













《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提,载《大学院公报》1928年2月第1年第2期。
<hr/>

1928年3月,蔡元培、林风眠选址杭州西湖,创建国立艺术院,林风眠为首任院长兼教授。

“民十七之春,国立艺术院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时,那时的大学院院长蔡孑民先生,有这样几句话:‘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然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此地设立艺术院。’”

——林风眠《美术的杭州》
原载《时事新报》1932年浙江建设运动特刊
<hr/>

学校平面图。
<hr/>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正式开课;4月9日补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出席。图为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谈及国立艺术院补行开学式一事。

国立艺术院于1929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hr/>

《艺术院开学典礼纪》,载1928年4月11日《申报》。
<hr/>

1928年,国立艺术院院友录。
<hr/>









1928年6月19日,大学院公布《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载《大学院公报》1928年8月第1年第8期。《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国立艺术院的三大宗旨:(一)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倡导艺术运动;(三)促进社会美育。
<hr/>

1928年,国立艺术院旧址校门。
<hr/>





1928 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合影。
<hr/>



1929年,孤山罗苑校址。
<hr/>



1929年,蔡元培书“国立艺术院”校碑。
<hr/>

国立艺专时期校徽。
<hr/>

20世纪30年代,国立杭州艺专时期校歌。
<hr/>

1928年,《亚波罗》创刊号封面。

《亚波罗》创于1928年10月,终于1936年10月,初为半月刊,自1929年第六期起改为月刊,又自1932第十期起改为双月刊,共出17期。
<hr/>

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院期间,创办“艺术运动社”,形成了一个囊括全国精英的艺术群体,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宣言,图为包含“建院四句教”的国立艺术院信笺。
<hr/>

1928年8月,林风眠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力主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图为1929年林风眠在艺术运动社上海展览现场。
<hr/>

《艺术运动社宣言》,载1929年《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特刊》。
<hr/>

1929年,西湖艺专艺术运动社成员合影,右起:院长林风眠、讲师王子云、教务长林文铮、助教陈盛铎、讲师李朴园、职员林楚谦、讲师卢章耀、教授李树化、助教赵人麐、教授潘天寿、院秘书侯慕彝、教授李超士。前排:蔡威廉(女)、教授文志新(女)、助教刘文加(女)。后排:助教袁尉宸、助教房品章。
<hr/>

1929年,林风眠与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的职员合影。
<hr/>

1929年下半年,国立艺术院部分师生在校舍一角哈同花园合影。
<hr/>

林风眠(左2)与艺术运动社成员合影。
<hr/>

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中右1)、林文铮、潘天寿(后排左一)、李超士、蔡威廉、李苦禅等国立杭州艺专师生合影。
<hr/>

20世纪30年代,侯慕彝(右起)与国立杭州艺专同仁赵人麟、李朴园、林风眠、雷圭元合影。
<hr/>

1930年,回国留法学生在杭州合影(杭州国立艺专教学人员),其中梅州人有林文铮(一排右三)、杨士达(一排右二)、林风眠(二排右一)、李树化(二排左二)。此外还有蔡元培长女蔡威廉(一排左三,林文铮妻子)。
<hr/>

林风眠(左)与林文铮(中)、吴大羽(右)合影。
<hr/>

1930年暑期,应日本文部省之邀,林风眠与潘天寿等人考察日本高等艺术教育,并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举办国立杭州艺专教师作品展“中华民国国立西湖艺展”。图为赴日考察团第一组人员林风眠、斋藤佳三、王子云、袁尉宸四人先行前往,原定计划6月25日自上海启程,后因轮船故障,推迟数日,直至30日才抵东京。

<hr/>

左起:王子云、林风眠、斋藤佳三。
<hr/>

1930年,抵达东京站的林风眠一行与横山大观夫妇合影,左起为横山大观夫妇、斋藤佳三、林风眠、林文铮、王子云。
<hr/>

1930年,西湖艺术院代表团抵日本东京车站,林风眠(前右二)、王子云(前右一)与前来迎接的日本画家横山大观夫妇合影。
<hr/>

1930年,国立西湖艺术院代表团一行在日本画家斋藤佳三家宴上,左一王子云,左三潘天寿,右二林风眠。客人服装图案为主人设计。
<hr/>

斋藤佳三

斋藤佳三(1887-1955),日本秋田县由利郡矢岛町人,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工艺美术家、综合艺术家。1913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后赴德国进入柏林工艺美术学校,专攻构成美学。1917年参与创立日本意匠协会。1919年任教于东京美术学校,讲授工艺制作法、意匠学及服饰学。1929年赴中国受聘国立艺术院教授与图案系主任。1934年任东京图案专门学院院长。著有《国民服之考案》等著作。斋藤将东西方的设计与教育理念调和并包,对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的国际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hr/>

1930年,国立西湖艺术院代表团赴日举办展览期间合影。左起:林风眠、李风白、袁尉宸、潘天寿、李树化、王子云。
<hr/>



1932年3月,国立杭州艺专入学证。
<hr/>

1933年,蔡元培题词“技进乎道”,载《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
<hr/>

1933年,成立木铃木刻社。图为木铃木刻集封面。
<hr/>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初版一册,封面左上角有林风眠钢笔签赠字迹,虽有漫漶,但可见明显的三十年代书写风格,为不可多得研究早年国立艺专的珍贵史料。书中主要为国立艺专初创时的学校简介,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学校插图、校歌、校历学历、学校沿革、组织大纲、职员一览表以及同学录等。
<hr/>

林风眠写给蔡元培的信。
<hr/>

1936年,林风眠带领杭州国立艺专教师们到超山郊游并凭吊吴昌硕墓(前排左起为林风眠、妻子爱丽斯、女儿林蒂娜)。
<hr/>

林风眠(前排右三)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艺术运动社部分成员在超山合影。
<hr/>



1936年,林风眠与妻子爱丽斯、女儿林蒂娜。
<hr/>

爱丽斯·法当像。
<hr/>

林风眠像(约1936年) 。
<hr/>

1937年7月31日,由林风眠签发的李树化聘任书。
<hr/>

1938年,国立艺专部分师生在沅陵惜别林风眠校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林风眠通知在法国探亲的夫人和女儿返国,并在上海法租界安排了他们的住所。11月5日,日军登录杭州湾。林风眠抛下自己的作品什物,急率杭州艺专师生二百余人向内地迁徙。

1938年2月,国立杭州艺专经湖南常德,迁赴沅陵。3月,奉命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由于迁校、经费、学潮诸问题,辞职离校。
<hr/>

昆明呈贡县安江村,1939年国立艺专曾迁居此地。
<hr/>

国立艺专抗战时期西迁图。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杭州危急。杭州艺专全校师生内迁。经浙江诸暨,于江西贵溪上课一月,即放寒假。学校复转湖南长沙、沅陵。
<hr/>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播迁图。
<hr/>

1938年,林风眠(左一)与李树化、珍妮在湖南沅陵家中合照。
<hr/>

1938年,林风眠书写的“为艺术战”。

<hr/>

1939年,林风眠由上海辗转到重庆。1940年,林风眠开始隐居重庆嘉陵江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潜心创作。
<hr/>

1978年,林风眠在蔡元培墓前祭奠。

1940年3月5日,一代教育泰斗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当时,在重庆的各界人士都举行了悼念活动,但是竟无人将这一噩耗告诉独居长江南岸的林风眠。40年后,林风眠才来到蔡元培的墓前含泪献上了一束迟到的鲜花。
<hr/>



1945年,教育部令国立艺专全体复员杭州文件,并设杭州为永久校址。1946年3月初,国立艺专迁回杭州;8月,艺专第一批师生到达杭州;10月择国庆双日节,国立艺专在杭正式复员开学。图为国立艺专复员文件。

1946年抗战胜利后,林风眠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复员返杭州,继续任教。林风眠抛弃了所有行李,只带了几十公斤未托裱的画回到了杭州,然而抗战期间,他的别墅成了日军的兵营,几幅巨幅油画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布条。
<hr/>



1947年冬,林风眠(后左)、无名氏(前右)和赵无极一家在杭州西湖之畔葛岭,以及无名氏亲笔写的文字说明。
<hr/>

赵无极与林风眠和朋友在杭州自家的花园。
<hr/>





1950年,林风眠在杭州玉泉寓所。
<hr/>

1950年,林风眠在杭州玉泉寓所。
<hr/>





1950年,林风眠在杭州玉泉寓所。林风眠特别钟爱宋瓷,其寓所可见不少瓷器的摆设。
<hr/>

林风眠与无名氏。
<hr/>

林风眠像(约1950年)。
<hr/>

林风眠第二任妻子爱丽斯·法当像(约20世纪50年代初)。1982年6月13日,在巴西逝世。
<hr/>

林风眠女儿林蒂娜像(约20世纪50年代初)。1927年8月26日出生,2008年2月18日逝世于巴西。
<hr/>

1950年,庞薰琹、江丰、凌环如、林风眠(右3)、关良、苏天赐等一起下乡写生。
<hr/>

1950年,林风眠在候车。
<hr/>

1950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图为部分教师合影(右起:雷圭元、倪贻德、郑野夫、莫朴、林风眠、张漾兮、江丰、刘开渠、庞熏琹、朱金楼)。

<hr/>

1951年,林风眠移居上海南昌路53号,闭门埋首作画,继续以“我入地狱”精神探索艺术。图为约20世纪50年代初,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画室。
<hr/>



1954年4月,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合影。第一排自左至右第13位为林风眠。
<hr/>

林风眠和义女冯叶。

1956年,林风眠夫人、女儿、女婿(奥地利人)获准离沪出国,定居巴西。此后林风眠退去上海南昌路楼下住房,独家二楼。识建筑家冯纪忠一家。认冯氏三岁女儿冯叶为义女。
<hr/>

1950年代初,同济大学前建筑系主任冯纪忠教授一家,妻子席素华和女儿冯叶都拜林风眠为师学画,与林往来甚密,成为林画的主要收藏方。
<hr/>

此为1954至1956年间,林风眠就创作《瓶花》、《鱼鹰》等,与上海人美签订之合同及相关材料,并有该社吕蒙社长及王文秋、马仰峯等编辑批注。当时,林风眠被迫辞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职,蛰居上海,埋头创作。
<hr/>

1958年,李咏森和夫人邵静云、陈秋草、林风眠、关良在上海郊区写生。
<hr/>

20世纪60年代,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
<hr/>

1960年冬,林风眠(右)与学生潘其鎏在上海旧居。
<hr/>

1962年,左起依次是张乐平、颜文梁、贺天健、丰子恺、林风眠、张充仁。分辨起来,众人手下的卷子该是上海博物馆藏孙位《高逸图》。
<hr/>

1962年,上海市第二届文代大会第一次筹委会议签名页。贺天健、魏金枝、何公超、文汇报、梁廉森、蒋月泉、丁正铎、陈虞孙、林风眠、李俊民、周信芳、芦芒、杨进、丁善德、周小燕、黄贻钧、钱君匋、赵家璧、金石声、吕复、方行、罗稷南、于丁、丰子恺、巴金、孔罗荪、顾少白、黎锦晖、胡万春、刘大杰、姜彬、魏鹤龄、谭抒真、曹兴华、颜文梁、周煦良、熊佛西、俞振飞等,及与会工作人员签名。
<hr/>

林风眠与潘其鎏之子潘文在上海旧居。
<hr/>

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复兴公园。
<hr/>

1963年,林风眠与潘其鎏在上海复兴公园。
<hr/>

1963年,林风眠与潘其鎏袁湘文夫妇在上海复兴公园。
<hr/>

林风眠与袁湘文、潘文合影。
<hr/>

林风眠与袁湘文、潘文合影。
<hr/>

林风眠像。
<hr/>

林风眠与袁湘文合影。
<hr/>









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
<hr/>

林风眠像。
<hr/>



1963年夏,林风眠和冯叶、王泽良同游浙江普陀山。
<hr/>

1963年秋,杨乐兰夫妇于上海为林风眠与作品合照。
<hr/>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政治高压下,林风眠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上千幅作品。图为林风眠居所上海南昌路53号二楼抽水马桶旧照。被逼无奈的林风眠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

1966年9月2日,林风眠被红卫兵抄家。

1968年8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将林风眠拘留到第一看守所。在看守所受尽非人折磨。学生席素华每月送简单的生活用品。

1971年,林风眠在狱中写诗二首:

(一)

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墨尺夜眠迟。
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
犹忆青丝魂已断,谁知白发共难期。
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

(二)

一夜西风,铁窗寒透。
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
铁锁锒铛,幢幢鬼影,
瘦骨成堆,问苍天所为何来!

云淡天清,明月日圆,
两地相思,共诉婵娟。
相见梦魂中,凄苦总无言。
说不尽悲欢离合,恶浪同归。
吹不散深情似海,看天边明月,
永照人间。

1972年12月,周恩来过问上海市公安局,凡无确凿证据的被拘留者,应予以释放。林风眠以“教育释放”之名获释。

1973年,释放后,人事关系交至中国上海画院,每月由画院发100元工资。因身体极度虚弱,在家休养。

1974年,“四人帮”在北京、上海掀起批“黑画”风。林风眠风景画《山区》被定为“黑画”,本人被诬陷为“黑画家”,在上海报纸杂志上不点名地批判。
<hr/>

20世纪70年代,林风眠与冯叶、席素华。
<hr/>

1973年秋,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
<hr/>

1977年,林风眠在上海中国画院作画。
<hr/>

林风眠在画瓷盘。
<hr/>

1977年,林风眠出狱后参加的一次赛画会,据说是他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hr/>

十年浩劫结束,林风眠(右二)与上海老艺术家一起赴吴淞口游览(约1977年)。
<hr/>

1977年,林风眠与学生朱怀新在上海南昌路寓所合影。
<hr/>

1977年,经叶剑英(林风眠中学校友)批示,林风眠可以出国探亲,赴香港前与前来送行的潘其鎏合影。
<hr/>

林风眠与潘其鎏袁湘文夫妇合影。
<hr/>

1977年10月27日,林风眠写给潘其鎏、袁湘文的信。
<hr/>

林风眠写给袁湘文的信。
<hr/>

林风眠像。
<hr/>

林风眠(右)与黄笃维合影于广州华南植物园。
<hr/>

林风眠像。

<hr/>

20世纪70年代,林风眠、傅聪(傅雷之子)、赖少其等人合影于香港。
<hr/>

林风眠与赖少其夫妇在香港合影。
<hr/>

左起:傅聪、林风眠、罗孚。
<hr/>



1977年,林风眠与罗孚在香港弥敦道寓所。

1977 年,林风眠被获准出国探亲,并从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林风眠只身一人在香港度过了孤独的14年。
<hr/>

林风眠像。
<hr/>

林风眠与金碧芬在香港。
<hr/>

1978年,林风眠在香港九龙弥敦道中侨国货公司顶楼寓所作画。
<hr/>

1978年3月1日,林风眠(左6)离港前与吴棣榕(左2)等人合影。
<hr/>

林风眠(右)与关良在香港醉红楼合影。
<hr/>

1978年3月2日,林风眠由港赴巴西探亲。分离22年始得与家人见面,悲喜交加。4月27日返港。同年,义女冯叶由上海到港。图为林风眠与妻子爱丽丝、外孙Gerald Markowitz在巴西。
<hr/>

林风眠与妻子爱丽丝、女儿林蒂娜、外孙Gerald Markowitz合影。
<hr/>

1979年,林风眠在法国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
<hr/>

20世纪70年代末,林风眠到法国办画展时与李丹妮合影。
<hr/>

20世纪70年代末,林风眠到法国办画展时与李丹妮和相关人员合影。
<hr/>

20世纪70年代末,林风眠到法国办画展时与李丹妮和相关人员合影。
<hr/>

1979年,林风眠在法国举行画展时到里昂看望李树化,左起李树化、林风眠、李丹妮、珍妮。

1979年9月4日,应法国外交部之邀,林风眠由港动身去巴黎举办画展。9月21日至10月28日,“林风眠画展”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展出林风眠从1927年至1978年创作的80幅作品,包括花鸟、静物、仕女、戏剧、风景等题材。
<hr/>

1979年,林风眠在母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1979年9月24日,法国政府特地为林风眠安排参观访问他留法的母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受到院长缪西与教务主任等人的欢迎。
<hr/>

林风眠(右)。
<hr/>

20世纪70年代末,林风眠在家中。
<hr/>

1979年,林风眠写给黄蒙田的信。
<hr/>

1979年5月29日,林风眠在香港会见原国立艺专学生、台湾画家席德进,并参观席氏画展。

1981年8月3日,学生席德进在台北逝世,林风眠写《老老实实做人 诚诚恳恳画画》一文以表怀念,该文发表于台北《雄狮美术》1981年第9期。
<hr/>

1980年,林风眠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参观展览并与学生们座谈,右为高美庆。
<hr/>

20世纪80年代,林风眠(右)与朱屺瞻在香港。
<hr/>

20世纪80年代,林风眠在香港中华文化中心黄苗子、郁风画展上。

<hr/>

林风眠与黄苗子郁风夫妇。
<hr/>

林风眠(左)。
<hr/>

1981年,林风眠与夫人爱丽斯·法当、义女冯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
<hr/>

林风眠访问巴西时与其女林蒂娜、外孙Gerald Markowitz合影。

1979年12月,林风眠由巴黎赴巴西探亲。1980年春,由巴西返回香港。
1981年,义女冯叶陪同赴巴西探亲。
1983年1月,赴巴西探亲。
<hr/>

林风眠(中)与冯叶(右1)等合影。

<hr/>

20世纪80年代,林风眠在香港与李丹妮合影。
<hr/>

20世纪80年代,林风眠在香港与李丹妮合影。
<hr/>

20世纪80年代,林风眠在香港与李丹妮合影。
<hr/>

1982年10月,沈柔坚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林风眠题写展标“沈柔坚画展”。
<hr/>

沈柔坚、王慕兰与林风眠、冯叶在《沈柔坚画展》开幕式上合影。
<hr/>

1982年,林风眠写给吴羊璧的信。
<hr/>

1984年,林风眠赴日本东京参加“冯叶画展”。
<hr/>

1984年,林风眠为冯叶画展题字。
<hr/>

林风眠像。
<hr/>

林风眠像(1986年)。
<hr/>

1986年,林风眠应日本西武集团之邀在东京举办画展。图为林风眠与傅抱石之女傅益瑶在宋之光 (原驻日大使)东京寓所合影。

<hr/>

1986年夏,冯叶、林风眠(左二)、孙城曾、黄开万在香港中华总商会。
<hr/>



1986年,林风眠与程十发。

<hr/>

1987年6月30日,林风眠与苏立文吴环夫妇在香港太古城合影。
<hr/>

1987年9月,林风眠与学生吴冠中在香港寓所合影。
<hr/>

林风眠像。
<hr/>

1987年10月,林风眠与苏天赐在香港寓所合影。
<hr/>

1988年,林风眠为浙江美术学院创建六十周年题词“永葆青春”。
<hr/>

1989年10月5日,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庆祝林风眠90寿辰,并举办回顾展,展出作品90幅。在台北期间,与原国立艺专学生李霖灿等人会面。特地登门拜访了当年在北京为他讲过公道话的张学良将军。图为林风眠在台湾与原国立北平、杭州艺专学生合影。
<hr/>

1990年,林风眠在台湾。
<hr/>

左起:冯叶、吴棣榕、林风眠、林汝祥(林风眠的堂弟)。
<hr/>





1990年,林风眠与吴冠中在香港太古城寓所合影。
<hr/>

1990年,林风眠(左)与吴冠中在香港太古城寓所合影。
<hr/>

1990年,林风眠(中)与吴冠中、冯叶在香港太古城寓所合影。
<hr/>

1990年6月,林风眠与冯叶在香港太古城。

<hr/>



1990年,林风眠在香港太古城寓所书房。
<hr/>

林风眠九十岁在香港太古城公寓作画。
<hr/>

林风眠(右一)。
<hr/>

1990年,应日本西武集团之邀,再次赴东京举办个展。图为林风眠在日本东京西武画展展厅。
<hr/>

林风眠(第一排中)。
<hr/>

1990年,林风眠接受日本NHK电视台访谈现场照。
<hr/>

1991年3月22日,台湾授予林风眠文艺金质奖章及美术特别贡献奖。
<hr/>

晚年的林风眠。
<hr/>



晚年的林风眠。
<hr/>

1991年6月,林风眠与侄女林素玲夫妇在香港家中合影。

1991年8月12日上午10时,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等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终年91岁。

<hr/>

2012年,林风眠唯一的外孙杰拉德·马科维茨(Gerald Markowitz)在上海。

Gerald先生1959年5月11日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州,是林风眠的女儿林蒂娜与奥地利女婿卡尔曼的独生子。
<hr/>

Gerald Markowitz和柳和清合影。
<hr/>

Gerald Markowitz参观外祖父林风眠生前在上海南昌路53号的故居。

<hr/>

林风眠常用印章。

<hr/>

梅州中学旧影。

梅州中学创建于1904年,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是创办人之一。1912年由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务本中学堂、梅东中学整合并改组为公立梅州中学。1921年改称省立第五中学。1949年改为广东梅州中学。学校培养了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培养了黄琪翔、谢晋元等40多位将军,培养了李国豪、江欢成、张楚汉、廖万清等8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培养了杨泰芳、杨资元、古大存等50多位厅级以上干部,培养了林风眠、李金发、林文铮等600多位教授级专家学者以及黎次珊、利青等大批著名的企业家。
<hr/>









林风眠生前在梅州的故居。

门前有横匾“敦裕居”以及林风眠父亲林伯恩题写的门联“敦崇礼义,裕荫裔孙”。

林风眠自1919年赴法国留学至晚年旅居香港,生前从未回过家乡。但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眷恋,据其亲人说,直至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我要回家”。

<hr/>



林风眠生前在杭州西湖的故居。

杭州林风眠旧居位于杭州市灵隐路3号(植物园山门北侧),建筑面积266平方米,1934年由林风眠按法式风格自己设计建造,一直住到1951年才离杭赴沪,前后在此生活了近17年。
<hr/>



林风眠生前在上海南昌路53号的故居。

林风眠1951年移居上海,直至1977年迁居香港,前后在此生活了将近26年。

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在香港去世,骨灰原安厝在香港歌连臣火葬场慎终堂7楼,2013年1月从香港迁移往上海青浦区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枕霞园。


参考文献
[1] 郑晓慧,侯琳琦.林风眠绘画鉴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 郑重.画未了:林风眠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林勇军.林风眠家世新探[J].中国美术,2018,(5):56-61.
[4] 林勇军.丹青流绪远 南国观风来——中国美院早期梅州籍教职员梳理[N].梅州日报,2021-5-15(5).
[5] 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6] 徐宗帅,孙孺.1930年的林风眠与赴日考察团[J].中国美术,2021,(03):42-49.
[7] 周小英.亚波罗的艺术精神 纪念《亚波罗》八十五周年[J].新美术,2013,34(09):6-14.
[8] CCTV-10科教频道.《人物》 20150206 百年巨匠 林风眠.
[9] 央视网.《华夏》 20150530 百年巨匠·林风眠.
[10] 央视网.《回家》 20170712 林风眠 孤帆远影.
[11]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12] 中国美术学院官微.
[13]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官微.
[14] 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官微.
[15] 梅州中学官网.
[16] 上海中国画院官微.
打赏鼓励一下!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5 02:28 , Processed in 0.89811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