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0-12 2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好回答又不好回答的问题。可大可小的问题。
抛砖引玉等比我更厉害的人来回答吧。
首先为什么一个调调一听就感觉像中国曲子。
中国民族调式的特色是5声调式,你可以理解为本来需要7个音组成音阶,即do re mi fa so la si。但在中国民族调式中。这个音阶中缺少fa和si。只留下do re mi so la5个音。所以叫5声调式。
如果你音准好,你唱一下,如果你音准不好,你找个钢琴弹一下这5个音,你一弹听起来就很中国风。
不妨从流行乐的角度先来说一下吧。周董喜欢中国风,有许多中国风的歌曲,我们随便放一个青花瓷。
在简谱中,4,7两个数字对应的就是fa和si,也就是中国五声调式中缺少的两个音。在青花瓷这首中国风流行曲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个4或者7。所以他听起来就很中国风。
你所举的黄河协奏曲。其主要旋律段落简谱为。
(老师这个曲子又有4又有7,那为什么还像中国风呢?)
首先中国是有七声调式的,分别叫清乐,雅乐和燕乐。你可以理解为,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只是构成的音不太一样。
清乐与自然大调构成音结构一致,只是在七声清乐调式中,fa和si是作为偏音存在的。而在自然大调中,这两个音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偏音:指极少出现,即便出现也极少出现在正拍或者强拍的音。
回到黄河的谱子,但是如果你对比一下其他的音,你会发现4和7出现的少之又少。除了出现的非常少,你还会发现他们都处于不太重要的位置。至于什么叫重要的位置。这个,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出现在每个小节的第一个音,没有出现在长拍,或者没有出现在切分节奏中最长的那个音符。至于什么叫切分节奏,抱歉,是我说的太复杂了。
钢琴曲方面呢?中国歌曲水草舞,其主旋律是53232326 12121213 56565651 34343436 12121213 565656535。
看不懂无所谓,你只需要发现,这个句子没有7。而4也仅仅只是出现在辅助3的位置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3906988196261888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333906988196261888
为了方便理解,我录了个视频。为了方便理解,我将原曲转到了C调上。好让您知道我弹了哪些音,有没有fa或者si。
再通俗一点,你看钢琴的黑键排列,那就是非常标准的中国五声调式。有一个说法是,只要你只弹黑键,你不管咋弹都好听。如果你真的只弹黑键,从两个黑键一组的那个上方音开始弹下来。很棒,那就是著名的沧海一声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肖邦的黑键练习曲,也挺中国风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3907791296786432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333907791296786432
说到这里题主应该已经大概了解了,为什么有的曲子听起来就很中国风。
插个题外话,日本民族调式也是五声调式,只是少的音跟咱们不一样,日本是少re so只留do mi fa la si。如果你快速的弹奏这五个音,好的,浓浓的和风忍者味就来了。风靡一时的游戏水果忍者当时的背景音乐,就用了这个元素。汪笠三先生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中也大量运用了日本的五声调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3908548494376960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333908548494376960
(哦用一只手举着ipad是真的没办法弹琴的)
好了大概回答完音调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简单说说音响效果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比民族乐器,大概我们国家没怕过谁。中国许多的歌曲早期就是用这些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作曲家在创作这些民族音乐的时候,苦思冥想如何模仿那种民族乐器的声音。在本着这个目的创作的过程中,伟大的作曲家们为钢琴创作了非常多的音响效果。这些音响效果能让你联系其某个听过的民乐,然后自动联系上,中国风这三个字。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3911261009629184
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333911261009629184
比如这个例子。《涛声》我觉得结尾这个段落就非常像敲钟,是那种有音高的钟,是不是叫编钟来着。。。(抱歉我中国音乐史的课实在是打着酱油上完的)。同样的例子,比如王建中老师在改编唢呐曲《百鸟朝凤》。还有琵琶曲《夕阳箫鼓》,或者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你会更熟悉一些。钢琴曲《梅花三弄》呢?是改编自古琴的。《牧童短笛》应该不用我多说。
除此之外,戏曲在中国音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上述提到的《百鸟朝凤》其实就引用了豫剧中的形式,更明显的例子还有张朝老师的《皮黄》。虽然我们可能都没正儿八经听过多少戏曲,但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会让你对类似旋律产生极大的共鸣。所以,当你听《皮黄》时,你可能会觉得你就正在欣赏一部京剧。
接下来是节奏。
与西方钢琴音乐相对规整的节奏相比,中国的曲子节奏是相对自由的。
这依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受到了戏剧的影响。戏剧中的唱段节奏较为自由,且为了凸显戏剧效果,经常会用急促的节奏型凸显紧张的氛围。所以改编后的钢琴曲,也会有这个影子。如果你硬要我举个例子,请欣赏QQ斗地主背景音乐。
虽然不是钢琴曲,反正随时也可以被改编成钢琴曲。
顺带一提,其旋律为561556535 112165 66561212356532。也没有4和7。现在太晚了,我就不在钢琴上示范了。
西方音乐的节奏,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将就一个规整,因为那时候的作曲讲究一个对胃口,不是,对味。。。。
对!位!什么破输入法。
古典主义的音乐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部分作曲手法,所以整体来说也很规整。到了浪漫派,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大部分的作曲家。。。也还是很规整。现代派咱不提。
所以综上所述,即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在这黄土地生活了几十年,他们依然能够轻松的分辨大多数的音乐,哪怕只是说一句,诶?还挺有中国风的。
一点个人见解
中国曲子和外国曲子我都喜欢弹。在我弹的众多曲子中,我发觉演奏中国曲子的时候,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意境是一个听起来很玄的东西,我们无法说,中国钢琴曲很有意境,而外国曲子没有。这是绝对错误的。
但首先,中国钢琴曲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比如《夕阳箫鼓》,前文提到实际上改编自《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你根本不用听,看完这段文字,是不是意境就来了。
《彩云追月》也有自己的意境啊。
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延绵无边意境,我的相思泪已干。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阴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呼唤,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在堂前。
一副诗情画意就在我们面前展开。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涛声》没有意境吗?钢琴曲《白毛女》没有意境吗?钢琴曲《巴蜀之画》没有意境吗?
每一首中国钢琴曲的背后,也许都藏着一方思念,一段故事,或凄美悲凉,或春风得意,当我们对这些背后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时候,演奏它们,或者单纯的听别人演奏的时候,大脑会不会自动把这些信息变成对一首乐曲所谓的意境的理解呢??中国山水画,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呢?
这个问题我是不太敢回答的。而且我也不认为外国曲子没有意境(防杠!)
完
我呢,只是来抛个砖,至于曲式结构的不同,说句实话,很多曲式很多结构我们的作品也有。但要说非常细致的对比结构或者和声,要请真正的大神来块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