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烧友买古典音乐CD的习惯是:买几张小提琴曲,钢琴独奏曲也难买一张。后者想要打动听者,对音响系统的要求更高。
提琴属拉弦乐器,弦乐需美。
钢琴归击弦乐器,黑白求真。 提琴制作有众多的艺术成份,弦乐对重播的音箱亦有感性要求。第一关弦乐篇里,播弦乐出色的音箱与提琴制作工艺类似,讲究箱体共鸣,箱内每个零件的质感都起决定性作用。
钢琴被称作“乐器之王”,组成钢琴的零件大小合共近万个,复杂的结构令钢琴制作呈现系统工程特性。钢琴远比提琴的能量大、音域宽。能重播钢琴曲出彩的音箱,要求偏理性、精准、严谨。
提琴与钢琴两者发声机理与体积相差甚远,故音箱的选择,两者有较大的区别。想两种乐器都能出彩,付出的代价非相加可成。
第一关讲述弦乐音色好的音箱所需元素:
此篇书接上一回。
第二关:钢琴独奏曲,关键词是音准。
进关前先带把尺子:用对应的CD为尺,去检验音箱各项指标。
评判钢琴曲CD与弦乐篇一样,选精品小厂录音:
(图片来源 @一叶 收藏)
小厂较难签约泰斗级演奏家,会把录音质量作为突破口。audiofon 公司选用Mark Levinson的录音设备,能使录音场地空间大小、堂音余韵、钢琴踏板等细节纤毫毕现。闭眼仿佛钢琴就在身前五米伸展,形体感深又不损密度。左手和弦沉稳下坠,权威感贴地扫来,右手击弦的颗粒感灵动飘逸,自然向空中延伸⋯
怎样选音箱,才能尽量展现上面CD碟内录音的精彩?下面来谈影响音箱钢琴表现的关键,主要有三个:
(一)频宽、平衡度:构筑像真度
(二)重量密度感 :营造大动态,瞬变、细节 :勾勒微动态。
(三)音盘材质与箱体设计,勿盲目相信新技术。 以下分别拆解:
(一)频宽是钢琴重播的基石,平滑畅顺的声音平衡度,结合各单元风格一致的气质,才能确保音箱在宽阔的频率范围内,构筑重播钢琴的像真度。
先谈频宽。低频下潜比高频延伸,需付出的成本更高,故频宽难在低频下潜。
大三角钢琴的最低音A0,频率在27.5赫兹左右,能在-3db轻松达至此下潜的音箱,需10寸或12寸橡皮边低频单元。如果碰到老款JBL、TAD,那种风琴边低音单元设计,其舍低频下潜、得灵动宽松的设计,使风琴边15~16寸才相当于10~12寸橡皮边的低频下潜:
(本文所有图片,除标明外均来源网络)
上图TAD2402两分频号角箱,16寸低频是风琴边设计,29Hz~20KHz频宽,按理足够钢琴重播使用,可此箱并不能较好地还原钢琴的音准。
问题出在两分频,俩单元要负担钢琴如此阔的声域,必有妥协。
它的原配高音单元编号4001,4寸铍振膜配合木号角,中频质感深得烧友青睐:
4寸本该是中音的尺寸,几乎一个拳头的直径,硬要它上20kHz,细腻、通透感,是无法与同材质的一寸高音膜相比,因此有大烧到最后要为它加超高音。
那原设计为何用这四寸的4001做高音?加超高音的方法,上一代的TAD3401已用过:
TAD3401的中低分频点在900Hz,大口径低音要兼顾中频,中频质感难以圆润纯净。后一代的TAD2402,分频点改在600Hz,16寸中频失真减少,成了2402让烧友解囊的卖点。可留下更多的难题,让上段单元接棒,一寸膜难以承受大能量的中音,四寸就接下这不可能的任务。超高的欠缺,对大部分主听爵士、人声的烧友来说,是瑕不掩瑜,可两分频音箱重播钢琴,如一床小号毯子,盖得肩来露了腿。
三分频以上设计,能较好地伸展频宽,拉直平衡度,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制约音箱重播钢琴的效果:各单元的气质、风格是否一致。平衡度除了各频段声压的平直,还包括各频段气质的统一。
上文提到的号角中音,它的结构类似下图:
振膜声音从上图绿色的磁铁后部发出,通过喉部窄位向前压缩、喷射而出,类似用手挤压胶水管口,水能射更远的道理,放置号角音箱需大空间、较远听音距离。其热情奔放的气息,播萨克斯、小号这类音乐,如起动了的涡轮增压引擎般,使人热血上涌、闻歌起舞。可低音没有这类结构的帮助,就像小马力自吸引擎,能否追得上号角中高音的节奏?钢琴重播里节奏的割裂感犹为明显。
更不要说静电、离子这些特殊发声原理的中高喇叭,与传统动圈低音喇叭的发声原理相差更大。烧友眼中的“特色”,许多时候是钢琴重播里,影响一气呵成平衡度的主因。
上文提到这么贵的TAD2402还不是重播钢琴的好选择,那不少人用五寸或六寸半低音的两分频音箱,难道就不能听钢琴了吗?从门缝向外看,也能看到门外的风景,比不能看好多了,至于是否要推开门,每人有自己的选择⋯
本文的作用是,为喜欢听钢琴的朋友避坑,避开难以表现钢琴音准的的音箱设计。那为什么不推荐具体型号?例如音箱后墙是落地大玻璃,音箱的选择与实墙就完全不一样。适合重播钢琴的音箱,根据不同的空间与预算,有不同对应的个人选择⋯
(一)总结:三分频,10寸以上橡皮边(少量的新款改性泡沫边也能完成任务),各单元发声气质接近。以上三点是能较好重播钢琴的音箱下限⋯
(二)音箱的大动态与微动态,既矛盾又统一,既相承又互相牵制。
钢琴外语全名Pianoforte,意为弱强,它既能发出弱音,又能发出强音。也许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后来把表示强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弱音的piano,并沿用至今。
有人形容过钢琴家吉塞金Gieseking弹琴的强弱动作:他双手高举过头,自然落下,强音就如地动山摇般爆发。可弹弱音时,他双手平躺在琴键上,像使出吃奶般的力气,使指尖在键盘上慢慢滑动,灵动弱音才缓缓流淌⋯
能还原吉塞金强弱变化的音箱,多数有如下特点:
箱体厚重扎实,如盟主音箱的多层板粘合箱体,又或是密集加强筋内腔的箱体设计,过百斤的体重能营造稳如盘石的钢琴强音。而扎实的箱体,减少箱体形变应力产生的能量损耗与干扰,同样使弱音、微动态更清淅、灵动。
四分频比起三分频音箱,每只单元分担的功率更少,表现强音更轻松,轻松意味着失真更少,令弱音的表现也更好。极少数品牌还有五分频设计,当然每增一路分频,价格也一阔三大。
多路分频设计需高瞬变的大功率功放参与。有烧友说高灵敏度的音箱,单支300B胆机8瓦也能推动⋯高灵敏度是1KHz(中频)测的数据,低频时对推力的需求,比中频翻许多倍,想较好地表现钢琴的动态,小功率功放难以胜任,无源音箱配的功放,经常比音箱贵。
有源音箱因为少了无源分频器的阻隔,每个单元由独立闭环伺服功放直驱,性价比在强音这方向更突出,比无源配搭可省一半左右投入。
(二)总结:预算够的朋友,尽量选更多路的分频、更厚重扎实的箱体。若追求性价比,选择8~10寸三路有源监听音箱,全新三万多一对的价格起步,已经可安心欣赏钢琴曲。
(三)近几十年来,音箱并没有实质性的跨越式进步,勿盲目相信新材质音盘与箱体结构。
现代的三角平台钢琴样式,是由斯坦威钢琴厂设计定型,并于1876年首次投放市场。新材料百花齐放的当下,要真正憾动当年设计,从系统工程上大动干戈,一般人还真没这能力。
音箱也有类似乐器的属性,当下碳纤维、陶瓷、金属材质音盘,未能取代传统材质音盘的地位。新技术音盘大部分是加入了烧友眼前一亮的“特色”,后期为了全频平衡此特色,反而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如上世纪末的B&W四路电子分频鹦鹉螺音箱,是新材质应用较好的例子:
树脂倒模箱壳,从低至高四路都是铝合金振膜。金属振膜再缺少木质声箱的共鸣,风格是一气呵成的“太理性”。然后四路电子分音把难题交给用户。听过一套能平衡此金属感声音,最终发出温润、精致、灵动声音的功放,算了一下总价,功放大约是音箱的十倍价格,这就是为“特色”付出的代价。
上面单一新材质的应用,还可用代价平衡,而混搭之风的普及,令钢琴重播增添更大的难度。
想像一下:金属低音、陶瓷中音,钻石(碳元素)高音拼合的音箱,如年轻人混搭风格的着装,表现Hip-Hop音乐合适。而重播钢琴所需的平顺,会被风格难以统一的混搭单元所破坏。
各种非木材质的箱売,更使声音向着背离乐器声音本源的方向发展。
数年前的广州白天鹅音展,我在一个多小时的展示会中,于较好的位置认识了它:
荷兰晶彩音箱,宣传强调没有玻璃声。可我与同行朋友听后一致认为,外观设计值得进博物馆,可玻璃的声音,这物理特性无法改变⋯不锈钢、铝合金等非木质箱壳同理,用阻尼、夹层的方式,只是减少而并不能改变,该材料的本质之声。
除了音盘、箱壳的材质值得注意外,还要留意近年几个大品牌,卷土从来的无源幅射低音设计。
此无源幅射低音设计,上世纪中页已存在,后来发觉此设计低频慢、与中高脱节,已很少用。近年低音炮与蓝牙音箱,希望达到小体积能向下深潜低频的目的,大量使用此无源幅射低音设计:
上图顶部单元是正常低音喇叭,发声时该喇叭压缩箱体内的空气,推动下部没有磁铁与音圈的无源喇叭被动发声。
优点是功放只连接一个喇叭,却推动了两个发声面积。无源喇叭可设置更低的频率,从而辅助小口径的上部有源喇叭,发出下潜频率更深的声音。缺点是主动喇叭挤压箱内空气,再压缩被动喇叭这过程,有时间差,低音节奏拖慢。
对于小巧蓝牙音箱来说,此方式利大于弊。可近年来,过百万、比门还高大的音箱,又开始流行这设计,他们宣称音盘材质经过优化,延迟效应已微不可察⋯
借着一位朋友要买音箱的机会,我与他三次专程到广州、香港,此音箱经销、代理商的试音室内,认真听清楚了它:
德国Tidal 泰斗音箱,多只九寸无源幅射低音设计。三次聆听的器材搭配与空间不同,可同样能听出,低频存在与中高速度、气质的衔接问题。这不缺摆放15寸低音的大空间箱体,用多只无源幅射低音的设计,可能是降低对功放推力需求的考量。可我那位朋友不缺买优质大推力功放的钱,他坚持千金难买靓低频的信念,没有留恋泰斗的华丽中高,最后放弃此箱。
用此设计的还有不少,瑞典马田:
本地附近有一套此音箱的用家,用瑞士高文旗舰功放推动,也同样能听出低频与中高的衔接问题。
第三点总结:由低至高音,统一近似风格的音盘材质,配合含有木质结构的箱壳,避开无源幅射低音的设计。
综合全文三点要素,选三路以上分频,音箱各单元材料,发声原理、气质尽量统一,厚重扎实的含木质箱体,令大动态时稳如盘石,微动态更灵动,最后避开无源辐射设计,钢琴音色准确的音箱轮廓渐现。
当选好一对适合重播钢琴的音箱,从钢琴录音中得到的惊喜,一点不比提琴录音少:
格伦·古尔德,81年最后一次录制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清晰精准的对位,双手控制就如金庸小说里的,周百通那双手互博的功夫。音乐随心流转,有生命力地起伏跳动:
KEITH JARRETT在科隆演奏会上,钢琴即兴创作演奏,被誉为"奇迹",甚至有人说这是一场“通灵”音乐会:
更可通过纸带钢琴录音,仿若穿越时空回到近百年前,从清淅的触键,领略作曲家亲自弹奏自己作品的心景:
愿喜欢古典音乐的爱乐人,透过适合自己的音箱,感受一代钢琴大师,诠释曲中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