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11 22: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电钢琴科普电钢琴分为键床、音源、外放。
对标钢琴的击弦机、琴弦、音板与腔体。
<hr/>钢琴击弦机是给击弦槌一个飞出的初速度,让击弦槌飞出后撞击琴弦。飞出速度等价于擒纵触发瞬间的下键速度。
电钢琴则是通过下键过程中依次按下两个橡胶触点开关,通过时间差来代表擒纵瞬间的下键速度。一些高端电钢琴会用三触点,但在测量下键速度上大部分只用到其中的两个触点,少数新款使用全部三个触点来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测量加速度。
钢琴击弦机的下键过程中,不光是给击弦槌速度,还要松开琴弦的制音器。制音器平常压紧在琴弦上阻止琴弦振动和共振,在按下琴键后制音器松开,琴弦才可以振动发声。在起键时制音器归位,切断声音。下键过程中,松开制音器在前,击弦槌飞出在后。所以琴键只松开一半时,制音器没归位,但仍然可以触发擒纵下键发声。电钢琴的三触点相比两触点的优势就是在此,使用后两个触点测量速度,使用第一个触点表示制音器临界点,从而实现和真钢一样的“不切断上一个音符就触发下一个”。只有两触点的话,想要再次下键发声必须归位到两个触点之前,这意味着切断上一个音符。
为什么立式钢琴做不出好手感,根本原因是击弦槌竖直放置,导致归位速度,尤其是归位启动速度很慢。归位速度慢,那自然就难以做到高速同音连打。以及归位速度慢,就必须依赖攀带拉扯击弦槌回弹,但攀带只能是掩饰,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并且攀带的瞬间拉紧还是能量损失,会导致回弹两段式不连贯。而电钢琴虽然没有真实的擒纵结构,抛掷感差一些,但至少回弹的连贯性、灵敏性、稳定性可靠性是有保证的。所以就导致了,一台两万价位的次旗舰/旗舰电钢的手感碾压所有立式钢琴(包括那些几十万的)。即使是fp18这种入门电钢,至少稳定性是有保证的,比一大票有暗病的立式钢琴强不少。
<hr/>音源方面,主流的电钢琴音源技术是采样基底+建模共鸣。
采样负责生成钢琴声音的基底,建模技术补充共鸣混响细节。采样就是录音,每个琴键录下不同力度(力度数量成为采样层数),录制一定的时长(采样时长)。存储空间吃紧的话,可以分组采样(3个琴键/5个琴键共用采样),减少采样层数,缩短采样时长。一般的单键采样时长只有3~5秒,但演奏时还是会经常遇到时值超过3秒的音符,这时就要用到“loop”技术,对音尾进行循环播放并渐弱。
采样的缺陷就在于对于共鸣的采样极难完成(排列组合太多),所以对于共鸣部分使用建模计算。建模声音基底极其困难,但计算共鸣是建模的拿手好戏。
钢琴则是通过击弦槌与琴弦的碰撞产生振动,通过音板和腔体加强声音。想要做出好的声音,就必须要有优质且磨损程度低的击弦槌、足够大的音板、足够长的琴弦(音色亮暗对比明显的基础)、足够大的腔体、梨形腔体设计(针对低音区和高音区共鸣腔体形状不同)。所以,立式钢琴无法做出好音色。而电钢走了捷径,只要采样层数足够(一般在8~10层以上)就可以获得大三角级别的音色变化范围。(之所以电钢琴听起来声音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录音麦克风、回放扬声器的摆位问题,以及耳机声场无法随着头部转动而调整的原因)
<hr/>外放没什么好说的。音源生成了数字音频信号,交给解码变成模拟信号,再交给放大电路驱动耳机/扬声器发声。也可以选择外接扬声器,自己配音响系统。
某些人一整就是说“没有个十几寸就出不了好声音”“大音板远胜扬声器”“电子声毁耳朵”。
实际上,对于一般的钢琴练习,并不需要特别深的低频下潜。一般的家用立式钢琴,下潜也就是个50Hz左右,更低的频率基本就看不到峰了。并且,人耳对于超低频也基本没有感知,下潜到50Hz已经足够身体胸腔去感受低音了。当然,追求体验可以去配更好的音箱系统,不过对于练习而言,50Hz的下潜足够用了。这年头一些5寸音箱都可以做到。
立式钢琴音板对于练琴而言往往是劣势。立式钢琴的音板,声音向前后传播。向后传播的声音直接传给人体,向前传播的声音被墙面反射又传给人位,结果就是双重糊脸,声场空间感一团浆糊。三角钢琴则是音板铺在演奏者面前,演奏者可以准确感受到声场的空间感。而音箱回放,虽然比不上真正的三角钢琴,但至少声场大致意思是接近的,比立式钢琴强得多。
电子声毁耳朵更是无稽之谈。毁耳朵的是大音量、密闭出汗发炎。只要控制好音量,注意耳机的使用,音量可控的电钢琴比真钢更加保护耳朵。倒是还有另外两种毁耳朵,一个是听惯了立式钢琴的声音,音色审美被立式钢琴带偏了;另一个是音准不够稳定,音准感知被毁了。现在一堆人连基本的音色亮暗都听不出来,连触键是如何影响音色的都要靠玄学解释……足见立式钢琴毁耳朵的程度之深。
<hr/>还有问题看开头的在线文档,文档看不懂可以付费咨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