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的,我专门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有人可以共鸣。而且我写这些永远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一:一个可笑的问题
学生会不会百分之百听你的话,去执行你的要求?
可能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同学听了这句话都想笑,让这句话成真的难度不亚于让你自己每天百分百集中注意力练十个小时琴,简而言之就是几乎不可能。
那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对老师的启发应该是什么呢? 继续口苦婆心的劝对方应该严格执行自己的要求吗?
如果你对你的伴侣说:无论大事小情,永远不许骗我或者对我有所隐瞒。说完了你就真踏实了吗?如果你发现被欺骗,被隐瞒之后,是应该再次提出这个要求,还是想一些更行之有效具体的办法,来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呢?
当然,你可以选择放弃这个人,或者选择不去在乎,或者报复等等等等。但回到师生关系中,如果你知道你说的话对方只是嘴上答应,实际做的不是打折扣就是根本不一样,你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你应该在提出要求的时候,就考虑到这层,提出一些你认为符合对方能力的最低硬性要求。
我目前的方法是,我讲的时候依然会事无巨细的高标准,想到的都会说,但最后我总会落到: ”你这周,只要练这一段,这几个小节,用这个方法,这个速度,每天就连这么几遍,就行。 下周,我只听这些。“
你认为这是一种我认为更高效更好的办法吗? 其实在我心里,这只是保证不跑偏,不退步,有那么一点小进步的权宜之计而已。
把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一股脑的告诉对方,然而后听之任之,说句佛渡有缘人,其实是种挺偷懒的行为吧。真的去想方设法能让对方多进步一点是一点,给一个最低的要求,确保对方只要做了,就会有点成效,可能是当今很多教学过程中没办法的办法。
佛祖当然都希望天下念经的都是唐僧,但事实就是,花和尚遍地都是。偶尔还要教你,什么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二:18+ 和 18禁
琴童是别人告诉我我要做什么,尽量照做。如果老师的要求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的努力程度没有太说不过去,一般来讲,一个扎实的基础可以有的。老师需要体谅和理解学生的,就是一些课业的压力和理解能力的欠缺,但基于成年人对孩子的权威性,你说的对方基本会照做。
但成年人,都是很有主见的。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当然这是件好事,如果在不影响执行你要求的情况下。怕就怕,在对方独立自主的思考过后,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另辟蹊径,以他(她)的理解和经验做出他(她)当下认为最好的选择。这就像很像新闻里的美帝国主义,搬石砸脚。
主观能动性有多可贵,就有多可怕。我常说现在老师就是乙方,尤其对于成年学生来说。甲方想要五彩斑斓的黑,想要看到江河,想要跨过山海。然后你指明了方向,提醒了他沿途要忍受的寒暑和曲折,告诉他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你凭借你的经验和认知指了一条最近的路,但因为这条路不够完全平坦,不够异想天开的短,不能一眼望到头,于是成年人就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世上本没有路“,觉得自己走一走,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开始听听老师的想法,然后遇到崎岖的困难,就自己想办法绕一绕,找找让当下自己更轻松的方法。 觉得老师给的建议和意见,是抱残守缺的,比较固化僵硬的,不懂得变通的。且这个时代,想找到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实在太过容易。如果人想为一件事情找理由,任何事情都能成为理由。我觉得现代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让人丧失了信仰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坚定的做一个上下而求索的人,是一个蜀道难。
其实不妨这么想,你的老师也具有这些所有的”优点“。 ”灵活“,”主动“,”善于思考“等等。事实上确实如此,比如偷懒这种技能值我都点的没地方点了。在投机取巧曲线救国剑走偏锋这些领域,你的老师真的是那种”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给出来的意见和想法,是很多试错和弯路之后沉淀下来的,虽然看上去还是充满坎坷,但请你相信,并不存在不如你”善于思考“这回事。好事,从来多磨。 容易得来的,在我的经验里,只有买谱子和买装备。这确实有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和你内心暂时获得某种安慰,至于其他的,你不要想太多。
我有一个学生,是交换视频的方式进行辅导。成年人,工作很忙。但每次能真的严格执行我的每一个要求,她能发来一条几十分钟的慢练哈农的视频,每一个动作都尽力去执行我的要求,并且从头到尾,速度没有变过,稳扎稳打。作为老师,我想说,这就是学好钢琴的天赋。 或者是学好很多东西的天赋。
三:井底活着的青蛙不多,各种动物的尸体却不少。
你问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钢琴,如果对方告诉你是想成为一个会弹些钢琴的人。那你可以劝他去学游泳,我也可以教,价格公道。
今天听一本有声书,讲到目标设定中身份感的重要性,我很有感触。 书中的一个例子就是说:你不应该是想着学会一门乐器,你应该想着成为一个音乐家。就像你不应该想着学会如何使用扳手,而是要成为一个工程师。成为音乐家的道路上,你会学会这门,或者很多门乐器;成为工程师的道路上,你会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
目标的设定,一定是从最本质的需求出发,然后根据最本质的需求,设计出最直接,最有效的达成路径。马斯克说的那个第一性原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想用音乐去理解这个世界,去表达你自己,去体会声音的美好,这是所有学钢琴的人应该有的共同目标和终极目标。音乐家不是世俗的认可,不是你简历上的头衔,而是你让音乐成为你的一部分,你驾轻就熟的一部分。那你无论是唱跳rap打篮球,还是弹钢琴,都将是充满方向性,使命感和前进动力的。如果你把目光局限在了一个工具,一根树枝上,那你很难保证不会跑偏,不会坐井观天。 就像奔跑起来是一步步跑的没错,但你的眼睛要看方向,看终点,而不是看着你的脚。是成为音乐家的这个目标让你遇见钢琴,学习钢琴,解决钢琴技术的困难,我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万有引力。我听过太多弹了很多年钢琴的人,一出手中规中矩带着狭隘和枯燥,仿佛一个车间的工人给你展示他扳手用的多么娴熟。你让他给你造个什么,他只能拿别人设计出来的图纸造出一个已经被造过无数遍一样的东西。你要说这是艺术,那。。那好吧。
我把话说的绝对一些,这样比较有用。一个没有对音乐本身有深深的兴趣,并且能确实感受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人,不要来学钢琴。这就像一只鸟,不要愣学潜水。你心里如果没有觉得下水是刚需,就去寻找心里真正的向往。不要因为其他任何世俗原因,来学钢琴。竹篮打水,所托非人。人最怕的不是一心登顶的时候摔下去,而是爬到一半不想爬了想下去却发现没有退路,那真的是很绝望。
四:延迟满足,不是延时满足。
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见不到佛祖,取不回真经。他在第八十八难的时候,没人告诉他这关一定可以过,这事儿一定最后能成。他如果在任何一个时刻想放弃,都能找到一万个理由。女儿国国主不美么?失足的白骨精不值得被爱吗?金银角大王不差一个能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么?红孩儿不能拥有父爱吗?唐僧并不是在每一步权衡利弊得失,他没有思考过以上这些问题,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他要取回真经。 上面这几个灵魂拷问每个拿出来其实都能说道说道,但如果你把你目标以外的每件事都当个事,你就会不停走弯路。如果老师说你这几个月就老老实实吊指头,慢练,你偏觉得不吊行不行,快一点行不行,老师说的次数我能不能自己少练一点。那其实就像唐僧天天问观音:给我订张去天竺的机票行不行? 前面的河太宽了,有观光船吗?女儿国那位是一片真心,我出家人要与人为善不可辜负他人,我带她一起取经行不行?
钢琴的绝大多数东西,付出和回报都不是线性的。很多人很习惯的把其他领域的学习经验搬到钢琴上,觉得左边输入个一加一,右边就应该立刻马上蹦出来个二,然后一脸懵逼。我真心希望老师告诉你取经向西走, 你就老老实实的走,遇到困难慢慢去克服,要命的菩萨会来救。不要成天纠结我离西天还有多远?我能不能抄个近道?佛祖有没有可能偶尔住在东边?按照菩萨和佛祖的指示,一步步走到见到大雷音寺的那天,就是对你最有用,最值得记住的事情。
五: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Winner and loser always have the same goal. 落选的和选上的想要的其实都是被选上,你的目标只决定了你想要什么,而你执行的系统和内容才能决定你最后会得到什么。
练琴的时候与其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把这首曲子弹好,不如把目标改成:”做一个会踏踏实实慢练的人“。把一个具体重要的可执行内容,变成一种身份,赋予自己身上,那么你的行为就会为了维护这个身份去规范自己。
与其说”我要成为一个高尚有涵养的人“, 不如我”先做一个不对他人恶语相向,不说脏话的人“。当你把一件具体的事变成了你身份的一部分,那么对你实际的作用和结果超过一万个虚无缥缈的结果目标。
因为身份的认同感,需要证明。
如果你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周日去教堂做礼拜,那你就会坦然的认同你的信仰身份。
如果你每天都想着音乐,那你就会在遇到相关事情上以一个音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比如不会对《小苹果》赞不绝口。
你每天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会数拍子的人“,”会慢练的人“,”会读谱的人“,”会注意每个音色的人“, 比你去想什么”我三年内要考啥啥啥“,”过啥啥啥“, ”参加啥啥啥“强一万倍。
你在过程中的对于细节自发的认同和执行,直接决定了你最后的结果, 而这些细节的系统设计,来自于你的老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话不是不要前程,这才是确保有远大前程的方法。
<hr/>最后,我想说比起纷繁复杂的技术难点,上面这些心态,心理,意识问题,其实才是真正决定学艺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 现在的人,很容易在得不到即时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自作聪明,搬石砸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