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法国巴洛克羽管键琴大师:弗朗索瓦·库普兰

[复制链接]

422

主题

1891

帖子

27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42
发表于 2022-11-13 18: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巴洛克时期,器乐音乐得到了充分发展,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古钢琴在这时分为“楔槌键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两种,其中音量更大的羽管键琴更为常用,是现代钢琴的前身。巴洛克古钢琴音乐最主要的体裁就是组曲,而创作古钢琴组曲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1668—1733)。



弗朗索瓦·库普兰出生在法国著名的“库普兰家族”(Couperin family),这个音乐家族在16—18世纪涌现了多位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的音乐活动大多与圣热尔韦教堂有关,弗朗索瓦·库普兰是家族中成就和影响力最高的一位,一般把他称为“大库普兰”和其他家族成员区分。



库普兰的父亲是圣热尔韦教堂的管风琴师,11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他由宫廷管风琴师托梅林照料。库普兰17岁接任父亲在教堂的职位,教堂开始为他提供薪水,随着演奏技艺不断提高,薪水从刚开始的每年100里弗涨到400里弗。1692年库普兰接任托梅林在路易十四宫廷的职位,这使他接触到众多优秀作曲家和宫廷贵族,同时他仍在圣热尔韦教堂工作。他的事业逐渐走向巅峰,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管风琴和古钢琴演奏家。



得益于父亲的启蒙和在圣热尔韦教堂的任职经历,库普兰最早的创作从管风琴开始,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管风琴曲集Pieces d’orgue,收录了两套管风琴弥撒曲。在管风琴弥撒曲中,库普兰展现了惊人的旋律天赋,他的旋律情感丰富、个性鲜明,而在圣咏定旋律的处理上则展现了精湛的对位技术和卡农手法。
库普兰热爱意大利音乐,尤其崇拜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他最主要的创作理想是将法国的古典风格和意大利的新兴风格融合起来。他借鉴了意大利奏鸣曲的外在形式,但也从未抛弃法国音乐自然流畅的旋律;尽管和声语汇丰富多变但并不过度使用半音化的和声(比如他很少使用拿波里六和弦);他通常将音乐写得易于表演,尽量避免演奏难度极高的设计;他的室内乐引入了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形式(trio sonata,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器乐合奏音乐,为两件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最能体现他创作目标的作品是Les goûts-réünisL'Apothéose de Lully:
库普兰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四卷《羽管键琴曲集》,分别出版于1713、1717、1722和1730年,共计超过230首。在当时的法国,羽管键琴组曲是热门的创作体裁,同时代的作曲家几乎都写过,他们基本确立了法国键盘组曲的创作模式:一套组曲包含若干首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并采用同一个调性的舞曲。由于曲目数量太多,库普兰采用了新的术语“Ordre”来命名每套组曲。从第二卷开始,库普兰的许多组曲都不再遵循“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的固定顺序,为了丰富音乐的个性,库普兰还在舞曲中间穿插带有描绘性标题的曲目,取材于自然风光或人物肖像,旋律和织体的设计也会有意凸显所描绘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方面,库普兰的羽管键琴主要有三种形式:二部曲式、回旋曲和恰空。他的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往往比第二部分短,有时第二部分会引入新的材料而不再继续发展前面的动机。回旋曲式和恰空则赋予了音乐更大的容量和多样性,回旋曲式在他的组曲中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重,有的曲目标题虽是“恰空”或“帕萨卡里亚”,结构却仍采用回旋曲式。

织体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借鉴了琉特琴音乐的节奏手法“破碎风格”(broken style),尤其是在一些阿拉曼德舞曲乐章;其次是简单的二声部对位织体,主题在整个音乐发展中的连贯性源于意大利音乐;第三种织体是“独奏旋律+伴奏“的形式,虽然高声部旋律占据主导地位,但独特的低音线条设计使得低声部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库普兰的羽管键琴曲集享誉欧洲,直接影响了巴赫的键盘音乐;到了近现代,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对库普兰的音乐有独特的感情,认为他代表了法国的艺术精神,拉威尔还创作了《库普兰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向他致敬;勃拉姆斯和R·施特劳斯也对库普兰颇有兴趣,将他的某些古钢琴作品配器改编成管弦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