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457|回复: 1

中国音乐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1175

帖子

136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61
发表于 2022-11-15 15: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这些歌曲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代表作曲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态。代表作品有辛汉填词的《中国男儿》、沈心工作曲的《黄河》等。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1.基本内容:第一,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第二,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第三,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第四,呼吁妇女解放:第五,鼓吹学习新文化:第六,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第七,鼓吹忠君、尊孔。2、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基本上是以与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至年亥革命前后,才有少量合唱曲,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曲调填以新词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歌曲数量极少。这种编写方式可以说是直接受到日本的影响,最初我国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歌调大多是日本歌曲,如辛汉编《中国男儿》是根据日太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后来的乐歌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填词,如李叔间作词的《送别》是直接取于经过日本填过词的歌曲《旅愁》,并非直接引用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以我国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的学堂乐歌在当时数量不多,其中以沈心工和李叔同所作的歌曲影响较大。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讲,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从“五四”以后,一系列新的音乐现象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沈心工及其歌曲·沈心工: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作曲家,早年曾留学日本考察教育,有感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之发达,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的作品大多为儿童创作,所编歌曲中,带有浓厚的“富国强兵”爱国精神,积极宣扬民主主义新思想,发展新文化基本内容。在乐歌创作中大量使用白话文,曾出版《学校唱歌集》,代表作:《黄河》《体操-兵操》·《黄河》:学堂乐歌,沈心工作曲。当时以这首词所编写的歌曲先后有四首,但只有沈心工创作的这首最能体现歌词所要求的宏大气魂和强烈热情。李叔同及其歌曲·李叔同:学堂乐歌时期作曲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学堂乐歌作品以文言体和半文半白体编创,大部分是咏物写景的抒情叙事。1906年,他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但仅出版了一期。李叔同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有《春游》《早秋》。·作品特点:李叔同所编写及所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大多数是带有艺术歌曲性质的抒情歌曲。他所编写的歌曲,其演唱的方式多样,不少歌词还配以钢琴伴奏谱,作品的形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完整。显示了他在音乐诗词方面所具备的丰富修养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曾志态的音乐活动其音乐活动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可以说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新型的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一、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以传播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业余音乐社团。内分丝竹、昆曲、古琴、钢琴、唱歌等组。社员主要是当时在校的北大学生,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二、上海大同乐会: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由郑觐文发起。三、北京国乐改进社:由刘天华、柯政和等发起,正式成立于1927年5月,出版音乐刊物《音乐杂志》。20世纪20年代先后,著名意大利音乐家马利奥·帕契改建并指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王光祈: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论著:《中国音乐史》《论中国的古典歌剧》《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提出了“世界三大乐系(即“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萧友梅1927年,筹办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蔡元培任初期院长,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初建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教我如何不想他》是由刘半农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该诗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1926年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他很重视接受欧洲近代以来的创作经验,特别是有关和声学的经验。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受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情”的中国作曲家。他更强调不同调性的连接会产生不同感情色彩的意义。如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全曲四段都建立在E大调作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又在不同的段落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移和变化,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小调e小调,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 c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大调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以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对钢琴伴奏织体的音型选择及其变化,也考虑得很得体他很美于根据作品形象刻画的要求创造出能够概括其总体的合适的特殊音型。在这首乐曲中,作者采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给人以舒缓的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微风和微云正如该曲的曲名“教我如何不想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并注意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使作品口语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微云”和“微风”。、“头发”和“想他”、“慢慢流”和“慢慢游”等等都为压韵字句。“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一句把燕子拟人化。 黎锦晖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曲家,主要作品: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小小画家》:儿童歌舞剧,由黎锦晖作曲,这部作品几乎全部的音乐都是作者根据剧情和歌词的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戏剧化音乐创作的才能。黎锦晖几童歌舞音乐及其特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的形式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前者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的,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后者是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中,以《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等影响最为突出。这些作品从交字用语、旋律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他善于结合儿童的生活现实,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富于形象性艺术语言去进行表达。歌词语言高度口语化,旋律进行优美动听,平易通顺。·儿童歌舞剧中,他既注意了儿童富于幻想、想象的特点。一同时,又非常注意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向少年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如《麻雀与小孩》就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教育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崇尚自由和要相互帮助的思想。《小小画家》则批判了坚持封建旧教育方式的做法,积极提倡发展儿童个性的、“因材施教”的新教育思想。这些作品尽管在艺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达到了符合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原则和效果。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及其特点·思想:刘天华的民主精神,具体表现为他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的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去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以及他接受“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选择了在当时音乐界不被重视、而与人民大众密切相联的“二胡”作为自己实现其“国乐改进”理想的主要突破口。·实践:刘天华不仅在艺术思想方面提出了上述完整、深刻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他一贯努力通过自己在音乐创作、表演、教学,以及其他有关音乐的社会活动,全面、踏实自己的主张。他的创作虽然主要局限于二胡、琵琶两个领域,写了为数不多的作品。他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丝竹合奏曲1首,以及二胡练习曲一套(共47首)、琵琶练习曲一套(共15首)。他的二胡曲,开创了二胡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历史新纪元。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程悬筠20世纪30年代成立了“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历经5年,出版音乐刊物《音乐教育》。·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院长蔡元培,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友梅。1929年7月,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从1930年起,教务主任就由黄自担任,设立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五个组。特聘青主为校刊《音》,《乐艺》季刊的编辑主任。·青主: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代表性论著有美学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作品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青主的代表性论著有美学性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他的《乐话》是以通信体的格式、文学性的语言来撰写的,他的《音乐通论》是以理论著作的格式来撰写的。前者论述他对音乐的基本观点,后者论述的范围较为宽泛,均出版于1930年。可以说,这是我国近代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第一批代表性著作。这两部著作的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黄自艺术歌曲创作及其艺术特点·艺术歌曲是黄自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他这方面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我国舌诗词创作的独唱曲和为音乐会演唱所写的独唱曲。·前者的代表作有:以宋代诗人王灼诗词所谱写的《点绛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诗词所谱写的《花非花》等。这些歌曲的音乐大多篇幅不大,但技法简练、结构严谨、形象鲜明,能较好地体现原诗的意境和感情。如《点绛唇》的音乐充满开阔的浪漫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均有意识地做了多声民族化的实验,在《卜算子》中吸取了现代印象派的和声技法。·后者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是:《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黄自将这三首作品以《春思曲》为名,作为他的第一本歌集。这三首作品的篇幅比较大,根据歌词的要求,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大胆的构思注意发挥声乐演唱的技巧,并注意通过钢琴与声乐的合作来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塑造。同样,三首作品各有独自的艺术个性和不同意境,旋律优美、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色彩变化鲜明、丰富。聂耳是如何在歌曲中反映30年代中国劳动群众形象的?·聂耳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他的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为了当时的进步电影和戏剧所写的插曲。在群众歌曲方面,以《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最为重要。·其次,像《大路歌》、《码头工人》等歌曲,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歌曲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聂耳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强调了他们被压迫的痛苦,而且更强调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仇恨,以及迫切要求反抗的意志和力量。聂耳这些歌曲的音乐性格沉着有力、积极乐观。·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聂耳是能这样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形象的作曲家的第一人。·另外,及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是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的,如《大路歌》、《打长江》等劳动歌曲,就是吸收了号子的曲调加以发展的。有些作品的曲调,则是从他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概况、提炼和创造出来的,如《码头工人》等。·他善于概括当时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呻岭、惯怒、呐喊等语调的待点,给予艺术的处理,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坚强、有力、短促的旋律和节奏。因此,他的歌曲不仅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而且也富于时代的特色。《渔光曲》:作曲任光,《渔光曲》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作品体现出了偏重抒情、委婉的、带有民歌风的特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的同情。·麦新《大刀进行曲》·左翼音乐运动初期:孙慎的《救亡进行曲》、贺绿汀的《春天里》、《四季歌》,根据光未然的诗所写的《五月的鲜花》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在当时救亡抗日运动中流传很广。吕骥、张曙、任光等人的音乐创作1.吕骥: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代表作《新编“九一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38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11-15 15: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从这往前的古代音乐都失传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5 02:55 , Processed in 0.52759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