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钢琴学派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代表人物

[复制链接]

807

主题

2365

帖子

397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75
发表于 2022-11-23 12: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主要有如下几个学派,而且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德奥学派:德奥学派修养较为深厚,大量地吸收了外国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并提出了一套从传统技巧到当代技巧发展演变的系统观点。德奥学派培养出了很多很多的优秀的青年钢琴家。代表人物有:布索尼、肯普夫、古尔达等等。德奥学派非常重视理论而且受传统感觉的束缚,对于音乐的处理富有哲理,有韵味,注重细节,给人以清晰的感觉。从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处理的较为仔细。德奥学派要求音乐要有生命力,朴实但又不失古典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以演奏者的主观感受来处理音乐,使音乐更加有亲和力,内容更加丰富,给人的感觉更为舒服。德奥学派对于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很严谨的,首先强调要把作品演奏得准确无误,每一个音都是有要求的,不能随随便便地弹出来,要把音弹得干净、清楚、手要放松,要自然地运用手臂力量,最后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这些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华彩的乐章。这些就是德奥学派的演奏特点。

二、法国学派:法国学派可以说是在世界钢琴学派中很受关注的学派。法国的音乐艺术是较为复杂的,在这种复杂的音乐殿堂里孕育出来的法国钢琴学派也是独特的,它的形式接近于浪漫主义之前的法国音乐传统。与其他学派相比,法国学派重视的是音乐的均衡感以及情感的表达,而且对音乐的要求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他们强调灵活,旋律要有均衡感,要平稳,特别重视泛音的效果。纯正的风格加上严格的训练可以说是法国学派的音乐基础。音乐中不仅要有非常强的演奏功底,还要表现出纯正的法国音乐风格,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达到法国学派的要求。它是特别注重音色,而且主张使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反对用手臂和肩部的力量,要求弹得清晰、准确、优美、使音乐有色彩有层次。

三、苏联学派:这也许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了,是在俄罗斯民族学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继承和延续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学习和发展了西欧优秀的钢琴技术;吸收了各国的演奏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苏联学派的教学融合吸收了西欧先进的训练方法,既有坚实的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情感。严格的手指训练是苏联演奏法的基础,同时手指训练也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训练体系。我们可以感受到手指训练对于苏联学派来说是多么重要,它特别讲究每一个音的演奏,对手指力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它主张乐曲朴实又有充沛的情感体验,演奏情绪较明显但又不能出现感情上的极端表现。演奏中,要体现出西欧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对乐曲的处理也是特别的严格,要求保持音乐的古典性质而且倾向于作品的原作。苏联学派重视演奏者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这表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所固有的人民性、人道主义、真实性和崇高的道德力量。苏联学派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钢琴家并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强大的阵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派别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互相渗透形成了新的美学观。

四、英国学派:英国学派吸收了欧洲的各个学派的精华并加以改正,融合到自己民族文化中并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学派。英国学派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为了更适合自己的教学。英国学派提倡古典美,既有技巧又有丰富的感情,讲究高雅,对乐曲的速度处理比较仔细并且对于音色的要求也很严格,它的音乐特点是非常甜美。

五、意大利学派:每个学派其实都受自己国家文化的影响,同样意大利学派也深受着意大利模式的影响,追求完美。意大利学派为了开拓人民群众的音乐视野,创建了音乐教育机构,这为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意大利学派重视音乐的内在美,通过细致的音色变化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加优美。它要求演奏者全身心投入表演中,可以更夸张更丰富,充满活力的演奏是意大利学派所推崇的,强调音乐要圆润,厚重,明亮。

六、波兰学派:波兰钢琴学派综合了德,法两个国家的音乐精神。教学中,重视实践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对手指的训练。波兰学派喜欢演奏民族音乐而且尊重作品的原作,波兰学派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知,培养个性,要求在技术上要狠下功夫。

七、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一个比较年轻、热情而且有活力的学派,美国学派有太过于依赖传统文化而且多由青年人组成,所以美国学派比较自由,比较奔放,同时也吸收了各国学派的精华并加以改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文化。

总而言之,
德奥学派:对于音乐的处理就是富有哲理,有韵味的,注重细节的演奏;
法国学派:对于音乐的处理就是更加注重音乐的平衡感;
苏联学派:对于音乐的处理就是要求手指既有力度又有美感;
波兰学派:对于音乐的处理就是要求声音圆润,厚重,明亮;
美国学派:对于音乐的处理就是吸收各大学派的精华继而升华为自己的特色。
然而现在的演奏却是融合了各个学派的精华,把音乐演奏得更加科学更加完美。钢琴艺术在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对于演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以上这些学派的独特艺术风格对现代钢琴演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体系也可以用学派来概括。20世纪早期被认为是钢琴演奏最辉煌的时期,而其中最重要也最为耀眼的就是俄罗斯学派。那时出现了一批自成一派的钢琴大师,如涅高兹、戈登威泽、法因贝格、尼古拉耶娃等。其中涅高兹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教出了里赫特和吉列尔斯两位世界级的名家。其他的钢琴家也果实累累,比如贝尔曼,就是戈登威泽的学生。此外,身为作曲家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是俄罗斯学派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和他齐名的演奏家还有列文涅。稍晚的霍罗维茨更是名扬天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成为大众偶像。阿什肯纳齐也是晚些的俄罗斯学派名手。

  俄罗斯学派的特点是浓墨重彩,感情幅度大,色彩丰富,技巧惊人。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炫技派的传世名曲。

  除了俄罗斯学派还有奥德学派。这个是传统的学派,理性、端正、严肃,有深度和思想,不喜欢表面的华丽和铺张。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布索尼、被誉为乐圣贝多芬真传的施纳贝尔等。

  此外,波兰学派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派。波兰出了个肖邦,毫无疑问,波兰血脉的钢琴家都是肖邦的专家了。这个学派扎根于19世纪与李斯特齐名的钢琴巨匠鲁宾斯坦,从早期的怕德列夫斯基、戈多夫斯基、霍夫曼,到哈拉谢维奇都是肖邦的著名演绎者。

  轻灵、飘逸、注重音色的法国学派是最有个性的学派之一。早期的人物是教学大师杰梅,法国学派几乎是他创立的。其后就是一代宗师科尔托、女大师玛格丽特·隆、卡萨德絮、昂特勒蒙、弗朗索瓦等几个人。法国学派的名家几乎都以演绎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法系作品为绝活。

  另外还有东欧学派。东欧国家自19世纪对钢琴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李斯特之后,一直保持着盛产钢琴大师的传统。20世纪上半叶,钢琴家兼作曲巴托克(匈牙利)、女钢琴家家克拉拉·哈斯基尔(罗马尼亚)是东欧钢琴家的佼佼者。之后又出现了才华横溢的罗马尼亚人帕蒂,可惜英年早逝。此外还有捷克的钢琴大师莫拉维茨。

  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波里尼和他的老师米开朗杰里。在欧洲,意大利学派是比较次要的学派,特点是端庄、结构严谨、清晰冷峻。

  另外还有美国学派,代表人物如Baldwin钢琴家Vladimir Viardo,不过因为美国学派的风格糅杂了各学派的特点,很难去概括,也是一个年轻的学派,所以也是比较次要的学派。

分享以下几个钢琴学派:
一、德奥学派

德奥学派的特点是最传统学派,理性,端正,严肃,有深度和思想,不喜欢表面的华丽和铺张,是钢琴学派的始祖,很多钢琴学派都传承于德奥古典音乐。

德奥学派对社会的影响

德奥学派提出从传统技巧到当代技巧发展演变的观点,倡导演奏的准确性和轻快自如的扎实技巧,具有很深厚的修养,比较重视哲学理论素养,在寻根究源,核对乐谱,净化古典作品的演奏上做出很大的贡献,对传统手形固定的“手指学派”予以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修正了不少观点,对过去传统技术有所理解并以严密的理论加以论证,在忠实原谱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思维,促进了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其次,德奥学派的教学艺术活动促进了钢琴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家,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

代表人物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 )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车尔尼(Carl·Czerny1791 -1857 )

奥地利著名钢琴教育家,谱写了大量系统化的钢琴练习曲。他终生致力于培养钢琴演奏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作曲家兼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和钢琴教育家泰奥多·列舍蒂茨基。这两位音乐家为后世德奥钢琴学派的发扬光大起了重要的作用。

费鲁奇奥·本韦努托·布索尼(Ferruccio·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

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他的演奏既有高度的技巧,又有无穷的美感。布索尼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富于理智的作品解释者

他演奏的音乐丰富多彩,踏板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的创作中最动人的作品是1890~1905年间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喜剧序曲》等。为钢琴和乐队而写的《钢琴协奏曲》和《印第安幻想曲》很有气魄。未完成的歌剧《浮士德博士》(最后由他的弟子完成)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他音乐创作的最佳领域是钢琴作品。他的晚期作品《小奏鸣曲》很有特色。

施纳贝尔(Schnabel·Artur1882-1951)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在19世纪末德奥风格体系的著名钢琴家中,施纳贝尔属于忠实于原作的学者型之列的带头人。他的一生为追求完美、达到艺术顶峰而不懈努力,以至在演奏技巧、审美意识和对作品的演绎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

巴克豪斯(Backhaus·Wilhelm1884-1969)

德国钢琴家,以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苏曼的作品著称。年轻的波利尼将他视为最尊敬的钢琴家之一,科瓦塞维奇称他是“仅有的理解汉麦克拉维奏鸣曲的钢琴家”。他的演奏风格清楚、朴实、客观,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情。

菲舍尔·埃德文(Fischer·Edwin1886-1960)

瑞典著名钢琴教育家,他和几位钢琴家首先复兴了古老的传统,以键盘上同时弹奏的方式指挥乐队,演出巴赫和莫扎特的协奏曲。他还和格奥尔格·库伦坎普夫、恩里克·马伊纳迪合作组建了著名的三重奏组合。 埃德文·菲舍尔的演奏以沉稳、富有表现力而著称,即使在动感极强的段落中,音色依然保持流畅润滑。

沃特·吉泽金(Gieseking·Walter 1895-1956)

法国钢琴家.因受法国和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对这两国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体会.他灵敏透明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为阐释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权威.吉泽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强音都处理得很轻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极有味道。

威廉·肯普夫(Kempff·Wilhelm1895-1991)

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20世纪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到了温暖,而别的很多人仅仅体会到了紧张和激情。普夫营造了优雅,平易近人的效果,并且从未忽视音乐核心的严谨。他崇高的乐思随处可见,并且具有明快的神韵,圆润的连奏和丰富的音色。

赛金·鲁道夫(Serkin·Rudolf 1903-1991)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犹太人。生于奥地利,他触键清晰、节奏平稳、声音纯正,不但是演奏巴赫作品的典范,而且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卓越代表。塞尔金在许多方面都是德国严谨正统、荣耀的终极阐扬者。塞尔金的演奏拥有特殊的洞察力,发音清晰明亮,线条层次分明,浑厚细致,光彩夺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20世纪中叶钢琴家中的佼佼者。其子彼得·塞尔金亦为知名钢琴家。

古尔达(Gulda·Friedrich1930-2000)

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早年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著称,晚年则将自己的兴趣转往爵士乐与即兴音乐。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布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

艾尔弗雷德·布伦德尔(Brendel·Alfred1931- )

奥地利钢琴家,贝多芬是布伦德尔演奏曲目的重心。他精于演奏巴赫、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长于诠释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的音乐,是一位罕见的质量并重型钢琴家。

二、俄罗斯学派

20世纪的苏联钢琴学派是在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长期熏陶下,积极学习西欧优秀钢琴演奏技术,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在此传统的外壳中孵化出独特的风格。苏联钢琴学派经历了战争及迎接革命的情感体验,在整个苏联音乐艺术中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钢琴演奏艺术的产生,远迟于西欧、南欧诸国。当西欧已进入浪漫主义钢琴表演艺术的黄金时代时,它才刚刚起步。然而,俄国钢琴艺术家们仅以半个世纪的时间,在积极学习、消化西欧优秀钢琴演奏技艺的基础上,辛勤实践,不断创新,开拓了表演艺术的新大地,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树起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旗帜。俄罗斯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保证,造就成为实力雄厚的钢琴演奏学派。俄罗斯学派的特点是浓墨重彩,感情幅度大,色彩丰富,技巧惊人。

俄罗斯钢琴学派在20世纪世界音乐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他们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们不满足与模仿,而是对传统的继承革新,苏联学派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触动,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他们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歌唱性,坚持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追求使琴声去接近亲切的人声。

俄罗斯学派涌现出许多世界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这成就得益于他们在钢琴教学中坚持严格的手指基础训练、重视教材的母语化和强调手指的音乐表现力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做法,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学派对社会影响

1、创建了完整的钢琴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很多孩子从三岁开始就接受音乐教育。五岁时候,才可以正规的学习钢琴,如果发现孩子没有学习钢琴的天赋,将会被劝导学习其他专业。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进入音乐学院的附小进行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严格的,每周的钢琴课高达四节之多,要在五年级之前完成所有的基本功训练,且通过严格的专门针对基本功的考试。到了八年级,还要经过一次严格的专业选择考试,从中选出不适合再继续学习钢琴的学生,这些学生将会转为作曲、声乐或者其他乐器。被选中的学生往往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一些比赛,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逐渐的走向成熟。经过了这十二年的附属音乐学校的学习,他们大多都能升入音乐学院,有个严格的基础学习,演奏起来,技术上基本就没有了什么难题,所需提高的则是对于作品的理解、人生经历的感悟等等,虽然有着大量的演出,但是他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处理演出和练习的关系,最终走向钢琴演奏家的队伍。

2

、和世界其它钢琴学派学派互为影响,交相辉映

20世纪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发展的关键性转折,这个时期是世界钢琴音乐艺术争奇斗艳、学派纷呈的时代。这些学派有着不同的艺术表演风格及成就,其中蕴涵了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性。俄罗斯钢琴学派和其它钢琴学派互为影响,交相辉映。例如,俄罗斯钢琴学派与德奥学派一样倡导演奏的准确性和扎实的演奏技巧,对作品的演绎强调整体性。法国学派与俄罗斯学派一样努力传播本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注重对作品的本身进行整体的研究,以乐观的精神探索美妙的音乐艺术。

3、对中国钢琴的深远影响

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就有了苏联钢琴教师的身影。我国老一辈的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刘诗昆、周广仁等,就是在他们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中国钢琴事业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更好的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让中国音乐文化在保留民则特色的同时,与世界音乐文化有了更过的接轨。

俄罗斯钢琴乐派是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深人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乐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相信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祖国的钢琴事业一定会硕果累累,一定会在整个世界钢琴史上为祖国写下辉煌的一页。
俄罗斯钢琴学派作为20世纪世界音乐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影响的钢琴学派,涌现出许多世界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这些成就得益于他们在钢琴教学中坚持严格的手指基础训练、强调手指的音乐表现力和重视教材的母语化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教学经验,对于发展、繁荣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代表人物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yotr·Ilich·Tchaikovsky 1840-1893)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 1873-1943)

生于俄罗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

安东·鲁宾斯坦(Anton·Rubinstein1829-1894)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俄罗斯学派奠基者。他的钢琴演奏富于热情和表现力,八度技术尤为辉煌,对贝多芬的奏鸣曲有深刻的理解力。此外,鲁宾斯坦也尝试著各类型的音乐,深深受到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人的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创办了俄罗斯第一所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哈恰图良(Aram Ilitch·Khatchaturian1903-1978)

俄罗斯作曲家,出生在外高加索的多维利斯,是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原为伊朗裔的一支,之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这片土地是多重民族色调交汇处,这种杂色哺育了哈恰图良音乐中的神秘因素,使他的音乐比鲍罗丁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追求的,更多自然的东方民族色彩。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Grigoryevich·Gilels 1916-1985)

前苏联钢琴家,是俄罗斯钢琴乐派的卓越代表,曾获苏联人民艺术家,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俄罗斯钢琴学派以炫目的技巧和浓烈的情感色彩而闻名,吉列尔斯曾在涅高兹首下学艺三年,深得真传。因此,无论是磅礴大器、辉煌华丽的柴科夫斯基还是气势恢弘、汪洋恣肆的贝多芬都无不打上了鲜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实原著而不失灵性的演奏则不仅彰显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令人对他的演奏心悦诚服。

三、美国学派

20世纪的美国钢琴学派是一个年轻的学派,它代表了美国人那种年轻、热情、乐观的活力和勇敢顽强的精神。美国钢琴学派起初过份追求美国特性,没有直接的传统依靠,因为美国的音乐文化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美国钢琴学派大多由有志于演奏的美国青年人组成,他们多数人均往欧洲学习,并在德奥完成学业归国,以此造成了一个音乐环境和真正的学派土壤。美国学派较自由奔放、潇洒幽默,丝毫找不到有传统的束缚,他们对钢琴的音响做了很多的探索,进行了独树一帜的革新。

美国钢琴学派受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客观而折衷的学派。各国许多钢琴家定居美国,而他们教出来的美国青年钢琴家,对音乐理智方面的内容反应是敏捷的,加上思想概念的自由交流,使他们对钢琴音乐文化比较广博,对钢琴文献的反应也极其自然敏锐。美国学派极力寻求文化中的“美国主义”,抱有促进现代化美国钢琴音乐专业发展的雄心,有意识地追求“美国化”的辉煌宏伟特点,追求具有特殊美国风味的严肃音乐。美国学派吸取各国学派的精华加以融合,一种风格呼唤着另一种风格,一个形式转换成另一个形式,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技巧、美学思想、风格的“杂交”而产生一种具有活力、适应性强、更有表现力的风格,为美国音乐的独立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点:

(1)美国学派是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主旨在于开拓,倾向于崇尚理性,具有新大陆式的明朗、豪放、自信的风格,在掌握现代学派的能力上率先于世界。他们非常关注于音乐分析和理论研究,对音乐思维极感兴趣,其最有特色的共同点:观点折衷、轮廓清楚、韵律较稳定,倾向于对钢琴乐谱作直接的解说。他们以新的视角去探索演奏的基本技术,从肌肉运动来观察手指动作,特别强调弹奏放松中的心理因素。

(2)美国学派深受新音乐思潮的影响,具有优秀的乐感,对音乐的诠释有创造性,音乐上具有广阔的哲学品格,热烈而浪漫、流畅而坦率,速度相当自由,有一种真正的幻想力和诚挚的感情。他们在演奏中节奏富有弹性,喜好形象生动的抒情,形成自己极富个性和表现力的风格。他们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演奏技术,注意整体的和谐,并能以特殊的理解力来处理乐曲,逐步把个性同各种现代弹奏技术结合起来。他们主张变节奏练习,提倡每个手指都得到锻炼。
(3)美国学派主张了解各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开放性的文化音乐生活中获得滋养,精心探索在风格和节奏方面把严格与自由的两个极端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变的、世界主义的音乐性格,力图把欧洲钢琴艺术的规律性与民族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的是一种综合的和讲求实际的道路,以充分反映美国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4)美国学派尊崇乐谱,明确直接的音乐处理及力度范围,旋律的意象和节奏意象自信、干练。他们特别讲究运用平衡及比例匀称的处理,讲究细致的微妙效果和表情的幽默感,音乐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内省色彩。他们提倡青年钢琴家更纯真地、更有力地、更自由地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以保持自己音乐的独立性。
(5)美国学派的演奏富有层次的细微变化,分句自然而富有韵律,通常保持了各声部的节奏线条,并在个人风格中融合了各种创新成分。他们对节奏训练有素,注重手臂和重量的弹奏法,注意技巧和形式上的完整,常带有即兴的成分,并酷爱左右手分奏和弦的手法,使作品既有力度又有多种节奏重音的变化。
代表人物:
范·克莱本(Van·Cliburn 1934-2013)
美国钢琴家,20世纪著名钢琴家之一,1962年,以范·克莱本命名的国际钢琴比赛启动,每4年在德克萨斯州的沃思堡举行一次,如今已发展为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齐名的国际四大钢琴赛事之一。
威廉·肯普夫(William·Kapefu 1895-1953)
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1953年于加州半月湾飞机失事过世。威廉·卡培尔建立了一套相当多彩多姿的常备曲目,包括巴赫、史卡拉第、莫扎特、贝多芬、萧典、门德尔颂、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德布西、拉赫曼尼诺夫、浦罗柯菲夫和萧士塔高维契,以及一些美国作曲家的作品。
默里·佩拉西亚(Murray·Perahia1947-)
美国钢琴家。被誉为继霍洛维兹、塞尔金、顾尔德等人之后的第一人。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钢琴演奏家默里·佩拉希亚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会舞台,是当代技艺最为精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2004年3月8日,为表彰默里·佩拉希亚对音乐所作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爵士称号。
四、法国学派
轻灵、飘逸、注重音色的法国学派是最有个性的学派之一。早期的人物是教学大师杰梅,法国学派几乎是他手创的。其后就是一代宗师科尔托、女大师玛格丽特-隆、卡萨德絮、昂特勒蒙、佛朗索瓦等几个人。当代的法国学派代表人物要算蒂博戴、波米埃等人。法国学派的名家几乎都以演绎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法系作品为绝活。此外,演绎肖邦和莫扎特也是法国人的特长。
代表人物: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 (Alfred·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是具有法国、德国及东欧浪漫派风格的最后一位钢琴巨匠。他对19世纪浪漫派音乐,尤其是肖邦的作品有着深刻理解。他的演奏带有动人的力量感。他还是一位学者,1920-1926年,为了宣扬同代的法国作曲家,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推崇德彪西、弗朗克、夏布里埃的文章;他的学生后来许多成著名钢琴家,包括哈斯基尔、利帕蒂、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等。
桑松·弗朗索瓦(Samson·Francois 1924-1970)
法国著名钢琴家。在其早年就展现出惊人的钢琴天份,深为意大利作曲家及指挥家马斯卡尼所赏识。曾师从柯尔托、玛格莉特·隆恩及贾克·费布里耶等名师。弗朗索瓦以其卓越的演奏技巧、丰美的诗情和高雅的气质,为战后的欧洲钢琴界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罗伯特·卡萨德絮(Robert·Casadesu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塞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昂特勒芒(Philippe·Entremont1934- )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恃·隆—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个性和共性
钢琴学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钢琴事业繁荣和发达的标志。在历史发展中,西方多个国家形成了自己的钢琴学派。如德奥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等。不同的学派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能够给今天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以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文章从个性和共性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个性分析
1、德奥钢琴学派
德国和奥地利都属于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巨匠,所以钢琴艺术十分发达,并由此形成了德奥钢琴学派。该学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强调对原著的忠实。德奥学派的众多演奏者对钢琴作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演奏之前,要对作品进行掘地三尺般的研究。既包含对作品谱面的细致分析,也包含对作品背后相关因素的全面把握。直到做足了相关功课,才会谨慎地弹下第一个音符。其次是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理性态度是全世界闻名的。德奥钢琴学派的每一个演奏者都十分谨慎,无论是作品风格体现、情感表达等宏观方面,还是每一个音的力度和节奏等微观方面,都会得到充分重视,要将每一个细节都诠释得十分到位。所以施纳贝尔、巴克豪斯等名家的演奏,都有一种尽在掌控之中的感觉,可以说与他们的民族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2、俄罗斯钢琴学派
相对于西欧国家来说,俄罗斯的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迎来了一个艺术全面发展期。而钢琴正是各门艺术发展的领头羊。在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两大基地,培养出了霍洛维茨、涅高兹、肖斯塔科维奇等名家,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钢琴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是对本民族钢琴作品的偏爱。在俄罗斯,无论是钢琴名家还是初学者,都以演奏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为荣,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更是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种偏爱,直接推动着该学派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其次是对基本功的高度重视。俄罗斯钢琴学派认为基本功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所以对其十分重视。即便是成名已久的演奏家,也需要每天进行基本功练习。在高校教学中,每个学期都有多次针对基本功的考核,基本功不扎实,即便是乐曲演奏得再出色,也难以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无疑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保证着该学派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

3、法国钢琴学派
法国也是欧洲音乐大国,涌现出了拉莫、库普兰、福雷、德彪西、拉威尔等著名音乐家。受到法兰西民族气质的影响,该学派和其他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在欧洲乐坛上独树一帜。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法国是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派绘画的发源地,这两者给了钢琴艺术极大的影响。所以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通常能够给人以精致、细微和想象的特点,每一个音都经过创作者的精雕细琢,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个人的想象和感悟,从而使演奏效果既形象生动,又层次分明。通常是作品已经演奏完毕,但观众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其次是追求演奏的平衡感。法国学派认为,作品中的节奏、力度等都是相对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演奏者要找到一种平衡。如果找到了这种平衡,就能够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如的感觉。正如著名代表人物玛格丽特・隆所言:“钢琴演奏要着眼于平衡感和分寸,而不是纠结于力度。”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每个音的触键、乐句划分、力度层次,甚至到指法的运用上都细致入微。

4、波兰钢琴学派
波兰虽然在政治、经济上都与德、法、俄等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钢琴诗人肖邦的出现,足以使该国的钢琴艺术能够和其他诸国相比肩,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首先是对歌唱性的追求。波兰是一个宗教大国,歌唱是各种宗教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让该学派形成了“器乐声乐化”的特点,即努力追求一种歌唱性的演奏效果。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波兰钢琴学派的演奏家在台上演奏,而台下的观众则跟着轻轻哼唱,这种歌唱性的特点可见一斑。其次是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在这一点上鲁宾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非常注重整个演奏的流畅性,即便是有个别音出现了失误,也不会停下来进行修正,只要对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正确即可。鲁宾斯坦在谈到他这种独道的处理方法时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的真正涵义表达出来。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的,把乐谱的内在涵义表达出来才有真正的价值。”
二、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共性分析

1、民族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学派对于本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推崇是有目共睹的。如俄罗斯钢琴学派对于本民族音乐家作品的偏爱,德奥学派对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作品的反复研究等,都是这种民族性共性的具体表现。因为民族血脉和艺术气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使得他们在演奏本民族作品时,能够使作品得到最纯正、最地道的表现,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演奏家只有背靠自己的民族,才能演奏出真正与众不同的民族之声。霍洛维茨擅长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但是他的成名作却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玛格丽特・隆也是以演奏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而著称。这一点也给了中国钢琴深刻的启示。自钢琴传入中国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而中国的演奏者理应是演奏这些作品的权威,这不但将大大激励中国钢琴的创作,也是形成中国钢琴学派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严谨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二度创作的艺术,在面对已经创作完成的钢琴作品时,一个优秀的演奏者总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们会对作品做细致和全面的分析,绝不会放过作品的任何一个细节。如长期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演奏家傅聪,就养成了这一良好的习惯,曾经对肖邦的手稿进行过全面研究,并在此方面成为了权威。所以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又如俄罗斯学派的教学中,凡是考入钢琴系的学生,无论之前的水平如何,都要进行基本功“回炉”,并有着严格的考评机制。这都充分体现出了一种严谨和理性的态度。所以作为一个演奏者,要对这些作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作品当时的时代环境进行建构,把自己变为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深入感受。然后再借助于对乐谱的分析,了解作品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渠道。唯有忠于原著的内涵,尊重作者的精神,体味作品的时代,掌握其风格,熟悉作者的口吻,才能为个性表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性
西方钢琴学派众多名家的演奏,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演奏家们演奏出了作品的情感。玛格丽特・隆在演奏德彪西作品的时候,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其演奏本民族作品时的自豪。霍洛维茨在解释为何能够将《梦幻曲》这首简单曲目演奏得催人泪下时说道:“原因是我在演奏作品的时候,脑海中也浮现出了自己童年的纯真画面。”而傅聪在多年的演奏中已经习惯于用中国的审美观去认知西方作品。在演奏肖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南唐后主李煜那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和感伤;演奏贝多芬作品时,则能联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和情操。而演奏德彪西作品时,则又能体味到“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诸多钢琴学派的演奏者,都将作品的情感表现视为了首要追求,所以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很多西方国家形成了自己的钢琴学派,彰显了该民族对钢琴艺术特有的理解和感受。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特点,由此构成了整个钢琴艺术的百花争艳;众多学派又有着共同的追求,体现出了对钢琴本质艺术规律的认知和尊重。中国钢琴也应该以众多学派为榜样,努力在创作、演奏和教学3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尽快形成中国钢琴学派。这不但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钢琴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波兰学派及其风格特点
波兰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的传统,对音乐也有同样的热情,人们对肖邦大赛不只是关注音乐比赛,还要听广播、看电视,参与评论,全国上下为之讨论。对音乐的这种热情,为音乐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但是,波兰历史上是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战前波兰的许多领土属于德国,战后许多德国的传统仍然能够保留在波兰,同时移民也丰富了波兰的艺术文化,他们带来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动态地发展出波兰的艺术,因此波兰学派并非只有传统,还有各种文化的交融。
波兰学派的风格特点体现在:学派十分注意手指的动作,主张弓型手型,使手指灵活发音,注意细致的分句,音色坚实自如;主张忠于原作,善于把理智与诗意的灵感结合起来;学派对本民族的音乐怀有深厚的情感,对波兰民间舞蹈的节奏感及复节拍的组合有特殊的理解。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帕德雷夫斯基、霍夫曼、阿图尔·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
二、帕德雷夫斯基
伊格纳西·帕德雷夫斯基(1860—1941)是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政治家、外交家,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杰出的世界级钢琴大师之一。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风格富于浪漫气息和华贵风范,具有典型的波兰钢琴演奏学派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弹奏优美、柔和的音色,并且能够巧妙地使用踏板。
他掌握了完美的触键方法和完善的演奏技巧,使得他在钢琴上可以模仿乐队演奏从最轻到最强的音响效果。帕德雷夫斯基关注于如何表现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和音乐意义,这些演奏特征都源于他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与细腻处理。因此,他被人们称赞为“最了不起的巴赫诠释者”“肖邦作品的最佳演奏者”等。他出生于波兰波多利亚,在纽约逝世。帕德雷夫斯基曾在华沙音乐院学习钢琴,毕业后留在音乐院担任钢琴教员,后师从莱彻帝茨基。
帕德雷夫斯基于1885年在华沙举办第一场音乐会,曲目皆是自己的作品,接下来又到巴黎、伦敦、纽约与澳洲演出。在美国巡演期间,帕德雷夫斯基一共演奏117场音乐会。帕德雷夫斯基在1915年放弃巡回演出,献身投入波兰独立运动。1919年担任波兰总理,1921年辞去该职,1922年再度成为职业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曾获波兰、法国、英国政府授予的不少勋章,以及多所大学赠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帕德雷夫斯基的钢琴演奏曲目十分广泛,他不仅在古典主义作品演奏中表现出色,而且还在浪漫乐派作品演奏中也表现精彩。帕德雷夫斯基演奏各种风格的钢琴作品都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他那种富于个人魅力的自我表现和卓越的艺术想象力,充分体现出波兰钢琴学派中唯美主义的演绎风格。
三、霍夫曼
约瑟夫·霍夫曼(1876—1957)具有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非凡的音乐理解力,他在演奏风格上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纯净和浪漫主义的优雅。霍夫曼的演奏有着丰富的色彩性和充沛的动力性,特别是他对千变万化的速度和微妙多变的节奏有着准确的把握,他的钢琴演奏技术已经达到了出神人化的程度,在他与生俱来的理智性格中更彰显一种温暖的热情和精美的抒情,霍夫曼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演奏中竭力追求最完美的音乐呈现,努力使演奏技巧在深刻而细腻的诠释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霍夫曼出生于波兰,父亲是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及教师,母亲是歌剧演员,他3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被誉为神童,很小就开始演奏。曾跟莫什科夫斯基学习钢琴,16—18岁时成为安东·鲁宾斯坦唯一的一个私人的学生,鲁宾斯坦给了他正统的钢琴弹奏法和音乐创造方面的知识,启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理解了技巧与音乐的关系。1926—1938年担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柯蒂斯音乐学院曾经进人无与伦比的黄金时期。1936年人美国籍。

他是肖邦、李斯特、舒曼钢琴作品卓越的解释者,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极为细致亲切,演奏李斯特的技术性比较强的作品时,则音色铿锵有力。在演奏的高峰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初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霍夫曼选择演奏曲目总是将选择的重点放在那些具有深邃内涵的钢琴作品而非展示绚烂、华丽的钢琴技巧上,他在演奏中融精湛的技巧于无形而不是纯粹地夸张或炫耀。霍夫曼认为最伟大的诠释传统来自不断的细致思考与检验确认,这种以原谱为基础的音乐诠释方式造就了他的演奏创意思维,他将这种独特的演绎个性贯穿于全部的演奏曲目之中。
霍夫曼完全掌握了波兰钢琴演奏学派最精华的传统——精雕细琢的音乐处理、清澄干净的音色变化、柔软圆润的旋律线条、变幻多端的速度节奏,他在演奏中能够灵活自如地控制强弱变化与声部层次,很有调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辩证关系。他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艺术家,著作有《论钢琴演奏艺术》《钢琴音乐问答》等。
四、阿图尔·鲁宾斯坦
阿图尔·鲁宾斯坦(1887—1982)是20世纪具有世界声誉的钢琴演奏大师,他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和独到的艺术见解,而且还赋予了作品深邃的音乐内涵,他使弹奏技巧和乐曲诠释都达到了钢琴演奏艺术的极致程度。
鲁宾斯坦5岁就登台义演,12岁演奏了莫扎特的K488协奏曲。1916—1917年在西班牙和荷兰访问,对格拉纳多斯、阿尔贝尼兹、法雅的作品非常喜爱,并成为他演奏会的保留曲目。1946年加入美国籍,他一生传奇的经历,使他有着异常丰富的心路历程,因此他的演奏有深邃的情感表达。
鲁宾斯坦认为采用何种演奏方法主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要求,演奏者只是充当一种媒介物将作品的音乐含义表现出来。因此,他的演奏总是围绕着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理解而展开诠释。鲁宾斯坦十分注重乐曲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他反对那种由于害怕弹错音而变得谨小慎微的演奏,主张在演奏中不必花费工夫去纠缠每个音的细致与清晰,过分追求完美无瑕的演奏,容易使演奏状态变得小心翼翼、演奏表情也会变得冷漠、呆板,完美的演奏应该是把正确的音乐形象传达给听众,听众不可容忍的是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歪曲与偏差。
鲁宾斯坦的演奏曲目贯通古今、包罗万象,从巴洛克到20世纪的钢琴作品无不涉及。阿图尔·鲁宾斯坦尤其钟情于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演奏的肖邦钢琴作品更是出神入化、无懈可击,他那种温馨、幽静的抒情、准确无误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意境浓郁的诗意,使他成为了2O世纪演奏肖邦钢琴作品最权威的专家。鲁宾斯坦的精力超乎寻常的旺盛,七八十岁还在舞台上演奏。
1976年89岁高龄的鲁宾斯坦在伦敦举行告别音乐会,结束了长达84年之久的演奏生涯,他是20世纪音乐的奇迹。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