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不如最后的精彩……(Vladimir ...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1185

帖子

13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64
发表于 2022-11-26 11: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云南昆明
原创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大型社死现场

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叫“肌体死亡”
以神经末端分子活动为基准确定的叫“代谢死亡”
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社会性死亡”
—— 托马斯· 林奇《殡葬人手记》


永远的雷神弗拉基米尔 · 霍洛维茨
1903.10.1~1989.11.5

如果活着没有音乐,这个世界就太灰色了。如果有了音乐却没有掌声,人生岂不太寂寞了?!音乐家活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演奏家活在他的掌声四起的演出中,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优秀的音乐作品一旦被创造,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但再成功的演出,也只是听众心中的一段逐年褪色的记忆。
1983年6月,全球最具传奇色彩的钢琴大师、号称雷神的美籍乌克兰裔的弗拉基米尔 · 霍洛维茨即将第一次登录日本东京,举办独奏音乐会。对日本乐迷来说,如此级别的大师来访日本,绝对是一件大事。当时朝日新闻的记者特别采访了,日本最具世界声望的女钢琴家安川加寿子女士,加寿子女士1937年就在巴黎听过大师的演奏会,隔46年的记忆,仍在她少女的心中回响。然而,半个世纪后,青春已逝,她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她不会去东京现场再次聆听大师的演奏,因为她害怕那些年轻时美妙的回忆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
加寿子自己就是钢琴家,她深知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技术与悟性,它也需要极大的体力和精力,1983年的霍洛维茨已经79岁,而且在83年之前,大师因为严重的结肠炎和抑郁症,已经引退了3次,他的实际状态,令人担忧。加寿子女士大约也听说了,霍洛维茨登录日本之前的美国音乐会上发挥不佳,被很多资深的乐评人,称之为“灾难”。


霍洛维茨演奏贝多芬
《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1966年,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现场录音

很多美好的记忆就象老的相册,切不可轻易地翻动,因为在依然漂亮的封面之下,往事如烟,那些精彩动人的真实瞬间,多半已经烟消云散。
安川加寿子幸好没有去现场,如期举办的东京音乐会,成了霍洛维茨有音像记录的音乐会中最令人失望的场次,一个大型的社死现场:从开始的贝多芬著名的101奏鸣曲,到最后霍老的成名经典——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霍洛维茨传奇的钢琴魔法仿佛突然失踪了,唯有吉光片羽的破碎灵感,偶尔带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
在中场休息时,坐在第一排的霍洛维茨的太太——万达早已感觉演出不秒,当她来到后台时,霍洛维茨沮丧地坐在备用琴旁,他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的双手,说:“我知道这次我大错特错了,一大堆的错误,一大堆……
那天的演出,在绵软无力的肖邦《英雄波兰舞曲(OP.53)》中结束,原曲最后的段落,原本应该弹得如凯旋的英雄般,气势雄壮,结果被老霍弹成了一队败军之将。虽然礼貌的日本观众仍然对这位首次访日的钢琴巨匠报以了整整十四分钟的掌声,然而挑剔的评论家却难以接受这样水平的演出,东京的资深乐评人吉田秀和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评语:
ひびの入った骨董品
有裂纹的古董
事后万达在面对记者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就是一次葬礼,我们可能再也听不到霍洛维茨的琴声了,他垮了,他真的垮了……



图片:RCA头版CD《霍洛维茨在伦敦》1982录音

霍洛维茨演奏斯克亚里宾《升D小调练习曲》
1982年,伦敦的皇家节日大厅现场

有哲人说,肉体是灵魂的容器。只有一个足够强壮的身体,才能承担灵魂赋予的工作。当这个容器有了裂纹,再优美的灵魂也滋润不了艺术之花。 其实相比评论家的毒舌、听众的失望,一次失败的演出对演奏家本人的打击更加深重。访日演出结束后,霍洛维茨不得不第四次宣布隐退。这是一位终生以音乐演奏为生的老顽童,没有音乐,霍洛维茨还真的就是个摔碎的古董——一钱不值。对妻子而言,他不是一个好男人;对自杀的女儿而言,他从来不是一个好爸爸,甚至在朋友圈里,他也从来不是位好相处的朋友。作为音乐老师他有七个弟子,但人们总是喜欢说,这七个弟子全都被他们老师带歪了,带坏了。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一事无成。
在音乐世界里,霍洛维茨演奏的曲目一向杂而不专,漫长的演奏生涯,从来没能成为某个领域里的演奏权威。听巴赫你会马上想起古尔德、图雷克;听德彪西,你会想起季雪金和米凯兰杰利;听肖邦你想起鲁宾斯坦和皮蕾斯;但你听霍洛维茨,你只能想起霍洛维茨,这位老顽童把所有古典大师的作品全部演奏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为此,他的一生都被乐评家们指指点点。
笔者注:霍洛维茨认可的七个弟子中,至少拜伦 · 贾尼斯还是有所成就的



年轻时的霍洛维茨只不过,这位持才任性的演奏大师,总是能用自己炫丽而多变的演奏和录音,让所有人闭嘴。甚至,连乐评家说他老是弹错音,他都可以毫无愧色地公开声称:弹点错音,不是什么罪过。相比成为权威,霍洛维茨更在乎的是,如何成为钢琴舞台上的大明星,古典音乐世界的魔术家,当听众们、乐迷们为他的演出和录音如痴如醉时,乐评人又算是什么鸟?
霍洛维茨真正在乎的乐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每次演出时必定坐在第一排的太太——万达 · 托斯卡尼尼 · 霍洛维茨。真正让霍洛维茨绝望的不是有人在杂志上骂他破古董,而是连太太万达也觉得,霍洛维茨已经死在了东京的舞台上!
倒下,还可以站起来;隐退,还可以复出,葬礼结束,钉上棺材板,鲜花、掌声与告别之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在这个大型的社死现场,霍洛维茨突然苍老得让人认不出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霍不仅停止了公开演出,甚至连录音也没了兴趣,他沮丧地回忆:那天之后,我甚至无法翻开琴盖。这一次他真的抑郁了,重重地被抑郁击倒。如果音乐仍在他心中流淌,那么在这条没有掌声的音乐之河上,1983年6月之后的霍洛维茨,就是一具飘浮在河上的尸体。
然而,有一束神秘的月光照亮了飘浮在冥河上的霍洛维茨……

<hr/>他们忘记我了吗?

只要音乐还在,那些美好的回忆
就会绕过纷乱的现实和锈迹斑斑的岁月
悄悄地开出花来
—— 拈花一笑


霍洛维茨演奏肖邦《A小调玛祖卡》

我真的死了吗?八十岁躺岁月之河的波涛上,霍洛维茨认真地问自己。
百川归海,当生命之河流到最后里程时,总是会变得混浊不堪。连爱了他一辈子的太太,此时也在河岸上和无数关注他的乐迷一起,沉默地注视着他的下葬。接着,他们都会忘记我吗,就像忘记一枚打碎的古董花瓶?
当然,还有唱片,记录下他一生的辉煌演出。但是在霍洛维茨这一代的老派钢琴家心中,在他看不见的角落里旋转的唱片,没有掌声,没有安可曲,没有……他一生都在为登上舞台而活着,一生都在为舞台而打磨着他的钢琴技艺。在聚光灯下,音乐是他的魔法,掌声是他的心跳回忆。他很想问问太太,是否还记得许多许多年以前的那个派对,找不到人说话的热闹聚会最容易让人感到孤独。百无聊赖的霍洛维茨突然灵感冲动,坐到了大厅无人的钢琴前,把琴弹得砰砰响。万达还记得那天的一切:你弹了一首肖邦的玛祖卡,无与伦比……
躺在岁月之河的波涛上,霍洛维茨仿佛又看到少女时代的太太站在他的钢琴边上,为他衷心地鼓掌。他怎么甘心就这么离开?!1983~1985年这是他第四次隐退,但并不是最后一次。因为我们的大师还没有玩够:起来!接着奏乐接着舞。古典音乐不是古董花瓶,它是我们心灵的永恒花园,当春风一度,就总有鲜花盛开。



DG大禾花《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1985年录音


以前我们总以为大师的隐退是为了下一次复出憋大招,当钢琴大魔王再次满血归来时,我们总能惊诧的发现,大师指下的音乐依然活力四射,甚至仿佛在某种神秘力量的参与下,完成了再次的进化,霍洛维茨就像是中国武侠小说里闭关修炼绝世武功的高人。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在外热情、风趣,仿佛总是精力无穷的霍洛维茨,一生都被结肠炎和严重的抑郁症困扰,为了治疗,一直在吃各种抗抑郁的药物,甚至玩过电击疗法。1983年的隐退,其实是抗抑郁的药物产生了严重的幅作用。然而,只要玩心不止,霍洛维茨岂能这么容易被击倒?在新医生的建议下,大师停用了原来的抗抑郁药,并改进了饮食,戒掉了饮酒。到1985时,这位被命运宣布社死的大师,又一次奇迹般的满血复活了。当大师在太太和斯坦威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坐车前往斯坦威总部,为新纪录片《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挑选钢琴的路上,记者告诉大师,全世界的乐迷都在关注大师的复出。霍洛维茨苍老的脸上,再次绽放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他兴奋地询问记者:
They didn't forget me?
他们没有忘记我吧?


霍洛维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升G小调前奏曲》

霍洛维茨经常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他指下辉煌的技巧、电闪雷鸣般的手速与力量,丰富华丽又层次分明的音色,令人倾倒。甚至连他那很不学院派的手指平铺演奏法,和他演奏时老是喜欢完全卷起来的小拇指(试试四指伸直,只有小指卷起?)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1985年,这个世界的乐迷对大师的状态早已不抱期待,就象年轻时就崇拜他的日本女钢琴家安川加寿子女士一样,甚至不敢再去听他的音乐会。然而,当镜头跟随霍洛维茨来到钢琴前时,这位超过了80岁的老人,竟然象一个精力充满的孩子一样,在88枚黑白象牙琴键上舞蹈:这些曲子我早就了熟于心了……
看大艺术家的纪录片,特别是大师在世时拍摄的,大都充满了历史与回忆。然而,这部1985年跟拍的《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却让你充满了对生活和音乐美好的、纯真的期待,这哪里像个老者,就象他在镜头前说的,他还能开音乐会,他还有让乐迷疯狂的本事。
虽然霍洛维茨已经无法再现他年轻时那“雷神”一般电闪雷鸣的荒洪之力,但他的音乐仿佛是一瓶陈酿的美酒,在85岁时,越发散发出比年轻时更清澈、醇厚的悠长味道。事实上,就在记录片完成的一年后,霍洛维茨重返莫斯科,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音乐会。


霍洛维茨演奏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
DG大禾花《霍洛维茨在莫斯科》1986年现场录音

1986年,82岁的霍洛维茨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返回俄罗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这是一场经过反复拉锯、谈判,在东西方相互极不信任的情况下举办世界级的音乐会,届时斯坦威钢琴的特别小组、DG的录音师大队、霍洛维茨的太太和全套厨子小分队,都将全程伺候。全世界都会转播这场号称“游子回乡”的世纪音乐会。当年,霍洛维茨被俄国人抄家,最后他在父亲和经济人的帮助下仓惶出逃。整整61年后,重新站在当年自己年少成名的舞台,站在杀害了他父亲,逼死了他哥哥的俄罗斯巨熊面前演奏,霍洛维茨当然百感交集,但是他的回来不是为了一笑泯恩仇,也不是为了衣锦还乡的炫耀,更不是为了弥合当时因为利比亚冲突而激化的东西方矛盾。而是,在俄国音乐传统中长大的他,在这里有着长长的青春回忆,有着他阔别了61年的墓碑、亲人和乐迷。
不知为何,老人又格外地兴奋。在音乐会前,他见到了已经是老太婆的侄女,他兴奋地告诉她,“我的琴弹得比61年前离开时,你听过的还要好!”没想到一见面就说了这么一句,逗得侄女含笑而泣。
不过,霍洛维茨只答应演出一场。而苏联官方更加奇怪,临时禁止了任何官员出席音乐会,还不许宣传。音乐会唯一的宣传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大礼堂墙外一张小小的公告海报,上面写着“霍洛维兹将于此演出一场音乐会”。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点,在音乐会即将开始前,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突破了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霍洛维兹系着他标志性的红底小圆点蝴蝶结准时走上阔别了60年的俄国舞台,对着台下如痴如醉的观众挥手致意,献上一个飞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开始了这场传奇的音乐会。


霍洛维茨演奏舒曼《梦幻曲》

魔术从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开始,仿佛是侄女的眼泪,一路掉落的珍珠,那是由岁月凝结而成。接着是莫扎特晶莹透明的《C大调奏鸣曲》……
1986年4月20日下午4点,莫斯科音乐学院大礼堂外正下着寒冷的春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他们听不见一个音符,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想象一场暗淡生命中一场浪漫而美丽的邂逅,那是舒曼为爱人克拉拉写下的至美篇章《童年情景:梦幻曲》。霍洛维茨的太太曾经劝霍洛维茨,老是弹这些简单的小品,会被人认为肤浅。但霍洛维茨不以为意的告诉太太:当你弹到一个境界时,你会发现没有简单的曲子。《霍洛维茨在莫斯科》是一张经典的录音,简洁、质朴、举重若轻,闪闪发光,霍洛维茨的音乐,就是我们再也追不回来的青春……
礼堂外的世界依然动荡不安,美军突袭利比亚,让东西方局势剑拨弩张,苏联强烈抗议。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人们沉醉在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演奏的《梦幻曲》中不愿意醒来,人们完全不在意礼堂上层大片空出的包厢,那是为ZZ局官员预留的贵宾包厢,由于他们的缺席,霍洛维茨也不必在音乐会结束时,向官员们鞠躬。
完美的音乐会,一位会说英语的俄国老太太激动地对记者说:“我花了一整晚来买票。从小时候起,我就一直梦想着能够听霍洛维茨的现场演奏,现在梦想成真了!”。于此同时,西欧、美国的主要电视台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突袭废墟现场的硝烟和政治无聊的唇枪舌战中回过神来,转台观看这场令人永生难忘的音乐会。
对了,就是这个感觉:音乐,就是生命的魔法,让每一个人都加入进来,入醉如痴,这就是霍洛维茨音乐永远不变的主题。



让我们把时光推回到61年前,1925年,就在霍洛维茨准备好出逃前夕,他的经济人梅洛维奇为霍洛维茨安排了三场告别演出,地点是列宁格勒。当地八个热烈仰慕他的贫穷女孩,组成了一个“绿色女孩”粉丝团。她们把祖母的旧衣服,改成统一的绿色上衣,作为她们的标志。由于没钱去音乐学院买票听偶像的音乐会,她们就跟着霍洛维茨音乐会的足迹,以为剧院做清洁女工的方式,聆听霍洛维茨的演出。
当她们知道霍洛维茨将在最后的告别演出后离开俄国,内心悲痛欲绝。于是,在霍洛维茨的告别演出一结束,八个女孩人手一把剪刀,突然冲入后台,把一脸懵逼的霍洛维茨不由分说地按倒在地,也不管拼命挣扎的帅哥如何求饶,就把他的燕尾服后摆剪成了碎片。当女孩们逃出剧院,她们把这些碎片缝在自己的绿色上衣上作为永久的纪念。纪念那些再也回不来的美好过去,纪念那疯狂而美丽的青春。
时代在钢铁洪流中滚滚向前,直到把每一个鲜活的灵魂窒息在它粗野与无情的力量之中。但只要音乐还在,那些美好的回忆就会绕过纷乱的现实和锈迹斑斑的岁月,悄悄地开出花来。



在唱片的黄金时代开始之前,包括霍洛维茨,杰出的钢琴家都为了他们的观众而生。每一次现场音乐会,都像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你不知道你会不会搞砸你的约会,也不知道这是否会让约会的双方永生难忘。霍洛维茨其实并不在乎乐评家的闲话,但他特别在意他的现场听众。83年东京演出的惨败,让他耿耿于怀。1986年,霍洛维茨不顾行程的疲惫和周围的反对,坚持要重返一次东京的舞台。
1986年的东京音乐会和同一年传奇的莫斯科、柏林音乐会曲目相近,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霍洛维茨在十一次谢幕和三首返场之后,回到后台时也是难得地心满意足。
音乐会之后,当年讽刺了霍老的吉田秀和被记者拦住问道:当年“开裂的古董品”,今天在您看来如何?”
吉田秀和也没想到自己作为乐评居然还会在音乐会后被同行拦住,只好红着脸说:“我会写的!”
一周之后,吉田秀和在朝日新聞上的专栏作出了如下评论:
この人は今も比類のない鍵盤上の魔術師であると共に、この概念そのものがどんなに深く十九世紀的なものかということと、当時の名手大家の何たるかを伝える貴重な存在といわねばならない。
这个人就是琴键上的魔术师,至今仍无与伦比。同时,这个概念本身是多么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的音乐本质,以及当时的名手名家们的风范。不得不说霍洛维茨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存在。
十九世纪的音乐本质是什么?浪漫主义!当评论界一至认为霍洛维茨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演奏大师时。1986年霍老接受CBS电视采访时却说:
我不是最后的浪漫主义钢琴家,但我将会是最后一位独立演奏家。
一位特立独行,一位视演出为生命的古典音乐魔术师!



霍洛维茨演奏舒曼
《童年情景: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1989年11月3日,星期五。霍洛维茨对太太万达说:他肩膀有些疼。于是万达叫来了私人医生,医生检查后却说:霍老的心脏和年轻人一样棒,就是有点小感冒。当夜,霍洛维茨睡得很好。周日下午,万达还特意提醒丈夫早已约好了今晚要和经纪人一起吃饭,谈论新的演出录音计划。就在这时,霍洛维茨突然向一边倒去,歪在了沙发上,发出一声沉重而痛苦的喘息。医生10分钟之内就赶到了,但是死神比医生快了几分钟。1989年11月5日,霍洛维茨去世。不久大师被安葬在意大利米兰、岳父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园里,紧挨着自杀的女儿索妮娅。下葬时的背景音乐是《童年情景》,不知道他们父女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忆起的是怎样不同的情景?


—— 推 荐 阅 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