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音乐是什么
什么是音乐?您如何定义它?
音乐是宁静的月色,是夏天树叶沙沙作响
是黄昏时分的钟声,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她只与你的内心对话:她就是爱
音乐是诗歌的姐妹,她的母亲是悲伤的
——拉赫玛尼诺夫如是说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901年
里赫特钢琴主奏
音乐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它是数学抽象神秘的结构,毕竟大部音乐是用数字序列写成的;也有人说它是缪斯女神的歌唱,音乐家只是女神手中的乐器;在神的时代,很多音乐家都相信音乐是神的语言,它指引着人类盲目而渺小的心灵,接近上帝的宝座;在科学时代,有人提出音乐是声波按照某种定律组合成的能量曲线;在计算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音乐是一种模块化的、可自动编辑的程序,依照对人类口味的大数据分析,分分钟,电脑就能写出一打《欢乐颂》。
但是欢乐是什么,一串正能量的心率曲线?还是你的欲望得到了一次性的充分满足?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所有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爱情与欲望,幸福与苦难,自由与孤独,希望与绝望,是如此强烈而深刻,却又无法形容。它们宛如冰封的河水,在人心厚厚的冰层下激烈地冲撞;在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中,盲目地蓄积着巨大的能量,寻找着光亮的出口,直到冬去春来,春潮泛滥,瞬间化作大河奔流。在沉寂了整整三年,纠结了整整五年之后,第二钢琴协奏曲突然奔涌而出,这是俄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拉赫玛尼诺最难以言说的音乐,你无法解释,也无法定义。
但拉赫坚信,无论音乐是什么,它一定是来自于他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是他的泪、也是他的血;是他的爱、也是他的梦;是他的过去、也是他的未来;它饱含着他的忧伤,也代表着他的救赎。在经历了精神严重抑郁的三年,黑暗将尽,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最寒冷的土地也将迎来春天的眷顾。
1902年5月,俄国首都莫斯科的郊外的伊凡诺夫卡庄园,此时已是丁香盛开。经过了整整五年的痛苦、彷徨与绝望,经过了大作家托尔斯泰耳提面命的训斥,经过了达尔医生不可思议的催眠疗法,俄国伟大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终于恢复了对生命的知觉,重新投入被忧郁中断了的创作与演出。一年前,他刚刚完成了自己一生最杰出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一年后他又接受了维也纳爱乐的邀请,计划去音乐之都亲自演奏这部孕育于他生命最灰暗时光中的辉煌钢协,这意味着:在作曲家拉赫复活之后,钢琴大师的拉赫也要满血归来。
然而,在出发之前他还一件重要的、棘手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迎娶自己的表妹——娜塔莉· 萨蒂娜。这是一场秘密的婚礼,秘密得只有拉赫几个最亲近的家人知道。如果说那位让拉赫相思成狂的吉普赛女郎安娜· 罗迪申斯基,代表着年轻拉赫狂热的幻想,那么他即将迎娶的表妹,则代表着生命的宁静与芳华。
当伊凡诺夫卡花园里的紫丁香全部盛开的时候,花儿的香气正悄悄潜入拉赫正在创作的《升F小调前奏曲》中。
电影《紫丁香》(拉赫传记片)剧照
升F小调前奏曲,OP.23,1903
阿斯肯纳奇演奏
那些宛如梦境的、晶莹的音符,轻柔地托起花儿的香气,沿着五月微风的线条,把爱的讯息,送入听者的心灵。这大约是岩石般的钢琴沙皇拉赫写过的、最温柔的前奏曲,正如拉赫自己所说:你想了解真正的我,就来听我的音乐。你无法从一个人的沉默中读到心灵的诗句,你的手指又如何触摸到坚硬岩石深处的温柔?但此刻我们有音乐,从心灵到心灵永恒地流动,从你到我,把孤独的星星,连接成灿烂的星河。
婚期将近,伊凡诺夫卡庄园里,依然看不出任何动静,拉赫从庄园二楼独属于他的书房里,透过半掩的窗帘,安静地向外张望,正好能看见花园与凉亭。此刻,端庄的姑娘娜塔莉· 萨蒂娜正在花园里采摘盛开的紫丁香。俄国的紫丁香有4片花瓣,传说中,如果你能找到五片花瓣的紫丁香,就能找到幸福。
其实没有人知道一朵小花的命运,也没有人画得出幸福的形状,拉赫突然想起他最崇拜的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过的诗句:
这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
在逝去的青春与爱情之上,苍狗浮云,人生是一则永恒的谜语,爱到尽头方知,你心之所属。是什么在窗台间闪烁,就在拉赫眺望花园的刹那间,他仿佛窥见了幸福的谜底。
照片中间:拉赫玛尼诺夫与表妹娜塔莉· 萨蒂娜
大师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1902年,我作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是“轻率”的决定,迎娶我的表妹。
娜塔莉· 萨蒂娜,拉赫姑姑的女儿,从小与拉赫青梅竹马,还是他音乐学院的同学。俩人是如此熟悉,熟悉到都不好意思恋爱与约会。在一段痛苦轻狂的单恋之后,向表妹求婚,就仿佛是倦鸟归巢。然而,这个看似平静的决定,却让拉赫所有的亲人都大吃一惊。
他的一位亲戚多年后对此解释道:
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场婚姻很可能是场灾难,在家庭,民事或文书上存在着太多的障碍。首先,谢尔盖不是虔诚的东正信徒,他一直不喜欢去教堂定期告解,所以他没有指定的教士为他证婚。然而,更麻烦的是俄国教会一向禁止表兄妹结为夫妻。如果一意孤行,至少要得到沙皇的特许......
年轻时的拉赫玛诺夫
年轻的拉赫,高大、沉静而敏感,然而在沉静的外表之下,却藏着熔岩一般的热情,他每每作出一个决定,总是让人跌破眼镜。1889年,16岁的年轻拉赫,已经是俄国最著名钢琴教师兹维列夫的“魔鬼训练营”里,最牛X的钢琴高手,兹维列夫一心要打造俄国最优秀、欧洲第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阵营,他把俄国当时最有天赋的钢琴神童们聚集在他莫斯科的家里,安排专门的大汉,24小时地监督、强迫这些天才的孩子,从早弹到晚地练琴,每周还要把这些孩子集中到音乐厅里,向俄国音乐界的大佬们随时展示他的训练成果,他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偷懒、怠慢和例外。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旨意无人敢违抗的“魔鬼训练营”里,竟然有人公然向他挑战,一个冬天的日子,拉赫告诉恩师:他想作曲,他需要一间单独的、有钢琴的房间,因为在他作曲的时候,不希望任何人打扰。
兹维列夫诧异地看着这个已经长得高大而英俊的男生,以如此生硬的语气,提出“荒唐”的要求。接着这位脾气火爆的老人愤怒了。争吵之中,老人甚至大骂,拉赫在作曲上下功夫根本是浪费时间。年轻的拉赫可不这么想。师生俩互不相让,最后竟大打出手。那场面就象一位严厉的父亲,突然面对翅膀长硬的儿子的挑战,老人被拉赫有力的大手推倒在地。拉赫夺门而出,从此投奔了他在莫斯科姑姑的怀抱。
拉赫的孙子后来对记者说起爷爷和奶奶的婚姻时,特别提到了这件事。他说:兹维列夫每天6点就强迫孩子们起床,20分钟就要准备好,然后一排排整齐地坐到钢琴边,在早饭之前弹奏整整1个小时的指定曲目,弹不好就不准吃饭。这种残酷的训练甚至在俄国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拉赫在训练营里的著名同学斯克亚里宾就是因为残酷的训练,弹到一只手残废。所以爷爷终于决定奋起反抗老师非人的折磨,他逃到姑姑家里,然后他们的奶奶(拉赫的表妹娜塔莉)就象温暖的春天一般,宠爱着拉赫,给他端来美味的点心和热茶——爷爷又怎么能不爱上温柔的奶奶呢?
F小调浪漫曲,大提琴与钢琴,1890年
奶奶和爷爷的爱情对孙子而言,一定是命中注定的良缘。但尴尬的事实却是,1889年拉赫最先喜欢上的并不是他的奶奶娜塔莉。1890年,一心痛爱着拉赫的姑姑曾带着从叛逃的侄子,与他的两个表妹娜塔莉和薇拉,去俄国南方海滨渡假。在海边,拉赫先是喜欢上了两位表妹中的薇拉。当姑姑发现俩人违背俄国传统的恋情时,不得不强行终止了薇拉与拉赫的关系,为此拉赫写下了著名的音乐小品《F小调浪漫曲:大提琴与钢琴》,用来纪念他失败而杯具的初恋。
大提琴在低沉的F小调上,唱出心底无限的哀婉与缠绵,钢琴快步紧随其后,似乎是在追问,又仿佛是在嘲弄命运的无情。这首小曲很容易让人想起,一直关注着拉赫成长的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创作过同名同调的《F小调浪漫曲》,只不过要说明的是,少年拉赫的这首曲子原本标题并不是浪漫曲,而是“LIED”,它是艺术歌曲的意思。它更象是一首无词的歌。当你仔细聆听,它的旋律并不象老柴那么浪漫,初恋的挫折,在这里都化作了苦涩的梦,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悲伤,缓缓沉入孤独。
年轻时的爱情,纯真但也幼稚。美好却又狂暴,热烈而又轻浮。
1896年拉赫年轻叛逆的心,被一位吉普赛女郎烈火般的美丽彻底地灼伤。他痛彻地发现:他的生命与音乐,都和1890年这支孤独的浪漫曲一样,沉入了看不见的黑暗中。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音乐?在没有找到答案之前,拉赫无法演奏,也无法创作,甚至无法生活。在漫长的黑夜中,他在等待着一线熹微的曙光,穿过他破碎的青春之梦,在爱的尽头,重新照亮了他生命的窗台。
忘了她吧,眼泪只会弄湿翅膀
只要心灵足够宽广
其实随时都可以飞翔
——普希金《爱的尽头》
1902年,时光已经翻过了一个世纪,沉睡了五年多的拉赫终于在晨光中苏醒,他看到了他的表妹——娜塔莉· 萨蒂娜,正在花园里寻找那一朵传说中有着五片花瓣的紫丁香:她是我生命的答案吗?她是我音乐的源泉吗?刹那的感动象一束神秘的光,象一首无词歌,安静地照亮了拉赫的灵魂,穿透了他长久的寂寞。
<hr/>大雨中的丁香
我创作音乐是因为我必须表达自己的感受
——拉赫玛尼诺夫如是说
G小调前奏曲,1902年霍洛维茨演奏
秘密的婚礼计划在1902年5月12日举行,一直到婚礼的前一天,拉赫都在书房里创作,仿佛是要弥补精神错乱的三年留下的那些空白的、失落的时光。此刻,音乐充满了他的心灵。他甚至开始重新拾起,许多年前让他少年成名的前奏曲创作。据说他婚前创作的最后一支曲子就是俄国大钢琴家霍洛维茨最爱演奏的《G小调前奏曲》(OP.23/ NO.5),那一串如战马飞奔的音符,象风一样地掠过,春天的原野。
这是一支勇敢而欢乐的前奏曲,它带着拉赫对爱情的庄重承诺,将他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刻在属于他和表妹娜塔莉的誓言之戒指上。有时你会奇怪,他为何会爱上姑姑的两个女儿,也许她们让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失去的两个姐姐,也许他那颗曾经受伤的心需要温情的抚慰——这些都说得没错,但你是否从这支前奏曲中听了某种巨大的决心,他早已不在乎旁人对他与表妹成婚决定的非议,不在乎宗教与礼法的束缚。对拉赫而言,爱情的失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你从此失去了爱的勇气,失去承受爱的伤害的决心。人生的每一份爱都注定了要承受考验,经历痛苦与欢乐,相聚与离别,没有人可以相爱到时光的尽头,但是如果没有爱,这短暂的生命又何足珍惜?于是,你从这支前奏曲中,甚至可以隐约地感受到某种悲壮——来吧,让我们相爱吧,让我们结婚吧,让我们携手穿过苍茫的岁月。
有些人话不多,但当他说出他决定时,并不是寻求你的意见。拉赫已经长大了,这一次,姑姑决定不再阻止侄子的选择。几年来,到处张罗着给拉赫找医生的姑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痛爱拉赫的人,在拉赫失去姐姐和母亲之后,姑姑的农庄就成了拉赫心灵最后的庇护所。如果没有姑姑和两位表妹的努力,拉赫那颗敏感的心灵也许早已被盲目疯狂的单恋彻底压碎。她发誓,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成全心爱的侄子与宝贝的女儿的心愿。几个月来,她四处奔走,利用与皇室的关系,利用与列文公主的私交,最终为女儿与侄子的婚事,申请到了沙皇的特许。但这个特许是有条件的。首先,婚礼必须秘密地举行,其次婚后,拉赫必须和新婚的妻子马上离开俄国一段时间,回避舆论。
这场婚礼最后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外军营里的一个简易军人教堂中悄悄举行。那是1902年5月12日,老天,偏偏在这个令人不安的大日子里下起雨来。娜塔莉· 萨蒂娜一生也忘不了这场雨中的奇异婚礼,她抱着一大捧紫丁香花,在妹妹的陪伴下,坐在租来的简易马车里,跟随着爱人的召唤,赶赴未知的命运。雨水绕过短小的雨篷,打湿了她精心准备的妆容。马车在军营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好奇的士兵们成群地站在路边打量着狼狈的新娘。
拉赫是娜塔莉表哥,也是娜塔莉音乐学院的同学。两人很小就认识,每个夏天,拉赫都会在她家度过一段平静而单纯的时光,那些时光太平静了,平静得,你几乎察觉不到爱情的生长。相比拉赫单恋的、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女郎安娜,娜塔莉似乎从来不属于那种可以让拉赫年轻的心悸动疯狂的女孩,很长时间,她甚至不清楚,这个英俊的表哥,到底是喜欢妹妹多点,还是她多点。和表哥结婚,在东正教的俄国是个非常疯狂的主意。当表哥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惊讶地几乎说不出话来。然而她无法拒绝,因为在那一刻,这不被看好的爱情已经刺破了长久以来的平静,绽放在俩人的心头。
即使没有几个亲人朋友的出席,即使草草的婚礼一结束,他们就马上再次穿过大雨中泥泞的道路,奔赴异国他乡。即使,没有人知道,在前方等待他们的是幸福还是苦难,相爱了就要一起走。
12首歌之5:紫丁香(钢琴版),1902年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演奏
有爱停栖的地方到处都是故乡。新婚夫妇来到意大利度蜜月,在浪漫的蜜月旅行中,拉赫玛尼诺夫仍在不断地创作,他写完了著名的《12首歌》,这既是拉赫献给妻子的新婚礼物,据他自己说,也是为了快速换点钱——娶了老婆,当然要努力赚钱养家。
这12首歌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五首——《紫丁香》。紫丁香是爱情的花、幸福的花,也是拉赫与妻子一生最爱的花,它总是盛开在拉赫心中最柔软的那片秘密花园里。幸福真是就是寻找那朵传说中有五个花瓣的紫丁香吗?当然不是,但是如果你不相信幸福的存在,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打到幸福。
这是一支单纯而优美的小歌,20小节方整的旋律平稳而宁静,从低音区缓缓地向高音区流动,仿佛盛开的丁香花束延展蔓延,清新的香气沁人心脾,最后音乐结束在不稳定的三音上留下幸福的遐想,宛如丁香花在微风中轻轻的颤动。拉赫后来将这支他献给娜塔莉的心爱小曲,亲自改编成了钢琴独奏小品,还亲自演奏录音。
拉赫与妻子娜塔莉相守了一生,1917
20世纪极具个人主义的现代音乐正逐渐占据主流,代替了优雅的古典音乐与美好的浪漫主义音乐。显然,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拉赫却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爱都留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落日余晖中,就象这支《紫丁香》,清新自然,简洁质朴,每一个音符与和弦都充满了花草与田野的气息;就象《第二钢协》或者《G小调前奏曲》,在听者心中,充满激情地、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大河奔流,战马飞奔的壮丽景色,它们诉说着柔情,也点染着忧伤;它们歌唱着爱情,也展现着人间的壮丽。
拉赫一生都坚信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精神:音乐是音乐家情感的抒发,是自然的回响,是音乐家心灵的告白。无论你要传达的是悲还是喜,是怒还是哀,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美好而真诚的,是诗意而优美的。如果你失去了对美的信念,你就象只能象岩石一样永远地沉默;如果你失去了对幸福的渴望,你的一生都只能在苦难中绝望地爬行;如果你失去爱的勇气,音乐也就失去了她优美的灵魂。
四手联弹:意大利波尔卡,1902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演奏
让我最后以一曲拉赫意大利蜜月时创作的四手联弹——《意大利波尔卡》,来结束这个短短的篇章吧:在遥远的海滨,两颗心、四只手,舞动在黑与白的键盘上——这是他与妻子爱情的合奏,蓝色的波涛之上,结伴的海鸟沿着阳光与风的线条,旋转,舞蹈,飞翔,最后消失在时光的深处......
———— 未完待续 ————
—— 推 荐 阅 读 ——
|
|